開證銀行或保兌行如果決定“拒絕接受單據(jù)”,也就意味著他們拒絕“付款”,或拒絕“承兌”,那么,受益人就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但是他們的“拒付”也是有“條款限制”的。
UCP500對此有這樣的規(guī)定:“開證行或者保兌行決定拒絕接受單據(jù),必須不得延誤地用電訊方式,或其他快捷方式通知此事。但不得遲于收到單據(jù)的翌日起算第七個工作日通知寄送銀行”。原文是這樣的“If the issuing bank and/or confirming bank, if any, or a norminated bank acting on their behalf, decides to refuse the documents, it must give notice to that effect by telecommunication or, if that is not possible, by other expeditious means ,without delay but no later than the close of the seventh banking day following the day of receipt of the documents. Such notice shall be given to the beneficiary if it received the documents directly from them”。.
根據(jù)上述條款規(guī)定,如開證行發(fā)現(xiàn)寄單行交來的單據(jù)有“不符合信用證條款”,并決定“拒付”單據(jù)時,必須立即發(fā)出該“拒付通知書,不得因為有七個銀行工作日而拖延時間到第七個工作日才通知拒付。
在拒付前,開證行可自行選擇是否聯(lián)系申請人接受不符點,但是不得遲于收單后次日起算第七個工作日通知寄單行拒付或拒絕承兌。根據(jù)UCP500第十四條D款精神,開證銀行有權先拒付,后通知申請人。 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開證行應先聯(lián)系信用證申請人,接受不符點較為合適。因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受益人已經聯(lián)系了開證申請人,而其已愿意接受該“不符點”的單據(jù),這樣能更便于申請人及時贖單提貨。
假若開證行接到“不符單據(jù)”后,先通知寄單行“拒付“單據(jù),后聯(lián)系開證人,此套“不符單據(jù)”在理論上仍歸受益人所有。如申請人后來接受了該單據(jù)的不符點,開證行就無權自行放單給申請人了。這樣也許可能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是開證申請人急于要求付款贖單,以便于早日提貨;另一方面是受益人可能接到拒付通知書后,已急著將緊俏商品轉賣給他人了,堅持要求開證行“退單”的窘迫局面。
同時,開證行也必須注意到,審單的“天數(shù)”一定要掌握在“7個工作日”之內,一天也不能超過。一旦超過“七個銀行工作日”就失去了“拒付”的權利,不僅不能能拒付,而且還要支付“遲付款”的利息。
現(xiàn)在銀行的郵件大都是采用國際快郵遞寄送國外的,寄單行很容易在快郵公司的電腦上查到該單據(jù)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抵達對方銀行的,也能從開證行的電報上查到對方的“拒付單據(jù)電報”的拍發(fā)的“具體日期”或者“付款日期”。
因此,進口審單“付款”或“拒付”單據(jù)一定要把握審單天數(shù),最遲為收單后的第六個銀行工作日,甚至還要提前一點,以防止第六個工作日因故未能發(fā)出電報,造成超過第七個工作日的被動局面。
在我處理的單證業(yè)務中曾碰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開證銀行在收到單據(jù)后的十多個工作日才發(fā)來“拒付電”。我行當即回電,其已經失去了“拒付單據(jù)”的權利。
但是對方來電卻聲稱,該行只是一家“收單支行”,真正的開證行在首都,需要申請其總行授權“拒付”,因而延誤了“拒付”日期,至為抱歉。
顯然這樣的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UCP500和國際銀行的任何習慣做法都沒有依據(jù)為其拖延發(fā)出拒付電找到理由,開證行立即付款和賠償利息損失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我方是出口議付銀行,國外開證行的“收單日期”是可以從快郵公司的電腦上查找到的。如果確已經超過了七個銀行工作日,議付行完全可以不承認對方的拒付,并且向開證行索取本金和遲付的利息損失。
UCP500對此有這樣的規(guī)定:“開證行或者保兌行決定拒絕接受單據(jù),必須不得延誤地用電訊方式,或其他快捷方式通知此事。但不得遲于收到單據(jù)的翌日起算第七個工作日通知寄送銀行”。原文是這樣的“If the issuing bank and/or confirming bank, if any, or a norminated bank acting on their behalf, decides to refuse the documents, it must give notice to that effect by telecommunication or, if that is not possible, by other expeditious means ,without delay but no later than the close of the seventh banking day following the day of receipt of the documents. Such notice shall be given to the beneficiary if it received the documents directly from them”。.
根據(jù)上述條款規(guī)定,如開證行發(fā)現(xiàn)寄單行交來的單據(jù)有“不符合信用證條款”,并決定“拒付”單據(jù)時,必須立即發(fā)出該“拒付通知書,不得因為有七個銀行工作日而拖延時間到第七個工作日才通知拒付。
在拒付前,開證行可自行選擇是否聯(lián)系申請人接受不符點,但是不得遲于收單后次日起算第七個工作日通知寄單行拒付或拒絕承兌。根據(jù)UCP500第十四條D款精神,開證銀行有權先拒付,后通知申請人。 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開證行應先聯(lián)系信用證申請人,接受不符點較為合適。因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受益人已經聯(lián)系了開證申請人,而其已愿意接受該“不符點”的單據(jù),這樣能更便于申請人及時贖單提貨。
假若開證行接到“不符單據(jù)”后,先通知寄單行“拒付“單據(jù),后聯(lián)系開證人,此套“不符單據(jù)”在理論上仍歸受益人所有。如申請人后來接受了該單據(jù)的不符點,開證行就無權自行放單給申請人了。這樣也許可能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是開證申請人急于要求付款贖單,以便于早日提貨;另一方面是受益人可能接到拒付通知書后,已急著將緊俏商品轉賣給他人了,堅持要求開證行“退單”的窘迫局面。
同時,開證行也必須注意到,審單的“天數(shù)”一定要掌握在“7個工作日”之內,一天也不能超過。一旦超過“七個銀行工作日”就失去了“拒付”的權利,不僅不能能拒付,而且還要支付“遲付款”的利息。
現(xiàn)在銀行的郵件大都是采用國際快郵遞寄送國外的,寄單行很容易在快郵公司的電腦上查到該單據(jù)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抵達對方銀行的,也能從開證行的電報上查到對方的“拒付單據(jù)電報”的拍發(fā)的“具體日期”或者“付款日期”。
因此,進口審單“付款”或“拒付”單據(jù)一定要把握審單天數(shù),最遲為收單后的第六個銀行工作日,甚至還要提前一點,以防止第六個工作日因故未能發(fā)出電報,造成超過第七個工作日的被動局面。
在我處理的單證業(yè)務中曾碰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開證銀行在收到單據(jù)后的十多個工作日才發(fā)來“拒付電”。我行當即回電,其已經失去了“拒付單據(jù)”的權利。
但是對方來電卻聲稱,該行只是一家“收單支行”,真正的開證行在首都,需要申請其總行授權“拒付”,因而延誤了“拒付”日期,至為抱歉。
顯然這樣的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UCP500和國際銀行的任何習慣做法都沒有依據(jù)為其拖延發(fā)出拒付電找到理由,開證行立即付款和賠償利息損失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我方是出口議付銀行,國外開證行的“收單日期”是可以從快郵公司的電腦上查找到的。如果確已經超過了七個銀行工作日,議付行完全可以不承認對方的拒付,并且向開證行索取本金和遲付的利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