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饃有著家鄉(xiāng)那獨特的味道。《關(guān)于羊肉泡饃的初中作文500字三篇》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泵總€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我家鄉(xiāng)的特色小吃就是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與一般食饌不同,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嚴格。烙饃、煮肉、切肉、煮饃等工藝,環(huán)環(huán)必須技術(shù)精湛,一絲不茍。與肉合烹的“饦饦饃“酥脆干香,入湯不散。用餐之前,顧客須把“饦饦饃“掰成碎塊。掰饃講究越小越好,這是為了便于五味入饃。一些牛羊肉泡饃館有的已使用碎饃機。把饃掰碎后,再由烹飪師烹制。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diào)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吃也是有講究的,掰饃有掰,撕,掐,揉,搓等12種手法,大小如蜂頭(其實隔夜饃饃比新鮮的更好),掰好后要告訴伙計你的口味要求,口重---口味偏重,口輕,干拌--湯較少,口湯--吃完饃碗底剩的湯剛好一口,水圍城——湯較多。泡饃端上吃的時候,講究蠶食,忌使勁攪和,為的是從頭到尾,口味始終如一。
早在唐朝,阿拉伯人走上絲路來到長安經(jīng)商,旅行者燒著羊肉湯,將懷中的小面餅“饦饦饃“掰著吃;由于饃太干硬,年長的人就將饃倒入湯中一起煮,當時稱為“羊羹“,這就是泡饃的前身,堪稱為陜西一絕,有“天下第一碗“的美名。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蔽艺f:“我以羊肉泡饃為天”。
篇二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吃羊肉泡饃。一進飯館的大門,哇!人可真多呀!
只見人們有序的排著隊,有的人在掰饃,有的人在津津有味的吃著泡饃,還有的人在喝著酸酸甜甜的酸梅湯,饞得我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和爸爸媽媽每人都要了兩個餅,準備開始掰饃,餅拿上來以后,我發(fā)現(xiàn)餅圓圓的,扁扁的。我剛要咬一口,媽媽說:“不要吃,這是生的!”
我這時才恍然大悟,只好跟爸爸媽媽仔仔細細的掰起了餅,可是還沒掰一會兒,我就累得筋疲力盡,忍不住捏起了小塊塊,媽媽批評我,說:“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我點了點頭堅持把剩下的掰完了。接下來,我們就要把饃交給廚師了,我等呀等,等呀等,等了好長時間,等到我餓的頭昏眼花,肚子都“咕、咕”叫了,才盼到服務員端上來了。我看了看,有白白的饃,亮晶晶的粉絲,紅的辣椒,綠綠的香菜,看著都很美味,我嘗一下去,哎呀!真香啊……這時,我突然感覺嗓子冒煙了,嘴巴就像要著火似的,我說:“辣,辣,太辣了!”爸爸說:“快喝水!”媽媽說:“快吃饅頭!”爸爸又急忙給我要了一碗不辣的,我狼吞虎咽的把一大碗羊肉泡饃全吃了,媽媽又讓我剝糖蒜,我剝了一個,一口咬下去,哎呀!真香呀!又香又甜好吃極了,我感覺今天的羊肉泡饃可真香呀!
那么?哪里可以吃到正宗的羊肉泡饃呢?我悄悄地告訴你:在高新區(qū),有一個老米家羊肉泡饃,味道很好的!歡迎你隨時去品嘗!
篇三
記得有一次,我去了西安,難得地吃了一次美味的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泡饃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吃食。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饑渴難耐,囊中只有二餅,餅冷口干,難以下咽。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板見之不忍,給了他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后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了征程。登基以后,嘗遍天下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師仿制。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下定做法,就是今天的羊肉泡饃了。
一碗羊肉泡饃就像一件完美而有杰出的藝術(shù)品。紅紅的辣油漂浮在湯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綠的香菜和蔥末,晶瑩剔透的粉絲,雪白的饃,真令人賞心悅目。那濃郁的香味早就已經(jīng)讓我“口水直下三千尺”啊。
我吃羊肉泡饃也很有意思,我總是喜歡吃一口羊肉,吃一口饃,再喝一口湯,一直這樣循環(huán)地吃。雖然羊肉泡饃有些辣,但是可能是因為太好吃了吧,我就使勁的吃,吃得頭上都冒出了汗還不忍放棄,總之就是一個字“爽”!真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泡饃真遺憾”啊。
羊肉泡饃可真的是好吃,真的不愧為是西安的小吃代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