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基本介紹

字號:

這篇關于民族舞基本介紹,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本介紹
    民族民間舞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和可伸縮的界面,它可以包容各種程度的加工。民族舞是一個民族的標志物,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靈魂。它需要藝術家進行高度的再創(chuàng)造,從民間來最后又回到民間去,練習民族舞好處有如下:1、 有較強趣味性 2、 培養(yǎng)舞者氣質 3、 讓人心情愉悅 4、有益身心
    編輯本段
    分類
    民間舞,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chuàng)造,不斷積累、發(fā)展而形成的,并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民間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它直接反映著勞
     民族舞
    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表現(xiàn)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區(qū)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tài)、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區(qū)特色。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風格特色的民間舞蹈。在歐洲芭蕾舞劇中的民間舞蹈,一般稱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經(jīng)過舞蹈的專業(yè)加工,使其與芭蕾的風格相和諧、統(tǒng)一在一起。
    編輯本段
    藝術特點
    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于表現(xiàn)更多的生活內(nèi)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巧用道具,技藝結合。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
     民族舞
    術表現(xiàn)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yōu)美、絢麗多姿。
    情節(jié)生動,形象鮮明。中國的民間舞蹈很著重于內(nèi)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傳說為依據(jù),因此,人物形象鮮明、人物性格突出。雖然有的舞蹈僅是表現(xiàn)某一種情緒,但它也多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片斷而出現(xiàn)的。如廣東的《英歌》是表現(xiàn)梁山泊英雄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涼傘》傳說是表現(xiàn)鄭成功抵御外寇練兵的活動。
    自娛娛人,意旨統(tǒng)一。中國很多民間舞蹈常常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的統(tǒng)一。有些舞蹈活動,對于舞者來說,他是自娛,同時也是為了表演給觀眾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藝的提高,故而中國的民間舞蹈得到了較高程度的發(fā)展。
    情之所至,即興發(fā)揮。中國各個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在流傳中,雖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guī)范,但也都有即興發(fā)揮的傳統(tǒng),特別是在一些民間舞蹈家的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在他們情感最激動的時刻,常常是能出現(xiàn)閃爍著獨特光彩的舞蹈的時候。
    編輯本段
    發(fā)展
    50年代初,在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認真實施下,大規(guī)模地開展了“搶救遺產(chǎn)”的工作。體現(xiàn)在舞蹈領域,一方面是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見于民間的各民族舞蹈,通過加工——再創(chuàng)作,以其精華展現(xiàn)于舞臺;另一方面則是對戲曲舞蹈的繼承、發(fā)展,使其脫胎為獨立的舞蹈藝術。
     民族舞
    各民族自然傳衍的舞蹈——尤其是技藝性較強的,在傳衍過程中其基本風格往往集中體現(xiàn)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藝人身上,他(她)們大都是農(nóng)民,堪稱民間舞蹈家,但長期以來地位低下,甚至過著忍饑挨餓、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搶救遺產(chǎn)”也是對身懷高超技藝的民間藝人的拯救,他們自身和他們的藝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破天荒地登入了大雅之堂。
    這一工作,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實行的基本政策,也可說是“延安新秧歌運動”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新一代的舞人自覺沿著《講話》的指導思想,深入生活,向群眾學習,認真地對于那些,看似“粗糙”卻是“最生動”的民間舞蹈進行學習、搜集、整理,本著“去其糟粕”——剔除封建社會遺留下的不健康成份,“取其精華”——選取人民性的審美特質進行提煉、加工——再創(chuàng)造。
    在建國后的十多年中,在毛澤東所提倡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涌現(xiàn)出了一批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著時代氣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優(yōu)秀舞蹈。它們不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而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為世界舞壇所矚目。前面已經(jīng)提及的如:戴愛蓮的《荷花舞》、《飛天》;賈作光的《鄂爾多斯舞》……等都是這一時期領時代風騷之佳作,象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如:《紅綢舞》(群舞)首演于1949年,編導:金明(1927——)等,編曲:程云,首演者:長春文工團鄭建基、王亞彬、劉海茹。一隊男女青年,高舉著“火把”跳著歡快的秧歌,
     民族舞
    “火把”變成了紅色的長綢——如火龍飛舞,矯健的舞姿與變幻的“火龍”交相輝映,洋溢著青春活力。舞蹈以民間秧歌和傳統(tǒng)技藝——“百丈帆”為基礎,選取了“燃燒的火把”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泄著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聲。1950年該舞第一次進京演出,轟動首都。次年,入選參加第xx屆“世青節(jié)”獲金質獎。半個世紀以來,演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們不約而同地說它是:“中國之火的象征”。
    其它漢族舞蹈,如:《花鼓舞》、《豐收歌》等,都堪稱佳作?!痘ü奈琛罚ㄈ何瑁籽萦?956年,編導:張毅(1934——),作曲軼名;首演者:大連市歌舞團,張毅領銜?!盎ü摹绷鱾饔谏綎|省,長年以來,它是貧苦農(nóng)民流浪乞討的一種賣藝形式。鼓棒上系有半米多長的鼓穗,舞者以鼓棒與鼓穗的頂端交替擊鼓形成一種獨特的技藝。張毅賦予“花鼓舞”以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并將鼓穗加長突出其技藝性,在激昂、多變的節(jié)奏中,人體健美的律動與彩色鼓穗的豐富線條相交織,構成舞蹈的獨特魅力。該舞曾獲1957年“世青節(jié)”金質獎。
    在這股強勁的時
     民族舞
    代潮流中,少數(shù)民族舞蹈之花姹紫千紅,遍地開放?!犊兹肝琛罚ㄅ尤何瑁┦墙鹈鞯挠忠患炎?,首演于1956年。作曲:羅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團資華筠、崔美善領銜。高高山崗上,一只開屏的“孔雀”,抖動著美麗的翅膀沖下山來,一雙雙“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著象腳鼓與 鑼的敲擊聲,和著優(yōu)美的旋律,簇擁著“鳥王”翩翩起舞——飲水、照影、沐浴、飛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邊陲的傣族古代圖騰崇拜——宗教藝術的遺存,一直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民間流傳的傳統(tǒng)“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體的自由與舒展。編創(chuàng)者突破傳統(tǒng)——嘗試以女性來展示孔雀的美麗,在服飾上也進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墜滿孔雀羽毛的寬擺長裙……這個舞蹈于1956年首次在全國舞蹈會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優(yōu)美,備受觀眾青睞,次年又在“世青節(jié)”獲金質獎。
    在搜集、整理傳統(tǒng)民族舞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成的舞臺精品確實不少。政府為交流經(jīng)驗、繁榮創(chuàng)作,定期舉辦文藝會演。飽經(jīng)憂患的各族人民都以能在舞臺上展演自己的舞蹈而自豪。
    由于歷史原因,有些地區(qū)或民族,生活中自然傳衍的舞蹈瀕臨絕境。面對新的時代,他們也渴望以舞蹈來表達心聲,樹立自己民族的形象。他們甚至向專業(yè)舞人提出:“為我們設計一個舞蹈吧!”《快樂的羅嗦》、 《草笠舞》正是在這樣的“呼喚”聲中,應運而生。
    上述的各民族舞蹈,代表著這一時期數(shù)量的“情緒舞”——短小
     民族舞
    精煉,無復雜情節(jié),以比、興手法狀物抒情。無論是在傳統(tǒng)民間舞蹈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作的,亦或是專業(yè)舞人精心設計的,都突出民族風格——力求體現(xiàn)不同民族的審美特質。
    生活的豐富多彩,造就了舞蹈題材、體裁、風格、式樣的多樣化,這一時期,從生活中提煉舞蹈語匯——不強調特定風格,更直接地反映生活的作品也不少。如軍事題材的舞蹈作品中,雙人舞《艱苦歲月》,給人們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這個作品首演于1961年,編導:周醒(1934——1988)、彭爾立(1936——);作曲彥克、周方,首演者:廣州軍區(qū)戰(zhàn)士歌舞團,朱國琳、廖駿翔。編導者從同名雕塑中獲得了靈感,或者說,舞蹈是這座雕塑的“動態(tài)化”呈現(xiàn):長征路上的老戰(zhàn)士與小戰(zhàn)士,面臨敵人的圍追堵截,在饑寒交迫中艱難跋涉。小戰(zhàn)士幾盡昏厥,老戰(zhàn)士吹起竹笛,激昂、優(yōu)美的音樂喚起了戰(zhàn)士對未來的向往,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攙扶著,向著既定的目標不屈不撓地前進?!镀D苦歲月》以它獨特的創(chuàng)意,凝煉的結構,感人的細節(jié),鮮明的舞蹈形象,呈現(xiàn)出戰(zhàn)斗中的浪漫情懷。它注重的不是解釋事件,而是表現(xiàn)人物感情的升華。
    從戲曲中提煉語匯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頗具代表性。女子獨舞《春江花月夜》首演于1959年,編導:栗承廉(1932——1993);首演者:北京舞蹈學校,陳愛蓮。該舞采用了同名古曲為舞蹈音樂,借助了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意境,適當借鑒了戲曲舞蹈中的一些程式和優(yōu)美身段,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細膩含蓄的情韻,表現(xiàn)了月夜下的少女對幸福的憧憬。
    以上列舉的都是50-60年代中期的代表性舞目,經(jīng)受了長期的社會的選擇,得以流傳至今。這些作品的編導和領銜首演者,是新中國第一代舞人中的佼佼者,他(她)們接受嚴格的專業(yè)訓練的同時,特別注重向生活學習、向群眾學習,自覺地追求——藝術個性與民族氣派、時代精神的交融。
    經(jīng)過“文化*”(1966——1976)的10年浩劫,倍受摧殘的舞蹈藝術得到了復蘇,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進入了新時期。在這歷史性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
     民族舞
    觀念、心理狀態(tài)、審美意識都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反映在文藝思潮上,比較集中的體現(xiàn)于圍繞著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觀念的反思,探討其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價值評估。不同觀點在各個領域里的公開論爭,反映出文化人思想的空前活躍,體現(xiàn)了在鄧小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號召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進一步弘揚。這種進步是深刻的、全面的,對新時期的舞蹈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前的舞蹈,基本上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總體模式——時代印跡。宥于當時的思想觀念,創(chuàng)作者似乎很怕自己的作品,距離生活原型或原生形態(tài)的民間舞蹈太“遠”,對題材、體裁的選擇以及舞蹈動作的加工,一般持慎重態(tài)度并偏于趨同性。因此在創(chuàng)造輝煌的同時也存在著某種雷同化、模式化的傾向。
    文藝復蘇后的廣大舞人,躍躍欲試,盡管在價值觀念,審美意識方面相互存在著各種差異,卻無例外地反映出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渴望對過去慣用的手法和固有模式——哪怕是“成功經(jīng)驗”,予以突破。在回顧、反思中,經(jīng)歷了困惑、探索甚至是孕育的陣痛后,先后涌現(xiàn)出一批新意盎然,令人矚目的作品。
    編輯本段
    代表人物
    成長于50年代的舞蹈編導,再創(chuàng)佳績,其中黃少淑(女,1938——)、房進激(1931——)伉儷合作的《小溪、江河、大海》,則更具突破性。這個女子群舞,首演于1986年,作曲:焦爽 ,首演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張曉慶、李茵茵等。一群著水色長裙,身披透明薄紗的少女,似滴滴晶瑩的“水珠”,以細碎、流暢的舞步逶迤連綿地運動著,舞姿幻化成江河泛起的波濤,細浪起伏不斷。少女揮舞著裙、紗,以大幅度的奔騰跳躍,形象地展現(xiàn)了奔流不息的浩蕩江河滾滾向前……舞蹈營造出山澗小溪流聚成河,匯入大海的壯觀景象,揭示著人類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
    像這樣體現(xiàn)出濃重的生命意識的舞蹈,新生代的編導也佳作迭出。如:《奔騰》(男子群舞),1986年首演,編導:馬躍(回族,1945——)作曲:季承、曉藕等,首演者:中央民族學院舞蹈系,姜鐵紅領銜。舞蹈以領舞、群舞的相互襯托,展現(xiàn)出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雄偉氣勢。其中,“人”的“信馬由韁”與“馬”的“奔騰飛馳”交相揮映,迸發(fā)出無限的生命活力……這個舞蹈是對蒙古族舞蹈創(chuàng)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滿足于一般意義的民族風格展現(xiàn),而是通過體現(xiàn)蒙古民族須臾難離的馬的“靈魂”搏擊,揭示這個民族對生命的感悟。
    《黃河大合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作曲家冼星海的不朽之作,這部作品和以它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的同名《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都被確認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舞蹈編導選用經(jīng)典樂曲編舞,是極富挑戰(zhàn)性的新嘗試。蘇時進(19——)、尉遲建明(1935——)80年創(chuàng)作的男子群舞《黃河魂》(南京軍區(qū)政治部前線歌舞團首演)率先向此目標進擊,他們的成功實踐對于舞蹈創(chuàng)作題材、表現(xiàn)手法的開掘均具有開拓意義。
    1990年首演的《黃土黃》(群舞)具有動人心魄的震撼力。編導:張繼綱(19——);作曲:汪鎮(zhèn)寧;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于曉雪領銜。一群赤身背鼓的漢子們和一群穿斜大襟布掛子、窄腳褲的婆姨們,使人想起祖祖輩輩守著這片黃土地上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似乎剛剛從“土坷
     民族舞
    垃”中爬起來。但是當漢子與婆姨們輪番起舞,把身上背的鼓打得震天價響,跺腳、踹腿,幾乎把大地踏出了坑……你會感到他(她)們已經(jīng)大踏步地跨進了現(xiàn)代社會。以“土”得不能再“土”的形態(tài),十分“現(xiàn)代”地宣泄著自己蘊積已久的感情。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摯愛,對山外世界的向往,對未來的希冀……通過那無休無盡、反復敲擊的鼓聲一股腦地迸發(fā)出來。動作幅度、力度的超?;屯粍幼鞯闹貜托裕瑸榧韧奈璧杆币?,進入“癡狂”狀態(tài)的鼓手把大地震撼……。
    上述幾部作品,雖然在風格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但都選擇了氣勢恢宏的群舞來表現(xiàn)強烈的生命意識。這似乎是一種時代的呼喚,下面的兩個獨舞《雀之靈》、《殘春》也屬于同一題旨的闡發(fā)。
    這一時期,對于中國古典舞的探索,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如:《金山戰(zhàn)鼓》(女子3人舞),首演于1980年,編導龐志陽(1931——)、門文元(1934——)等,作曲:田德忠,首演者: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前進歌舞團,王霞、柳倩、王燕。作品取材于距今900多年前中國南宋時期巾幗英雄——梁紅玉的事跡。在寡不敵眾的危機時刻,梁紅玉親自擂鼓助陣,中箭后,以大無畏的精神,忍痛帶傷,堅持戰(zhàn)斗至最后勝利。舞蹈以靈活、流暢的舞臺調度,精湛、高超的技藝,簡煉、感人的情節(jié),將梁紅玉帶領女兵,助陣作戰(zhàn)的情景生動的展現(xiàn)出來。它充分發(fā)揮了中國戲曲的虛擬性表現(xiàn)手法卻并不拘泥于戲曲的程式,舞臺上雖只3人,卻好似千軍萬馬,身批鮮紅色長披風的梁紅玉,動如風、立如松的英豪之氣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婚別》(雙人舞)首演于1984年,編導:陳澤美(194 ——)、丘友仁(194 ——);作曲:張曉峰、朱曉谷,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沈培藝、李恒達。它取材于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同名詩作,表現(xiàn)的也是盡忠報國的主題,卻纏綿緋惻另有一番情調。紅燭高照的新房里,新婚的妻子羞澀、焦急地等候丈夫的歸來,憧憬著婚后美好的生活。但是無情的現(xiàn)實卻是丈夫即將出征,真所謂“新婚即別何匆忙,為國捐軀斷衷腸……”。雞鳴、號角打斷了情意綿綿的雙人舞——生離死別時刻終于到來。最后妻子毅然將長刀遞給丈夫,慨然送其出征。舞蹈以中國古典舞特有的情韻——尤其是發(fā)揮了水袖的功力,以精煉的手法較好的刻劃了人物。
    近期作品的精選,似乎更費斟酌,但我們有理由肯定新時期的舞蹈經(jīng)歷了復蘇后獲得了全面發(fā)展。不僅作品基數(shù)明顯上升,而且在題材、體裁、風格、樣式以及編舞技法……等方面更加豐富多樣。透過強勁的主體意識呈示,噴溢著開放時代的意緒和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