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宮頸炎(chronic cervicitis)多由急性宮頸為轉變來,是常見的宮頸炎癥。
病因
一、炎癥刺激多由急性宮頸為轉變來,常因急性宮頸炎治療不徹底,病原體隱藏于宮頸粘膜內形成慢性炎癥,多見于分娩、流產(chǎn)或手術損傷宮頸,病原體侵入而引起感染。也有的患者無急性宮頸炎癥狀,直接發(fā)生慢性宮頸炎。此外,衛(wèi)生不良或雌激素缺乏,局部抗感染能力差,也易引起慢性宮頸炎。病原體侵入宮頸粘膜,并在此片潛伏,由于宮頸粘膜皺襞多,感染不易徹底清除,往往形成慢性宮頸炎。
二、病原體慢性宮頸為的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及厭氧菌。目前沙眼衣原體及淋病奈氏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宮頸炎亦日益增多,已引起注意。此外,單純皰疹病毒也可能與慢性宮頸炎有關。
病理改變
一、宮頸糜爛(cervical erosion)
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qū),稱宮頸糜爛。糜爛面為完整的單層宮頸管柱狀上皮所覆蓋,由于宮頸管柱狀上皮抵抗力低,病原體易侵入發(fā)生炎癥。另一種情況在幼女或未婚婦女,有時見宮頸呈紅色,細顆粒狀,形似糜爛,但事實上并無明顯炎癥,是宮頸管柱狀上皮外移所致,不屬于病理性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根據(jù)糜爛深淺程度分為:
1、在炎癥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稱單純性糜爛;
2、隨后由于腺上皮過度增生并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呈顆粒狀,稱顆粒型糜爛;
3、當間質增生顯著,表面不平現(xiàn)象更加明顯呈乳突狀,稱乳突型糜爛。
根據(jù)糜爛面積的大小可分為3度:
1、輕度糜爛:指糜爛面積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1/3.
2、中度糜爛: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2/3.
3、重度糜爛: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2/3以上。
二、宮頸肥大(cervical hypertrophy)
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還可能在腺體深部有粘液潴留形成囊腫,使宮頸呈不同程度的肥大,但表面多光滑,有時可見宮頸腺囊腫突起。最后由于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宮頸硬度增加。
三、宮頸息肉(cervical polyp)
慢性炎癥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粘膜增生,子宮有排除異物的傾向,使增生的粘膜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一個或多個不等,直徑一般約1cm,色紅、呈舌形、質軟而脆,易出血,蒂細長。根部多附著于宮頸管外口,少數(shù)在宮頸管壁。光鏡下見息肉中心為結締組織伴有充血,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表面覆蓋一層高柱狀上皮,與宮頸管上皮相同。由于炎癥存在,除去息肉后仍可復發(fā)。極少惡變。
四、宮頸腺囊腫(Naboth cyst)
在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壓迫腺管,使腺管變窄甚至阻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腫。檢查時見宮頸表面突出多個青白色小囊泡,內含無色粘液。若囊腫感染,則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小囊泡。
五、宮頸粘膜炎(endocervicitis)
或稱宮頸管炎。病變局限于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宮頸管陰道部外觀很光滑,僅見宮頸外口有膿性分泌物堵塞,有時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可使宮頸肥大
臨床表現(xiàn)
一、癥狀慢性宮頸為的主要癥狀是陰道分泌物增多。由于病原體、炎癥的范圍及程度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質、顏色及氣味也不同。分泌物乳白色粘液狀,有時呈淡黃色膿性,伴有息肉形成時易有血性白帶或性交后出血。當炎癥沿宮骶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等。宮頸粘稠膿性分泌物不利于精子穿過,可造成不孕。
二、體征婦科檢查時可見宮頸有不同程度糜爛、肥大,有時質較硬,有時可見息肉、裂傷、外翻及宮頸腺囊腫。
診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作出慢性宮頸炎的診斷并不難,但明確病原體困難。對有性傳播疾病的高危婦女,應作淋病奈色菌和衣原體的相關檢查。但應注意宮頸糜爛與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或期宮頸癌從外觀外難以鑒別,須常規(guī)作宮頸刮片、宮頸管吸片,必要時作陰道鏡檢查及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陳舊性宮頸裂傷陰道鏡檢查時往往可因將裂傷的子宮頸內膜牽引外翻,誤為慢性宮頸炎,如將窺陰器輕撐開后,外翻的組織即可復員。如為慢性宮頸炎,則外翻的宮頸不能復原。
2、宮頸癌肉眼不易與宮頸糜爛鑒別。但宮頸癌一般質地較硬、脆、易出血,宮頸刮片或活檢可幫助診斷。
治療
慢性宮頸炎在排除惡性病變及控制特殊性或非特殊性感染后,以局部治療為主,可采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而以物理治療最常用。
一、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原理是以各處物理方法將宮頸糜爛面單層柱狀上皮破壞,使其壞死脫落后,為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為期三到四周,病變較深者需六到八周,宮頸轉為光滑。過去常用的方法是電熨法,近年新的治療儀器不斷問世,有激光、冷凍、微波治療還有紅外線凝結療法等等。物理治療的注意事項有:
1、治療前,應常規(guī)作宮頸刮片行細胞學檢查;
2、有急性生殖器炎癥禁忌作物理治療;
3、治療時間應選擇在月經(jīng)干凈后3-7日內進行;
4、物理療法術后均有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水樣排液,在術后1-2周脫痂時可有少許出血;
5、在創(chuàng)面未完全愈合期間(4-8周)禁盆浴、性交和陰道沖洗;
6、物理治療有引起術后出血、宮頸管狹窄、不孕、感染的可能。治療后需定期復查,觀察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直至痊愈,同時應注意有無宮頸管狹窄。
二、藥物治療局部藥物治療適用于糜爛面積小和炎癥浸潤較淺的病例。中藥在臨床應用也有一定的療效。
1、5%的重鉻酸鉀或20%-40%硝酸銀涂抹于糜爛面,涂后用生理鹽水棉簽拭去多余的硝酸銀液,以免灼傷陰道。
2、用棉球蘸1:5稀釋的地瑞舒林(愛寶療)濃縮液貼敷糜爛面3-4分鐘,每周1-2次,根據(jù)病情酌情增加次數(shù)或隔日放入地瑞舒林栓劑1枚,通常6-12枚為一療程。
3、重組人α2a干擾素(奧平拴),睡前1粒塞入陰道深部,貼近宮頸部位,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可重復使用。
三、手術治療有宮頸息內者行息肉摘除術,術后將切除息肉送病理組織學檢查。對宮頸肥大、糜爛面積較深廣且累及宮頸管者,可考慮做宮頸錐切術,目前流行的LEEP刀是比較好的一種辦法,治愈率也較高。
預防
積極治療急性宮頸炎;定期作婦科檢查,發(fā)現(xiàn)宮頸炎癥予以積極治療;避免分娩時器械損傷宮頸;產(chǎn)后發(fā)現(xiàn)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
慢性宮頸炎(chronic cervicitis)多由急性宮頸為轉變來,是常見的宮頸炎癥。
病因
一、炎癥刺激多由急性宮頸為轉變來,常因急性宮頸炎治療不徹底,病原體隱藏于宮頸粘膜內形成慢性炎癥,多見于分娩、流產(chǎn)或手術損傷宮頸,病原體侵入而引起感染。也有的患者無急性宮頸炎癥狀,直接發(fā)生慢性宮頸炎。此外,衛(wèi)生不良或雌激素缺乏,局部抗感染能力差,也易引起慢性宮頸炎。病原體侵入宮頸粘膜,并在此片潛伏,由于宮頸粘膜皺襞多,感染不易徹底清除,往往形成慢性宮頸炎。
二、病原體慢性宮頸為的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及厭氧菌。目前沙眼衣原體及淋病奈氏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宮頸炎亦日益增多,已引起注意。此外,單純皰疹病毒也可能與慢性宮頸炎有關。
病理改變
一、宮頸糜爛(cervical erosion)
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qū),稱宮頸糜爛。糜爛面為完整的單層宮頸管柱狀上皮所覆蓋,由于宮頸管柱狀上皮抵抗力低,病原體易侵入發(fā)生炎癥。另一種情況在幼女或未婚婦女,有時見宮頸呈紅色,細顆粒狀,形似糜爛,但事實上并無明顯炎癥,是宮頸管柱狀上皮外移所致,不屬于病理性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根據(jù)糜爛深淺程度分為:
1、在炎癥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稱單純性糜爛;
2、隨后由于腺上皮過度增生并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呈顆粒狀,稱顆粒型糜爛;
3、當間質增生顯著,表面不平現(xiàn)象更加明顯呈乳突狀,稱乳突型糜爛。
根據(jù)糜爛面積的大小可分為3度:
1、輕度糜爛:指糜爛面積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1/3.
2、中度糜爛: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2/3.
3、重度糜爛:指糜爛面占整個宮頸面積的2/3以上。
二、宮頸肥大(cervical hypertrophy)
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還可能在腺體深部有粘液潴留形成囊腫,使宮頸呈不同程度的肥大,但表面多光滑,有時可見宮頸腺囊腫突起。最后由于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宮頸硬度增加。
三、宮頸息肉(cervical polyp)
慢性炎癥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粘膜增生,子宮有排除異物的傾向,使增生的粘膜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一個或多個不等,直徑一般約1cm,色紅、呈舌形、質軟而脆,易出血,蒂細長。根部多附著于宮頸管外口,少數(shù)在宮頸管壁。光鏡下見息肉中心為結締組織伴有充血,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表面覆蓋一層高柱狀上皮,與宮頸管上皮相同。由于炎癥存在,除去息肉后仍可復發(fā)。極少惡變。
四、宮頸腺囊腫(Naboth cyst)
在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壓迫腺管,使腺管變窄甚至阻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腫。檢查時見宮頸表面突出多個青白色小囊泡,內含無色粘液。若囊腫感染,則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小囊泡。
五、宮頸粘膜炎(endocervicitis)
或稱宮頸管炎。病變局限于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宮頸管陰道部外觀很光滑,僅見宮頸外口有膿性分泌物堵塞,有時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可使宮頸肥大
臨床表現(xiàn)
一、癥狀慢性宮頸為的主要癥狀是陰道分泌物增多。由于病原體、炎癥的范圍及程度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質、顏色及氣味也不同。分泌物乳白色粘液狀,有時呈淡黃色膿性,伴有息肉形成時易有血性白帶或性交后出血。當炎癥沿宮骶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等。宮頸粘稠膿性分泌物不利于精子穿過,可造成不孕。
二、體征婦科檢查時可見宮頸有不同程度糜爛、肥大,有時質較硬,有時可見息肉、裂傷、外翻及宮頸腺囊腫。
診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作出慢性宮頸炎的診斷并不難,但明確病原體困難。對有性傳播疾病的高危婦女,應作淋病奈色菌和衣原體的相關檢查。但應注意宮頸糜爛與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或期宮頸癌從外觀外難以鑒別,須常規(guī)作宮頸刮片、宮頸管吸片,必要時作陰道鏡檢查及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陳舊性宮頸裂傷陰道鏡檢查時往往可因將裂傷的子宮頸內膜牽引外翻,誤為慢性宮頸炎,如將窺陰器輕撐開后,外翻的組織即可復員。如為慢性宮頸炎,則外翻的宮頸不能復原。
2、宮頸癌肉眼不易與宮頸糜爛鑒別。但宮頸癌一般質地較硬、脆、易出血,宮頸刮片或活檢可幫助診斷。
治療
慢性宮頸炎在排除惡性病變及控制特殊性或非特殊性感染后,以局部治療為主,可采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而以物理治療最常用。
一、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原理是以各處物理方法將宮頸糜爛面單層柱狀上皮破壞,使其壞死脫落后,為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為期三到四周,病變較深者需六到八周,宮頸轉為光滑。過去常用的方法是電熨法,近年新的治療儀器不斷問世,有激光、冷凍、微波治療還有紅外線凝結療法等等。物理治療的注意事項有:
1、治療前,應常規(guī)作宮頸刮片行細胞學檢查;
2、有急性生殖器炎癥禁忌作物理治療;
3、治療時間應選擇在月經(jīng)干凈后3-7日內進行;
4、物理療法術后均有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水樣排液,在術后1-2周脫痂時可有少許出血;
5、在創(chuàng)面未完全愈合期間(4-8周)禁盆浴、性交和陰道沖洗;
6、物理治療有引起術后出血、宮頸管狹窄、不孕、感染的可能。治療后需定期復查,觀察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直至痊愈,同時應注意有無宮頸管狹窄。
二、藥物治療局部藥物治療適用于糜爛面積小和炎癥浸潤較淺的病例。中藥在臨床應用也有一定的療效。
1、5%的重鉻酸鉀或20%-40%硝酸銀涂抹于糜爛面,涂后用生理鹽水棉簽拭去多余的硝酸銀液,以免灼傷陰道。
2、用棉球蘸1:5稀釋的地瑞舒林(愛寶療)濃縮液貼敷糜爛面3-4分鐘,每周1-2次,根據(jù)病情酌情增加次數(shù)或隔日放入地瑞舒林栓劑1枚,通常6-12枚為一療程。
3、重組人α2a干擾素(奧平拴),睡前1粒塞入陰道深部,貼近宮頸部位,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可重復使用。
三、手術治療有宮頸息內者行息肉摘除術,術后將切除息肉送病理組織學檢查。對宮頸肥大、糜爛面積較深廣且累及宮頸管者,可考慮做宮頸錐切術,目前流行的LEEP刀是比較好的一種辦法,治愈率也較高。
預防
積極治療急性宮頸炎;定期作婦科檢查,發(fā)現(xiàn)宮頸炎癥予以積極治療;避免分娩時器械損傷宮頸;產(chǎn)后發(fā)現(xiàn)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