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三馬嵬教案

字號:

因為高二開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識肯定有一定的欠缺,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計劃,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會白白流淌的,收獲總是自己的。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二語文必修三馬嵬教案》,助你金榜題名!
    
【篇一】

    李商隱【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隱,子義山,號玉奚谷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早年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常識,借其得以中進士。后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與王茂元是政敵,李商隱無意中卷入當爭的漩渦,一再受到排擠。選宗大中年間,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觀察使、節(jié)度使幕府中任職,位卑祿微,心情抑郁。
    其詩詞華美色彩濃麗;構思新穎,多用典故。有時因已經過于朦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無題”詩中為明顯。政治詩、詠史詩多揭露時政,托古諷今,抒發(fā)內心憂憤。但有時消極感傷成分較多,用典過多,隱晦難明。有《李義山詩集》和《樊南文集》。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二、詩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政變,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敗,這便是歷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tǒng)領的叛亂軍大舉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陜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于亂軍之中。隨后,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為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美麗的女人。七十多歲的老皇帝李隆基,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一代絕世美女香銷玉殞在荒涼的馬嵬坡上。
    三、朗讀課文
    展示《樂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帶領學生掃讀(若有時間朗讀)
    四、講讀課文
    1.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聯(lián)夾敘夾議,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用“徒聞”加以否定?!巴铰劇闭撸既宦犝f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貴妃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這有什么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拔床贰?;“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么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頷聯(lián)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
    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盎⒙螟Q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殘酷的現(xiàn)實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是另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
    表現(xiàn)希望已幻滅,為尾聯(lián)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盎?BR>    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wèi),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
    “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wèi)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fā)動兵變了。
    3.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頸聯(lián):“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
    恨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fā)”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笔菍?BR>    解析:
    徒:同“空聞”,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九州:楊貴妃在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生:來休:斷
    解析:
    旅:軍
    宵柝:夜間巡邏使用的梆籌:更籌,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時間無復:再也沒
    解析:
    此日:指事變的那天駐馬:停滯不前
    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xiàn)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
    4.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尾聯(lián)同樣包含了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钡钠拮幽睢T娙擞纱税l(fā)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五、內容小結
    《馬嵬》為詠史詩,以唐玄宗、楊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這首政治諷刺詩,把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結
    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笔掳l(fā)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fā)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huán)幽咽,蓄勢待發(fā),波瀾起伏。
    七、再有感情的朗誦全詩
    解析:
    四紀:之四十多年。這里的一紀就是十二年
    莫愁:這里極寫莫愁婚姻的美好
    
【篇二】

    教學目標
    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2新設計3學情分析
    在學習了一個單元的唐詩之后,學生掌握了簡單的分析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學《馬嵬(其二)》。
    4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難點:分析《馬嵬(其二)》的藝術特點。
    5教學過程5.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馬嵬(其二)》
    一、導入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名詩,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
    二、知識積累
    1.《馬嵬》
    《馬嵬》本為組詩,共有兩首。第一首為七言絕句,第二首為七言律詩。第二首的藝術成就遠遠高于第一首。
    2.詠史詩
    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fā)揮,寄予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
    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zhàn)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fā)興亡之慨。
    三、整體把握
    1.請學生朗讀詩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節(jié)奏。
    馬嵬(weí)宵柝(tuó)
    本詩主要是“二、二、一、二”節(jié)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節(jié)奏。
    集體朗讀。
    2.請學生講解全詩的大意。
    本詩講述“馬嵬事變”中唐玄宗為“六軍”所逼,“賜”楊貴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結構
    首聯(lián)講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中間兩聯(lián)寫馬嵬之變及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悲劇的經過;尾聯(lián)總結全詩,批判唐玄宗。
    點撥:本詩用倒敘手法。
    首聯(lián)“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楊貴妃死后之事。頷聯(lián)講述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頸聯(lián)“駐馬”指軍隊發(fā)生嘩變,停留不前,講的就是馬嵬之變;“此日”六軍嘩變與“當時”七夕節(jié)的恩愛之景對比,暗示楊貴妃被賜死,與唐玄宗分離,二人恩愛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詩寫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從哪些詞匯可以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
    2.本詩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對于本詩主題用什么作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提示:
    1.“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傳聞)”、“空聞”、“無復”、“如何”等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
    2.⑴用典。首聯(lián)“海外更九州”、尾聯(lián)“盧家有莫愁”兩個典故,表達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之意。
    ⑵反襯。頷聯(lián)用昔樂今苦、昔安今危,襯托出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不同的處境和心境。
    ⑶對比。頸聯(lián)用“此日”狀況和“當時”場景相對比,楊貴妃被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尾聯(lián)將唐玄宗的愛情與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導致愛情悲劇的歷史借鑒意義,促人警戒。
    六、拓展延伸
    《馬嵬(其二)》的巧對:借對
    借對,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詩頸聯(lián)就屬于借對:用“六軍”對“七夕”,“駐馬”對“牽?!保攀帜閬?,自然流利,妙趣橫生。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指導大家學習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感受到同學們品讀詩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這與我們在第二單元集中學習唐詩優(yōu)秀篇目大有關系。同學們在課后要繼續(xù)多讀多賞析詩歌,會更大程度的提高你們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八、作業(yè)安排
    1.背誦并默寫《馬嵬(其二)》。
    2.總結知識點,做第二單元基礎知識與回扣。
    馬嵬(其二)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馬嵬(其二)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馬嵬(其二)》
    一、導入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名詩,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
    二、知識積累
    1.《馬嵬》
    《馬嵬》本為組詩,共有兩首。第一首為七言絕句,第二首為七言律詩。第二首的藝術成就遠遠高于第一首。
    2.詠史詩
    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fā)揮,寄予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
    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zhàn)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fā)興亡之慨。
    三、整體把握
    1.請學生朗讀詩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節(jié)奏。
    馬嵬(weí)宵柝(tuó)
    本詩主要是“二、二、一、二”節(jié)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節(jié)奏。
    集體朗讀。
    2.請學生講解全詩的大意。
    本詩講述“馬嵬事變”中唐玄宗為“六軍”所逼,“賜”楊貴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結構
    首聯(lián)講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中間兩聯(lián)寫馬嵬之變及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悲劇的經過;尾聯(lián)總結全詩,批判唐玄宗。
    點撥:本詩用倒敘手法。
    首聯(lián)“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楊貴妃死后之事。頷聯(lián)講述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頸聯(lián)“駐馬”指軍隊發(fā)生嘩變,停留不前,講的就是馬嵬之變;“此日”六軍嘩變與“當時”七夕節(jié)的恩愛之景對比,暗示楊貴妃被賜死,與唐玄宗分離,二人恩愛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詩寫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從哪些詞匯可以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
    2.本詩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對于本詩主題用什么作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提示:
    1.“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傳聞)”、“空聞”、“無復”、“如何”等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
    2.⑴用典。首聯(lián)“海外更九州”、尾聯(lián)“盧家有莫愁”兩個典故,表達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之意。
    ⑵反襯。頷聯(lián)用昔樂今苦、昔安今危,襯托出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不同的處境和心境。
    ⑶對比。頸聯(lián)用“此日”狀況和“當時”場景相對比,楊貴妃被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尾聯(lián)將唐玄宗的愛情與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導致愛情悲劇的歷史借鑒意義,促人警戒。
    六、拓展延伸
    《馬嵬(其二)》的巧對:借對
    借對,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詩頸聯(lián)就屬于借對:用“六軍”對“七夕”,“駐馬”對“牽?!?,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指導大家學習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感受到同學們品讀詩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這與我們在第二單元集中學習唐詩優(yōu)秀篇目大有關系。同學們在課后要繼續(xù)多讀多賞析詩歌,會更大程度的提高你們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八、作業(yè)安排
    1.背誦并默寫《馬嵬(其二)》。
    2.總結知識點,做第二單元基礎知識與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