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內審師《實施內審計業(yè)務》基礎知識復習(37)

字號:

【例題】內部審計師在審計抽樣環(huán)境中運用精確度的概念。在這一環(huán)境中,精確度是指:
    A.總體的特征,不是內部審計師能直接控制的。
    B.對準確性的衡量方法,用于產(chǎn)生樣本估計。在取得樣本和評價樣本之前,需要建立要求的精確度。
    C.在既定的樣本中對可靠性的獨立評價。
    D.對評價變量抽樣非常重要,對屬性抽樣不重要。
    【答案】B
    【解析】
    A.不正確。精確度可以由內部審計師控制。
    B.正確。精確度是總體特征估計值被期望落入的一個范圍,可用來衡量準確性。
    C.不正確。精確度和可靠程度是相互依存的,它們都是對通過樣本推斷出的總體估計準確性的獨立評價。
    D.不正確。精確度對變量抽樣和屬性抽樣都重要。
    【例題】運用抽樣方法時,當以下那種情況存在時,實現(xiàn)了審計證據(jù)的充分性?
    A.總體的每個項目都有機會被抽取。
    B.樣本的標準離差小于或等于總體中相應的統(tǒng)計數(shù)。
    C.收集的審計證據(jù)與內部審計師正在試圖證明的結論直接相關。
    D.可以合理地保證抽取的項目都是抽取樣本的總體的代表。
    【答案】D
    【解析】
    A.不正確。這里是對隨機選擇的描述。即使樣本是被隨機選擇的,但如果樣本量太小,不具有總體的代表性,也不能被認為獲得的審計證據(jù)是充分的。
    B.不正確。存在一種偶然性,即很可能太?。ǖ怀浞郑┑臉颖疽簿哂兴枋龅臉藴孰x差(或錯誤率),所以只依靠這一條件,不能說明獲得證據(jù)的充分性。
    C.不正確。這里描述了相關性的要求,而不是充分性的要求。
    D.正確。如果樣本不能代表抽樣總體的特征,那么就不能依據(jù)樣本的屬性正確推斷出總體的屬性。這是正確運用審計抽樣的一個前提要求?! ?BR>    【例題】從同一總體中以相同方式抽取了兩個隨機樣本,一個樣本量是30,另一個樣本量是300。則下列陳述正確的是:
    A.兩個樣本具有相同期望值。
    B.較大的樣本更可能產(chǎn)生較大的樣本平均值。
    C.較小的樣本將有一個窄于95%的圍繞平均值的置信區(qū)間。
    D.一般而言,較小的樣本將產(chǎn)生較低的總體變動估計值。
    【答案】A
    【解析】
    A.正確。任何大小的隨機樣本的期望值都等于總體平均值。
    B.不正確。較小樣本的可靠程度較低,因此更可能產(chǎn)生異常大(或?。┑臉颖酒骄?。
    C.不正確。較小樣本的可靠程度較低,因此會有寬于95%的置信區(qū)間。
    D.不正確。總體變動度是一個總體的參數(shù),不隨樣本量而改變。
    【例題】一名內部審計師希望確定完工產(chǎn)品的永續(xù)盤存記錄是否隨生產(chǎn)的完成而適當?shù)馗隆檫_到這一目的,內部審計師從生產(chǎn)報告到永續(xù)盤存記錄追蹤存貨數(shù)量和成本記錄,使用了根據(jù)95%置信水平、4%的估計錯誤率和±2%的期望精確度確定的樣本量。如果樣本中的錯誤率,像預料的那樣是4%,并且一年期間有2,000個生產(chǎn)報告被過賬到永續(xù)盤存記錄上,則內部審計師能夠有95%的把握,保證被錯誤過賬的數(shù)量是:
    A.至少100個。
    B.至少80個。
    C.在60個和140個之問。
    D.在40個和120個之間。
    【答案】D
    【解析】
    A.不正確。見題解“D”。
    B.不正確。見題解“D”。
    C.不正確。見題解“D”。
    D.正確。因為預計的差錯率與實際的差錯率一致,就可以有95%的把握確定:錯誤數(shù)量在總體數(shù)量2,000的2%(4%-2%)和6%(4%+2%)之間,既40和120之間。
    【例題】為審計上年已付款的發(fā)票,內部審計師選擇了占發(fā)票額60%的忙的兩個月。從一個隨機起點開始,每十張發(fā)票抽取一張,得到了包括116張發(fā)票的一個樣本。這個樣本可能無效因為它不是:
    A.代表性樣本
    B.隨機樣本
    C.足夠大的樣本
    D.都不對,樣本是有效的
    答案:A
    解題思路:
    A.正確。業(yè)務繁忙的兩個月不代表全年,所以樣本不具有總體的代表性,無法通過樣本推斷出總體特征。
    B.不正確。樣本是隨機的。
    C.不正確。本題沒有給出充分的信息來判斷樣本大小的適合程度。
    D.不正確。因為選項“A"是正確的,所以這一選項是錯誤的。
    ★相關知識
    1.3抽樣計劃(samplingplan)中的基本步驟包括:
    ·確定檢查目標;
    ·定義總體,包括定義抽樣單位,考慮總體的完整性。在符合性測試時,包括定義測試覆蓋的期間;在實質性測試時,包括逐個證實重要項目;
    ·決定可接受的抽樣風險水平(例如,5%或10%);
    ·利用表格或公式計算樣本量;
    ·選擇抽取樣本的方法。內部審計師應當根據(jù)被測試總體的特點,采用能夠保證抽取的樣本具有總體代表性的方法選擇樣本項目(例如,采用統(tǒng)計抽樣方法)。為保持審計的獨立性,內部審計師應當確??傮w的完整并控制對樣本的選擇;
    ·抽取樣本;
    ·評估樣本結果;
    ·記錄抽樣過程。
    1.3.1選擇樣本的方法。如果審計師決定依靠統(tǒng)計程序來確定以數(shù)字表示的置信水平和精確度,他(或她),可以在幾種挑選樣本的方法中選擇一種方法,并用該方法挑選出包含足夠量的正確項目,從而產(chǎn)生符合審計目標、能夠得出可靠結果的樣本。這些方法包括:
    ·從全部總體中隨機選樣;
    ·從各分層總體中隨機選樣(即總體被分成具有不同特征的組、層);
    ·間隔選樣(在一清單中,按照事前確定的間隔選取樣本);
    ·分組(塊)選樣(例如,從文件抽屜中或其他文件儲存單位中抽取樣本);
    ·任意選樣(不考慮樣本項目代表總體特征的概率,從總體中挑選樣本)。
    1.3.1.1隨機選樣。挑選能夠代表總體特征樣本的可靠方法是使用隨機數(shù)來選擇項目。例如,有一組包含1,000個交易項目的總體,將1,000個項目從號碼0001到1000編號,每個項目都有二個對應號碼,從隨機數(shù)表中或利用其他資源(例如利用計算機程序)挑選號碼,將號碼對應的項目挑選出來,從而形成樣本。隨機數(shù)表是隨機橫排和縱排的一組數(shù)碼,從任何一個起點,人們能夠在表上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行進。在隨機選樣中,總體的每個項目被選中的概率都是已知的且不等于零(即都有機會被選中),但是,如果總體中的項目沒有被編號,利用隨機數(shù)挑選樣本項目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行的?! ?BR>    1.3.1.2分層選樣。有時,總體各項目的特征變化很大(總體變動度大),所以必須在挑選隨機樣本前,將總體細分成多個特征比較一致的組合(單元)。分層選樣就是將總體分成經(jīng)過明確定義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子體的過程,從而使每一個樣本單位只屬于某一層。分層有助于高效地設計樣本。雖然已開發(fā)的軟件能夠幫助審計師對總體進行分層,但是對大的總體進行分層時,審計師的判斷還是會起到可靠的指導性作用。
    1.3.1.3間隔選樣。作為使用隨機數(shù)的替代方法,審計師可以決定選擇某一清單上的固定間隔項目。例如,從有1000個項目的總體中挑選一個包括50個項目的樣本,審計師從任意二個隨機選擇的起點(起點應該低于20)開始,每隔20個挑選一個項目,例如,第10個,第30個;第50個,第70個,等等,這些項目構成了樣本。如果清單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偏差,即清單中的項目不是隨機排列的,那么該方法就不能產(chǎn)生隨機項目.
    1.3.1.4分組(塊)選樣。分組選樣與分層選樣相似,也是把大規(guī)??傮w中的項目分成一些組。但是,分組(塊)選樣中,“組"本身早就存在,審計師不用選擇用于分組的特征標準,也就是說不用定義“組”的含義,“組”可能就是一個文件抽屜、一個盒子、一個房間,或者是一個包含總體中部分財務記錄或其他項目的建筑物。在抽取樣本前,審計師不用收集所有的項目,只要挑選要檢查的組就可以。確定檢查的組后,審計師抽樣檢查被選中組內的項目,而不用對組內的所有項目進行檢查。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有些組很可能分散在不同地區(qū)甚至分散在全世界,從所有組中收集所有項目,是非常費時耗力的。
    1.3.1.5任意選樣。任意選樣的名字本身就表明這種方法缺少可靠性。作為利用判斷抽樣或隨機抽樣挑選項目樣本的一種替代方法,審計師在應用任意選樣時,會簡單地認為每個項目都適合需要,都可以作為樣本。盡管任意選樣也被描述為“隨機挑選項目”,但是它不是隨機選樣。實際上,被挑選的項目是隨意的,根本不是隨機的,在挑選過程中體現(xiàn)了沒有察覺出來的審計師的下意識偏見,或者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具有代表性(會影響結果)的項目。當某調查人員將調查問卷發(fā)放給挑選出來的一個小組(如一組某特定雜志的讀者),并且從自愿返還問卷中的反饋意見歸納推斷出整個雜志訂閱小組的特點(或者推斷所有讀者的特點,甚至整個傳媒界的特點),這就屬于任意選樣,原因在于:用于推斷總體的樣本只包含那些有興趣且作出反饋意見的人,所以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隨機,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更偏重于一些與獲得的反饋意見相一致的特點,缺乏全面性。
    1.3.2樣本選擇技術受審計目標、數(shù)據(jù)類型、總體屬性及實際需要考慮的各種因素所影響。不同的特定審計目標建議采用下列不同的統(tǒng)計抽樣方法:
    ·屬性抽樣(attributessampling):當審計目標是不考慮屬性(比如錯誤)大小,只是確定項目是否具有某些屬性時,例如,是否記錄了交易項目、是否發(fā)生錯誤,一般應用屬性抽樣技術。
    ·停—趨抽樣(stop—or—gosampling):屬于屬性抽樣技術,用于防止挑選出不必要的大規(guī)模樣本。
    ·發(fā)現(xiàn)抽樣(discoverysampling):屬于屬性抽樣技術,目的是發(fā)現(xiàn)一個已經(jīng)引起懷疑問題的實例,而不對從中抽取樣本的總體做成判斷。
    ·變量抽樣(variablessampling):當審計目標是衡量變量特征,例如貨幣金額、重量、次數(shù)等,而不是衡量錯誤發(fā)生率或其他屬性時,一般應用變量抽樣技術。
    ·貨幣單位抽樣(dollarunitsampling):當審計目標提議將屬性抽樣和變量抽樣結合在一起,估計資產(chǎn)賬戶(例如應收賬款、投資或存貨)中錯誤金額時,一般應用貨幣單位抽樣技術。
    ·判斷抽樣(judgmentsampling):用于檢查總體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項目,而不必歸納推斷整個總體的特征。
    1.3.2.1屬性抽樣。當審計目標為估計總體中某一特征發(fā)生次數(shù),且不考慮該特征大小時,應該采用屬性抽樣技術。該技術特別適合于審計目標為發(fā)現(xiàn)違規(guī)項目數(shù)量或占比的合規(guī)性審計,例如,發(fā)現(xiàn)沒有得到遵守的項目、沒有入賬的分錄,等等。屬性抽樣技術也適合于測試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它不考慮錯誤業(yè)務的大小或導致的錯誤大小,只要是背離有效控制的問題都同樣重要。
    1.3.2.1.1屬性抽樣的樣本量大小(是指能夠合理估計出錯誤總數(shù)量的樣本量)依據(jù)情況不同而不同。如果計算過程簡單,由可靠的計算機程序完成業(yè)務過程,檢查人員得到很好的培訓且經(jīng)驗豐富,以前審計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錯誤,等等,那么審計師在充分考慮上述情況后,可以確定發(fā)生錯誤的可能性很小,則可以抽取較小的樣本量。否則,情況正好相反。例如,審計師懷疑新雇員、新方法、新產(chǎn)品、新程序或者新軟件帶來的錯誤發(fā)生概率會很大,那么,就要調整樣本量大小,抽取較大的樣本量。在缺少其他用以估計潛在問題大小的方法時,審計師可以征求專家意見或者檢查試點樣本中的部分項目。
    1.3.2.1.2如果審計師決定采用統(tǒng)計方法抽取樣本,根據(jù)審計師對下列事項的具體說明,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統(tǒng)計表幫助確定正確的樣本量:
    ·總體量(如10000)
    ·置信水平(如95%)
    ·精確度(變化范圍,如加或減3%)
    ·預期差錯率(例如,管理層可能考慮接受的差錯率,4%)
    如果沒有表提供一系列操作說明,則審計師可以利用一些現(xiàn)成的公式計算樣本量。
    1.3.2.2停—走抽樣。在采用屬性抽樣技術時,為了避免檢查不必要的大量項目,審計師開發(fā)了停-走抽樣技術。停-走抽樣技術適用于審計師懷疑總體發(fā)生錯誤的可能性相當小的情況。審計師先從一個小樣本開始,如果樣本顯示預期差錯率很低,那么審計師就可以選擇使用停-走抽樣。另外,如果差錯率明顯高于預期差錯率,審計師就要毫不遲疑地進行下一步的抽樣。因此,停-走抽樣需要一個或一系列的小樣本,這些樣本要么證實原來對總體的看法,要么繼續(xù)顯示存在高于預期差錯率的錯誤率。在后一種情況中,審計師需要重新采用全面統(tǒng)計抽樣技術,確定在預期置信水平和精確度下的實際差錯率。
    1.3.2.2.1在預期總體差錯率低(即違反情況較少)的情況下,停-走抽樣需要的樣本量是少的。停-走抽樣的樣本需要在幾個階段中抽取,即當在第一組樣本中沒有發(fā)現(xiàn)違規(guī)問題時,足以證實相關控制的有效性,可以結束測試,否則,還要抽取第二組樣本來檢查,直到發(fā)現(xiàn)充分的審計證據(jù)為止。但是,停-走抽樣沒有固定的樣本量。
    1.3.2.2.2有些特定的統(tǒng)計表可以幫助審計師評估小的停-走抽樣樣本的結果。
    如果審計師從有10000個項目的總體中抽取包含25個項目的樣本,審計師可以利用這些表提供總體中各種差錯率的可能性,從而提供有關樣本中各種錯誤數(shù)量的信息。例如,該種表可以顯示:在總體差錯率不超過5%情況下,樣本中為零錯誤的機會為95%。
    1.3.2.3發(fā)現(xiàn)抽樣。發(fā)現(xiàn)抽樣,與其他屬性抽樣方法不同,并不是在樣本基礎上,努力歸納推斷總體的特征。相反,它的目標是發(fā)現(xiàn)存在至少一個受到懷疑問題的例子,如舞弊、大額錯誤或者違法違規(guī)情況等。例如,審計師有理由懷疑5000筆銷售交易中,有25筆涉嫌存在欺詐性的采購索賠(由并不存在的虛假客戶提出的)。代替調查由所有發(fā)票構成的總體,審計師可以挑選出足夠大的樣本以提供令人滿意的、能夠發(fā)現(xiàn)至少一個受懷疑舞弊案例的機會。
    幸運的是,也有一些統(tǒng)計表能夠幫助審計師確定抽取的樣本量。如果審計目標是:在95%的準確度水平上,確定足夠大的樣本以便發(fā)現(xiàn)25張舞弊發(fā)票中的至少一張,則審計師通過該表可以確定樣本量,比如300。然后審計師檢查這300張發(fā)票,如果審計結果表明所有300張發(fā)票都沒有問題,那么審計師就可以向管理層報告:這5000筆銷售交易中發(fā)生舞弊的機會低于5%。
    1.3.2.4變量抽樣。變量抽樣適用于內部審計師對交易的金額和數(shù)量進行評估,有時也被稱為金額估計,比如,有時審計目標是決定審計確定的賬戶價值和賬戶賬面價值之間差額的大小。當然,變量抽樣也適用于其他變量,如衡量大小、重量、時間長短或者平均值的變量。比如,如果審計目標是檢查飛行航線的準時性,審計師需要估量沒有及時到達和起飛的次數(shù)或占比。涉及的次數(shù)總額也是很重要的。
    1.3.2.4.1在為變量抽樣挑選適當?shù)臉颖玖繒r,內部審計師需要足夠大的樣本,作為評估總體實際大小的基礎。如果接受審計的應收賬款有。2,000筆,它們的賬面價值是200,000美元,審計師要檢查多少發(fā)票以確定實際總額呢?這時,審計師就可以采用變量抽樣技術來幫助確定樣本量。但是有些情況下,在使用變量抽樣技術時,可以采用非統(tǒng)計方式。比如,審計師感到可以確定存在的錯誤很小或者可能根本不存在錯誤,這時,幾乎可以不應用抽樣技術。再比如,如果審計師懷疑應收賬款總額與實際總額差距很大,少了很多,那么審計師抽取小的試點樣本來確認其懷疑,然后建議對所有交易事項進行檢查。
    1.3.2.4.2如果審計師決定用統(tǒng)計方法挑選樣本,有幾種方法可供選擇,有公式和統(tǒng)計表幫助確定適當?shù)臉颖玖?,有軟件包幫助計算。為了應用這些方法,審計師需要明確:
    ·總體量
    ·置信水平
    ·精確度
    ·標準離差
    注意,前三個參數(shù)與屬性抽樣的要求是一樣的,第4個參數(shù),標準離差,替換了屬性抽樣中的預期差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