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沒而名顯,皆因時也。春秋之時,大禮已壞,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復禮,期諸侯俱以王室為。
史記《孔子世家》讀后感(一)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guān)篇目的內(nèi)容,比如說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來又說到孔子在魯國的經(jīng)歷,于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說是郁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shù)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于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jīng)典。
孔子為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于權(quán)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zhì),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guān)于禮的理論,并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說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悅”,就急得發(fā)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辈槐剡@么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quán)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里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為孔子的思想已經(jīng)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每一個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yǎng),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xiàn)實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guān)于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說出那么多經(jīng)典的對的話的人,為什么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愿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史記《孔子世家》讀后感(二)
太史公以詩贊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碧饭唬骸疤煜戮踔劣谫t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拢瑐魇嗍?,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敝劣诤笫?,更有所謂“大誠至圣先師”之號??资现畬W,漸乎后世,不可謂不深遠矣。
然則孔子之不用于當時,何也?
有論者以為其生不逢時,故有不遇。果哉?子貢曰:“夫子蓋少貶焉?”子曰:“而志不遠矣!”以此知孔氏一學者也。學者之為,道也。不容于世,亦宜矣??鬃右嘧灾玻视校骸爸洳豢蔀槎鵀橹敝Z??鬃硬粣傝钅?,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币源酥又畧?zhí)也??鬃幼栽疲骸皩W道不倦,誨人不厭,發(fā)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誠然一學者之象也。
孔子之學博。楚令尹子西曰:“諸侯之使,無如子貢者,諸侯之輔相者無如顏回者,諸侯之官尹無如宰予者?!比皇フ卟话?,霸者不圣。所謂“王者”之說,亦宜付諸東流??鬃蛹纫孕薜啦痪攵ィ植唤抵疽郧?,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無非霸也。
春秋之時,諸子紛爭,各以說逞,皆以己學為正道。所言不一,所執(zhí)亦異。然大道渺茫,實難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別,有學用之類,以此道論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為政有道,書畫有道,莊子曰:“矢溺亦有道?!?BR> 與孔子同時之諸子,名、法、墨、陰陽亦傳諸后世而不絕,唯儒高出諸子而獨尊,何也?無他,時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沒而名顯,皆因時也。春秋之時,大禮已壞,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復禮,期諸侯俱以王室為。秦遵法術(shù)而亡,漢鑒前轍而雜儒法,孔學終以“君臣父子”而得顯,豈非無因乎?
史記《孔子世家》讀后感(三)
這次讀完之后,我的感覺就印證了司馬遷說的:“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币郧翱催^《禮運》、《易經(jīng)》、《樂記》、《經(jīng)解》、《學記》,以及《論語》,這些當然是名著,但這次通過《史記》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與以前的東西結(jié)合起來,深刻的感覺到了孔子的悲哀。當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時期神話后的孔子,《史記》里的孔子給人感覺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要說《史記》先得從司馬遷的悲哀說起,司馬遷從忍辱負重受宮刑之后,說出了:“人之一生,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焙竺娴摹秷笕伟矔分杏刑岬街灰莻魇乐鳎囟ㄊ巧瞎攀ベt發(fā)奮才能創(chuàng)作出來的。
孔子的一生分為幾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決心治學。
3、四處求學。(如跟師襄子學琴,向老張問禮,在齊聞韶。)
4、始創(chuàng)儒學,招徒授業(yè)。
5、開始為政。
6、周游列國。
7、刪述六經(jīng)。
先說身世,司馬評價為:“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與夫子,可謂至圣矣!”
孔子雖然是一個大夫叔梁紇的兒子,但是因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親死時沒有守孝所以沒有人承認他。因為父親早逝,所以孔子的母親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時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學之路還是非常坎坷的,十五歲前和他母親的爸爸學,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學,因為太史公要測試孔子到底有沒有學習的毅力,讓他在門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為弟子,其后認真學習六藝,《經(jīng)解》中有是這樣介紹六藝的:“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宜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BR> 至于四處求學我想孔子向老子問禮,應該都聽說過,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罵了一頓后,就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龍我不知,今日我見到老子就像見到了龍。有人說這次是兩圣的碰撞,其實當時孔子的思維并不完善,所以我們老師常說如果孔子五十的時候再見到老子,才會是儒家與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慘的時候就是周游列國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隱士諷刺,還被軍隊圍了三次,但在這途中孔子的體系才真正的創(chuàng)立出來,磨難也不可謂不重要。
最后的刪述六經(jīng),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貢獻了,當時孔子想干這件事的初衷是,認為天下已經(jīng)無道,自己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展現(xiàn)給后人??鬃觿h了《詩經(jīng)》,整合了《尚書》、《禮記》,寫了春秋。
關(guān)于最后死時見到的最后一個人就是子貢,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史記原文:
明歲,子路死于衛(wèi)??鬃硬?,子貢請見??鬃臃截撜儒羞b于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謂孔子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焙笃呷兆?。
春秋年間,天下無道,禮崩樂壞,智者無用武之地,賢人空懷興國之志,君王毫無勢力,孔子窮其一生不能把禮義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發(fā)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為沖動死在了衛(wèi)國,孔子一聽,一下氣血上涌,帶動以前的憂愁就病倒了。子貢來看望,孔子勉強裝作很悠閑的樣子,說:“賜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嘆一聲,唱到,支撐天地的太山已經(jīng)摧毀,支撐房屋的主梁也已經(jīng)被摧毀,領(lǐng)導人心的賢人呀,也已經(jīng)不管用啦呀!哭了起來。過了一會跟子貢說:“天地之間沒有道德的約束已經(jīng)很久了,我的主張一直不能夠推行,悲催呀!那曾興盛無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經(jīng)被葬在了東邊,那禮樂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邊,昨晚我夢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滿了悲歡離合,又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時光,死而無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