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寓言兩則》教案三篇

字號: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shù)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寓言內容,能聯(lián)系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幫助學生學會“矛、弗、卮、遂”4個會認字和“矛、盾、弗、祠、遂”5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要教學生結合注釋,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
    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自相矛盾》
    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學生齊讀課題,審題質疑:(展示課件第二至三屏)
    (一)矛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課文寫了關于矛和盾的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四)教師小結:課文寫了古時候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結果出現(xiàn)了自己說的話前后互相抵觸的尷尬局面的故事。
    (五)簡介:
    1.作者:韓非《韓非子·難勢》
    2.寓言:體裁特點
    3.過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這節(jié)課,我們要首次學習一種既古老又新奇的語言——文言文。大家還記得嗎?在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們曾經(jīng)接觸過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憶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語言和我們現(xiàn)在的語言有什么不同之處?
    二、根據(jù)內容→*路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熟讀成誦。(展示課件第四屏)
    全文只有一段,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在夸耀自己的盾與矛。
    第二層:人們聽了他的話后的反應,使這個楚國人無言以對。
    三、沿著思路→譯課文
    (一)學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會認“矛、弗”2個生字,會寫“矛、盾、弗”3個生字。觀察課文插圖,對照課文下面的注釋,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展示課件第五至十六屏)
    (二)小組討論,然后交流。(審題質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形象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為下文的順利教學和自主學習掃清障礙。)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個楚人,你將怎樣夸耀你的盾?請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聲吆喝叫賣的樣子。
    2.議一議: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個楚人,你又將怎樣夸耀你的矛?請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聲吆喝叫賣的樣子。
    4.議一議: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又會怎樣想?又會怎樣說?
    四、聯(lián)系課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話給學習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則寓言故事。(展示課件第十七至十八屏)
    (1)交流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其人弗能應也”的尷尬局面?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說話辦事前后要一致,不能自圓其說。)
    (3)想一想:在你的周圍,存在著自相矛盾的人和事嗎?
    五、課堂練習。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楚人有()盾與矛者,()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BR>    2、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聽。
    3、分小組把這則寓言故事編成一個小品,表演給大家看。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盾——堅固
    矛——鋒利
    (比喻說話做事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第二課時——《畫蛇添足》
    教學過程
    一、透過課題→知內容
    學生齊讀課題,審題質疑:(展示課件第十九屏,整理問題。)
    (1)誰畫蛇?為什么要畫蛇?
    (2)蛇有足嗎?為什么要給蛇添上足?
    (3)課文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理?
    (4)教師小結:課文寫了楚國有個人在祭祀后賞賜給下人一壺酒,下人商量通過畫蛇比賽決定怎么喝酒,先畫完蛇的人又給蛇畫上了腳,結果沒喝到酒的故事。
    (5)簡介:《戰(zhàn)國策·齊策》
    (6)過渡: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從中我們明白了寓言這種體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畫蛇添足》這個寓言又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它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根據(jù)內容→*路
    1.學生示范朗讀課文,教師適時指點糾正,
    2.學生熟讀成誦。(展示課件第二十屏)
    3.全文共四個自然段,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自然段):楚國有個人在祭祀的時候,賜給他手下的人一壺酒。
    第二層(第2自然段):幾個人商量怎么喝這壺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先畫完蛇的人又給蛇畫上了腳,結果沒喝到酒。
    三、沿著思路→譯課文
    (1)學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會認“卮、遂”2個生字,會寫“祠、遂”2個生字。
    (2)觀察課文插圖,對照課文下面的注釋,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展示課件第二十一至三十一屏)
    (3)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幾句話?
    2.他們?yōu)槭裁匆嬌撸?BR>    3.“蛇先成”的那個人為什么要給蛇畫上足?他那時的表情怎樣?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說話的語氣是怎樣的?(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
    4.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是一個什么句子?你能把它換個說法,且意思不改變嗎?
    四、聯(lián)系課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話給學習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講一講這則寓言故事。
    (展示課件第三十二至三十三屏)
    (一)交流討論:為什么“蛇先成”的那個人會“終亡其酒”?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在你的周圍,存在著畫蛇添足的人和事嗎?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譽之曰()
    (2)吾盾之堅()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數(shù)人飲之不足()
    (5)為之足()
    (6)一人之蛇成()
    2.分小組把這則寓言故事編成一個小品,表演給大家看。
    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吾能為之足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聰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了。)
    教學反思:整堂課的教學,就在師生的讀讀,說說,演演中輕松有趣地進行著,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將文中沒有具體闡述的內容也生動豐富地表現(xiàn)出來了。讓學生深深地明白了一個人說話處事應實事求是的道理。教學結束前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體會,大多談得比較到位。可見,學生不僅讀懂了“自相矛盾”這個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這個成語中蘊含的道理,而這些收獲都是學生在自讀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會真正地深入其內心世界。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lián)系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掌握結合注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fā)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jīng)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中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開書,快速瀏覽,你發(fā)現(xiàn)什么?------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么方法嗎?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并字面解題。
    3、教師范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fā)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薄板鳌钡睦斫鈱W生是通過書下的注釋了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于運用書*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于”等詞語學生在注解里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么?叫賣時的語氣、神態(tài)、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xiàn)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么“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xiàn)了自己說話相互抵觸的情景。
    6、那么,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么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xiàn)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2寓言二則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無不陷也
    銳利戳得穿堅固戳不穿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正確朗讀《畫蛇添足》,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韓非子·難勢》里的一則小故事。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寓言故事,這次帶給大家的是《戰(zhàn)國策·齊策》里的故事,聽一聽、猜一猜。
    (放錄音——講故事——看幻燈片——猜成語)
    你們能不能根據(jù)剛才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猜出這個故事的題目呢?(引出課題——《畫蛇添足》)
    二、讀悟探究: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
    (二)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斷句。)
    (三)說一說小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樣發(fā)生?怎樣發(fā)展?結果怎樣呢?
    (四)發(fā)生:學生讀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大意。
    (教師注意引導結實“足、余、之、成”等詞語,并鼓勵學生用上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
    (五)教師:而后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誰來讀讀?
    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教師注意引導關鍵詞語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這樣說?怎樣做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為之足”指導學生用十分傲慢的語氣去讀,擺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態(tài)來。(個別讀)
    (六)教師:他很得意!可是后卻沒有喝到酒,為什么呢?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①理解這句話。
    ②指導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將質疑、不屑的神情表現(xiàn)出來。(個別讀、分組讀。)
    出示: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①故事的結果怎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個人“終亡其酒”呢?------他自作聰明,違背事物本來的面目,弄巧成拙,辦糟了事情。
    ②帶著理解讀一讀。
    三、學以致用:
    1、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過“畫蛇添足”的時候,用這個成語造句。
    教師點撥:比如同學們寫作文,本來結構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廢話湊數(shù),這可以說是什么?
    四、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并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將文言文講給別人聽嗎?選擇一篇試背。(教師可以提供課文留白或成語故事的圖片)
    五、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
    2、分小組選擇一個故事演一演??梢栽趯W習“百花園一”時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語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書設計:2寓言二則之畫蛇添足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寓意:
    課后反思:
     自相矛盾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讀課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xiàn),一方面希望學生能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時希望能為以后的古文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對于文言文學生雖不是第接觸,但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2.學生認知發(fā)展分析:我希望通過注釋、字典及故事和表演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
    3.學生認知障礙點:因為文言文在生活及教學中都較少出現(xiàn),學生認知起來較為困難,如何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懂、讀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
    3.教師范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讀第一句話。提問:
    從“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
    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
    5.那個楚國人為什么“弗能應也”?
    6.說一說你對“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理解?
    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么?叫賣時的語氣、神態(tài)、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xiàn)呢?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么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
    (五)課堂小結
    (六)拓展練習:讓學生演一演,情景再現(xiàn),加強理解。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xiàn)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給身邊的朋友或父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