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升初家長必備的16大關鍵詞

字號:

這篇關于《北京小升初家長必備的16大關鍵詞》,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升初,目前不僅在北京,在全國范圍都成為一個"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升學方式多樣而錯綜復雜,家長、學生都被深深地"套牢"。小升初,是小學升初中的簡稱,然而這個問題卻相當不簡單,牽涉到成績、人為、社會、制度、暗箱、規(guī)則等太多的問題,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濃縮熱點、焦點和難點。在這里我僅從升學方式進行全面、概括的分析,2010年小升初的家長或許會找到很多機會,幼升小的家長一旦完成孩子的入學,著手準備也會有的放矢,具有非同一般的參考價值。
    1.密選:
    這種方式是在小升初中家長從來沒有提到的,根據我的調查和了解,我第予以公布。大家都知道北京市的小升初升學方式中有"推優(yōu)——也叫小派位"、有"大派位"(注:關于大派位、小派位我在下面會有專門的條目)。在這兩種方式背后有一種方式我把它稱之為"密選"。
    小派位密選:大家都知道根據北京市教委的規(guī)定,每個區(qū)縣對小學都有自己的"統(tǒng)測",重要的統(tǒng)測在四、五、六年級或五、六年級。這個對學生、學校是要排隊的,只是不公開而已,只有少數核心人知道。既然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各個區(qū)的各個中學也是不知道的。但各個區(qū)的中學,特別是重點中學是非常想知道這個分數排名的,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他們想知道誰的學習好。怎么辦呢?教委是嚴格保密的,這點做得很好,應該肯定和贊賞。于是"密選"就產生了。
    我先拿西城區(qū)做個假設:大家都了解,在西城區(qū)要參加小派位一個重要條件是兩年的統(tǒng)測成績必須達到540分以上,甲學校是這個區(qū)頂尖的中學之一,到小派位的時候,肯定會有特別多的符合540分的學生報這個學校,事實也證明頂尖的中學報名的學生比錄取人數多出很多,甚至幾倍。小派位的規(guī)則是抽簽,也就是凡是符合540分報考甲學校的學生都有被抽中的可能,當然落選的機率也相當大,畢竟符合條的學生太多了。
    到這里,問題就來了:既然這所頂尖的中學既可能抽到540分的也可能抽到550、560、570、580、590的,萬一抽到低分的學生多就會影響生源的質量,能不能只"抽到"高分而少要些低分的學生呢?顯然,電腦抽簽時是絕對辦不到的!
    于是,甲中學和其他頂尖的中學就開始在抽簽前行動了:派人到某些小學了解每個班哪些學生統(tǒng)測分數高(比如:前3或前5名)、哪些學生在全校高(比如:前10或20名),當然這些分數都遠高于540分。
    還有一種情況,密選不一定在兩次或三次統(tǒng)測完成才開始,有的學生很突出,的統(tǒng)測就遙遙的話也會被這個區(qū)的頂尖中學高度關注。當然,密選在統(tǒng)測完成后、小派位開始前是頻繁的。
    當這所頂尖的甲中學選中分數高的若干學生后會做三件事:
    第一,征求學生意見是否愿來甲中學;
    第二,如果愿意來,在小派位的時候就要求這個學生所有的志愿只填甲中學的名字,爭取被電腦"推優(yōu)";
    第三,如果電腦推優(yōu)沒推上,甲中學就會使用"共建"和招生機動名額予以直接錄取。有意思的是,有的學生并沒有看上這所甲中學,堅持使用別的辦法想升到更滿意的中學,后的結果卻是進入了比甲中學差很多的中學。所以,密選的時候一旦被選上需要家長、學生謹慎斟酌。就這樣,很多頂尖的中學總能獲得好的生源。所以在這里建議,在學校也要爭取學習好些再好些,就多十拿九穩(wěn)的機會。
    密選建議:
    A。密選制不僅在頂尖的中學有,在區(qū)重點級別的中學也有,幼升小擇校的時候可以盡可能選擇教育質量好、數量多的中學所在的學區(qū);
    B。區(qū)重點級別的中學一般只能在本片區(qū)小學密選,目標定位區(qū)重點的學生特別容易中選,分數比牛的市重點級別的中學會低不少;
    C。校風、學風、生源質量較好的小學(不一定就是外地學生少的小學)更受市重點、區(qū)重點中學關照。
    大派位密選:與小派位密選的方式、操作完全相同,所以在學校學習好也是硬道理。沒有被其他升學方式錄取的學生,只要你的學習成績不很差,區(qū)重點級別的中學密選的時候,被選上的機會很大的,而不必再像浮萍一樣在大派位的時候聽天由命了。
    2.自選:
    這個方式也是沒有任何家長透露過的。我到過很多中學,很多老師抱怨招不到好的學生,也就是說學校對"好學生"的情況不了解,也不可能在人力如此有限、時間如此緊張的情況下要求學校去了解更多學生除學習以外的情況。那么怎么讓學校更多了解到學生的情況?綜合一些重點中學招生老師、專業(yè)老師的意見作如下建議:
    A:不要僅在畢業(yè)年級,也就是6年級再向目標中學作自我推薦。重點中學小升初招生方式的回旋余地是很大的,如果一個學生自認為學習比較好或獲得了某些榮譽或有某些特長,應該從4年級開始多瞄準幾所目標中學,經常與"對口"的老師保持聯系,比如,你學習很好,取得了學科競賽的優(yōu)勝要與這幾所目標中學的教導主任或教學主任建立聯系;比如,你科技有特長,要與目標中學的科技輔導老師聯系;再比如,你有文藝特長要和目標中學負責這方面的老師建立聯系;又比如,你獲得所在小學的各種榮譽和職務要加強和目標中學思想品德老師的聯系等等,這樣就可以不斷強化老師對學生名字的人知,老師對學生的成長、進步、優(yōu)勢就會持續(xù)性了解,小升初進入目標學校的機會相當大。
    一位重點中學招生的老師告訴我,6年級我們收到的學生簡歷很多,有的家長寫得還很多,老師在那么短的時間根本看不過來,只有書面的材料,沒有感性的認識,做出錄取的選擇是很困難的。而有感性認識時會被首先關注和錄取的。
    B。經常參加所在區(qū)教委組織的各種活動,爭取斬露頭腳,"富有一定知名度的學生我們都愛要";
    C。與上述所說的類似中學"對口"的本小學老師保持良好關系,爭取獲得向目標中學的引薦,被錄取的機會特別大。這不是走后門,而是自己的優(yōu)勢特點被小學老師認可,愿意為你作鋪路石。這也是學生"情商"的表現。"如果讓老師喜歡你,不上好學校都難"——西城區(qū)一所市重點小學老師對我說。
    這里要說一件事,有一位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在一所不錯的小學讀書,是大隊長、班長、學習也很好還有文藝特長,她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沒有為孩子做更多的升學準備,推優(yōu)落選后,沒有任何一所區(qū)重點以上級別的學校接收,只能參加大派位,到了一所比較差的中學,孩子自尊心很受打擊,這位母親也常常以淚洗面,痛悔對不起孩子!我要說明的是,優(yōu)秀的孩子很多,機會是創(chuàng)造的,不要過多沿襲傳統(tǒng)的觀念。
    3.推優(yōu):
    也就是小派位。是指為符合一定條件的小學生能夠升入優(yōu)質中學而采取的一種類似于選拔的升學制度,符合要求后和統(tǒng)測分數高低無關,所有填報志愿的學生均由計算機抽簽完成。
    目前北京市公開明確具有推優(yōu)制度的區(qū)是:
    東城區(qū),基本要求是連續(xù)三年三好生,參考5年級統(tǒng)測成績,規(guī)定推優(yōu)的比例是15%,任何一所小學都是15%,2009年這個區(qū)推優(yōu)成功率為80%,真正的推優(yōu)的比例是12%;
    西城區(qū),基本要求是三好生,連續(xù)獲評次數越多越有優(yōu)勢、5、6年級統(tǒng)測成績不低于540分,規(guī)定的比例是30%,每所學校都是30%,2009年推優(yōu)成功率76.5%,真正的推優(yōu)比利是23%左右;
    海淀區(qū),基本要求有40多項,每項打分,滿分是100分,其中獲得"干部"資格的學生占的分數多,學習成績占9分,規(guī)定的推優(yōu)比例是普通小學11%、"重點"小學15%,總的比例是13%。2009年推優(yōu)成功率66%,實際推優(yōu)比例約為8.58%;
    崇文區(qū),基本條件是5、6年級統(tǒng)測成績大排名,前100名進入匯文中學,其他學校依據統(tǒng)測分數段錄取,總比例超過20%,每個學校沒有比例限制,完全看統(tǒng)測分數;
    朝陽區(qū),基本條件沒有公開,人為掌握程度,全區(qū)只有不到100個名額,1%的比例都不到,真正優(yōu)秀的中學很多不在推優(yōu)范圍,推優(yōu)在這個區(qū)實際沒有任何意義。
    4.共建:
    某些具有實力和背景的大單位和一些優(yōu)質小學、中學簽有共建協(xié)議,學校每年都會給這些單位的直系子女一些升學指標,共建單位要向學校交數目不等的錢,這些錢有的由這個單位出,有的由學生家長出,統(tǒng)一由單位把錢給教委,教委留一部分,返給學校一部分。教育部門每年都會出一個單位共建班的名單,寫明各個區(qū)招收共建生的幾所學校。
    共建只是學校給一個考試的機會,是否能上還要看孩子自己的能力。絕大多數重點學校,在共建問題上能做足文章,既獲得共建費用又可以使招生錄取名額變得機動靈活,許多看似根本不可能錄取的學生主要就是通過共建的空間完成的。共建享有一項"特權":不受行政區(qū)域、學籍、學生實際居住地、戶籍的任何影響。因此,社會呼吁限制共建的呼聲很高,但目前并沒有徹底解決的跡象。
    5.大派位:
    也就是劃片入學完全由電腦抽簽完成,從形式上看是一種公平合理的升學方式。但由于教育質量區(qū)域性的巨大差異、學校教育的不均衡性、師資的差異性、高考制度的強力選拔性等因素影響,大派位只有兩三年被較嚴格執(zhí)行,后來被不下10種的入學方式所打壓,目前在東城、西城、海淀等教育強區(qū)以大派位方式入學的學生比例大約分別44%、33%、40%。
    如今,大派位比例的高低,已被很多人作為衡量一所小學教育質量高低、生源質量好壞、家長對教育重視與否、中學愿意錄取與否的標準。一所小學終參加大派位學生的比例越低越受家長重視,因此也左右著家長的選擇。以大派位方式升學的學生,即便被本片重點中學錄取絕大部分是不能與通過推優(yōu)、共建、"點招"、特長、子弟等方式錄取的學生混合編班就讀的,部分學校甚至在師資上也給予不同的待遇。
    大派位,正有逐漸演變成弱勢家庭、弱勢群體、"問題"學生、信息孤島者升學方式的趨勢。
    6."點招":
    這是一種不公開、不透明卻很有效的小升初招生方式。在很多區(qū)縣,特別是在教育強區(qū)的東城、西城、海淀區(qū)存在得尤為明顯。簡單說,就是許多重點中學通過自己辦培訓班或與某個機構聯合辦培訓班或授權某個機構辦培訓班或雖不辦培訓班但定期考試等的形式選拔學生的一種獨立而"違規(guī)"的制度。說它獨立,是因為它不受任何別的招生方式的影響獨立運作且卓有成效;說它違規(guī),很明顯這與目前的教育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有明顯的抵觸。小升初所謂的亂象、家長的、學生的苦不堪言主要來自這里,但因為它升學的有效性、相應中學的優(yōu)質性使這種升學方式變得讓許多家長又恨又愛,罵在嘴上,動在學上!由于目前小學取消了升學考試,教育又不均衡,重點中學怕招不到好學生,學生又怕上不了好中學,"點招"就自然合理的誕生了。
    我測算了2009年教育三強區(qū)東城、西城、海淀它們各自的"點招"名額,占各區(qū)升學學生總數的比例驚人的相似:22%到24%左右。關于這一點我將在"下篇":疑難問題解答中予以詳細分析,來發(fā)現、尋找這三個區(qū)的佳機會。
    在點招中,數學是重要的、其次是英語,授課、考試的難度很大或相當大,是真正的選拔性的,完全超越了基礎教育教學大綱的要求,既然是選拔性的,即意味著多數人的淘汰,越知名的中學淘汰率越高。"點招"不僅需要家長、學生體力、時間的付出,更需要家庭金錢的付出,如果從小學一年就開始"點招"的學習,我計算了一下,上所謂頂尖的綜合培訓,花費超過10萬人民幣是很平常的。為了避免淘汰當分母,在"點招"中就產生了"占坑"。
    7."占坑":
    就是確定目標中學后,報名參加目標學的培訓或與目標學校有關的培訓,沾上一個位置,等待參加終的錄取考試。占坑分為:金坑、銀坑、土坑和糞坑。
    "金坑"是指與頂尖的中學錄取關聯性大的培訓班,而且這種培訓班又確實與這所中學有緊密的聯系,不上這個培訓班就不可能通過"點招"被錄取。
    "銀坑"學校的知名度、錄取力度次之。
    "土坑"指的是在重點校里一般的,即便上了這所中學,未來進入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學并沒有多大的把握,占這種坑的人數比較少。
    "糞坑"基本就是說與升學、錄取沒有什么關系,可對方又不明說,但又讓你交錢培訓,屬于誤人子弟,信息不對稱的家長容易上當,也是讓人憎恨的坑兒,說白了就是陷阱,需要提防。
    小升初的家長談論的主要是金坑和銀坑。我在網上看到,說北京目前有10家值占的"金坑",我以及我委托的熱心教育的人士做了全面了解、調查,事實并非如此,有的已經名存實亡、有的也只是奄奄一息已經沒有多大價值,這部分內容將在我的第三篇中做一個詳細說明,部分內容還有待核實。
    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的升學機會,要讓孩子同時占好幾個坑,有時是金坑與銀坑相組合,一旦某個坑沒站住,就讓下一個坑接上,如此反復,博取被重點中學錄取的機率。很多小學生時間、精力有限只選擇所占的諸多"坑"中的一、兩個去培訓,其他的只參加考試,這也是很普遍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大量的學生占了太多的坑,很多情況下一個學生被好幾所中學同時錄取,但只能選擇一所就讀,其他錄取的學校的名額就浪費了,又擠占了別的學生升入這些中學的機會,這種假象又進一步加大了很多培訓班占坑難、競爭壓力大、學生、家長心理緊張的現象。
    因此合理而不盲目占坑對大多數學生都是有利的。在后面的答疑中將專門解析占坑細則。
    8.特長:
    主要指在科技、文藝、體育三個方面表現突出、在升學前一年內取得相應比賽、競賽名次獲得證書,經過各區(qū)縣教委特長生資格認證,參加測試合格,從而被重點或傳統(tǒng)對應項目中學錄取。根據北京市的規(guī)定,各種考級證書不再作為特長認證的任何依據,只有比賽、競賽取得相應的名次才有資格獲得認證。作為一種小升初升學的方式,科技特長生在教育三強區(qū)錄取的比例、人數都是多的,其次是文藝各項目、錄取比例少的是體育。我計算了2009年東城、西城、海淀特長生總的錄取比例,東城區(qū)約10%,西城區(qū)11.48%,海淀區(qū)高為13.68%。
    特長小升初升學建議:經向多位特長招生老師打探,他們提出如下建議,以提高錄取率。
    A。多確定本區(qū)幾所目標學校。鎖定目標學校后,請一定找出這幾所目標學校重疊項目多的特長,終鎖定兩所,因為一般每個學生只能報兩所中學參加特長測試。重疊項目多,特長培養(yǎng)就可以有針對性,即學一項特長即可涉及到至少兩所以上的重點中學,增加錄取的機會;
    B。文藝、科技特長小學入學后開展越早越好,以便積累到5~6年級間產生與眾不同的成果獲得較好的名次;體育特長,如不是為了鍛煉身體,僅為升學考慮,應在小學三年級后開展,超過四年級再開展體育特長培訓就很難在5~6年級期間取得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了;
    C。確定特長,取得進步、獲得名次后要多與目標中學相應的負責老師保持聯系,特長生的錄取不僅僅在6年級后的測試時刻,很多會提前測試、優(yōu)先錄取,如果到后由于時間緊張、學生驟增即便有不錯的特長成績,可能都無法獲得測試、面試的機會;
    D。就自身的特長項目適當關注其他教育強區(qū)的對應目標重點中學,一旦未被本區(qū)重點中學錄取,其他區(qū)的特長招生時間錯開了,你的特長成績若被那所學校認可,對方愿意接收你,完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以"共建"的方式錄取你,這就看你的特長"長"到何種程度了,總之,也要用實力說話。
    9.子弟:
    一般是說教師的直系第二代或第三代在小升初的時候可以不經過其他任何方式,由所屬小學上報升學名單到各區(qū)縣教委備案并獲得批準就可以直接完成小升初到對應的中學升學。比如,海淀區(qū)各大學的附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教師子弟直接升入西城區(qū)好的中學之一三帆中學(師大二附中初中部)等。
    10.雙擁:
    在部隊工作的現役軍人的子弟,可以不經過其他升學方式而直接升入對應的中學。
    11.寄宿:
    擁有寄宿資格的中學,在小升初的時候可以獨立招生,一般都可以全市招生,在初中階段好的寄宿學校并不多。不建議初中階段寄宿,這個時期的小孩受這個時期生理發(fā)育因素的影響情緒不很穩(wěn)定、具有一定叛逆傾向,更需要家長、學校的共同配合、教育、引導。
    12.直升:
    指的是9年制教育的學校,小學畢業(yè)后都可以直接升入本校的初中部,避免了小升初時學生、家長諸多的苦惱,但遺憾的是目前多數北京市直升的學校,很多學生在中考、高考中的表現平平,這些學校在中學階段一般都在二流中下徘徊,這個現象值得關注。對幼升小擇校的家長而言需要謹慎考慮。
    13.定向:
    某些中學由于傳統(tǒng)的、歷史的或其他的原因與一些小學有著升學上的牢固關系,它們每年都定點接收這些小學的學生,接收量一般都比較大。定點接收中,學生學習的好壞、學校的推薦都很關鍵。教育強區(qū)的重點小學很大一部分都有"定向"接收的中學,這使得重點小學畢業(yè)的學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因此大部分重點小學的學生終參加大派位的很少也就不足為奇。比如,實驗二小與實驗中學、北京小學與北京8中、黃城根小學與北京四中、史家小學與北京2中等。定向與共建很相似,但本質是不同的。
    14."條子":
    也就是后門生,在小升初升學中某些具有特殊社會關系和背景的家長總能行使一些"規(guī)則",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滿意的升學機會。很多家長之所以大聲疾呼恢復統(tǒng)考,想讓孩子獲得比較公平的機會也是重要因素?,F在,不僅在北京就是在全國范圍,優(yōu)勢教育資源逐漸向強勢背景家庭傾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例提高的比較快。某種意義上講,小升初的結果實際上已成為各個家庭終對決的產物。
    15.私立:
    在基礎教育階段,北京市的私立教育整體水準與公立學校的差距十分巨大,私立學校生源質量也無法與公立學校相比。小升初家長如果想以私立方式升學必須做謹慎選擇。
    16.隨班就讀:
    這是我國一種保障殘疾兒童在普通中小學接受正規(guī)基礎教育的一種制度。因為涉及的范圍極小就不再作詳細說明,不過作為小升初的一種升學方式是不應該被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