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訓練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唐詩三百首朗讀:送靈澈,供大家閱讀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能力訓練頻道。
送靈澈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枺?BR> 青山獨歸遠。
【譯文】:
在蒼翠的竹林寺院中,
遠遠傳來深沉的晚鐘。
他身背斗笠披著晚霞,
獨自歸向青山最深重。
【注釋】:
①靈澈:人名,當時詩僧。本姓湯,字澄源,生于會稽,與劉長卿、皎然友善。
②杳杳(yǎo):隱約,深遠的樣子。
③荷(hè):背、負。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6),字文房,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進士,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大歷年間任鄂岳轉運使留后,因被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陷而被貶為睦州司馬,貞元年間又升任隨州刺史。劉長卿當時詩名頗大,尤其擅長五律,他曾自稱自己的詩為“五言長城”。他的山水寫景詩風格清淡,與王維、孟浩然頗為接近。
【格律】:
○平聲 ●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三阮;可"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 / 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通押。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
【鑒賞】:
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名詩僧靈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詩的意境清晰,畫面秀美,人物動人。詩人即景生情,構思精湛。先寫寺院傳來暮鐘聲聲,勾起人的思緒,再寫靈澈歸去,詩人目送。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真摯情誼。詩一反送別感傷之態(tài),而富于清淡雅氣,成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之一。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后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蔼殮w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舍,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xiàn)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送靈澈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枺?BR> 青山獨歸遠。
【譯文】:
在蒼翠的竹林寺院中,
遠遠傳來深沉的晚鐘。
他身背斗笠披著晚霞,
獨自歸向青山最深重。
【注釋】:
①靈澈:人名,當時詩僧。本姓湯,字澄源,生于會稽,與劉長卿、皎然友善。
②杳杳(yǎo):隱約,深遠的樣子。
③荷(hè):背、負。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6),字文房,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唐代詩人。開元年間進士,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大歷年間任鄂岳轉運使留后,因被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陷而被貶為睦州司馬,貞元年間又升任隨州刺史。劉長卿當時詩名頗大,尤其擅長五律,他曾自稱自己的詩為“五言長城”。他的山水寫景詩風格清淡,與王維、孟浩然頗為接近。
【格律】:
○平聲 ●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三阮;可"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 / 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通押。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
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
【鑒賞】:
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名詩僧靈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詩的意境清晰,畫面秀美,人物動人。詩人即景生情,構思精湛。先寫寺院傳來暮鐘聲聲,勾起人的思緒,再寫靈澈歸去,詩人目送。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真摯情誼。詩一反送別感傷之態(tài),而富于清淡雅氣,成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之一。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后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蔼殮w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舍,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xiàn)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