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吏部侍郎劉彌正之子,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下面是分享的宋詞:劉克莊《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
宋代:劉克莊
一卷陰符,二石硬弓,百斤寶刀。更玉花驄噴,鳴鞭電抹,烏絲闌展,醉墨龍?zhí)?。牛角書生,虬髯豪客,談笑皆堪折簡招。依稀記,曾請纓系粵,草檄征遼。
當(dāng)年目視云霄。誰信道凄涼今折腰。悵燕然未勒,南歸草草,長安不見,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塊,歌罷猶須著酒澆。休休也,但帽邊鬢改,鏡里顏凋。
【譯文】
熟讀一卷《陰符》,能開兩石硬弓,手提百斤寶刀。更有玉花驄噴著粗氣,揮舞馬鞭,鞭梢作響,鞭快如電;展開烏絲闌,醉中的墨跡如蛟龍?zhí)S。與之談笑的是勤奮攻讀的書生、行俠仗義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依稀記得,曾經(jīng)主動請纓出戰(zhàn)南越事,草擬檄文征討遼兵。
當(dāng)年我傲岸不羈、目視云霄,誰肯信,如今竟落得為五斗米而折腰。草草南歸,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記功令人十分惆帳;遙遙北望,卻不見故都長安。年華已老,胸中郁結(jié)著不平之氣,高歌后仍需用酒澆滅。罷了罷了,但見帽子兩邊鬢發(fā)漸白,鏡中容顏日益憔悴。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回憶年少時意氣風(fēng)發(fā)、征戰(zhàn)沙場的光輝歲月。一卷《陰符》說明詞人年少熟讀兵書,深諳用兵之道;而“二石硬弓,百斤寶刀”則突出他力大無窮,身手不凡?!耙弧?、“二”、“百”三個數(shù)詞,讀起來如泉噴涌,咄咄逼人。開篇三句將詞人文武雙全、雄才大略,氣度非凡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接著以去聲“更”字領(lǐng)格,統(tǒng)領(lǐng)四個偶句,對仗工整,節(jié)奏明快,激壯之情隨之奔涌而出。接下來四句寫詞人揚鞭策馬奔騰,速度猶如風(fēng)馳電掣?!案窕媷姟敝痢罢勑钥罢酆喺小睅拙鋵懺~人年少時文韜武略,廣交賢能,與志同道合之士煮酒論天下,豪氣干云?!褒?zhí)倍?,極言其書法蒼勁有力,有如蛟龍?zhí)S?!罢勑钥罢酆喺小?,把他們的從游關(guān)系,寫得隨便、熱烈而又親切。在九個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現(xiàn)這一平仄協(xié)調(diào)的七言句,顯得音律和諧,語調(diào)從容,從而反映出主人公不僅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個帶有儒將風(fēng)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略一轉(zhuǎn)折,歌頌他懷有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從語言上看,又恢復(fù)了四言格局,莊重之中饒有豪邁氣概。整個上片,從尚文習(xí)武、談笑交游、建功立業(yè)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實際上正是詞人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片,詞人先以一語掃過,隨即描寫現(xiàn)在?!爱?dāng)年目視云霄”一句,表現(xiàn)了詞人傲岸不羈的性格。“誰信道、凄涼今折腰”,反用陶淵明作彭澤令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時之不得志。上句回憶當(dāng)年,下句慨嘆當(dāng)前,給讀者以強烈的對比感。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誰信道”三字,更加強了憤懣不平的感情色彩。詞人以蒼涼深沉的筆調(diào)抒寫壯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在這種強烈對比之下,感情的濃烈,已是至極?!皭澭嗳晃蠢铡彼木?,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后漢書·竇憲傳》所載竇憲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二是李白《金陵鳳凰臺詩》所記“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此四句由一個“悵”字統(tǒng)領(lǐng),表達作者請壯志難酬的激憤和悲涼?!袄先ァ?,也援用一典??梢娖湫刂蟹e有多少憤懣情結(jié)。結(jié)尾三句全從上面的“老”字生發(fā),用的卻是形象化的語言?!案枇T猶須著酒澆”突出作者的深重苦悶,唱歌也無法將其排解,還需借酒,但卻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靶菪菀病笔亲髡卟桓识鵁o奈的感嘆,他回頭看見鏡中的自己,已經(jīng)是白發(fā)生、容顏改,凄涼悲苦的感覺油然而生。
詞的上片先寫武藝,次寫馭馬,郊游,最后寫建功立業(yè),塑造出一個英武豪邁、兼具文韜武略的英雄形象,既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又是詞人的自我形象。下片則寫老年悲慨,蒼涼郁勃。綜合來看,詞的上下兩片對比強烈,過渡自然,語言精煉。詞人用豪邁深沉的筆調(diào),將一個已處暮年的愛國英雄渴望建功之志的情感充分而強烈地表達出來,全詞豪宕疏放、雄肆激昂。同時,該詞用典較多,既擴大了容量,卻又并不粘滯板澀,其間融會貫通,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擴展閱讀:劉克莊王邁戲聯(lián)軼事
據(jù)宋周密《齊東野語》有載:宋朝蔡襄與陳亞互相友善。一日,以謔語嘲其名而出對。蔡出對:“陳亞有心終是惡?!标悜?yīng)聲對云:“蔡襄無口便成衰?!庇钟袆㈩C曾經(jīng)戲謔王覿,而云:“公何故見賣?”王覿:“賣公直甚分文?!贝死H多,純屬巧謔。
南宋時期,莆仙有二位愛國詩人。一是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居士。于宋淳祐六年(1246)特賜同進士出身,后兼國史院編修官。仙游王邁(1184—1248),字貫之,號臞軒,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官至知邵武軍。劉與王是詩友,[9]常以詩唱酬,互為調(diào)侃。
《齊東野語》有載:宋楊平舟(棟)以樞椽出任莆陽太守。當(dāng)時劉克莊與同鄉(xiāng)劉希仁,俱以史官身份在故里定居。一日,群集莆仙諸多才子會宴。王邁以此借題出對助興。出對為:“大編修,小編修,同赴編修之會”。因楊氏與劉氏同是編修,而等級不同。劉克莊當(dāng)即而道:“欲屬對不難,不可見怒”。王邁坦然表示見聞。劉應(yīng)對云:“前通判,后通判,但聞通判之名”。因王邁有五次調(diào)升通判正官職未得,僅是副職。王邁又出對,是將劉克莊之名拆開戲?qū)?。對為:“十兄(克),二十年前何其壯(莊),二十年后何其不壯?”劉克莊遂即對曰:“二畫(畫),二十年前何其遇(邁),二十年后何其不遇?”聯(lián)對熨貼善謔,傳為美談。
劉克莊好交游,曾云:"某自少壯好交游海內(nèi)英雋,至老不衰。閑居無事時,四方士友委刺者必倒屣下榻,行卷者必還贄和韻,未嘗敢失禮于互鄉(xiāng)童子,人所共知。"好友林希逸曾評價劉克莊為"獨巋然為大宗工",并說"其于當(dāng)世交游,先后輩皆名流杰士,姓字班班見集中,不可悉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