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原文
第七十四條 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guī)定了撤銷權制度。
一、撤銷權的概念及其特點
撤銷權是指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這種行為。撤銷權又稱廢罷訴權。例如,某甲欠某乙債無力償還,但甲還有其他財產如汽車等,本來可以用這些財產抵債,但甲將這些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賣給丙或者無償送給丙,丙也知道這情況,那么乙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甲的行為。
撤銷權作為債權法的權利,兼有請求權和形成權的特點。一方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可請求因債務人的行為而獲得利益的第三人返還財產,從而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的原狀。另一方面,撤銷權的主要目的乃是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民事行為為內容,當然撤銷權的主要目的乃是撤銷民事行為,而返還財產只是因行為的撤銷所產生的后果。
二、撤銷權行使的構成要件
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
客觀要件是指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的行為,才能使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或稱詐害行為。這種行為主要是處分財產的行為,而這種處分主要是法律上的處分處分。主要有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等。債務人的處分行為必須已經成立或生效,其財產將要或已經發(fā)生了移轉,由于這種移轉,使債務人已不具有足夠的資產清償對債權人的債務,明顯有害于債權,債權人才能行使撤銷權。
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與第三人具有惡意,即明知行為有害于債權而仍為之。一方面,債務人必須具有惡意。債務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處分財產的行為將導致其無資產清償債務,從而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而仍然實施該行為。另一方面要求第三人也具有惡意。第三人在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時,已經知道該行為對債權具有損害。
三、撤銷權的行使
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由享有撤銷權的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不當處分財產的行為。如果債權為連帶債權,則所有的債權人可以共同行使撤銷權,也可以由連帶債權人中的一人提起訴訟。如果數個債權因同一債務人的行為而受到損害,則每個債權人均有權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關于撤銷權的行使,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根據《合同法》第74條,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第二、關于撤銷之訴中的被告,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只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者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該受益人或者受讓人為第三人。
第三、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 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第四、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提起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四、撤銷權的效力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其效力依判決的效力而產生,并對債權人、債務人、相對人或受益人均產生效力。同時,一經撤銷即從行為發(fā)生時失去效力,因此撤銷可以發(fā)生溯及既往的效果。具體來說,撤銷權的效力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債務人的效力。債務人的行為一旦被撤銷,則該行為自始無效。如果債務人已與他人達成買賣合同但尚未交付財產,則該合同將因被撤銷而自始無效,如果已經交付財產,則應根據有償或無償及第三人是善意還是惡意等因素綜合考慮,進而決定是否應撤銷合同并返還財產。如果債務人處分財產行為被撤銷,則債務人免除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免除,承擔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承擔,為他人設定擔保的行為視為沒有設定,讓與財產的行為視為沒有讓與。
第二、對相對人和受益人的效力。在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的行為被撤銷以后,如果財產已經為相對人或受益人占有或受益的,則他們應向撤銷權人返還財產和受益,如果原物不能返還,則應折價賠償。撤銷如不能對相對人和受益人生效,則在撤銷以后債權人不能請求相對人或受益人返還財產,這樣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當然,如果相對人或受益人在取得財產時出于善意且支付了一定的代價,那么就不應撤銷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民事行為,因而也不發(fā)生返還問題。
第三、對其他債權人的效力。在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以后,對某一債權人取回的財產或利益,應作為一般債權人的共同擔保,一般債權人對這些財產應平等受償。
第七十四條 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guī)定了撤銷權制度。
一、撤銷權的概念及其特點
撤銷權是指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這種行為。撤銷權又稱廢罷訴權。例如,某甲欠某乙債無力償還,但甲還有其他財產如汽車等,本來可以用這些財產抵債,但甲將這些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賣給丙或者無償送給丙,丙也知道這情況,那么乙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甲的行為。
撤銷權作為債權法的權利,兼有請求權和形成權的特點。一方面,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可請求因債務人的行為而獲得利益的第三人返還財產,從而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的原狀。另一方面,撤銷權的主要目的乃是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民事行為為內容,當然撤銷權的主要目的乃是撤銷民事行為,而返還財產只是因行為的撤銷所產生的后果。
二、撤銷權行使的構成要件
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
客觀要件是指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的行為,才能使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或稱詐害行為。這種行為主要是處分財產的行為,而這種處分主要是法律上的處分處分。主要有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等。債務人的處分行為必須已經成立或生效,其財產將要或已經發(fā)生了移轉,由于這種移轉,使債務人已不具有足夠的資產清償對債權人的債務,明顯有害于債權,債權人才能行使撤銷權。
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與第三人具有惡意,即明知行為有害于債權而仍為之。一方面,債務人必須具有惡意。債務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處分財產的行為將導致其無資產清償債務,從而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而仍然實施該行為。另一方面要求第三人也具有惡意。第三人在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時,已經知道該行為對債權具有損害。
三、撤銷權的行使
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由享有撤銷權的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不當處分財產的行為。如果債權為連帶債權,則所有的債權人可以共同行使撤銷權,也可以由連帶債權人中的一人提起訴訟。如果數個債權因同一債務人的行為而受到損害,則每個債權人均有權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關于撤銷權的行使,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根據《合同法》第74條,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第二、關于撤銷之訴中的被告,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只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者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該受益人或者受讓人為第三人。
第三、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 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第四、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提起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四、撤銷權的效力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其效力依判決的效力而產生,并對債權人、債務人、相對人或受益人均產生效力。同時,一經撤銷即從行為發(fā)生時失去效力,因此撤銷可以發(fā)生溯及既往的效果。具體來說,撤銷權的效力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債務人的效力。債務人的行為一旦被撤銷,則該行為自始無效。如果債務人已與他人達成買賣合同但尚未交付財產,則該合同將因被撤銷而自始無效,如果已經交付財產,則應根據有償或無償及第三人是善意還是惡意等因素綜合考慮,進而決定是否應撤銷合同并返還財產。如果債務人處分財產行為被撤銷,則債務人免除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免除,承擔他人債務的行為視為沒有承擔,為他人設定擔保的行為視為沒有設定,讓與財產的行為視為沒有讓與。
第二、對相對人和受益人的效力。在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的行為被撤銷以后,如果財產已經為相對人或受益人占有或受益的,則他們應向撤銷權人返還財產和受益,如果原物不能返還,則應折價賠償。撤銷如不能對相對人和受益人生效,則在撤銷以后債權人不能請求相對人或受益人返還財產,這樣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當然,如果相對人或受益人在取得財產時出于善意且支付了一定的代價,那么就不應撤銷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民事行為,因而也不發(fā)生返還問題。
第三、對其他債權人的效力。在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以后,對某一債權人取回的財產或利益,應作為一般債權人的共同擔保,一般債權人對這些財產應平等受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