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一化學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字號:

第一節(jié)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 課程講義
    一、化學實驗安全 1.樹立安全意識,初步形成良好實驗習慣 2.能識別一些化學品的安全標識
    實驗安全常識:1.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是實驗安全的前提; 2.了解安全措施是實驗安全的保證; 3.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是實驗安全的根本; 4.重視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掌握方法和操作技能的要求:1、保證實驗安全、人身安全、財產(chǎn)安全 2、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完成實驗任務(要按時、按質(zhì))
    (一)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 1.進入實驗室前應預習實驗,明確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嚴禁不預習進入實驗室 2.進實驗室后,應先檢查實驗用品是否齊全 3.實驗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各種實驗
    操作規(guī)程,嚴禁隨便進行無關實驗,不得大聲喧嘩 4.實驗完畢后,應將儀器洗凈,整理清潔試驗臺 5.有意外事故,應及時向老師報告
    使用藥品做到“三不”:不用手接觸藥品;不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氣味;不嘗藥品味道 用剩藥品做到“三不”:不放回原瓶;不隨意丟棄;不拿出實驗室,(放到廢物缸里)
    (二)了解安全措施
    1. 加熱液體混合物時要加沸石或碎瓷片。防失火:實驗室中的可燃物質(zhì)要遠離火源,檢查滅火設備是否齊全 防中毒:制取有毒氣體(Cl2、CO、SO2、H2S、NO等)時,要在通 風櫥內(nèi)進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處理(灼燒、吸收、收集等)。 防倒吸:用加熱法制取氣體并用排水法收集時,注意熄燈順序;吸收溶解度較大的氣體(HCl、NH3)時,加裝安全瓶或漏斗
    2.危險化學品標志識別:爆炸品(橙紅-黑)正在爆炸炸彈 黑火藥 易燃氣體(紅-黑/白)火焰 氫氣,甲烷,一氧化碳 有毒氣體(白-黑)骷髏頭 一氧化碳,氯氣 易燃液體(紅-黑/白)火焰 有機溶劑 易燃固體(紅白間條-黑)火焰 碳、磷 腐蝕品(白黑-黑白)試管滴落 強酸強堿 氧化劑(黃-黑)圓圈火焰 高錳酸鉀、過氧化物·有毒品(白-黑)骷髏頭 氰化物、砷化物、重金屬鹽·自燃物品(白紅-黑)火焰 白磷
    3.常見事故處理方法:(1)酸液流到桌面上:立即加適量NaHCO3,再用水沖洗后,用抹布擦干。若酸少量,用濕抹布擦干即可,后用水沖洗抹布。(2)酸液沾到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3)堿液流到桌面上:立即加適量的稀醋酸中和,再用水沖洗,后用抹布擦干。若堿少量,用濕抹布擦干即可,后用水沖洗抹布。(4)堿液沾到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適量的硼酸溶液。(5)酒精燈不慎碰倒起火:立即用濕抹布撲蓋,或用沙子覆蓋。(6)溫度計水銀球碰破:用硫粉覆蓋其表面。
    4.藥品取用:固體:粉末:藥匙 塊狀固體:鑷子 一定量:托盤天平 少量:膠頭滴管 多量:試劑瓶傾倒 一定量:量筒、滴定管
    二、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的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大多數(shù)都是混合物,當我們只需要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zhì)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分離和提純 物理方法、化學方法
    1.過濾:適用于固體和液體混合物的分離 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帶鐵圈)、濾紙 濾紙折好,放好,安裝儀器,慢慢過濾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的內(nèi)壁,中間不留有氣泡(操作時要用手壓住,用水潤濕)?!岸汀保簽V紙的邊緣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體低于濾紙的邊緣。
    “三靠”:傾倒液體的燒杯尖口要緊靠玻璃棒; 玻璃棒的末端輕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燒杯內(nèi)壁 若:濾液渾濁應再過濾
    2.蒸發(fā):適用于提取溶液中的溶質(zhì) 儀器: 蒸發(fā)皿、帶鐵圈的鐵架臺(或三角架)、酒精燈、玻璃棒 把所有濾液倒入蒸發(fā)皿,用酒精燈加熱
    (1)蒸發(fā)皿的液體不超過容積的2/3(2)加熱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3)接近蒸干時,利用余熱加熱(4)取下未冷卻的蒸發(fā)皿時,要放在石棉網(wǎng)上
    例子:粗鹽提純 1.溶解(稱取約4 g粗鹽加到盛有約12 mL 水的燒杯中,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直至粗鹽不再溶解為止):溶解開始時,液體渾濁,靜置一段時間后,上層較清,下層較渾濁,有沉淀物 2.過濾(濾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倒入過濾器中, 過濾器中的液面不能超過濾紙的邊緣。 若濾液渾濁,再過濾):不溶物留在濾紙上,液體滲過濾紙,沿漏斗頸流入另一個燒杯中 3.除去粗鹽中可溶性雜質(zhì)(硫酸鹽、鈣離子、氯離子)4.過濾(將燒杯中的白色沉淀和溶液沿玻璃棒一起倒入過濾器中。用蒸餾水洗滌玻璃棒和燒杯2-3次,洗滌液一起倒入過濾器中):濾紙上留有白色沉淀,濾液澄清透明。5.調(diào)節(jié)PH值(再向濾液中滴加稀鹽酸至溶液的PH值等于7或略小于7):濾液中滴加鹽酸有氣泡產(chǎn)生 6.蒸發(fā)(將調(diào)節(jié)完PH后的濾液倒入蒸發(fā)皿中,然后用酒精燈加熱,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待出現(xiàn)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水分蒸發(fā),逐漸析出較白凈的固體.(但質(zhì)量比粗鹽時少了些)
    注意事項:1、粗鹽提純時,除了要除去不溶雜質(zhì)外還要除去易溶雜質(zhì);2、除去易溶雜質(zhì)時,除要考慮加入的試劑外,還需要考慮試劑的用量和加入試劑的先后順序以及過量試劑的處理等問題原則:不增(不引進新的就雜質(zhì))不減(不消耗被提純的物質(zhì)) 易分(雜質(zhì)轉化為沉淀氣體等分離)
    特殊分離方法:(1)若兩種固體一種易溶于水、另一種不溶于水(如CaCO3和NaCl的混合物),則可用溶解、過濾、蒸發(fā) 的方法。(2)若兩種固體都不溶于水,但一種溶于酸(或其他液體)、另一種不溶于酸(或其他液體)(如 BaSO4和BaCO3的混合物),則可采用(固體)加酸溶解、過濾、(溶液中)加Na2CO3沉淀、過濾的方法 。
    4.蒸餾:利用液體混合物中各物質(zhì)的沸點不同,用加熱的方法將沸點低的物質(zhì)變成氣態(tài)揮發(fā)分離出來主要儀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wǎng)、蒸餾燒瓶、溫度計、冷凝管、牛角管、錐形瓶。 要點:1.蒸餾燒瓶中液體的量是燒瓶容量的1/3~2/3 2.溫度計水銀球的頂端與支管下0.5mm處,冷凝管橫放時頭高尾低保證冷凝液自然下流,冷卻水自下而上,與蒸汽形成逆流
    3.圓底燒瓶內(nèi)放有沸石防止暴沸4. 沸點低的組分先蒸出,加熱溫度不能超過混合物中沸點高物質(zhì)的沸點,并利用移動酒精燈來調(diào)節(jié)溫度
    例子:制取蒸餾水1.在試管中加入少量自來水,滴入幾滴稀硝酸和幾滴AgNO3溶液:加入硝酸銀后,有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生成 2.在100ml燒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自來水,再加入幾粒沸石,,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卻水,加熱燒瓶,棄去開始餾出的部分液體,用錐形瓶收集約10mL液體,停止加熱:燒瓶中水溫升高至100℃后沸騰,在錐形瓶中收集到蒸餾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體加入試管中,滴入幾滴稀硝酸和幾滴硝酸銀溶液:加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后,沒白色沉淀生成 結論:自來水中有Cl-,蒸餾水中無Cl-,通過蒸餾可以除去自來水中的Cl-
    5.萃取和分液:萃?。豪媚撤N物質(zhì)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種溶劑把它從溶解度較小的溶劑轉移到溶解度較大的溶劑中的方法 分液:用分液漏斗將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離的操作分液漏斗:有旋塞和上口塞子 注意: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將漏斗頸上的旋塞芯取出,涂上凡士林,插入塞槽內(nèi)轉動使油膜均勻透明,且轉動自如。②檢查是否漏水(旋塞和上口塞子)
    ③漏斗內(nèi)加入的液體量不能超過容積的3/4 ④放液時,上口塞子的凹槽和漏斗口頸上的小空要對準;如分液,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放出。⑤分液漏斗不能加熱。用后要洗滌凈。⑥長時間不用的分液漏斗要把旋塞處擦拭干凈,塞芯和塞槽之間要放一紙條,以防磨沙處粘連。
    例子: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并分液1.檢驗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關閉兩個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蒸餾水倒轉搖晃沒有液體灑出)
    2.把10毫升碘水和4毫升 CCl4(萃取劑)加入分液漏斗中,并蓋好玻璃塞。3. 倒轉漏斗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頸部,并用食指根部壓緊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時用手指控制活塞,用力振蕩(使兩種液體充分接觸)并不時旋開活塞放氣(避免揮發(fā)性萃取劑揮發(fā)出的氣體造成氣壓過大),后關閉活塞。4. 把分液漏斗放在鐵架臺的鐵圈中,靜置,分層。5. 將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開(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對準漏斗口上的小孔)(使漏斗內(nèi)與大氣聯(lián)通便于液體放出)。6.旋開活塞,用燒杯接收溶液7.將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層水溶液(上走上,下走下)
    比較:CCl4與H2O異同 同:都能溶解碘單質(zhì);都不與碘單質(zhì)反應 異:CCl4與H2O互不相溶;碘單質(zhì)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CCL4性質(zhì):無色液體,不溶于H2O ρ(CCl4)>ρ(H2O) 萃取劑通性質(zhì):1、與原溶劑互不相溶2、溶解溶質(zhì)的能力大于原溶劑3、不與被萃取的物質(zhì)反應 汽油煤油植物油苯密度比水小,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
    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種有機溶劑萃取水溶液里的某種物質(zhì)時,靜置分層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層液體是“水層”,較簡便的判斷方法是:取一支小試管,打開活塞,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少量液體, 再加入少量蒸餾水,若試管中液體不分層,則下層為“水層”;反之,則上層是“水層”.
    方法:有機物一般難溶于無機溶劑,較容易溶于有機溶劑 碘單質(zhì)(I2)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同一種溶質(zhì)在不同的溶劑里將有不同的溶解度
    三、粒子的檢驗
    1.硫酸根的檢驗(排除碳酸根、銀離子的干擾)原理:利用可溶性鋇鹽與硫酸根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試劑:稀鹽酸和氯化鋇 不用HNO3酸化的原因:亞硫酸根被硝酸根化氧化變?yōu)榱蛩岣鶛z驗方法:向待測液加入足量的稀鹽酸,若出現(xiàn)沉淀,則過濾后向濾液加入氯化鋇;若不出現(xiàn)沉淀,則直接加入氯化鋇,加入氯化鋇后,若出現(xiàn)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則原物質(zhì)中含有硫酸根離子
    2.碳酸根的檢驗 原理:利用稀鹽酸和碳酸根反應生成無色無味能夠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試劑:稀鹽酸和澄清石灰水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若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證明原物質(zhì)中含有碳酸根離子
    3.氯離子的檢驗(要注意排除碳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的干擾)原理:利用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沉淀 試劑:硝酸銀、硝酸鋇和稀硝酸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和硝酸鋇溶液,過濾(有沉淀的話),再(向原物質(zhì)或濾液中)加入硝酸銀溶液,若出現(xiàn)白色沉淀則原物質(zhì)中含有氯離子 以下為補充:
    4.氫離子的檢驗
    檢驗方法:1.加入碳酸根離子,產(chǎn)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2.酸堿指示劑法 3.活潑金屬法 4.不溶堿溶解 5.堿性氧化物溶解
    5.氫氧根離子的檢驗
    檢驗方法:1.加銅單質(zhì)與氫氧根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2.加酚酞溶液變紅,3.石蕊試液變藍,4.加入碳酸氫跟離子產(chǎn)生氣體,5.加入銨根離子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氣體。
    6.亞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原理:亞硫酸根于鋇離子反應生成亞硫酸鋇,而亞硫酸鋇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有刺激性氣味氣體二氧化硫 試劑:氯化鋇、稀鹽酸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先加入氯化鋇溶液,過濾,在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若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氣體,則原溶液中含有亞硫酸根離子
    7.硝酸根離子的檢驗
    原理及檢驗方法:硝酸根離子有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能使亞鐵離子氧化成鐵離子,而自己則還原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能跟許多金屬鹽結合生成不穩(wěn)定的亞硝基化合物。它跟硫酸亞鐵反應即生成深棕色的硫酸亞硝基鐵: 3Fe2+別這兩種酸根離子可以用濃磷酸,亞硝酸根離子能顯現(xiàn)深棕色而硝酸根離子卻不能。 +NO3-+4H+=3Fe3+ +2H2O+NO FeSO4+NO=Fe(NO)SO4 實驗室里常利用這個反應檢驗硝酸根離子,稱為棕色環(huán)試驗。這種簡單亞硝基化合物只存在于溶液內(nèi),加熱時,一氧化氮即從溶液內(nèi)完全逸出。 亞硝酸根離子也能發(fā)生類似的反應。要區(qū)
    8.銅離子的檢驗 原理:銅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會結合成藍色沉淀 試劑:氫氧化鈉溶液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若有藍色沉淀產(chǎn)生,則原物質(zhì)中含有銅離子
    9.亞鐵離子的檢驗 原理:氯水可以將亞鐵離子氧化為鐵離子,鐵離子可以使硫氰化鉀變紅 試劑:氯水、硫氰化鉀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加入硫氰化鉀,不顯血紅色.然后加入氯水,顯血紅色,則原物質(zhì)中含有亞鐵離子
    10.鐵離子的檢驗 原理:鐵離子可以使硫氰化鉀變紅 試劑:硫氰化鉀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加入硫氰化鉀,顯血紅色,則原物質(zhì)中含有鐵離子
    11.銀離子的檢驗(要注意排除碳酸根離子的干擾) 原理:銀離子與氯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銀 試劑:稀硝酸、稀鹽酸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先加入足量稀硝酸酸化,在加入稀鹽酸,若出現(xiàn)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含有銀離子
    12.鋇離子的檢驗(要注意排除銀離子的干擾)原理:鋇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結合成白色沉淀硫酸鋇 試劑:稀硫酸、稀鹽酸
    檢驗方法:向待測物質(zhì)中加入足量稀鹽酸酸化,再加入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則原物質(zhì)中含有鋇離子第二節(jié)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課程講義
    一、物質(zhì)的量通用概念
    1.引入物質(zhì)的量的意義
    稱量原子→集體求商法→集體的數(shù)目選擇(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
    2.物質(zhì)的量的概念 概念:是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引入的意義:將微觀粒子和宏觀世界連接起來
    說明:1.是7個國際基本物理量之一 2.是一個專有名詞,由固定字數(shù)組成,不能分割增減 3.符號為n 4.微粒是指:分子、原子、離子、中子、質(zhì)子、電子、夸克等
    3.單位——摩爾(mol) 是物質(zhì)的量的單位,簡稱摩
    摩爾的標準:以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數(shù)目為標準的,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體中所含有的粒子數(shù)與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目相同,則它的物質(zhì)的量為1mol 特點:大、微、廣 規(guī)定: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叫做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
    物質(zhì)的量、阿佛加德羅常數(shù)與粒子數(shù)(符號為N)之間的關系:n=N/NA 這是物質(zhì)的量、粒子數(shù)、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之間的關系 推論:物質(zhì)的粒子數(shù)之比 = 物質(zhì)的量之比 公式1的兩個變式:n×NA=N NA=N/n 公式1的一個推論:n1:n2=N1:N2
    4.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基本物理量單位摩爾的標準) NA≈6.02×1023mol-1
    定義:0.012千克碳12中包含的碳12的原子的數(shù)量 含義: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數(shù)均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個
    附: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求法:
    相對原子質(zhì)量:相對原子質(zhì)量(Ar)是指以一個碳-12原子質(zhì)量的1/12作為標準,任何一種原子的平均原子質(zhì)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zhì)量的1/12的比值,稱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 相對原子質(zhì)量通用公式:Ar=m實/(mC-12/12)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是為了將一定數(shù)量的原子集合起來便于計算稱量,因此使x個原子的質(zhì)量總和便于稱量與計算是計算x值的核心,科學界將便于計算的標準定為:使x個原子質(zhì)量之和的數(shù)值以克為單位時等于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的值。
    于是有方程:xm實/1g= m實/(mC-12/12)即x = 0.012kg/mC-12
    二、摩爾質(zhì)量
    1.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
    1mol不同物質(zhì)的質(zhì)量→不一定相同:因為每一個微粒的質(zhì)量不一定相等 規(guī)律:以克為單位,1mol任何物質(zhì)的質(zhì)量在數(shù)值上都等于它的式量
    證明:(以氧原子為例)NA m實=12g·m實/mC-12=m實/(mC-12/12)= Ar
    2.摩爾質(zhì)量(M)
    定義:每摩爾物質(zhì)所具有的質(zhì)量 數(shù)值:等于該物質(zhì)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或相對原子質(zhì)量 單位:g/mol 或 g〃mol-1 公式:M=m/n 通過這個公式進行質(zhì)量與物質(zhì)的量換算 通用公式:n=N/NA=m/M 通過這個橋梁可間接進行質(zhì)量與粒子數(shù)之間的換算
    二、氣體摩爾體積
    1.與體積有關的因素
    兩個結論:1.在相同條件下,1mol氣體所占的體積比1mol固體或液體所占的體積大得多 2.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各不相同,而1mol氣體的體積卻幾乎完全相同. 原因:1.在相同條件下,決定物質(zhì)的體積的微觀因素有: 1.粒子數(shù)目 2.粒子半徑大小 3.粒子間的平均距離
    2.固液體粒子間間隔很小,在微粒數(shù)目相同的情況下,固體、液體的體積主要由粒子本身大小決定。不同種類固、液微粒的大小不同導致1mol不同種類固、液體體積不同。
    3.氣體粒子間平均距離≈10d,粒子大小忽略不計。微粒數(shù)目相同的情況下,氣體的體積主要由粒子間平均距離→溫度和壓強決定,TP的不同導致1mol氣體體積不同。
    推論:當溫度和壓強一定時(相同條件), 相同的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幾乎相等,因此粒子數(shù)目相同的不同氣體所占有的體積基本相同。
    標準狀況:0℃,1.01×105 Pa(1atm)通常狀況:20℃,1.01×105 Pa(1atm)
    附: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 = nRT是描述理想氣體在處于平衡態(tài)時,壓強、體積、物質(zhì)的量、溫度間關系的狀態(tài)方程。
    用質(zhì)量表示該關系:pV =mRT/M或pVM=mRT 用密度表示該關系:pM=ρRT
    2.氣體摩爾體積(Vm)
    定義:單位物質(zhì)的量的氣體所具有的體積。條件:氣體,1mol 單位:L/mol或L〃mol-1 標準狀況下的取值:標準狀況下(條件),1mol(物質(zhì)的量)任何氣體(對象)的體積約是22.4L 公式:V=n Vm 通過此公式進行體積和物質(zhì)的量之間的轉換注意:1.3.阿伏伽德羅定律:在相同條件(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含有的相同數(shù)目的分子數(shù)。
    數(shù)學表達式:V1:V2=N1:N2=n1:n2 注意:1.三同定一同2.適用于氣態(tài)物質(zhì),既適用于單一氣體,又適用于混合氣體
    推論:推論1:N1:N2=n1:n2 推論2:V1:V2=n1:n2 推論3: V1:V2=N1:N2=n1:n2 推論4:ρ1:ρ2=M1:M2
    四、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1.物質(zhì)的量濃度(c(B)):單位體積溶液中所含溶質(zhì)B的物質(zhì)的量 計算公式:c(B)= n(B)/V 單位:mol/L或mol〃L-1
    2.溶液配制
    問題:1.尋找一種能精確確定溶液體積的儀器 2.將溶質(zhì)全部轉移到相應容器中 儀器:燒杯、_mL容量瓶、玻璃棒、膠頭滴管、托盤天平、藥匙、量筒
    容量瓶:1.構造:磨口、細頸、底平 2.特點:容量瓶上注明溫度和量程、容量瓶上只有刻線而無刻度 3.使用范圍:專門用來配置一定體積、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溶液
    4.規(guī)格:50、100、250、500、1000mL 5.配制溶液時,選用和所配溶液體積相等或稍大的容量瓶進行配液
    6.注意事項:瓶塞不漏液、不可裝熱或冷的液體、不能溶解、稀釋、存放溶液、進行反應。
    步驟:1.計算2.稱量3.溶解4.轉移5.洗滌6.定容7.搖勻
    容量瓶使用六忌:1.忌用容量瓶進行溶解(體積不準確)2.忌直接往容量瓶倒液(灑到外面)3.忌加水超過刻度線(濃度偏低)4.忌讀數(shù)仰視或俯視(仰視濃度偏低,俯視濃度偏高) 5.忌不洗滌玻璃棒和燒杯(濃度偏低)6.忌標準液存放于容量瓶(容量瓶是量器,不是容器)
    注意事項:引流時燒杯口緊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緊靠刻度線以下瓶壁,玻璃棒不靠瓶口
    3.溶液的稀釋 公式:c1/V 本質(zhì):稀釋濃溶液時,溶液的體積要發(fā)生變化,但溶質(zhì)的量(質(zhì)量或物質(zhì)的量)均不變
    4.誤差分析 引起溶液濃度誤差的因素 1.溶質(zhì)物質(zhì)的量的不確定性 2.溶液體積的不確定性
    影響溶液濃度的操作
    1.固體藥品的量是否準確(天平未平衡,物碼放反) 2.將溶液向容量瓶中轉移時溶液灑了 3.溶解過程中少量液體濺出燒杯 4.未洗滌燒杯和玻璃棒、洗滌液倒入廢液缸
    5.定容時水加入的量不準確(液面低于刻度線、未冷卻就定容、定容后發(fā)現(xiàn)液面高出用滴管吸出少量溶液、搖勻后發(fā)現(xiàn)液面低再加水)
    7.定容是未平視刻度線(俯視:實際加水量未到刻度線,所配溶液濃度偏大 仰視:實際加水量超過刻度線,所配溶液的濃度偏小 )
    無影響的操作:1.原容量瓶洗凈后未干燥 2.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水 3.往容量瓶中加水時有少量加到瓶外
    問題總結:
    1. 配置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溶液,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為什么要冷卻?
    溶質(zhì)在燒杯中稀釋或溶解過程總有熱效應。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溫度指數(shù),只表明在一定溫度下的正確體積(20℃,250mL),其含義是,只有當液體的溫度與容量瓶上標出的溫度相同時,量出的體積才是準確的。這是因為,不管是固體(容量瓶)還是液體(溶液)都存在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 .將燒杯中的液體沿玻璃棒轉移到容量瓶中時,玻璃棒能否靠在瓶口上?
    不能,液體只所以要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是為了防止溶液濺出容量瓶,所以玻璃棒的下端因靠在容量瓶壁上,因此玻璃棒不能靠在瓶口。否則會使溶液沿玻璃棒流出容量瓶之外。
    3.為什么要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并將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
    因為移液后的燒杯內(nèi)還粘有少量的溶質(zhì),必須用蒸餾水洗滌,使溶質(zhì)全部轉入容量瓶,否則所配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會偏低。
    4.配置NaCl溶液時,需稱5.85g固體NaCl,用托盤天平合理嗎?不合理,因為托盤天平的精確度為0.1g。
    5.如果在配置過程中,不小心把燒杯中的溶液灑出,溶液濃度會怎么變,該如何處理?
    因為溶液撒到容量瓶外,溶質(zhì)減少,實際濃度比所需的濃度偏小了。如果要的到所要求的濃度,應重配溶液。
    6. 若定容時不小心液面超過了刻度線,能用膠頭滴管把多余的液體取出嗎?不能。必須重新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