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衛(wèi)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輔導: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的外觀特點與生理特點

字號:

正常足月兒是指胎齡≥37周并<42周,出生體重≥2500g并<4000g,無畸形或疾病的活產嬰兒。
    1.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的外觀特點
       早產兒   足月兒
    皮膚   絳紅,水腫,毳毛多   紅潤,皮下脂肪豐滿,毳毛少
    頭   頭更大,占且身的1/3   頭大,占全身的1/4
    頭發(fā)   細而亂,如絨線頭   分條清楚
    耳廓   軟,缺乏軟骨,耳舟不清楚   軟骨發(fā)育良好,耳舟成形,直挺
    乳腺   無結節(jié)或結節(jié)<4mm   結節(jié)>4mm,平勻7mm
    外生殖器   男嬰睪丸未降或未全降,陰囊少皺裂;婦嬰大陰唇不發(fā)育,不能遮蓋小陰唇   男嬰睪丸已降至陰囊,陰囊皺裂形成,女嬰大陰唇發(fā)育,可覆蓋小陰唇及陰蒂
    指(趾)甲   未達指(趾)尖   達到或超過指(趾)尖
    跖紋   足底紋理少   足紋遍及整個足底
    2.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的生理特點
    (1)呼吸系統(tǒng):足月兒生后第1小時內呼吸頻率可達60~80次/分,1小時后呼吸頻率降至40~50次/分,以后維持在40次/分左右。早產兒呼吸中樞發(fā)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規(guī)則,吸奶后可有暫時性青紫,甚至發(fā)生呼吸暫停(頭頸位置不當,會厭阻擋,呼吸中樞發(fā)育不健全等導致,可采取彈足底或托背處理。呼吸暫停常發(fā)生于早產兒,呼吸停止在20秒以上,伴心率減慢,<100次/分,并出現發(fā)紺。)。-足月兒呼吸頻率的變化,呼吸暫停的概念,發(fā)生對象,處理
    (2)心血管系統(tǒng):足月新生兒在睡眠時平均心率為120次/分,醒時可增至140~160次/分,且波動較大,范圍為90~160次/分。足月兒血壓平均為70/50mmHg(9.3/6.7kPa)。早產兒心率偏快。
    (3)消化系統(tǒng):足月兒出生時吞咽功能已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約肌松弛,胃底發(fā)育差,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較發(fā)達,故新生兒易有溢奶(哺喂完后拍背,防止嗆奶),早產兒更多見。早產兒各種消化酶不足,膽酸分泌較少,不能將脂肪乳化,故脂肪消化吸收較差。早產兒在缺氧缺血、喂養(yǎng)不當情況下,易發(fā)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新生兒生后24小時內排出胎便,3~4天排完。早產兒由于胎糞形成較少和腸蠕動無力,胎便排出常延遲。早產兒肝功能更不成熟,生理性黃疸程度亦較足月兒重,且持續(xù)時間長,同時肝內糖原貯存少,肝合成蛋白質亦不足,常易發(fā)生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癥。
    (4)泌尿系統(tǒng):嬰兒出生時腎小球濾過率低,濃縮功能差,不能迅速有效地處理過多的水和溶質,易造成水腫或脫水癥狀。早產兒由于排鈉分數高,腎小管對醛固酮反應低下,如不注意補鈉,易產生低鈉血癥。
    (5)造血系統(tǒng):足月新生兒出生時臍血平均血紅蛋白值為170g/L(生后8-10周降至90-110g/L,原因是血容量增加,但紅細胞壽命縮短)。生理性貧血的概念。
    (6)神經系統(tǒng):新生兒腦相對較大,重300~400g,占體重10%~20%(成人僅2%),脊髓末端約在第三四腰椎下緣,故腰椎穿刺應在第四、五腰椎間隙進針(與成人腰椎穿刺不太一樣,一般腰34.)。
    足月兒出生時已具備一些原始反射如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應、擁抱反射,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疾病時這些反射可能消失。正常情況下,生后數月這些反射亦自然消失。早產兒神經系統(tǒng)成熟與胎齡有密切關系,胎齡越小,以上原始反射很難引出或反射不完整。
    在新生兒期,年長兒的一些病理性神經反射如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陽性反應。
    (7)體溫調節(jié):體溫調節(jié)很差。重點在于對早產兒的護理,后面我們會講到新生兒硬腫癥,對患兒復溫的方法進行重點講解。
    (8)能量和體液代謝:新生兒熱能需要量取決于維持基礎代謝和生長的能量消耗,在適中環(huán)境溫度下,基礎熱能消耗為50kcal/kg(209kJ/kg),加上活動、特殊動力作用、大便丟失和生長需要等,每日共需熱量約為100~120kcal/kg(418~502kJ/kg)。初生嬰兒液體需要量與其體重和日齡有關。足月兒每日鈉需要量12mmol/kg,<32周早產兒約需34mmol/kg;新生兒生后10天內不需補充鉀,以后每日需鉀量1~2mmol/kg.早產兒皮質醇和降鈣素分泌較高,且終末器官對甲狀旁腺素反應低下,常有低鈣血癥。
    (9)免疫系統(tǒng):新生兒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夠成熟,皮膚黏膜薄嫩,易擦傷;臍部為開放傷口,細菌易繁殖并進入血液;血清補體含量低。缺乏趨化因子,故白細胞吞噬作用差;T細胞對特異性外來抗原應答差;免疫球蛋白IgG能通過胎盤,但與胎齡增長有關,早產兒體內含量低。IgA、IgM不能通過胎盤,特別是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兒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10)常見的幾種特殊生理狀態(tài)(重在掌握發(fā)生的時間):①生理性黃疸:生后2-3天,重點在于與病理性黃疸的鑒別。②乳腺腫大:男女足月新生兒均可發(fā)生,生后3~5天出現,如蠶豆至鴿蛋大小,是因為母親的孕酮和催乳素經胎盤至胎兒,出生后母體雌激素影響中斷所致,多于2~3周后消退,不需處理,如強烈擠壓,可致繼發(fā)感染。③生理性貧血(生后8-10周,血容量增加,紅細胞數量減少。);④生理性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