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司法考試憲法復習資料: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字號:

2015年司法考試憲法復習資料: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一、平等權
    平等權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權利實現的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基本原則。平等權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給予同等保護的權利。
    我國現行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規(guī)定的含義有三: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二是任何人的合法權利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絕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三是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制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處罰。這一憲法原則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二、政治權利和自由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公民作為國家政治主體而依法享有的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和自由。包括公民參與國家、社會組織與管理活動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以及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依法發(fā)表意見,表達意愿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和*的自由。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我國人民參加國家管理,實現當家作主的基本手段,也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基本形式,因而它體現了人民管理國家的主人翁地位。我國現行憲法第34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边@一規(guī)定表明,我國公民享有的選舉權是一種普選權。
    選舉權是指選民依法選舉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被選舉權則指選民依法被選舉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通常被合稱為選舉權。選舉權是公民行使其他政治權利或者表明主權者身份直接而經常的方式。選舉權享有的普通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因此,選舉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為了保證我國公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有效行使,除憲法作出了原則規(guī)定外,我國立法機關還制定了選舉法,對公民行使選舉權的原則、程序和方法作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規(guī)定,對選舉權的行使作出了法律上和物質上的保障。比如對受到侵害的選舉權規(guī)定了完善的救濟途徑;規(guī)定選舉經費由國庫開支等。
    (二)監(jiān)督權和獲得賠償權
    1.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權是指憲法賦予公民監(jiān)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的權利,是公民作為國家管理活動的相對方對抗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的權利,其具體包括批評建議權、控告檢舉權和申訴權。我國現行憲法第41條第1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為了保障公民監(jiān)督權的有效行使,憲法第41條第2款規(guī)定:“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蓖瑫r,我國刑法和其他法律也都規(guī)定了對公民監(jiān)督權行使的保護。
    (1)批評、建議權。批評權是指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提出批評意見的權利;建議權則指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的權利。我國公民可以通過新聞報刊、來信來訪、座談討論會等多種形式和途徑來行使批評、建議權。批評、建議權的行使對于防止官僚主義,提高國家機關工作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2)控告、檢舉權??馗媸侵腹駥θ魏螄覚C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機關進行揭發(fā)和指控的權利。檢舉權是指公民對于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向有關機關揭發(fā)事實,請求依法處理的權利。兩者的共通之處在于:都是同違法失職行為做斗爭。其區(qū)別有二:一是控告人通常是直接受到不法侵害的人,而檢舉人則不一定與事件有直接關系;二是控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要求對違法失職行為進行處理,檢舉則多為出于正義感和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公民行使控告權和檢舉權可通過如下途徑:①對違法犯罪行為,向司法機關提出;②對違反政紀的行為,向主管單位、上級單位或監(jiān)察機關提出;③對國家機關的違法決定,向同級國家權力機關或者上級國家權力機關提出;④對國家機關中黨的組織或黨員的違法犯罪行為,向同級或上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
    (3)申訴權。申訴權是指公民的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作出錯誤的、違法的決定或裁判,或者因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而受到侵害時,有向有關機關申述理由,要求重新處理的權利。我國公民的申訴權主要在下面兩種情況下行使:一是公民對于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向其上級機關或者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要求改正或者撤銷原決定;二是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被告人及其家屬或者其他公民,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國家權力機關提出申訴,要求改正或者撤銷原判決或裁定。我國還專門頒布了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公民的申訴權。
    2.獲得賠償權。獲得賠償權是指公民的合法權益因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而受到侵害的,公民有要求國家賠償的權利。憲法第41條第3款規(guī)定:“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取得賠償的權利?!蹦壳拔覈膰屹r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或冤獄賠償兩種形式。1989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了行政賠償的原則和制度,1994年5月八屆全國人大七次會議通過了國家賠償法,使公民的這一憲法權利得到了切實的保障。
    (三)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指公民表達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即如我國現行憲法第35條規(guī)定的,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公民的政治自由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礎,是公民表達個人見解和意愿,參與正常社會活動和國家管理的一項基本權利。與公民的選舉權一樣,政治自由也是公民作為國家政治主體而享有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自由,或者說是保障公民能夠參與政治活動的自由。
    1.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指公民有權通過各種語言形式,針對政治和社會中的各種問題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由于言論是公民表達意愿、相互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也是形成人民意志的基礎,因而言論自由在公民的各項政治自由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言論自由具有特定的范圍與表現形式。一般說來,其范圍包括:第一,公民作為基本權利主體,都有以言論方式表達思想和見解的權利,因而其享有的主體十分廣泛;第二,通過言論自由表達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看法和見解受法律保護,不受非法干涉;第三,言論自由的表現形式多樣,既包括口頭形式,又包括書面形式,必要時還可根據法律規(guī)定利用電視廣播等傳播媒介;第四,言論自由作為一項法律權利,在法定范圍內,其享受者不應由于某種言論而帶來不利后果,因而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五,言論自由存在著法定界限,受憲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因而公民的言論自由必須在法律范圍內行使。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可以通過公開出版物的形式,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社會事務的見解和看法。出版自由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著作自由,即公民有權自由地在出版物上發(fā)表作品;二是出版單位的設立與管理必須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由于出版主要是將自己的見解付諸于文字,因而出版是言論的自然延伸,是固定化的言論;出版自由也就是言論自由的自然延伸。與言論自由一樣,出版自由也并不是絕對的,出版自由的保障與出版管理是相互統(tǒng)一的,合理的出版管理是保障出版自由的重要條件。因此各國都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出版物的發(fā)行和傳播。世界各國對出版物的管理主要有兩種制度:一是預防制或稱事前審查制,即在著作出版前審查其內容是否合法的制度;二是追懲制,即在出版物出版后,根據其社會效果決定是否予以禁止和處罰的制度。我國實行預防制和追懲制相結合的制度,但事前審查主要由出版單位承擔,國家一般不予干涉。1997年國務院通過的《出版管理條例》,列出了八類不屬于出版自由保護范圍的出版物,即反對憲法基本原則的、危害國家主權和統(tǒng)一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民族團結的、泄露國家機密的、有黃色或暴力及不道德內容的、侮辱誹謗的和其他有害的出版物,都屬于禁止發(fā)行之列。
    3.結社自由。結社自由是指有著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為了一定宗旨而依法定程序組成具有持續(xù)性的社會團體的自由。結社自由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結社具有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結社應遵循法定程序;結社一般具有固定的組織機構和成員;結社與一定的利益選擇有關。由于結社是一定數量的公民為長久保有共同觀點和維護共同利益的行為,因而結社自由也是言論自由的進一步發(fā)展,而且是若干公民集合起來方能實現的自由。公民結社因目的不同而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結社。如成立公司、集團等,通常根據民法、商法等來調整其權利義務關系。另一類則是非營利性結社。包括政治性結社和非政治性結社。前者如組織政黨、政治團體等,后者如組織宗教、慈善、文化藝術團體等。但憲法中規(guī)定的結社自由主要指組織政治性團體的自由。而且由于政治性結社對社會各方面的生活、特別是對決策過程影響巨大,因而各國法律一般都予以嚴格控制。因此,作為一項憲法權利,公民一方面享有結社自由,另一方面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公民的結社自由權與履行相應的義務是相統(tǒng)一的。
    根據1998年國務院發(fā)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我國公民結社自由保障與限制的具體內容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社會團體的成立實行核準登記制度。凡在我國境內組織的社會團體,都應當根據該條例的規(guī)定申請登記,并須符合規(guī)定的基本條件。我國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和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第二,社會團體必須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的有關政策,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危害國家的統(tǒng)一、安全和民族的團結,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權利和自由。社會團體不得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國家保護社會團體依照其登記的章程進行活動,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第三,登記管理機關、業(yè)務主管單位對社會團體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管理。其主要的監(jiān)督管理職責有:監(jiān)督社會團體遵守憲法和法律;監(jiān)督社會團體依該條例的規(guī)定,履行登記手續(xù);監(jiān)督社會團體依照登記的章程進行活動;對社會團體違反該條例的問題進行監(jiān)督檢查,對社會團體違反該條例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等等。
    4.集會、*、*自由。集會、*、*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和具體化,是公民表達其意愿的不同表現形式。集會自由是指公民為著共同目的,臨時聚集于露天公共場所,發(fā)表意見、表達意愿的自由;*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行進,表達共同愿望的自由;*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會、*、靜坐等方式,通過*或者支持、聲援等表達共同意愿的自由。集會、*、*自由都源于公民的請愿權。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公民表達強烈意愿的自由;主要都在公共場所行使;必須是多個公民共同行使,屬于集合性權利,單個公民的行為通常不能形成法律意義上的集會、*和*。三者的不同之處則在于表達意愿的程度、方式和方法有所差異。
    由于這三項自由權的行使多發(fā)生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場所,參加或觀看的人數眾多,情緒感染性強,也容易發(fā)生與政府管理部門或其他公民的對抗,對社會影響較大,所以,公民在行使這些權利時,既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又要注意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權利和自由。凡借此進行暴力活動,或者引起暴力沖突的集會、*和*,就喪失了受到法律保護的資格,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正確行使集會、*、*的權利,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1989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公布了集會**法。該法對集會、*、*的概念和標準,主管機關和具體管理程序及措施,申請和獲得許可的程序,違法行為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
    三、宗教信仰自由
    我國現行憲法第36條第1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弊诮绦叛鲎杂墒侵腹褚罁刃牡男拍?,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其含義包括: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或者那種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宗教中的這個教派或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或者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就其本質來說,它與我們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根本對立的。我國憲法之所以要如此規(guī)定是因為:第一,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在它存在的條件尚未消失的時候,它還會繼續(xù)存在;第二,宗教信仰屬于思想范疇問題,對待公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絕不能強迫命令、粗暴壓制;第三,宗教的存在具有長期性、國際性、民族性和群眾性的特點,正確處理好宗教問題,對于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和國際交往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憲法第36條第2款規(guī)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然而,由于公民是特定國家中的一員,因而在從事宗教活動中,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服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因此,憲法第36條第3款規(guī)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這就表明,公民一方面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則必須承擔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義務,否則宗教信仰自由就失去了其合法基礎。
    宗教與邪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邪教具有反社會、反政府的特征,其歪理邪說與宗教教義是相對立的。1999年10月30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取締邪教組織、防范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決定》指出,依法取締邪教組織,懲治邪教活動,有利于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高人民法院和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犯罪案件若干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guī)定,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國家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fā)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由此可見,已為國家取締的“*大法研究會”即是借練氣功和宗教名義進行反社會活動的邪教組織,必須予以堅決清除。
    憲法第36條第4款還規(guī)定:“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币虼耍诮虉F體必須堅持自主、自辦、自傳的“三自”原則。我國宗教團體可以與其他國家的宗教界保持宗教的學術文化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宗教勢力干涉我國內部的宗教事務,我國宗教團體也不去干涉我國以外的宗教問題,以防止國際上的宗教勢力干涉、控制、支配我國的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
    四、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包括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的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體不受非法侵犯,廣義的人身自由則還包括與狹義人身自由相關聯的人格尊嚴、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與公民個人生活有關的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具體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實際享受其他權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發(fā)展公民個性的必要條件。
    (一)人身自由
    這里的人身自由是指狹義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肉體和精神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毫無疑問,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人身自由,那么他的其他權利和自由也就無從說起。因而人身自由是公民所應享有的起碼的權利,我國現行憲法第37條第1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BR>    然而,人身自由與其他自由一樣并不是絕對的,在必要時,國家可以依法采取搜查、拘留、逮捕等措施,限制甚至剝奪特定公民的人身自由。因此憲法第37條第2款規(guī)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不受逮捕?!蔽覈淌略V訟法據此對限制或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程序作出了更為詳盡的規(guī)定。同時憲法第37條第3款還規(guī)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狈欠ň薪侵高`反法律規(guī)定,以拘留、監(jiān)禁等方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以其他方法限制、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指以非法管制、拘役、徒刑以及非法訊問、非法跟蹤盯梢等方法限制、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非法搜查公民身體是指司法機關違反法定程序,或依法不享有搜查權的機關、組織或個人,對公民強行搜身,或者強迫公民自己證明自身清白和暴露身體的行為。對違法逮捕、拘留和搜查公民的責任人,應由人民檢察院進行追究;如果這種違法行為是出于陷害、報復、貪贓或者其他個人目的,則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人格尊嚴是指公民作為平等的人的資格和權利應該受到國家的承認和尊重,包括與公民人身存在密切聯系的名譽、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權利。人格尊嚴的法律表現是公民的人格權。我國現行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边@是我國憲法第寫入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內容,這一規(guī)定具體通過民法通則、刑法等普通法律得以實現。
    從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看,人格尊嚴主要有以下基本內容:第一,公民的姓名權。姓名權是指公民有權決定、使用和依法改變自己的姓氏名稱,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濫用和假冒。第二,公民的肖像權。肖像是人的形象的客觀記錄,是公民人身的派生物。肖像權是指公民有自主制作、占有和使用其肖像的權利。根據民法通則第100條的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可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三,公民的名譽權。名譽權是指公民享有適度的名聲并維護其名聲不受侵害的權利。第四,公民的榮譽權。榮譽權是指公民享有從國家和社會組織獲得的各種褒揚并維護其不受侵害的權利。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第五,公民的隱私權。隱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為人知的事情。隱私權是指公民就個人私事、個人信息等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情不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
    (三)住宅不受侵犯
    我國現行憲法第39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住宅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機關、團體的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個人,未經法律許可或未經戶主等居住者的同意,不得隨意進入、搜查或查封公民的住宅。住宅是公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場所,因此保護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也就保護了公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安定,也就進一步保護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住宅不受侵犯還包括任何機關、團體或個人都不可侵占、損毀公民的住宅。因為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而且也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根據我國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需要對有關人員的身體、物品、住宅及其他地方進行搜查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非法或違法搜查公民住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我國現行憲法第40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韻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蓖ㄐ抛杂墒侵腹衽c其他主體之間傳遞消息和信息不受國家非法限制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公民的通信(包括電報、電傳、電話和郵件等信息傳遞形式),他人不得隱匿、毀棄、拆閱或者竊聽。隱匿或毀棄信件、電報等是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拆閱郵件或竊聽公民的電話等通信內容則是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然而,為了保護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而與犯罪作斗爭,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可以依法對公民的通信內容進行檢查,以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國家安全。但這種檢查要有嚴格的程序控制,以使之不用于其他非司法的目的。
    五、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權利
    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根據憲法規(guī)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文化教育權利則是公民根據憲法規(guī)定,在教育和文化領域享有的權利和自由。除財產權和繼承權外,公民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權利都屬于公民的積極受益權,即公民可以積極主動地向國家提出請求、國家也應積極予以保障的權利,是20世紀以來憲法權利的新發(fā)展。
    (一)財產權
    財產權是指公民對其合法財產享有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所有權。我國現行憲法第13條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薄皣乙勒辗梢?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彼^合法財產的所有權是指公民通過合法勞動或其他方式獲得并占有一定財產的權利,包括對生活資料和一定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其中的生活資料主要包括勞動的和非勞動的薪金或租金收入、儲蓄、房屋、交通工具、債券、股票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的所有權;生產資料主要是指法律允許個人擁有的生產工具、原材料、勞動產品、牲畜等等。繼承權是財產權的延伸,是公民合法財產轉移的合法形式。要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就應當同時保護公民的繼承權,以使財產本身能無損失地繼承下來。同時,為了防止國家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侵害,憲法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實行征收或征用并給予補償?!边@一規(guī)定進一步完善了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憲法基礎,即國家也只有在為了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才可以對公民的私有財產進行征收或征用,并且,征收或者征用必須嚴格依照法律,并同時給予補償后,才能進行,而不得隨意侵犯。
    (二)勞動權
    我國現行憲法第42條第1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惫竦膭趧訖嗍侵赣袆趧幽芰Φ墓裼袕氖聞趧硬⑷〉孟鄳獔蟪甑臋嗬?。由于勞動是人們生存的基礎,也是社會得以生存、維系和發(fā)展的條件,因此國家不僅應當保護公民勞動的權利,而且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公民享有這一權利提供保障。為此憲法第42條第2款規(guī)定:“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造勞動就業(yè)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第4款規(guī)定:“國家對就業(yè)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yè)訓練?!睉椃ǖ?4條也規(guī)定了國家對勞動者的責任,以及國家保護勞動權的根本目的,即“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三)勞動者休息的權利
    現行憲法第43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休息權是指勞動者在享受勞動權的過程中,有為保護身體健康,提高勞動效率,根據國家法律和制度的有關規(guī)定而享有的休息和休養(yǎng)權利。為了使憲法所規(guī)定的休息權落到實處,我國勞動法第36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钡?8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钡?、40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在下列節(jié)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一)元旦;(二)春節(jié);(三)國際勞動節(jié);(四)國慶節(jié);(五)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休假節(jié)日?!?BR>    (四)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現行憲法第4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蔽镔|幫助權,是公民因失去勞動能力或者暫時失去勞動能力而不能獲得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時,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生活保障,享有集體福利的一種權利。其具體包括:老年人的物質幫助權;患疾病公民的物質幫助權;喪失勞動能力的公民的物質幫助權;等等。
    (五)受教育的權利
    現行憲法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惫裣碛惺芙逃臋嗬土x務,是指公民有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各類學校和機構中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權利,有在一定條件下依法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的義務。其基本內容包括:學齡前兒童有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適齡兒童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有接受中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權利;公民有從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的機會;就業(yè)前的公民有接受必要的勞動就業(yè)訓練的權利和義務。
    (六)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現行憲法第47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笨茖W研究自由,是指我國公民在從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時,有選擇科學研究課題,研究和探索問題,交流學術思想,發(fā)表個人學術見解的自由。為了保障公民上述自由權利的實現,憲法第47條規(guī)定:“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給予鼓勵和幫助?!贝送?,國家還先后頒布了一些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工程技術干部職稱暫行規(guī)定》等,進一步保證了這項自由權利的實現。
    六、特定人的權利
    我國憲法除對一切公民所應普遍享有的權利和自由作出全面的明確規(guī)定外,還對具有特定情況的公民給予特別保護。憲法中的這些特定人具體是指婦女、退休人員、軍烈屬、母親、兒童、老人、青少年、華僑等。
    (一)保障婦女的權利
    現行憲法第4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眿D女占人類的一半,在一個國家,男女平等的程度是衡量該國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為了實現男女平等,國家頒布一系列體現男女平等的法律,如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選舉法、繼承法等,從法律上保證了男女平等原則的實現。但是,由于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殘余對人們的長期影響,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歧視和虐待婦女的事件還屢見不鮮,有些現象還相當嚴重。因此十分有必要依照憲法的規(guī)定,從立法上、司法上、宣傳教育工作上和實際工作中,加強對婦女權利的保護。
    (二)保障退休人員和軍烈屬的權利
    現行憲法第44條規(guī)定:“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實行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
    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巴诵葜贫仁侵父鶕矣嘘P部門的規(guī)定,國有和集體等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達到一定年齡時,離開勞動或工作崗位,進行休息或休養(yǎng),并按照規(guī)定領取一定的離休金或退休金的制度。憲法規(guī)定對廣大職工和干部實行退休制度,是勞動者休息權的延伸,是在公民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不適應繼續(xù)參加生產和工作的情況下,給予物質幫助權的補充。
    憲法第45條第2款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yōu)待軍人家屬?!避娙耸俏覈鐣髁x建設事業(yè)的重要力量,他們和他們的家屬為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流血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國家和人民理應尊敬他們,并努力做好優(yōu)撫工作,這對鼓舞士氣,增強國防力量,提高軍烈屬、殘廢軍人、復員退伍軍人的積極性,增強廣大群眾的愛國主義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憲法的規(guī)定,我國兵役法對殘疾軍人、退役軍人、烈士家屬,犧牲、病故軍人家屬,以及現役軍人家屬的優(yōu)待和安置問題,作了專門規(guī)定,從而在法律上具體保證了憲法這一規(guī)定的貫徹實施。
    (三)保護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
    現行憲法第49條規(guī)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薄敖蛊茐幕橐鲎杂桑古按先?、婦女和兒童?!睉椃ǖ倪@些規(guī)定,既是國家立法的依據,也是公民應當遵守的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橐鍪侵改信p方在自愿結合的基礎上,經國家婚姻登記機關登記批準而結成的夫妻關系。家庭是指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而形成的人們共同生活的組織,是基本的社會單位。家庭是婚姻的結果,婚姻是家庭的條件,國家保護婚姻家庭,就是指法律承認和保護合法的婚姻家庭關系,承認和保護夫妻雙方,以及家庭其他成員的正當權利,同時也相應地要求雙方及家庭其他成員履行法定的義務。
    (四)關懷青少年和兒童的成長
    現行憲法第46條第2款規(guī)定:“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鼻嗌倌旰蛢和菄业奈磥?,做好培養(yǎng)青少年和兒童的工作,是保證社會生產力能夠持續(xù)擴大,不斷補充勞動大軍和干部、專家隊伍的大問題。因此,根據憲法的規(guī)定,國家創(chuàng)辦了托兒所、幼兒園和各類學校;建立兒童劇院和文體娛樂場所;出版多種多樣的青少年和兒童讀物,使他們從小就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
    (五)保護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利
    現行憲法第50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BR>    華僑是居住在外國的中國公民。我國是世界上僑民多的國家,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與那些國家人民友誼的紐帶。同時,華僑也是我國公民,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是我國政府的責任,即國際慣例和國際法上對僑民通常的權益保護,以及按對等原則所確立的權益保護,屬于我國政府的應盡職責。根據國際上的通例,我國政府有權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反對強迫入籍,反對歧視和迫害華僑;對于一切反華、排華、迫害華僑和損害華僑正當權益的行為,國家通過外交途徑與有關國家交涉,對華僑權益作出保護。
    歸僑是已經回國定居的華僑。由于他們在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國內居民有所不同,所以國家制定特殊法律規(guī)范予以保護。僑眷是華僑在國內的親屬,他們與國外親人的密切聯系,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對國家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也需要予以特別保護。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從而確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