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左傳》:僖公十三年、僖公十四年

字號:


    十三年春季,齊桓公派遣仲孫湫到成周聘問,同時要他說起王子帶的事情。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左傳》:僖公十三年、僖公十四年。歡迎閱讀參考!
    《僖公十三年》
    【原文】
    【經(jīng)】十有三年春,狄侵衛(wèi)。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許男、曹伯于咸。秋九月,大雩。冬,公子友如齊。
    【傳】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帶。事畢,不與王言。歸,覆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會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謀王室也。
    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齊仲孫湫致之。
    冬,晉薦饑,使乞糴于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bào),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bào),其民必?cái)y,攜而討焉,無眾必?cái)??!怪^百里:「與諸乎?」對曰:「天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救災(zāi)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ぶ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譯文】
    十三年春季,齊桓公派遣仲孫湫到成周聘問,同時要他說起王子帶的事情。聘問完了,仲孫湫不和周襄王談起王子帶?;貒?,向齊桓公匯報(bào)說:“還不行。周襄王的怒氣沒有消除,恐怕要等十年了。不到十年周王是不會召他回去的?!?BR>    夏季,魯僖公和齊桓公、宋襄公、陳穆公、衛(wèi)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在咸地會見,一則由于淮夷讓杞國感到擔(dān)心,同時也由于商量使周王朝安定。
    秋季,為了戎人造成的禍難,諸侯派兵防守成周。齊國的仲孫湫也帶領(lǐng)軍隊(duì)前去。
    冬季,晉國再次發(fā)生饑荒,派人到秦國請求購買糧食。秦穆公對子桑說:“給他們嗎?”子?;卮鹫f:“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報(bào)答我們,君王還要求什么?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不報(bào)答我們,他們的老百姓必然離心;離心以后再去討伐,他沒有群眾就必然失敗?!鼻啬鹿珜Π倮镎f:“給他們嗎?”百里回答說:“天災(zāi)流行,總會在各國交替發(fā)生的。救援災(zāi)荒,周濟(jì)鄰國,這是正道。按正道辦事會有福祿?!壁嵉膬鹤颖谇貒?,請求進(jìn)攻晉國。秦穆公說:“厭惡他們的國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國就這樣把粟米運(yùn)送到晉國,船隊(duì)從雍城到絳城接連不斷,人們把這次運(yùn)糧稱為“泛舟之役”。
    《僖公十四年》
    【原文】
    【經(jīng)】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鄭。冬,蔡侯肝卒。
    【傳】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
    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來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晉卜偃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BR>    冬,秦饑,使乞糴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zāi)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授必?cái)?,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zāi),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譯文】
    十四年春季,諸侯在緣陵筑城而把杞都遷去?!洞呵铩窙]有記載筑城的是哪些國家,是由于文字有缺。
    鄫季姬回魯國娘家,僖公發(fā)怒,留住她不準(zhǔn)回去,這是因?yàn)猷嬜硬粊沓姷木壒?。夏季,鄫季姬和鄫子在防地見面,要鄫子前來朝見?BR>    秋季,八月初五日,沙鹿山崩塌。晉國的卜偃說:“一周年將會有大災(zāi)難,幾乎要亡國?!?BR>    冬季,秦國發(fā)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晉國人不給。慶鄭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幸災(zāi)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惜的東西就是不祥,使鄰國憤怒就是不義。這四種道德都丟掉了,用什么來保衛(wèi)國家?”虢射說:“皮已經(jīng)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慶鄭說:“丟棄信用,背棄鄰國,患難誰來周濟(jì)?沒有信用就會發(fā)生患難,失掉了救援,必定滅亡。這就是那樣的?!彪缴湔f:“即使給糧食,對怨恨不會有所減少,反而使敵人增加實(shí)力,不如不給。”慶鄭說:“背棄恩惠,幸災(zāi)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jié)仇,何況是敵人呢?”晉惠公不聽。慶鄭退下來說:“國君要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