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母愛情深心情日記隨感:人生四十,讀懂母親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柔柳千行,不及母親一言情重。良田萬畝,不及母親一世養(yǎng)育恩深。人生百年,誰能忘記慈母的情懷呢!
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曾經(jīng)在我的心目中,母親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她雖然能夠識得不少字,但從來都不是讀書人。記憶里的母親總是忙不完的家務,趕不完生產(chǎn)隊的勞動任務。母親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老實人,老實得有些憨厚,有些儒弱,有些讓人想不明白。
母親生我之前小產(chǎn)了一個孩子,到我出生時,年齡已近三十歲。許是經(jīng)年歷久的勞累和生育的傷害,記憶中的母親已是滿臉皺紋。母親不美,個頭也不高。比起父親高大而偉岸的形象,母親似乎是渺小得太不起眼了。然而,父親卻是一個非常固執(zhí)而且脾氣暴躁的人。盡管他為人處世到處受人贊揚,盡管他風里來雨里去挑起教育事業(yè)的大梁,但他總是把方便讓給別人,卻時常忽略了自己和家庭。以至于我們這些年幼的孩子只能依偎在母親瘦弱的懷抱里,嗷嗷待哺。母親自有我之后,第二年又有了雙胞胎的妹妹,兩年內(nèi)三個女兒,這在村里是頭等稀奇的大事。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里,母親和我們姐妹仨,除了遭人嘲笑就是被人鄙視。為此,母親下決心一定要生出兒子。兩年后,弟弟出生了……那個年代已經(jīng)開始了計劃生育,婦女隊長計生委員在弟弟出生前趕到醫(yī)院里,氣憤地沖著正在分娩的母親大聲嚷:“再生還是閨女!再生還是閨女!”
那個年代真是一襲荒唐,女兒雖嬌卻也一樣能夠頂起一片天地?。∪欢猿錾掌鹁驼J定我們?yōu)椤叭思业娜恕钡臓敔?,從來都沒有正眼瞧過我們。據(jù)說我生下來很丑,丑得是什么樣子,我自己不知道,只聽說爺爺極力地想把我扔掉,母親到底還是舍不得,留了下來。雙胞胎的妹妹出生時,三妹比二妹輕了一斤多,很多人都擔心不能養(yǎng)活。三妹自小多病,讓母親費了不少心。父親決定將三妹送人,且已經(jīng)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人家,然而三姑在此時站出來阻擋,三姑只有表哥一個兒子,曾經(jīng)收養(yǎng)過一個女兒,表哥嫌哭鬧,終于沒有留下來。三姑舍不得三妹,說是養(yǎng)大了送給她吧!
三妹自小比我們嬌慣,弟弟天經(jīng)地義受大人的寵愛,而三妹卻也同時被呵護備至。只要姐妹間出現(xiàn)爭吵,爺爺不管怨誰便沖我和我二妹大嚷。母親也總是護著三妹,有時連弟弟都要冤枉。記得三妹很不聽話,動不動便扯著啜子哭嚎。我和弟弟都不太喜歡她。但是村里人都知道三妹是未來的城里人,都猜想大約到了上學的年齡就要去姑媽家生活了,所以對她有些敬畏。然而,三妹終究沒有去城里,許是姑媽家的房子太小,也或者是清靜慣了吧,還可能是沒有征得姑父的同意吧!就是這樣,困難的日子里,母親含辛茹苦帶大了我們。
妹妹小時,母親奶水不夠,姨媽從剛下仔的老山羊身上擠了羊奶,從姥娘家到我家送奶步行六七里路,每天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兩生三歲,胡里麻約記事。遙遠的記憶雖然朦朧,但我哭鬧著要羊奶的情形卻依舊清晰。那一回,母親怎么都哄不好我,說是煎雞蛋給我吃……可我還是哭啊,哭啊,到底也沒能喝上一口羊奶。妹妹其實比我可憐,她倆從小都沒有依偎到母親的身邊。記憶里她們同睡一張床,母親說,她們小的時候,是當狗當貓養(yǎng)大的,睡的麥草包,拉了尿了,憑她們造騰。到了會滿地爬的時候,母親實在顧不過來,不懂事的她們弄得渾身都是泥土。前院大娘沒有兒女,妹妹的苦樂是她牽掛的心事。那天她匆忙趕來,一手一個抱起來,扲到自己家里,端了水盆倒上熱水便給妹妹洗澡……
那些年,母親真的很難。父親十四歲沒了奶奶,姥娘又恰在此時得了血壓高,癱瘓在床。就是這樣,大人受苦,孩子受罪,一步一步地在歲月里掙扎著苦熬過來。村里說母親是個有用的人,然而母親卻說,這樣的事攤到誰家里誰都得撐得起,不撐起來,又有什么辦法呢!母親不是那種潑辣能干的農(nóng)村婦女,趕不上那些干凈麻利的壯勞力,何況父親又常年在別的村里教學,家里基本上照顧不來。家里人口多勞力少,每到年底都要往生產(chǎn)隊里找錢。那時候的人很憨厚,沒有人會說吃虧叫屈,每年從艱難的口糧中省出余額,除了交給生產(chǎn)隊以外,自己剩下的不用說——能吃上飯,在那個年代里都是很幸福的事了。母親常在我們叫苦時講58年鬧災荒的故事,那個年頭村里的樹葉都被吃光光,地里的野菜都剩不下。那年餓死了多少人啊!據(jù)說三叔和三嬸撐不住都差點挖了坑把自己埋掉。所以上學的時候,我們便被稱做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里”的一代人。
母親這一生,沒有享過什么福。到我們長大的時候,便幫弟弟照看孩子,剩余的時間就是收拾老家,照顧父親。父親是個愛熱鬧的人,高興起來就忘乎所以。他一輩子似乎對家庭并沒有太多的感情,兒女、親人的身上從來沒有過多細膩的呵護和體諒,對待母親更是如此。父親的脾氣很空易傷害人,這一輩子似乎都很難改掉。正是因為這樣,母親成了大的承受者。在父親的脾氣面前,沒有大程度的忍耐,是不易與之生活一生的。到我結(jié)婚的時候,因為跟老公鬧仗耿耿于懷,母親對我說:“孩子,這算是什么,嫁了這個人是一輩子的依靠,吵吵鬧鬧有什么呢。我跟你爸受了一輩子氣,到頭來把你們都熬大了,閨女啊!我就覺得值!”當母親說這話的時候,我忍不住想哭。想想父親沖她發(fā)火的情形,想想父親走出家門樂不思蜀的情形,心里極其得想不通:母親啊,這一輩子,怎樣才叫值呢?那年父親當著村里人的面沖母親發(fā)火,讓她受了驚嚇,她自此象似得了精神刺激一般,見人就說起以往。后來,還是她自己花錢找了一個很有知名度的算命先生調(diào)治一下,不知怎么,竟然真的好了。然而母親治愈了自己的心病才有幾天,轉(zhuǎn)過來居然說這樣的話勸我!這著實地讓我想不通??!
今年的春季父親不顧我們的反對賣掉了老家的宅基地。在阻止父親的過程中,我才知道,父親與后院的大叔積怨很深。我們本是同宗同族,固執(zhí)的父親堅決到底要跟大叔對著來。母親在父親與大叔吵鬧過后,偷偷地瞞著父親,買了東西到大叔家去看望大嬸和大叔……至此,忽然我發(fā)現(xiàn)我與母親的相似之處——我對待婆家人及朋友也是如此:對人對事過后從來都不思量,有時候明知道是別人理屈,反過來自己卻以禮待人……我從血緣關(guān)系里是一個與父親性格無二的人,但在后天的學習和改變中,卻與母親異曲同工!
忘不掉母親的言傳身教,忘不掉母親那純樸教導。小時候,從來沒有品味過母親的話有多么重要,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那些過去的印記,不知在什么時候居然象似生了根一樣,深深地在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中變得枝繁葉茂。
那年我剛剛十歲,在家后園里玩耍,見小伙伴偷偷地拔人家地里的菜往自己兜里放,我便也學著他們的樣子,從一片菜地里拔了一棵剛剛長還沒有小拇手指那樣粗的小蘿卜。拿著那棵小蘿卜,我得意地向母親炫耀,以為自己賺到了多么大的便宜,甚至幻想著會得到母樣的表揚。誰知母親卻非常生氣,憤怒地一把抓住我,對著我的*狠扇起來……那是我第二次挨母親的教訓。父親對我一直反感,因為我的性格中含有一種桀驁不馴的東西,尤其是在外面惹了禍,為了躲避懲罰便偷偷在外面閑逛一天不進家。父親喜歡聽話的孩子,一切都能順著他的意志,那是他滿意的時候。但是我卻因為怕他時常躲著他,有一回終于使他發(fā)了火,在我傍晚偷著回家的時候,他一把抓住了我。將我用繩子捆在大樹上,并拿繩子梢抽我,問我以后還要到處亂跑不?那天我沒有象革命者那樣堅定不屈,只是心里有些害怕。父親的鞭子抽得是疼了些,但是并不太重,不然我那小小的光脊梁,還不早就皮開肉綻。何況,還真的沒有打幾下呢!父親的粗暴讓我對他只有畏懼,而母親的言傳身教卻在潛移默化里接受了。
同為父母,教育方式的反差為何那樣大呢?沒有讀過書的母親常常用她的行動去感染我們,讓我們從她的言行中悟到生活的真諦,而父親卻只能板著臉說教,尤其是人到中年,回到家無緣無故被他以脾氣不好之類等等的借口老生常談上一通,那時的心里真的很不舒服。而面對母親,哪怕是被她打上幾下,罵幾聲,都覺得心服口服。
我七歲時村里已有孩子在農(nóng)忙時幫母親做飯,我是跟父親一樣的一個無心人,不知母親勞苦。為了實現(xiàn)讓我履行做老大的責任,母親對我伸出了巴掌。那一回,我的確是光顧著貪玩忘記了母親的話,當母親從地里回來后,看到依舊空空的灶臺,便忍不住抓住了我……是的,沒有母親的諄諄教導,就沒有我的改變。三姑說,父親從小被溺愛慣了,姐姐們都比他大好幾歲,所以從來沒有怎樣管他,所以至今象個老小孩,沒有一點當家的樣子。而我雖然擁有父親的血統(tǒng),但卻完全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一點點改變。
記得有一年我受了委屈向母親訴說,母親對我說:“孩子,哪個廟上沒有冤死的鬼啊!”母親的話讓我十分震驚,這聽起來很俗而又很飽含哲理的話語,從母親的口里交流而出,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文化,不一定都是在書本中讀到的,而生活中往往讓我們不曾留意的口語里,卻也一樣飽含著深深的事理和物理。那年,我開始感覺母親的可敬。
母親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每當我們姐弟幾個遇到了事情,受了委屈,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向她訴說。母親就靜靜地做我們的聽眾。無論我們的說得有多久,母親都有足夠的耐性聽到后。弟弟參加工作后并沒有多么出色的工作能力,但我很奇怪的就是他無論跟誰對話,都能把別人的想法聽到底。許多年來,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身為男兒,在弟弟的身上怎么一點都找不到父親的影子?而許多年之后,我忽然明白過來:弟弟從血統(tǒng)里繼承了母親的品質(zhì)。
人生四十,走過生命一半的歷程,回頭看到去,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看似平凡,卻具有著一個平凡人的高尚品質(zhì)。母親的忍耐不是每人都能夠做到的。母親的寬容及為人處事的低調(diào)和謙和,以及她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品格,并不是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夠具備的。母親在無意中,也象董進宇在親子教中說的那樣,做到了教育子女的佳方式方法。那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品格,或許是她的修行,是她前世的福德。外公活到97歲去世,一生與世無爭,靜靜地來靜靜地去,一生沒有給別人帶來麻煩,亦使自己生活得幸福安寧。大約母親是繼承了他的血統(tǒng),擁有了外公那樣的品德吧!
歲月無情,母親也在一天天變老。而我面對母親卻象似面對一生的課堂。雖然我沒有讀過大學,忽然感覺母親其實就是我的大學。母親不僅留給我的是一份感恩,還有一種道德的厚度和廣度。
柔柳千行,不及母親一言情重。良田萬畝,不及母親一世養(yǎng)育恩深。人生百年,誰能忘記慈母的情懷呢!
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曾經(jīng)在我的心目中,母親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她雖然能夠識得不少字,但從來都不是讀書人。記憶里的母親總是忙不完的家務,趕不完生產(chǎn)隊的勞動任務。母親是一個任勞任怨的老實人,老實得有些憨厚,有些儒弱,有些讓人想不明白。
母親生我之前小產(chǎn)了一個孩子,到我出生時,年齡已近三十歲。許是經(jīng)年歷久的勞累和生育的傷害,記憶中的母親已是滿臉皺紋。母親不美,個頭也不高。比起父親高大而偉岸的形象,母親似乎是渺小得太不起眼了。然而,父親卻是一個非常固執(zhí)而且脾氣暴躁的人。盡管他為人處世到處受人贊揚,盡管他風里來雨里去挑起教育事業(yè)的大梁,但他總是把方便讓給別人,卻時常忽略了自己和家庭。以至于我們這些年幼的孩子只能依偎在母親瘦弱的懷抱里,嗷嗷待哺。母親自有我之后,第二年又有了雙胞胎的妹妹,兩年內(nèi)三個女兒,這在村里是頭等稀奇的大事。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里,母親和我們姐妹仨,除了遭人嘲笑就是被人鄙視。為此,母親下決心一定要生出兒子。兩年后,弟弟出生了……那個年代已經(jīng)開始了計劃生育,婦女隊長計生委員在弟弟出生前趕到醫(yī)院里,氣憤地沖著正在分娩的母親大聲嚷:“再生還是閨女!再生還是閨女!”
那個年代真是一襲荒唐,女兒雖嬌卻也一樣能夠頂起一片天地?。∪欢猿錾掌鹁驼J定我們?yōu)椤叭思业娜恕钡臓敔?,從來都沒有正眼瞧過我們。據(jù)說我生下來很丑,丑得是什么樣子,我自己不知道,只聽說爺爺極力地想把我扔掉,母親到底還是舍不得,留了下來。雙胞胎的妹妹出生時,三妹比二妹輕了一斤多,很多人都擔心不能養(yǎng)活。三妹自小多病,讓母親費了不少心。父親決定將三妹送人,且已經(jīng)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人家,然而三姑在此時站出來阻擋,三姑只有表哥一個兒子,曾經(jīng)收養(yǎng)過一個女兒,表哥嫌哭鬧,終于沒有留下來。三姑舍不得三妹,說是養(yǎng)大了送給她吧!
三妹自小比我們嬌慣,弟弟天經(jīng)地義受大人的寵愛,而三妹卻也同時被呵護備至。只要姐妹間出現(xiàn)爭吵,爺爺不管怨誰便沖我和我二妹大嚷。母親也總是護著三妹,有時連弟弟都要冤枉。記得三妹很不聽話,動不動便扯著啜子哭嚎。我和弟弟都不太喜歡她。但是村里人都知道三妹是未來的城里人,都猜想大約到了上學的年齡就要去姑媽家生活了,所以對她有些敬畏。然而,三妹終究沒有去城里,許是姑媽家的房子太小,也或者是清靜慣了吧,還可能是沒有征得姑父的同意吧!就是這樣,困難的日子里,母親含辛茹苦帶大了我們。
妹妹小時,母親奶水不夠,姨媽從剛下仔的老山羊身上擠了羊奶,從姥娘家到我家送奶步行六七里路,每天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兩生三歲,胡里麻約記事。遙遠的記憶雖然朦朧,但我哭鬧著要羊奶的情形卻依舊清晰。那一回,母親怎么都哄不好我,說是煎雞蛋給我吃……可我還是哭啊,哭啊,到底也沒能喝上一口羊奶。妹妹其實比我可憐,她倆從小都沒有依偎到母親的身邊。記憶里她們同睡一張床,母親說,她們小的時候,是當狗當貓養(yǎng)大的,睡的麥草包,拉了尿了,憑她們造騰。到了會滿地爬的時候,母親實在顧不過來,不懂事的她們弄得渾身都是泥土。前院大娘沒有兒女,妹妹的苦樂是她牽掛的心事。那天她匆忙趕來,一手一個抱起來,扲到自己家里,端了水盆倒上熱水便給妹妹洗澡……
那些年,母親真的很難。父親十四歲沒了奶奶,姥娘又恰在此時得了血壓高,癱瘓在床。就是這樣,大人受苦,孩子受罪,一步一步地在歲月里掙扎著苦熬過來。村里說母親是個有用的人,然而母親卻說,這樣的事攤到誰家里誰都得撐得起,不撐起來,又有什么辦法呢!母親不是那種潑辣能干的農(nóng)村婦女,趕不上那些干凈麻利的壯勞力,何況父親又常年在別的村里教學,家里基本上照顧不來。家里人口多勞力少,每到年底都要往生產(chǎn)隊里找錢。那時候的人很憨厚,沒有人會說吃虧叫屈,每年從艱難的口糧中省出余額,除了交給生產(chǎn)隊以外,自己剩下的不用說——能吃上飯,在那個年代里都是很幸福的事了。母親常在我們叫苦時講58年鬧災荒的故事,那個年頭村里的樹葉都被吃光光,地里的野菜都剩不下。那年餓死了多少人啊!據(jù)說三叔和三嬸撐不住都差點挖了坑把自己埋掉。所以上學的時候,我們便被稱做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里”的一代人。
母親這一生,沒有享過什么福。到我們長大的時候,便幫弟弟照看孩子,剩余的時間就是收拾老家,照顧父親。父親是個愛熱鬧的人,高興起來就忘乎所以。他一輩子似乎對家庭并沒有太多的感情,兒女、親人的身上從來沒有過多細膩的呵護和體諒,對待母親更是如此。父親的脾氣很空易傷害人,這一輩子似乎都很難改掉。正是因為這樣,母親成了大的承受者。在父親的脾氣面前,沒有大程度的忍耐,是不易與之生活一生的。到我結(jié)婚的時候,因為跟老公鬧仗耿耿于懷,母親對我說:“孩子,這算是什么,嫁了這個人是一輩子的依靠,吵吵鬧鬧有什么呢。我跟你爸受了一輩子氣,到頭來把你們都熬大了,閨女啊!我就覺得值!”當母親說這話的時候,我忍不住想哭。想想父親沖她發(fā)火的情形,想想父親走出家門樂不思蜀的情形,心里極其得想不通:母親啊,這一輩子,怎樣才叫值呢?那年父親當著村里人的面沖母親發(fā)火,讓她受了驚嚇,她自此象似得了精神刺激一般,見人就說起以往。后來,還是她自己花錢找了一個很有知名度的算命先生調(diào)治一下,不知怎么,竟然真的好了。然而母親治愈了自己的心病才有幾天,轉(zhuǎn)過來居然說這樣的話勸我!這著實地讓我想不通??!
今年的春季父親不顧我們的反對賣掉了老家的宅基地。在阻止父親的過程中,我才知道,父親與后院的大叔積怨很深。我們本是同宗同族,固執(zhí)的父親堅決到底要跟大叔對著來。母親在父親與大叔吵鬧過后,偷偷地瞞著父親,買了東西到大叔家去看望大嬸和大叔……至此,忽然我發(fā)現(xiàn)我與母親的相似之處——我對待婆家人及朋友也是如此:對人對事過后從來都不思量,有時候明知道是別人理屈,反過來自己卻以禮待人……我從血緣關(guān)系里是一個與父親性格無二的人,但在后天的學習和改變中,卻與母親異曲同工!
忘不掉母親的言傳身教,忘不掉母親那純樸教導。小時候,從來沒有品味過母親的話有多么重要,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那些過去的印記,不知在什么時候居然象似生了根一樣,深深地在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中變得枝繁葉茂。
那年我剛剛十歲,在家后園里玩耍,見小伙伴偷偷地拔人家地里的菜往自己兜里放,我便也學著他們的樣子,從一片菜地里拔了一棵剛剛長還沒有小拇手指那樣粗的小蘿卜。拿著那棵小蘿卜,我得意地向母親炫耀,以為自己賺到了多么大的便宜,甚至幻想著會得到母樣的表揚。誰知母親卻非常生氣,憤怒地一把抓住我,對著我的*狠扇起來……那是我第二次挨母親的教訓。父親對我一直反感,因為我的性格中含有一種桀驁不馴的東西,尤其是在外面惹了禍,為了躲避懲罰便偷偷在外面閑逛一天不進家。父親喜歡聽話的孩子,一切都能順著他的意志,那是他滿意的時候。但是我卻因為怕他時常躲著他,有一回終于使他發(fā)了火,在我傍晚偷著回家的時候,他一把抓住了我。將我用繩子捆在大樹上,并拿繩子梢抽我,問我以后還要到處亂跑不?那天我沒有象革命者那樣堅定不屈,只是心里有些害怕。父親的鞭子抽得是疼了些,但是并不太重,不然我那小小的光脊梁,還不早就皮開肉綻。何況,還真的沒有打幾下呢!父親的粗暴讓我對他只有畏懼,而母親的言傳身教卻在潛移默化里接受了。
同為父母,教育方式的反差為何那樣大呢?沒有讀過書的母親常常用她的行動去感染我們,讓我們從她的言行中悟到生活的真諦,而父親卻只能板著臉說教,尤其是人到中年,回到家無緣無故被他以脾氣不好之類等等的借口老生常談上一通,那時的心里真的很不舒服。而面對母親,哪怕是被她打上幾下,罵幾聲,都覺得心服口服。
我七歲時村里已有孩子在農(nóng)忙時幫母親做飯,我是跟父親一樣的一個無心人,不知母親勞苦。為了實現(xiàn)讓我履行做老大的責任,母親對我伸出了巴掌。那一回,我的確是光顧著貪玩忘記了母親的話,當母親從地里回來后,看到依舊空空的灶臺,便忍不住抓住了我……是的,沒有母親的諄諄教導,就沒有我的改變。三姑說,父親從小被溺愛慣了,姐姐們都比他大好幾歲,所以從來沒有怎樣管他,所以至今象個老小孩,沒有一點當家的樣子。而我雖然擁有父親的血統(tǒng),但卻完全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一點點改變。
記得有一年我受了委屈向母親訴說,母親對我說:“孩子,哪個廟上沒有冤死的鬼啊!”母親的話讓我十分震驚,這聽起來很俗而又很飽含哲理的話語,從母親的口里交流而出,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文化,不一定都是在書本中讀到的,而生活中往往讓我們不曾留意的口語里,卻也一樣飽含著深深的事理和物理。那年,我開始感覺母親的可敬。
母親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每當我們姐弟幾個遇到了事情,受了委屈,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向她訴說。母親就靜靜地做我們的聽眾。無論我們的說得有多久,母親都有足夠的耐性聽到后。弟弟參加工作后并沒有多么出色的工作能力,但我很奇怪的就是他無論跟誰對話,都能把別人的想法聽到底。許多年來,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身為男兒,在弟弟的身上怎么一點都找不到父親的影子?而許多年之后,我忽然明白過來:弟弟從血統(tǒng)里繼承了母親的品質(zhì)。
人生四十,走過生命一半的歷程,回頭看到去,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看似平凡,卻具有著一個平凡人的高尚品質(zhì)。母親的忍耐不是每人都能夠做到的。母親的寬容及為人處事的低調(diào)和謙和,以及她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品格,并不是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夠具備的。母親在無意中,也象董進宇在親子教中說的那樣,做到了教育子女的佳方式方法。那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品格,或許是她的修行,是她前世的福德。外公活到97歲去世,一生與世無爭,靜靜地來靜靜地去,一生沒有給別人帶來麻煩,亦使自己生活得幸福安寧。大約母親是繼承了他的血統(tǒng),擁有了外公那樣的品德吧!
歲月無情,母親也在一天天變老。而我面對母親卻象似面對一生的課堂。雖然我沒有讀過大學,忽然感覺母親其實就是我的大學。母親不僅留給我的是一份感恩,還有一種道德的厚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