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講義(4)

字號:

第三章 剩余價值的產生與流通
    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和目的是獲取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增值的過程。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考試內容:熟悉資本總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但是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貨幣和資本的區(qū)別在于它們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種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種是資本流通形式(G—W—G)。這兩者的區(qū)別在于:
    (1)買和賣的順序不同。前者是先賣后買,后者是先買后賣;
    (2)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前者的起點和終點是商品,后者都是貨幣;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貨幣,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資本流通的目的和內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資本流通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貨幣。
    資本總公式:G—W—G′。G′=G+ΔG,ΔG是資本在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稱為剩余價值(m)。
    資本運動最根本的特點:貨幣在運動中發(fā)生了價值增值,轉化為資本。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發(fā)生了增值。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例題1·單選題】貨幣和資本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
    A.能否作為流通手段
    B.能否作為支付手段
    C.能否購買商品
    D.能否帶來剩余價值
    [答案]D
    【例題2·單選題】(2007年)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 )。
    A.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B.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C.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D.勞動力成為商品
    [答案]D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
    考試內容:熟悉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掌握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及特點。
    1.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
    其次,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2.勞動力作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具體包括三個部分:
    (1)勞動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2)勞動者養(yǎng)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3)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的費用。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力商品最主要的特點。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一般商品價值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不僅能創(chuàng)造新價值,而且還能創(chuàng)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例題·多選題】構成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內容是( )。
    A.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
    B.勞動者維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C.勞動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D.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E.勞動者社會交往所需要的費用
    [答案]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