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自身特點,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機,加強德育滲透,將教育與教學有機融合,是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觀念,掌握德育滲透的相關原則和方法,使德育與智育有機融合,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物理教學 德育 滲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根據中學物理新課標的要求,中學物理的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將物理課程目標的智育目標和德育目標相互滲透,實現和諧統(tǒng)一。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樹立德育觀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并將其融入物理教學中。
一、轉變觀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爾巴特強調教學與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并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主張“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傳統(tǒng)的初中物理教學過分注重學生的物理知識與解題技能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正因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對課程目標進行了立體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學的三維目標,而其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質上就是德育的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新課標對于初中物理教學的德育要求可概括為: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質。這三個方面的德育內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必然要求,同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也是切實可行的。傳統(tǒng)教育觀認為,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教學就是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德育與物理課程沒有必然的聯系。實際上,物理學悠久的發(fā)展歷史、物理學理論的發(fā)展本身、物理學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辯證的思想和物理探究過程中應具備的各種科學精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豐富資源。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物理教學的主陣地作用,積極總結物理教學中的德育經驗,利用物理學所特有的豐富德育資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將德育融入物理教學中,摒棄重科學素質輕道德素養(yǎng)的不良傾向,在提高學生智育因素的同時也使學生德育素養(yǎng)得到同步的發(fā)展,真正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在物理教學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基礎學科,不僅能夠啟迪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物理基礎知識,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物理課程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將德育滲透到物理教學當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書的知識材料之中,這些德育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按其形式可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德育內容較少,教師容易把握,隱性德育內容是指教科書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識點,表面上不能對學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過深入分析、挖掘或通過介紹背景材即能體現其強大的德育功能。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現德育的目標控制,教學中緊扣教材實際,做到德育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結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主要有以下切入點。
(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論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的結構,以及物質普遍、基本的運動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物”和“理”?!拔铩奔次镔|,是物理學研究對象。物質存在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結為實體物質和場兩種形態(tài)。結合教材內容,使學生懂得判斷物質客觀存在的根據,明確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就為學生形成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打下了基礎。“理”是指物質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物理學中大量的實驗和研究,說明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的。因此只要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把教材中的科學內容與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闡述物理現象和規(guī)律,注意將哲學思想運用于物理教學之中,就不僅能使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而且對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方法論的掌握都有積極作用。例如,在講作用與反作用、壓力與支持力、力的合成與分解、吸熱與放熱、正電與負電、裂變和聚變,可以向學生揭示物質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物體溫度的量變會引起物態(tài)的質變,而物態(tài)的質變又會導致體積、密度、比熱等量的變化;透鏡成像中,物距的量變會引起像的質變等,可揭示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系。在講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可概述亞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來一直得到人們公認的說法被伽利略的小車實驗所否定,以后科學家又進一步發(fā)展了伽利略的思想,后由牛頓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過程,通過這一規(guī)律得到逐步認識過程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又必須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fā)展,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huán),其內容都將進到高一級的程度。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別的科學家,再到牛頓,才使人們對運動的這一規(guī)律有了本質的認識并達到了完美的程度。我們在講授運動的概念時,在強調了“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同時,應適時地向學生滲透“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再通過一系列知識點的傳授,從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到微觀分子的熱運動,從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和磁的運動到光的傳播、反射、折射,從摩擦起電到熱機工作,從電動機轉動到白熾燈發(fā)光,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運動實質上就是物質的運動,其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運動過程又是十分復雜的,為了避免研究問題的復雜性,我們平常所說的運動又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辯證關系。我們在講授質量的概念時,在強調了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同時,就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通過一系列知識點的傳授,從大到宇宙天體(如太陽、星星、月亮),小到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電子),從有形的實體(如樹木、房屋流水、)到無形的場(如磁場、重力場、電場),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然界中的物質是多種多樣的,正是由于多種多樣的物質才構成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又統(tǒng)一于物質?!?BR> (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教育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對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等心理品質方面,有著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
在中學物理教材中,許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過實驗推理出來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條件、歐姆定律等。學生由于經歷和學識的限制,對一些物理知識不可能一聽就懂,有時還會懷疑其客觀性,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迷信課本、權威,積極思考,大膽探索,認真實驗,讓學生努力做好一切實驗,使學生積累物理現象并有正確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漸形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品質。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學史向我們展示了物理學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頑強力,嚴肅認真、鍥而不舍、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布魯諾為捍衛(wèi)科學真理走上火刑場;伽利略被終身監(jiān)禁而矢志不移;開普勒貧病交加,歷受迫害,死在討債的路上;笛卡兒、牛頓、惠更斯、卡文迪許等為了科學研究終身不娶;美國的富蘭克林做風箏試驗而被雷電擊暈,待他醒來時,還風趣地說:“好家伙,我本想電死一只火雞,結果差點電死一個傻瓜!”。這些為科學試驗而不屈不撓的高尚品質和不畏艱險,奮不顧身而又非常風趣、樂觀的精神,是物理學史教學中讓年輕的學子們永遠銘記的;法拉第經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實驗,終得出電磁感應的條件。這些感人的事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想,頑強意志及忘我犧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物理學中的許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長期艱苦的實驗后總結出來的,包含著科學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敗和挫折,教育學生在科學面前來不得半點虛假,培養(yǎng)學生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還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比如“歐姆定律”這節(jié)課,在得出歐姆定律后,抓住時機講歐姆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發(fā)現了“歐姆定律”,當時的實驗條件極差,沒有現成測量電流的儀器,他想了種種辦法,經歷了多少次失敗,才制成了相當精密的測量電流的電流扭秤,當時電源電壓也不穩(wěn)定,經過五年他才找到電壓穩(wěn)定的電源。他的這種求新、求實、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驚人毅力,會使學生受到激勵,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物理學的任何大的突破都要有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高尚的思想品質的養(yǎng)成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中心內容。教學中可結合教材,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第一,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的杰出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國是世界上早的文明發(fā)達國家之一,在物理學理論和實踐上有輝煌成就。例如,我國古代著作《墨經》《考工記》《天工開物》《論衡》《夢溪筆談》《齊民要術》《太平廣記》中有關科學技術的論述,都在當時的世界處于遙遙地位。我國古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是不勝枚舉,如指南針、地動儀、回音壁、石拱橋等。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曾列舉了中國向西方傳播機械和其它技術達26項之多。教學中結合教材有關章節(jié)穿插介紹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了解祖國的燦爛輝煌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學生了解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科技人員奮發(fā)圖強的事跡,增強他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崇高感情。解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fā)展。我國在理論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質結構的層子模型理論,超導的研究與實踐,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尖端技術方面,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的實驗成功,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與回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都處于國際前列。鋼鐵和電力事業(yè)的發(fā)展、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結合教材內容,可以進行今昔對比,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第三,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今天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優(yōu)秀物理學家的感人事跡,以他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發(fā)憤圖強的工作精神教育學生。例如,在講光學時,可以介紹優(yōu)秀光學家蔣筑英、蔡祖泉,為發(fā)展我國光學事業(yè),填補電光源空白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毅然返回祖國。他們對我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如錢學森等歷盡艱難險阻返回祖國的事跡就更多了,他們?yōu)樯鐣髁x建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這些是教育學生的好教材。
(四)讓學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嚴格操作、認真實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樹立愛護儀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良品德。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必須以身作則,自己認真作好演示實驗,嚴格按規(guī)則操作,尊重事實,如實記錄。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和制作,親自做實驗,驗證釋疑。后教師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边@樣,既傳授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許許多多的物理素材,對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教育都能起到極好的效果。如教學“牛頓運動定律”,介紹伽俐略和亞里士多德時,強調他們倆一個憑“科學實驗”*謬誤,揭示真理,另一個憑“經驗事實”妄下論斷。以此教育學生不要盲從,凡事要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培養(yǎng)學生分辯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組試驗時,在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完成實驗的同時,不忘融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的思想教育,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如在講“電磁感應、發(fā)電機”時,可以補充介紹“科拉頓跑失良機”的故事,按理科拉頓比法拉第早做這個實驗,但與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沒有同伴與他團結互助,否則科學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這一道理。
在物理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機的隨時捕捉,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也是一種藝術。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從局部看是細微的,一個概念,一道習題、一個探究活動,都能啟發(fā)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只要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德育滲透的相關原則,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和目標控制,做到優(yōu)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步培養(yǎng)和建立起來,就會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真正做到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物理教學 德育 滲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根據中學物理新課標的要求,中學物理的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將物理課程目標的智育目標和德育目標相互滲透,實現和諧統(tǒng)一。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樹立德育觀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并將其融入物理教學中。
一、轉變觀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爾巴特強調教學與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并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主張“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傳統(tǒng)的初中物理教學過分注重學生的物理知識與解題技能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正因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對課程目標進行了立體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學的三維目標,而其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質上就是德育的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新課標對于初中物理教學的德育要求可概括為: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質。這三個方面的德育內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必然要求,同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也是切實可行的。傳統(tǒng)教育觀認為,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教學就是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德育與物理課程沒有必然的聯系。實際上,物理學悠久的發(fā)展歷史、物理學理論的發(fā)展本身、物理學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辯證的思想和物理探究過程中應具備的各種科學精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豐富資源。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物理教學的主陣地作用,積極總結物理教學中的德育經驗,利用物理學所特有的豐富德育資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將德育融入物理教學中,摒棄重科學素質輕道德素養(yǎng)的不良傾向,在提高學生智育因素的同時也使學生德育素養(yǎng)得到同步的發(fā)展,真正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在物理教學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基礎學科,不僅能夠啟迪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物理基礎知識,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物理課程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將德育滲透到物理教學當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書的知識材料之中,這些德育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按其形式可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德育內容較少,教師容易把握,隱性德育內容是指教科書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識點,表面上不能對學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過深入分析、挖掘或通過介紹背景材即能體現其強大的德育功能。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現德育的目標控制,教學中緊扣教材實際,做到德育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結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主要有以下切入點。
(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論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的結構,以及物質普遍、基本的運動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物”和“理”?!拔铩奔次镔|,是物理學研究對象。物質存在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結為實體物質和場兩種形態(tài)。結合教材內容,使學生懂得判斷物質客觀存在的根據,明確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就為學生形成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打下了基礎。“理”是指物質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物理學中大量的實驗和研究,說明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的。因此只要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把教材中的科學內容與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闡述物理現象和規(guī)律,注意將哲學思想運用于物理教學之中,就不僅能使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而且對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方法論的掌握都有積極作用。例如,在講作用與反作用、壓力與支持力、力的合成與分解、吸熱與放熱、正電與負電、裂變和聚變,可以向學生揭示物質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物體溫度的量變會引起物態(tài)的質變,而物態(tài)的質變又會導致體積、密度、比熱等量的變化;透鏡成像中,物距的量變會引起像的質變等,可揭示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系。在講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可概述亞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來一直得到人們公認的說法被伽利略的小車實驗所否定,以后科學家又進一步發(fā)展了伽利略的思想,后由牛頓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過程,通過這一規(guī)律得到逐步認識過程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又必須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fā)展,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huán),其內容都將進到高一級的程度。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別的科學家,再到牛頓,才使人們對運動的這一規(guī)律有了本質的認識并達到了完美的程度。我們在講授運動的概念時,在強調了“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同時,應適時地向學生滲透“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再通過一系列知識點的傳授,從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到微觀分子的熱運動,從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和磁的運動到光的傳播、反射、折射,從摩擦起電到熱機工作,從電動機轉動到白熾燈發(fā)光,使學生意識到:物體的運動實質上就是物質的運動,其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運動過程又是十分復雜的,為了避免研究問題的復雜性,我們平常所說的運動又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從而使學生初步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辯證關系。我們在講授質量的概念時,在強調了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同時,就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通過一系列知識點的傳授,從大到宇宙天體(如太陽、星星、月亮),小到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電子),從有形的實體(如樹木、房屋流水、)到無形的場(如磁場、重力場、電場),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然界中的物質是多種多樣的,正是由于多種多樣的物質才構成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又統(tǒng)一于物質?!?BR> (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科學精神的養(yǎng)成教育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對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等心理品質方面,有著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
在中學物理教材中,許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過實驗推理出來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條件、歐姆定律等。學生由于經歷和學識的限制,對一些物理知識不可能一聽就懂,有時還會懷疑其客觀性,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迷信課本、權威,積極思考,大膽探索,認真實驗,讓學生努力做好一切實驗,使學生積累物理現象并有正確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漸形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品質。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學史向我們展示了物理學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頑強力,嚴肅認真、鍥而不舍、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布魯諾為捍衛(wèi)科學真理走上火刑場;伽利略被終身監(jiān)禁而矢志不移;開普勒貧病交加,歷受迫害,死在討債的路上;笛卡兒、牛頓、惠更斯、卡文迪許等為了科學研究終身不娶;美國的富蘭克林做風箏試驗而被雷電擊暈,待他醒來時,還風趣地說:“好家伙,我本想電死一只火雞,結果差點電死一個傻瓜!”。這些為科學試驗而不屈不撓的高尚品質和不畏艱險,奮不顧身而又非常風趣、樂觀的精神,是物理學史教學中讓年輕的學子們永遠銘記的;法拉第經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實驗,終得出電磁感應的條件。這些感人的事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想,頑強意志及忘我犧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物理學中的許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長期艱苦的實驗后總結出來的,包含著科學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敗和挫折,教育學生在科學面前來不得半點虛假,培養(yǎng)學生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還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比如“歐姆定律”這節(jié)課,在得出歐姆定律后,抓住時機講歐姆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發(fā)現了“歐姆定律”,當時的實驗條件極差,沒有現成測量電流的儀器,他想了種種辦法,經歷了多少次失敗,才制成了相當精密的測量電流的電流扭秤,當時電源電壓也不穩(wěn)定,經過五年他才找到電壓穩(wěn)定的電源。他的這種求新、求實、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驚人毅力,會使學生受到激勵,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物理學的任何大的突破都要有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高尚的思想品質的養(yǎng)成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中心內容。教學中可結合教材,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第一,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的杰出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國是世界上早的文明發(fā)達國家之一,在物理學理論和實踐上有輝煌成就。例如,我國古代著作《墨經》《考工記》《天工開物》《論衡》《夢溪筆談》《齊民要術》《太平廣記》中有關科學技術的論述,都在當時的世界處于遙遙地位。我國古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是不勝枚舉,如指南針、地動儀、回音壁、石拱橋等。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曾列舉了中國向西方傳播機械和其它技術達26項之多。教學中結合教材有關章節(jié)穿插介紹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了解祖國的燦爛輝煌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學生了解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科技人員奮發(fā)圖強的事跡,增強他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崇高感情。解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fā)展。我國在理論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質結構的層子模型理論,超導的研究與實踐,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尖端技術方面,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的實驗成功,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與回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都處于國際前列。鋼鐵和電力事業(yè)的發(fā)展、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結合教材內容,可以進行今昔對比,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第三,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今天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優(yōu)秀物理學家的感人事跡,以他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發(fā)憤圖強的工作精神教育學生。例如,在講光學時,可以介紹優(yōu)秀光學家蔣筑英、蔡祖泉,為發(fā)展我國光學事業(yè),填補電光源空白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40年代,錢三強、何澤慧,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毅然返回祖國。他們對我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如錢學森等歷盡艱難險阻返回祖國的事跡就更多了,他們?yōu)樯鐣髁x建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這些是教育學生的好教材。
(四)讓學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嚴格操作、認真實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樹立愛護儀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良品德。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必須以身作則,自己認真作好演示實驗,嚴格按規(guī)則操作,尊重事實,如實記錄。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和制作,親自做實驗,驗證釋疑。后教師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边@樣,既傳授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許許多多的物理素材,對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教育都能起到極好的效果。如教學“牛頓運動定律”,介紹伽俐略和亞里士多德時,強調他們倆一個憑“科學實驗”*謬誤,揭示真理,另一個憑“經驗事實”妄下論斷。以此教育學生不要盲從,凡事要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培養(yǎng)學生分辯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組試驗時,在指導學生合作學習完成實驗的同時,不忘融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的思想教育,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如在講“電磁感應、發(fā)電機”時,可以補充介紹“科拉頓跑失良機”的故事,按理科拉頓比法拉第早做這個實驗,但與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沒有同伴與他團結互助,否則科學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這一道理。
在物理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機的隨時捕捉,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也是一種藝術。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從局部看是細微的,一個概念,一道習題、一個探究活動,都能啟發(fā)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只要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德育滲透的相關原則,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和目標控制,做到優(yōu)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步培養(yǎng)和建立起來,就會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真正做到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