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說來,接受和發(fā)現(xiàn),是人生的兩大主題。我們每一個人,一旦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這個世界,當然包括接受這個世界上的人:在世的,以及已經(jīng)死去的。在世的,有身邊的、能夠認識的與從來不會認識、更難以見面的。在接受中,形成認識、看法庸鬩逕轄玻徒蟹⑾幀?
對人的影響,自然和社會同樣巨大。但有著顯著差異的是,自然的影響比較客觀化、固定化,在文化和意義范疇內(nèi),基本上具有時空的恒定性,亦即,不同時間――比如古代、近代與現(xiàn)代――和不同地域的人,在對自然的感知上,不會相差太多。對自然的感知,有物質(zhì)的和美學的兩種。前者有生存的便利與災難,后者有心靈的愉悅與寄托。
社會對人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身邊的、能夠認識的人施加的,二是由存在著時空距離的人施加。第一種影響容易理解,至于第二種,有空間距離的人,難以謀面、無從相識,但同處時代,在統(tǒng)治通道以及大眾傳媒的作用下,被人感知――比如政府政策的傳達與執(zhí)行,當世文人文章的傳播,以及關(guān)于歌星影星的傳媒等。存在空間距離而對人施加影響,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必須以權(quán)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取悅大眾的技藝作為道具才能登臺表演。同樣,存在時間距離施加影響,在死去的人中,也只有那些已經(jīng)進入歷史的大師們才能做到。
不管怎樣,上面所說的影響,歸根結(jié)底,就是給人一套由歷史文明積淀形成的所謂“道理”,讓人在這套道理中生存與死亡。你所有的生存元素,都被它左右、固定,難越雷池半步。無論作為證據(jù)還是借口,一切都建立于這個并不完整與并不固定的“道理”本身。健在或過往的精英們,不管你愿不愿意,強行將他們權(quán)威的唾液吐到你的身上,麻醉你的意識,控制你的手腳,如同不管你有沒有毛病,就被押上手術(shù)臺,到處來上幾刀。
由此說來,一般而言,人在接受中所形成的發(fā)現(xiàn),即認識與看法,基本上與自己無關(guān),乃因外力強加而不自覺形成,此外,也有非強加因素形成這種發(fā)現(xiàn)的情況,這源于周圍人的影響,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何其少,因此存在趨同心理,所謂人云亦云,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幾乎同一面目,有幾許真知爍見?
造成這種近乎宿命的文化與意義,不僅形成思維僵硬,意識模糊,而且造成個性淪喪。放眼天下,盡是滿目雷同,如同一座大山,山腳山腰盡是蓬生雜草,看上去郁郁蔥蔥,好一派繁榮景象,但隨時代流行的風雨飄零枯萎,有幾株個性的大樹,面對無情風暴,傲然屹立山顛?
有一天,無意中與一位工廠的同事談起了什么是道理這個問題。我一向不大喜歡同別人爭論,就是在文人的圈子里,也基本如此。他說能說服一個人就是道理。我對他的反駁的代價就是他近乎嘲弄地說我白讀了幾年書,連這個“起碼的道理”都不懂。我不知道誰有資格說這種話,不過我承認我讀到中專算是白讀了,因為就道理本身,我還來不及下一個什么定義,而且,關(guān)于這方面的知識,我獲得的途徑更多的是觀察、體驗和領(lǐng)悟。除此之外,我不相信道理還有別的出處。如果你對一個小孩講什么道理,這些道理并沒有屬于他,只有到一定時候他經(jīng)過觀察和體驗的印證,這些道理才真正進入他的思維。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承認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想指出:最重要的不是來傾聽道理,而是發(fā)現(xiàn)道理。如果人來到世上,沒有自己的觀察與領(lǐng)悟,僅僅擔任傳聲筒的角色,從別人那里接受過來,不假思索,又傳給別人,甚至后代,那真是可悲。在這里,我只列舉一個最平庸但還能說明問題的理由,即每個時代的所謂道理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切人類的先驅(qū),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非議和打擊。有趣的是,非議和打擊的程度往往與他的發(fā)現(xiàn)價值的大小成正比。在考察這個問題時,我沒有理由停留在這個程度上。我不得不提到作為一種慣于的,用于判斷的前提和準則的,叫做文化界定和意義界定的東西。我知道,這里面有一個超級假定,盡管這個假定是很成問題的。一方面,習慣可以成為一種準則,另一方面,任何假定都必然與這個假定所建立的時刻有關(guān)。時刻是時間的具體化形式。事物的意義是動態(tài)的,體現(xiàn)在它所處的時間位置,即時刻,每一時刻中事物的意義可能是變化的。事物的意義是時間的函數(shù)。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任何假定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建立于抽象的、不可分割的時間上的假定才可能永恒。遺憾的是,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哪位偉人或大師的假設(shè)具有這種效果。
的確,我們的整個生活都來自于假定。這當然是因為世界比任何人遠遠古老,誰也無力看清它的真實面目。各種各樣的假定,以一定的方式糅合,構(gòu)成了我們的所謂文明。假定真?zhèn)坞y辨。對于假定,我們有責任對它進行解剖和監(jiān)督,看它是否達到了一定的純粹程度,審視和研究它到底包含了哪些虛無的附加因素。也許,人類恰恰就生活在那些虛無的附加因素所構(gòu)筑的假定中。
宗教、哲學和藝術(shù)就是這些假定的發(fā)源地,后來,政治從宗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了假定的制造者之一。從這些東西中出來,假定開始滲透進入一切領(lǐng)域,于是假定成為經(jīng)典,成為決定一切的準則。由此我想到《圣經(jīng)》,這個莊嚴得敢于把手按在它上面發(fā)誓就可以說服別人的東西。如果誰把這種發(fā)誓作為借口,他也許能欺騙許許多多的人,但若干年來,竟然沒有人敢于這樣做?!妒ソ?jīng)》中的“上帝”,就是一切假定的操縱者,或者說就是一個的假定。人類創(chuàng)造出上帝,千方百計尋找理由承認自己被它創(chuàng)造進而成為它的奴隸,服從它的意志。這就是人類生活的實質(zhì)。生活從人類出發(fā),經(jīng)過上帝,再回到人類終結(jié)。人類希求得到一種力量的保護,這種依賴心理迎來一片虛幻,成為人類的墳墓。
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認為,習慣和假定就是人們經(jīng)常談論的意義,這種方式構(gòu)成了人類的文化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
對人的影響,自然和社會同樣巨大。但有著顯著差異的是,自然的影響比較客觀化、固定化,在文化和意義范疇內(nèi),基本上具有時空的恒定性,亦即,不同時間――比如古代、近代與現(xiàn)代――和不同地域的人,在對自然的感知上,不會相差太多。對自然的感知,有物質(zhì)的和美學的兩種。前者有生存的便利與災難,后者有心靈的愉悅與寄托。
社會對人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身邊的、能夠認識的人施加的,二是由存在著時空距離的人施加。第一種影響容易理解,至于第二種,有空間距離的人,難以謀面、無從相識,但同處時代,在統(tǒng)治通道以及大眾傳媒的作用下,被人感知――比如政府政策的傳達與執(zhí)行,當世文人文章的傳播,以及關(guān)于歌星影星的傳媒等。存在空間距離而對人施加影響,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必須以權(quán)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取悅大眾的技藝作為道具才能登臺表演。同樣,存在時間距離施加影響,在死去的人中,也只有那些已經(jīng)進入歷史的大師們才能做到。
不管怎樣,上面所說的影響,歸根結(jié)底,就是給人一套由歷史文明積淀形成的所謂“道理”,讓人在這套道理中生存與死亡。你所有的生存元素,都被它左右、固定,難越雷池半步。無論作為證據(jù)還是借口,一切都建立于這個并不完整與并不固定的“道理”本身。健在或過往的精英們,不管你愿不愿意,強行將他們權(quán)威的唾液吐到你的身上,麻醉你的意識,控制你的手腳,如同不管你有沒有毛病,就被押上手術(shù)臺,到處來上幾刀。
由此說來,一般而言,人在接受中所形成的發(fā)現(xiàn),即認識與看法,基本上與自己無關(guān),乃因外力強加而不自覺形成,此外,也有非強加因素形成這種發(fā)現(xiàn)的情況,這源于周圍人的影響,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何其少,因此存在趨同心理,所謂人云亦云,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幾乎同一面目,有幾許真知爍見?
造成這種近乎宿命的文化與意義,不僅形成思維僵硬,意識模糊,而且造成個性淪喪。放眼天下,盡是滿目雷同,如同一座大山,山腳山腰盡是蓬生雜草,看上去郁郁蔥蔥,好一派繁榮景象,但隨時代流行的風雨飄零枯萎,有幾株個性的大樹,面對無情風暴,傲然屹立山顛?
有一天,無意中與一位工廠的同事談起了什么是道理這個問題。我一向不大喜歡同別人爭論,就是在文人的圈子里,也基本如此。他說能說服一個人就是道理。我對他的反駁的代價就是他近乎嘲弄地說我白讀了幾年書,連這個“起碼的道理”都不懂。我不知道誰有資格說這種話,不過我承認我讀到中專算是白讀了,因為就道理本身,我還來不及下一個什么定義,而且,關(guān)于這方面的知識,我獲得的途徑更多的是觀察、體驗和領(lǐng)悟。除此之外,我不相信道理還有別的出處。如果你對一個小孩講什么道理,這些道理并沒有屬于他,只有到一定時候他經(jīng)過觀察和體驗的印證,這些道理才真正進入他的思維。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么?我承認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想指出:最重要的不是來傾聽道理,而是發(fā)現(xiàn)道理。如果人來到世上,沒有自己的觀察與領(lǐng)悟,僅僅擔任傳聲筒的角色,從別人那里接受過來,不假思索,又傳給別人,甚至后代,那真是可悲。在這里,我只列舉一個最平庸但還能說明問題的理由,即每個時代的所謂道理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切人類的先驅(qū),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非議和打擊。有趣的是,非議和打擊的程度往往與他的發(fā)現(xiàn)價值的大小成正比。在考察這個問題時,我沒有理由停留在這個程度上。我不得不提到作為一種慣于的,用于判斷的前提和準則的,叫做文化界定和意義界定的東西。我知道,這里面有一個超級假定,盡管這個假定是很成問題的。一方面,習慣可以成為一種準則,另一方面,任何假定都必然與這個假定所建立的時刻有關(guān)。時刻是時間的具體化形式。事物的意義是動態(tài)的,體現(xiàn)在它所處的時間位置,即時刻,每一時刻中事物的意義可能是變化的。事物的意義是時間的函數(shù)。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任何假定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建立于抽象的、不可分割的時間上的假定才可能永恒。遺憾的是,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哪位偉人或大師的假設(shè)具有這種效果。
的確,我們的整個生活都來自于假定。這當然是因為世界比任何人遠遠古老,誰也無力看清它的真實面目。各種各樣的假定,以一定的方式糅合,構(gòu)成了我們的所謂文明。假定真?zhèn)坞y辨。對于假定,我們有責任對它進行解剖和監(jiān)督,看它是否達到了一定的純粹程度,審視和研究它到底包含了哪些虛無的附加因素。也許,人類恰恰就生活在那些虛無的附加因素所構(gòu)筑的假定中。
宗教、哲學和藝術(shù)就是這些假定的發(fā)源地,后來,政治從宗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了假定的制造者之一。從這些東西中出來,假定開始滲透進入一切領(lǐng)域,于是假定成為經(jīng)典,成為決定一切的準則。由此我想到《圣經(jīng)》,這個莊嚴得敢于把手按在它上面發(fā)誓就可以說服別人的東西。如果誰把這種發(fā)誓作為借口,他也許能欺騙許許多多的人,但若干年來,竟然沒有人敢于這樣做?!妒ソ?jīng)》中的“上帝”,就是一切假定的操縱者,或者說就是一個的假定。人類創(chuàng)造出上帝,千方百計尋找理由承認自己被它創(chuàng)造進而成為它的奴隸,服從它的意志。這就是人類生活的實質(zhì)。生活從人類出發(fā),經(jīng)過上帝,再回到人類終結(jié)。人類希求得到一種力量的保護,這種依賴心理迎來一片虛幻,成為人類的墳墓。
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認為,習慣和假定就是人們經(jīng)常談論的意義,這種方式構(gòu)成了人類的文化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