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三篇:關于師德師風的時評

字號:

語文難學,作文對許多同學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每個人都想奪得作文高分,但作文得高分,卻比數理化的大題要難。很多同學感覺作文是虛無縹緲的,是要靠碰運氣的,而且寫好作文是要靠天賦。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作文寫好,就增加了許多心理上的畏懼和阻力。整理了高考作文素材三篇供大家鑒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辱罵學生近半年,愛之深就能責之切?
    人們常用“愛之深,責之切”形容師長對孩子的教育。但愛護與責罰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是否存在以愛為名、責罰不當的可能?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不久前,陜西商洛某中學的一名班主任,因為學生成績不理想,多次惡語相加,家長曾就此事跟學校溝通,但辱罵行為并未終止。無奈之下,學生錄音取證,在20天里錄了總時長超過20小時的上百條語音。“死人”“不要臉”等惡劣言辭不時出現,甚至誘導全班同學對其進行人格侮辱。此事經媒體曝光后,校方與教師向當事學生道歉,有關教育部門給予涉事教師記過處分并撤銷教師資格。
    值得反思的是,面對問詢,涉事老師自稱是個有素質的人,只是在言辭上有不妥;該校行政人員表示涉事老師教育方式不當,但“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出發(fā)點好是否可以不計方法、不擇手段?愛學生是否可以作為辱罵學生的免責說明?有人說:教師辱罵學生也是一種校園欺凌。的確,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建立的重要時期。出口成“臟”,肆意辱罵,既不能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言行的示范,更無法起到讓學生“知恥而后勇”的激勵效果,反而會嚴重打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學生轉班轉校、處罰涉事教師,屬于事后的補救;但持續(xù)近半年的“言語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恐怕難以迅速補償。
    “愛之深,責之切”,不僅意味著責罰,更意味著責任。既然愛學生,就要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使命。的確,不少人羨慕孔子與弟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教學模式,那種和風細雨的交流、不著痕跡的傳習,似乎是理想的課堂。但教育是與各不相同的靈魂對話,因材施教是教師的應盡之責。有的孩子善于自學,事事優(yōu)秀;有的難免犯錯,但響鼓不用重錘;有的則屬于“熊孩子”,需要時時嚴要求、處處敲警鐘。無論如何,教師以辱罵代替說理、以苛責代替引導,都是推卸教育責任的表現,反過來更損害了“愛學生”的成色。
    一段時間以來,“把教育懲戒權還給老師”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根據教育法、教師法的有關規(guī)定,教師具有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現象的義務。不少家長表示,把孩子交給認真負責、甚至嚴厲一些的老師,會更加放心。正如孟子所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老師不敢管、不愿管,無異于放任自流,起不到讓孩子明對錯、知底線的效果。但反過來,如果像事件中的老師那樣,隨意責罰、任意辱罵,則又陷入另一個極端。所以,與其爭論教師是否有懲戒的權利,不如討論懲戒的尺度何在、如何避免不受約束的“戒尺”?
    事件中,學生通過錄音取證維護自身權益的方法值得肯定,但生活中,“敢怒不敢言”的孩子不在少數。避免教師濫用懲戒權,關鍵要有更明晰的規(guī)定和更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明確教師懲戒權;教育部表示將從教育懲戒的基本原則、具體實施細則等角度落實《意見》相關要求。懲戒的目的是教育,責罰的初衷是關愛。老師獲得更明確的“操作指南”,“教鞭”揮舞的邊界更明晰,孩子的成長天地才會更廣闊。
    這正是:為人師表責任重,管教必先正言語。呵護祖國好花朵,辱罵體罰不可取。
    
    延伸閱讀:其他優(yōu)秀素材兩篇
    為師者必須以德為先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抓好師德師風,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
    前不久,教育部公開曝光4起違反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這樣的舉措,映照著維護師德師風的堅定決心。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遍L期以來,廣大教師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勤勉奉獻,為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學生的衷心愛戴和全社會的廣泛尊敬。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學生眼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給人以極大影響。特別是對年齡幼小、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兒童而言,常常因為喜歡某一位老師而喜歡某一門課,進而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長;常常因為老師的一句鼓勵,相信自己“一定行”,從而主動學習甚至改變人生軌跡。反之,老師的一句傷害、打擊,或者老師在某方面的不檢點,則可能給孩子帶來深重而長遠的負面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師者必須以德為先。對于教師而言,即便學術水平再高、教學能力再強,如果師德師風不好,就不能算合格老師。因此,面對公開曝光的典型案例,廣大教師應引以為鑒,明確行為規(guī)范,堅守行為底線,加強自我修養(yǎng),自覺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同時這也啟示有關部門,在教師資格準入、招聘考核、職稱評聘、推優(yōu)評先、表彰獎勵等一切環(huán)節(jié),都要突出師德把關,嚴格執(zhí)行師德“一票否決”。
    “師者,人之模范也。”若要育人,先要律己。教師的職業(yè)特性,決定了合格的老師必須首先在道德上率先垂范。作為教師,如果身在課堂卻心在商場或官場,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出現偏差,如何能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呢?去年底,教育部印發(fā)三個“十項準則”,立足新時代,分別對高校教師、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職業(yè)行為作出明確規(guī)定,明晰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現實中,一些地方和學校加大對違規(guī)行為的查處力度,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
    遇到好老師,是人一生的幸運。師德師風,事關孩子的成長,事關社會風氣,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從戰(zhàn)略高度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從嚴從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把嚴格制度規(guī)定同健全日常教育督導相結合,就能促進廣大教師以身作則、立德垂范、為人師表,讓良好師德師風浸潤人心、傳之久遠。
    
    令師德淪喪者寸步難行
    近日,一名長江學者被舉報嚴重違反師德之事持續(xù)發(fā)酵。此人現任職的南京大學與上海師范大學相繼發(fā)聲,果斷終止對他的聘用。他此前任職的北京大學8日也表示,將推進反性騷擾的制度建設。這讓我們看到幾所院校在師德師風問題上的鮮明態(tài)度。
    師德師風是大學的精神命脈,深刻影響學生命運前途,不允許有偏差。透過此事所涉幾所高校的聲明,我們看到,這幾所高校在選人用人的道德把關上確實存在漏洞,值得深刻反思。
    人才流動中師德品行因無硬性指標,往往容易被忽視。隨著高校自身發(fā)展和高考擴招,一些高校因師資短缺放低門檻進人,對于“能帶來重點實驗室、引來國家基金、提升學科排名”的學科尖子更是趨之若鶩,個別師德缺失者乘虛而入。個別教師利用一手掌握學生的論文發(fā)表、畢業(yè)期限、出國推薦等權力盤剝學生,更有甚者拿準學生軟肋實施不法勾當。而由于師德丑聞輕則影響學校名譽重則引發(fā)法律糾紛,學校一般不傾向于主動披露,師德缺失者因而更加有恃無恐。
    防患于未然,人才流動應建好用好“師德師風檔案”。在十九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家庭教師離職時,雇主通常會寫鑒定信作為下一任雇主聘用與否的重要參考,其中師德品行是關鍵。此舉令有德者就業(yè)無憂,無德者寸步難行。2014年10月,我國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高校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懲處機制,劃出對高校教師具有警示教育意義的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并建立問責機制。
    要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需要把“師德師風檔案”作為一種終身制度,詳細記錄教師任職前后有無違法違規(guī)違紀行為,師德年度考核情況,走到哪里帶到哪里。對師德淪喪者要一票否決,清除出教師隊伍,不能抱有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的態(tài)度,令學生受害學校蒙羞。
    個別道德淪喪者不能抹殺“人類靈魂工程師”整體的光輝,剔除蛀蟲、深刻反思是為了這個光榮的稱號更加閃亮。師者德為先。為人師者更應慎微慎獨,加強自我提升與自我約束,嚴謹篤學、立德樹人、行為世范、學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