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件:導體與絕緣體

字號:

現(xiàn)在很多老師上課都用課件,通過課件教學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學習,更好的了解上課內容,下面是給大家?guī)硇W科學課件:導體與絕緣體,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對同學們學習科學有所幫助。
    
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什么是導體和絕緣體,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二)能力目標:
    能夠設計檢驗裝置,并檢驗常見的各種物體的導電性。
    (三)情感目標:
    一個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要通過檢驗后才知道,任何結論都是要通過檢驗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學重點:
    (一)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二)知道導體和絕緣體的不同作用。
    三、教學難點:
    (一)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
    四、課前準備:
    (一)教師準備:
    1、自制教具電路板、2、電流實驗盒、3、各種金屬和非金屬、4、新型試電筆、5、電工常用工具、6、玻璃杯、7、水、8、鹽。
    (二)學生準備:
    大號電池每人一節(jié)。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電的作用很大,但電壓高時對人體有危險,所以我們家的電線外面都有物體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沒有危險。你知道外面包裹的這一層叫什么嗎?
    (二)新課課題:
    2、導體和絕緣體
    (三)問題:
    一個物體它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證明呢?
    學生回答:用簡單電路來檢驗。把要檢驗的物品串聯(lián)在電路中,如果小燈泡發(fā)亮,說明電流可以通過,它是導體。如果小燈泡不亮,說明電流不能通過,它是絕緣體。
    (四)檢驗一:P33
    把我們常見的這些物品進行分類:
    導體有:
    絕緣體有:
    (五)小結:
    容易導電的物體(電流容易通過)叫做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電流不容易通過)叫做絕緣體。
    (六)檢驗二:P34
    水是導體嗎?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鹽和多加電池。
    (七)檢驗三:P34
    人體是導體嗎?
    注意:要用新型試電筆檢驗。
    (八)判斷:P35
    常見的電器、電工材料、電工工具中它們哪一部分是導體?哪一部分是絕緣體?
    (九)安全用電:P35
    注意事項:晾衣服、放風箏、搞衛(wèi)生。
    安全用電:在我們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個插座上不能同時插入多個用電器。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課小結:
    我們通過檢驗的方法,知道了電容易通過的物體叫導體,電不容易通過的物體叫絕緣體。認識了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有了這些基本知識,我們就為安全用電做好了第一步。我們要注意在任何時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業(yè)指導:P74
    八、板書設計:
    2、導體和絕緣體
    一、檢驗一:四、檢驗二:七、安全用電
    二、導體:五、檢驗三:
    三、絕緣體:六、判斷:
    
篇二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通過引導學生自行探究,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并構建適合小學生理解的導體和絕緣體的基本概念。
    科學探究:經歷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導電的過程,能依據(jù)檢測一塊橡皮的“科學規(guī)范”計劃去檢測更多的物體,能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并提出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教學重難點】經歷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導電的過程,能依據(jù)檢測一塊橡皮的“科學規(guī)范”去使用電路區(qū)分導體與絕緣體,并理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螺絲刀、曲別針、鋁片、、鑰匙、陶瓷勺、棉簽、卡片、紙片等16種待檢測物體。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 望
    1、師展示簡單電路。當裝入電池時,小燈泡會怎么樣?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電流圖。
    2、老師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
    學生觀察:說說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
    3、你能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嗎?
    教師用導線的外皮接觸,然后讓學生上臺幫助。提問學生通過這個小實驗,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小結:導線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樣的,里面的材料容易讓電通過,外面的材料不容易讓電通過。
    二、學習檢測一塊橡皮方法
    1、教師學生預測橡皮是容易讓電通過,還是不容易讓電通過呢?預測正不正確呢,我們要進行檢測,那如何檢測比較科學規(guī)范呢,請大家仔細老師看看是怎么做的。(微課演示)
    2、請學生上講臺來操作檢測
    三、檢測物品
    1、師發(fā)給學生實驗材料,到底哪些容易讓電通過,哪些不容易讓電通過呢?我已經把這些物體的名稱印在記錄紙上了,有不認識的可以問老師。各小組討論認為是容易讓電通過的在記錄表中預測一欄“亮”下打勾,不容易讓電通過的在“不亮”下面打勾,有疑問的打個問號。(師示范)
    設計意圖:先對第一組是否容易讓電通過進行猜測,不讓猜測流于形式。對同學們的猜測結果進行分類,一目了然,有爭議的打上問號,從而引出誰的猜測正確。對有不同意見的問問他的依據(jù)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經驗和先前有的知識。
    2、教師提示:實驗提供給大家的電源是干電池,它的電壓只有1.5V,這個電壓對我們人體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去檢測你身上的任何東西,但千萬不能拿家里的電源來做檢測。
    3師投影說明實驗分工要求
    設計意圖:三年級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但是如何科學合理的分工孩子還難以處理。因此,繼續(xù)強調學會分工與合作,并對存在困難的小組提供相應的幫助策略。
    4、小組領材料,學生開始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四、交流匯報,形成概念:
    1、師(給出掌聲停止信號)請小組派代表,拿著你們的實驗記錄表到實物投影儀上進行匯報,哪些物體容易讓電通過,哪些物體不容易讓電通過。要求有不同意見的拿好不同顏色的筆做好記錄。等他們匯報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
    2、關注猜測與實測:我們來看修改部分,這些是我們預測錯誤的物體,為什么沒有預測準呢?是的,對這些不常見的物體不能輕易下結論,我們需要通過?(實驗)
    (對不同意見的讓學生實驗)
    3、讓學生根據(jù)檢測記錄是否容易使電通過對物體進行分類,填寫在發(fā)給學生的紙上,并從分類中發(fā)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容易使電流通過的物體,大部分是金屬。不容易使電通過的物體,大部分是非金屬)。
    4、引導學生認識導體和絕緣體這兩個概念。
    那你們能給他們起個名稱嗎,教師板書:容易使電流通過的物體,我們稱它為導體。不容易使電通過的物體,我們稱它為絕緣體。
    五、更進一步認識導體與絕緣體
    1、老師還為每個小組準備了3種常見物品,請同學們按照前面的方法進行檢測。
    2、交流匯報
    哪個小組愿意來匯報一下?其他小組仔細聽,你們和他們的檢測結果有什么不同?
    我們來看看,小刀、剪刀、螺絲刀分別由幾種材料制成的?
    制成他們的材料有哪些是我們檢驗過的?(塑料,鐵)(如果我們兩個檢測頭都接觸塑料,或者一個接觸塑料,一個接觸鐵的部分,小燈泡就不會亮,如果都接觸鐵,小燈泡就會亮。)
    師:在這里呢,老師要特別說明一下,自然界中的水是會導電的,我們的身體也是會導電的,至于為什么把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接觸點放在手指上小燈泡不會亮,是因為我們今天用的電路檢測器太簡陋了,其中的原因就等同學到中學的時候再繼續(xù)學習吧。
    五、水到渠成,回歸生活,擴展延伸
    1、找找教室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導體好還是絕緣體好呢?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并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出示插頭。哪部分是導體,哪部分是絕緣體?為什么這樣設計?為什么插座、開關不全用導體呢?(對的,人是導體,插座里的電是220V,人體能承受的大電壓是36V,的確會觸電。)為什么不全用絕緣體呢?
    2、概括:是啊,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所以電器上的絕緣體和導體是同樣重要的,要好好保護他們哦!
    3、小結
    板書設計:
    5、導體與絕緣體
    容易使電流通過的物體,我們稱它為導體。
    不容易使電通過的物體,我們稱它為絕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