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考必備考點:幫助行為

字號: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備考的路上,哭過、累過、笑過,但只要堅持向前走,終將會拿到屬于我們的證書。以下是整理的“2019法考必備考點:幫助行為”!祝大家備考順利!
    
    一、幫助行為
    1.幫助的方式:包括作為方式和不作為方式。幫助行為的內容:有物理性幫助行為,也有心理性幫助行為。
    2.幫助行為的時間:事前、事中、事前約定事后幫助均可。包括預備的幫助犯、與實行行為同時的幫助犯(伴隨的幫助犯、承繼的幫助犯即中途參與幫助)。
    預備階段的幫助行為,一般不值得定罪處罰。如果事前約定好由某人負責銷贓成立幫助犯。如果事前沒約定或通謀,事后幫助即既遂后幫助,不成立幫助犯,屬于窩藏包庇犯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收益罪。
    3.幫助行為的危險程度
    幫助未遂,是指幫助者欲提供幫助行為,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提供可能有用的幫助行為。實行犯可以在預備階段,也可在實行階段。
    幫助犯未遂(或未遂的幫助犯)的前提是實行犯進入實行階段。
    4.幫助行為的從屬性:只要正犯的違法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即使正犯沒有故意,以幫助故意實施幫助行為者,成立幫助犯。
    5.中立的幫助行為判斷標準:第一主觀上是否明知對方即將犯罪;第二,客觀行為給對方犯罪是否起到了實質緊迫的促進作用。
    對具有緊迫性的正犯行為(可即刻侵害法益)的幫助,可成立幫助犯;對不具有緊迫性的正犯行為(不可即刻侵害法益)的幫助,不成立幫助犯。如果行為人既有中立的幫助,還有正犯行為,都侵害同一法益的應按正犯論處。如果行為人提供的設備、方法等具有正當用途,但在正犯利用該設備、方法實施犯罪的,事先提供該設備、方法的人不成立幫助犯。
    6.被幫助行為(實行行為)的客觀階層性:幫助行為與被幫助行為(實行行為)的這種幫助關系屬于客觀(違法)階層內的關系,并不要求延伸到主觀階層。也即只要求被幫助者(實行者)實施客觀(違法)行為,不要求其必須產生明確的犯罪故意。
    7.幫助效果
    幫助未遂:幫助行為并未對正犯行為起到任何幫助的效果。【區(qū)分】未遂的幫助犯:為正犯犯罪未遂的行為起到了幫助的效果。
    幫助犯是對正犯的幫助,故單純針對幫助行為進行幫助的,不成立幫助犯。但只要幫助行為與正犯結果之間有因果性,即使正犯沒有意識到幫助,也成立幫助犯(片面的幫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