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測試題

字號:

(一)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庇谑琼椓耗私碳ā<笙?,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zhí)I獄曹咎書抵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吳令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人子弟皆已憚籍矣。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1.給文中加點字釋義。
    A.戮(    ) B.俱(   ?。?C.憚( ?。?D.族(    ?。?BR>    2.《陳涉世家》中,“            ”句抒發(fā)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達了項羽的抱負理想,被人稱頌,“史公極力描寫?!?BR>    3. 下列句中帶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BR>    A.其季父項梁(小叔父)   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學萬人敵(抵擋)     項氏世世為楚將 (做)
    C.去學劍(前往)     又不肯竟學(竟然))
    D.梁以此奇籍(認為奇異)  與籍避仇于吳中(躲避)
    4.對本段內容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敘述項羽的遠大抱負及成長過程。B.敘述季父項梁的生平事跡。
    C.敘述項籍與叔父的相識相知。D.敘述項羽叔侄起義前的生活經歷。
    (二) 害群之馬
     黃帝將見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薄叭糁筅笾姊吆?”曰:“然?!秉S帝曰:“異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⑩?!毙⊥o⑾。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⑿?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秉S帝再拜稽(qǐ)首⒀,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徐無鬼》)
    【注釋】
     ①見:拜訪。②大隗:傳說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滎陽密縣(今河南省密縣)。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應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異哉:了不起啊。異:不尋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為天下:治理天下。⑾辭:謝絕。⑿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這與牧馬還有什么兩樣嗎?奚,何。以,因。異,不同。乎,于,相當于“與”、“跟”。 ⒀稽首:叩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 ) (2)問涂焉( )
     (3)亦去其害馬者而已( ) (4)黃帝再拜稽首(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3.用簡煉的語言概述這個故事的內容。
    4.牧童認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這個故事的成語是“害群之馬”,這個成語的比喻義是
    6.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馬?請舉1~2個例子。我們應怎樣對待這些害群之馬?
    (三)諸葛亮受遺詔
     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②病篤(dù)③。召④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⑤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人事⑥。若嗣(sì)子⑦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亮涕泣曰:“臣敢竭⑨股肱(gōng)⑩之力,效○11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12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13之如父!” (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①章武:劉備的年號。三年:公元223年。②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北。③病篤:病重。④召:召見。⑤謂:對……說。⑥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tǒng)一中國。⑦嗣子:此指劉禪。嗣,繼承。⑧君可自?。耗梢匀《?,即自己做皇帝。⑨竭:用盡。⑩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輔佐之臣?!?1效:獻出?!?2敕:告誡,囑咐?!?3事:侍奉。
    1.翻譯下列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2.請用一個歷來為人們稱贊諸葛亮的成語,來評價諸葛亮這個人物的高風亮節(jié)。
    3、我們學過的《出師表》文中最能表達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4、《出師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遺詔”句,請寫出劉備給后主遺詔中的一句名言
          ,            。
    5.下面的一副對聯(lián)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四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東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陣:
    (四)
    昔有醫(yī)人,自媒①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huán)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币蝗诵叛?,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屣②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鳴③諸官。醫(yī)人曰:“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紹,夸耀。②屣(xǐ):鞋子。這里用作動詞,踐踏。③鳴:申訴,控告。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3×1)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
    (2)一人信焉,而使治駝。 信:
    (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2、翻譯下列句子。(4)
    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讀完這個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①,山門圮②。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③十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④數小舟,曳鐵耙,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⑥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⑦聞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注:①干:岸邊。②圮(pí):倒塌。③閱:經歷。④棹(zhào):船槳,這里作動詞用。⑤柿(fèi):木片。⑥顛:顛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
     A.滄州南一寺臨河干(面對) B.二石獸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畢竟) D.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 二石獸于水中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B.以為順流下矣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C.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數里外 則移其民于河東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①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③一老河兵聞之 ④果得之于數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翻譯。①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②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5.為什么“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