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 分數≠問題

字號:

■分數只等于差距■
    期中考后,孩子的分數您滿意嗎?期中考試是學生本學期的大檢測,通過考試驗證學習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考試分數。談到考試分數:是50分、80分還是100分?它本身只是一個結果!重要的是通過結果找出本質問題,并及時解決,所以找出問題遠遠比考試分數重要。我們試舉一些家長的觀念誤區(qū):
    “作業(yè)寫完了嗎”,孩子答:“寫完或沒寫完”;很少有家長會問:作業(yè)寫會了嗎?
    “這次考試,考的怎么樣”,孩子答:“好、一般、還行或不好”;很少有家長會問:通過這次考試,知道自己哪有問題嗎?
    家長陷入觀念誤區(qū)、學生分數問題無解。作業(yè)寫完和考試分數都僅是結果,而家長忽略了問題的本質。寫作業(yè)和考試本身是找出差距,弄清自身問題所在,并及時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問題長期受到忽視,就會導致發(fā)現和解決不及時,陷入分數不提高的怪圈,有的學生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學習上有什么問題。
    而對于分數而言,的導向就是讓學生認清自己的差距,通過差距找出自身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失分點就是問題點■
    大考過后,孩子的試卷一定要做SWOT分析,逐一找出顯性、隱性兩類問題。顯性問題包括但不限于知識斷層、粗心馬虎、遷移能力、解題技巧等等;隱性問題一般應從學習動力(學習興趣、專注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心理因素等角度進行深度挖掘問題。
    一系列的失分點都是問題點,這些失分點反射出來的問題本質是顯性還是隱性,采用哪種優(yōu)化策略,都需要學生潛心分析,確保問題“零容忍”。
    ■老問題還是新毛病■
    成績不高?不怕,找到原因,及時糾正即可。但往往學生對自己現有的問題認識不徹底,導致新毛病老問題接踵而至,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分數。
    老問題是頑疾,造成頑疾的根本原因有三:1.舊問題解決不徹底,問題根源掌握不全面;2.有意識但無方法,只知問題本身,而不知問題根源;3.有方法無恒心,不能持之以恒地將好方法養(yǎng)成好習慣。解決頑疾必須從學習三基抓起,磨礪學生意志,去除問題根源。老問題未解決,新毛病又添擾。引發(fā)新毛病的原因是知識不牢固?還是沒學會?新問題解決要及時,一拖再拖小毛病容易釀成大問題,影響自己的學業(yè)前途。
    專家提醒:老問題還未根治,新問題接踵而至,新舊問題前后夾擊,學習必然出問題,抓住根本關鍵。
    ■成績好≠沒問題■
    好成績競爭更激烈。尚學教育教學主任透露一組數據彰顯激烈程度。每年進入尚學教育進行拔尖的各大市重點學生占到了輔導人數的36%,他們不是成績不好,而是不滿足于現狀,他們要堵死每一個可能產生問題的路徑。
    成績好只是相對的,而并非絕對,精準定位是關鍵。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班級第一,年級第幾?全市排名第幾?端正態(tài)度,準確定位,不斷尋找自我不足,自我完善更重要,成績越好,越要研究每一道丟分的細節(jié)問題,從50分到80分不難,從90分到95分卻難上加難。
    學習需要精益求精,精耕問題所在。學業(yè)是無止境的,問題也是需要不斷發(fā)現的,滿足現狀就是止步不前,抓本質,揪根本,創(chuàng)新高。
    ■“還行吧”“不知道”引發(fā)問題成績■
    問:學得怎么樣?
    學生:還行吧!
    問:知道哪里不會嗎?
    學生:不知道!
    問: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學生:不知道!
    問:知道考不好的原因嗎?
    學生:不知道!
    一句“還行吧”,讓學生忽略了很多學習的細節(jié),問題越積越多,終成績也出了問題;三個“不知道”,將問題推向頂峰,學生進入學習的盲區(qū),一步步斷送了金榜題名的機會。
    簡簡單單的兩個詞,常見而普遍,卻讓學生的問題不斷衍生,終釀成惡果,學生家長食不下咽。學習中永遠不存在“還行吧”,有問題絕對不能“不知道”,成績絕對是在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中提高的!考得好只能說明階段性知識點掌握良好,但是并不代表無懈可擊,關注細節(jié)才能穩(wěn)操勝券;考得不好,說明知識體系中存在漏洞,不能含糊其辭,不管是新缺口還是舊漏洞,必須嚴查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