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字號:

成語是濃縮的歷史,學(xué)習(xí)和運用它能使我們知古鑒今,以史為鏡。下面是整理的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完璧歸趙成語故事--戰(zhàn)國】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yīng)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jìn)攻;要是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dāng)。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壁w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xiàn)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nèi)タ础?BR>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fù)Q取寶玉的誠意??墒菍氂褚呀?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只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鼻赝跻宦?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dāng)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F(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碧A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dāng)!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F(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xiàn)上?!鼻赝醣静幌脒@樣做,但見藺相如態(tài)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么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zhǔn)備,恐怕打不贏。最后,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這件事情在歷就叫作“完璧歸趙”。
    【圍魏救趙成語故事--戰(zhàn)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jìn)攻衛(wèi)國,迫使衛(wèi)國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惱火(因衛(wèi)國原來是魏國的屬國),于是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本就小國,根本抵擋不利啊魏國的進(jìn)攻,只得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臣鄒忌主張不救,因為這樣會消耗本國的實力。但大臣段干綸認(rèn)為,如果魏國打敗趙國,魏國的勢力會更加強大,進(jìn)而對齊國造成威脅,因此極力主張支援趙國。齊王采納了段干綸的建議,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八萬救趙。
    孫臏在分析形勢后,認(rèn)為魏國軍隊很強大,如果與魏軍正面交鋒會造成齊國的較大損失,所以應(yīng)該避實就虛,趁著魏國精銳部隊在外,魏國國都大梁防務(wù)空虛的機會,攻打它的國都,迫使魏軍回救大梁,趙國的危險就會自然消解。
    田忌采納了軍師孫臏的建議,為給敵軍制造齊國部隊弱小的假象,故意派無能的軍官帶兵進(jìn)攻魏國的軍事重鎮(zhèn)平陵,結(jié)果齊軍大敗。魏國大將龐涓以為齊軍不堪一擊,于是加緊對趙國的進(jìn)攻,絲毫沒有想到齊軍會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
    與此同時,孫臏親自率領(lǐng)精銳部隊進(jìn)逼魏國國都大梁。龐涓聞訊,迅猛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往回撤軍,長途跋涉去保衛(wèi)國都。因為兵困馬乏,又陷入孫臏的包圍圈中,結(jié)果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語“圍魏救趙”由此而來,亦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一。
    【毛遂自薦成語故事--戰(zhàn)國】
    戰(zhàn)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于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選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么表現(xiàn),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我現(xiàn)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jìn)袋子里,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yīng)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jié)果。毛遂于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lián)合抗秦的利害關(guān)系。楚王終于被說服,答應(yīng)趙國愿意出兵援救。于是兩國當(dāng)場歃血為盟,誓守聯(lián)合抗秦的盟約。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wù),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后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