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一文通過對“我”回故鄉(xiāng)搬家的見聞感受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反映了當時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農(nóng)民極度貧困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導致農(nóng)民貧困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喚人民群眾共同為實現(xiàn)新生活而努力奮斗。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1.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教案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1、掌握從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2、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主題的寫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題
德育目標
1、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nóng)村和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濟衰敗、農(nóng)民破產(chǎn)、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2、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課件、投影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情節(jié)結構,談談對小說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教案#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教案及知識點#設計: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郁滿懷?!豆枢l(xiāng)》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jié)課,我們讀了一節(jié)課的課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怎樣的心情?
二、研讀,分析人物
1、在課文結尾這樣寫到:故鄉(xiāng)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美不美,家鄉(xiāng)水。為什么二十年后的故鄉(xiāng)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xiāng)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故鄉(xiāng)的景、故鄉(xiāng)的人。)
2、提問:故鄉(xiāng)的景色怎樣?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xiāng)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xiàn)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插播幻燈)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fā)展變化進步,可為什么故鄉(xiāng)會越變越糟了呢?聯(lián)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xiāng)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jīng)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老師:如果說故鄉(xiāng)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xiāng)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問:課文中寫了故鄉(xiāng)哪些人,主要寫了誰?運用了什么方法刻畫人物來表現(xiàn)“我”的悲哀?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后的閏土有哪些方面的變化使我悲哀。要求學生列表比較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插表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啟發(fā)。)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xiàn)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結: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chǎn)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成了一個木偶人。
4、提問:為什么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guī)……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薄爸皇怯X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睘槭裁此谏倌陼r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xiàn)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xiàn)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觀念。他已經(jīng)沒有反抗現(xiàn)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的木偶人。
歸納: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同時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5、提問:楊二嫂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有什么變化。(插幻燈片)
明確:肖像“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小結:通過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6、提問:楊二嫂為什么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討論并歸納:因為農(nóng)村小城鎮(zhèn)的破敗、貧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儈的惡習使楊二嫂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么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7、總結:小說塑造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xiàn)他們在二十多年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俞前后農(nóng)村生活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窮困,以及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fā)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研究探討,深層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沒有一點亮色呢?(插幻燈片)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xiāng),并且相信經(jīng)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xiàn)。
齊讀并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BR> 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投影)
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沼邢M蝗嵺`,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2、本文主題有多種理解,你們能不能說說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誰的變化大?寫一寫他(她)過去和現(xiàn)在的肖像,用對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變化。字數(shù)500左右。
2.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教案
【教學目的】
1、知識教學點: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社會現(xiàn)實。
⑵小說三要素的復習。
⑶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訓練點: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⑵朗讀、品味關鍵詞句,理解小說的主題。
3、德育滲透點:了解舊中國農(nóng)民生活悲慘、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根源,使學生懂得只有國家強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覺地為祖國的騰飛而讀書。
4、美育滲透點:透過作者在文中描繪的理想中的故鄉(xiāng)的美好圖景,教育學生為建設美好生活而勤奮讀書。
【學法引導】
學生要能很好地讀懂本文的思想內容,需要對課文所寫人、事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學習課文時,一方面結合作者的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變化對比著寫的意圖,從而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對有豐富內涵的語句,應多誦讀、多品味,以求有所領悟。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
⑵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
3、疑點:作者對孔乙己和楊二嫂的態(tài)度相同嗎?
4、解決辦法:課堂上的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為主要手段解決“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疑點”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撥、拓展完成。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查找有關背景資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及根源。
2、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討論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
⑶作者對文中人物所持的態(tài)度。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nóng)村,受苦受難的農(nóng)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nóng)村的貧困,農(nóng)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nóng)民、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 視?!豆枢l(xiāng)》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nóng)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chǎn)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tǒng)治。
三、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⑴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
⑵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故鄉(xiāng)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xiāng)的深切,返鄉(xiāng)的激動。
⑵漸近故鄉(xiāng)時,“我”見到的故鄉(xiāng)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⑶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冬景圖,初步表現(xiàn)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nóng)村破產(chǎn)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huán)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⑷見到故鄉(xiāng)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好得多了?!?BR> ⑸怎樣理解“??!……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xiàn)實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故鄉(xiāng)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怎樣?文章第31節(jié)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故鄉(xiāng)了。”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
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xiāng)的象征。與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形成鮮明的對比。
⑶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nóng)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⑷小結:故鄉(xiāng)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傊涝趦簳r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xiàn)實故鄉(xiāng)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現(xiàn)實。
五、布置作業(yè)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jié)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閨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⑴二十年前后故鄉(xiāng)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⑵在故鄉(xiāng),“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⑴少年好友閏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士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①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BR>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yǎng)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jié)中“終于”一詞,體現(xiàn)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xiàn)狀、凄涼──自卑自賤一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②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③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謙恭而又含糊,表現(xiàn)了他的遲鈍麻木。
④神態(tài)變化:
問:神態(tà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tài)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jīng)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闭f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tǒng)治是當時中國農(nóng)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nóng)民形象。
⑵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現(xiàn)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tǒng)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⑴楊二嫂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guī)──體現(xiàn)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xiàn)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xiàn)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xiàn)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zhèn)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另一個側面。
⑵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楊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廣度和深度。
4、見到故鄉(xiāng)的景和人發(fā)生如此變化后,“我”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笨梢姟拔摇睂枢l(xiāng)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jié)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nóng)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nóng)民傳統(tǒng)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jīng)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nóng)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zhèn)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板書設計】
閏土:
少年:健康、活潑、多知、熱情
中年:衰老、遲鈍、麻木對比農(nóng)村日益破產(chǎn)
楊二嫂:
今:放肆、潑悍、自私對比農(nóng)民日益貧困
昔:安分守己
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鄉(xiāng)》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nóng)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作者回鄉(xiāng)期間,耳聞目睹了農(nóng)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xiàn)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
三、理解詞義
1.陰晦:陰沉昏暗。
2.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
4.愕然:吃驚的樣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譏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
9.恣?。悍趴v,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寫故鄉(xiāng)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xiāng)時的復雜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鄉(xiāng)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寫“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刻畫了閏土與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懷著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xiāng),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觀,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來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問題歸納
1.簡析課文第二段故鄉(xiāng)給人的印象是怎樣的。
“陰晦”“冷風”“蒼黃”“橫”等字詞形象地渲染出故鄉(xiāng)沉寂、荒涼、死氣沉沉的景象?!吧n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仿佛使我們置身于深冬季節(jié)的原野,“蒼黃的天”已使人感到壓抑,遠近村落又那么荒涼,更令人產(chǎn)生憂慮不安的感覺,而一個“橫”字則更把一片荒涼的景象盡現(xiàn),它們個個如同僵臥在嚴寒中一樣,突出了故鄉(xiāng)的“沒有一些活氣”。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寫出了舊中國農(nóng)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薄坝薄帮w”兩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迎”“飛”用詞準確,符合人物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寫出了兩種不同年齡層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異?!坝弊謱懗隽四赣H盼望“我”歸來的急切心情,“飛”運用擬物修辭,既寫出了孩子的活潑可愛,又寫出了侄兒見到親人的喜悅心情。
3.“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母親又高興又凄涼的心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高興”與“凄涼”這兩個詞寫出了母親內心復雜的情感,“高興”是因為見到了久別的兒子,“凄涼”是因為要離開故鄉(xiāng)遠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閏土怎樣的形象?
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聰明能干、口齒伶俐、見多識廣、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
5.課文12-30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敘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敘。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動作干煉、能言善說、見多識廣、有勇有謀、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閏土和“我”友誼片斷,表現(xiàn)了“我”和閏土純真親密的朋友關系,與下文兩人的隔膜關系形成鮮明的對比。
6.課文第12段寫“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的圖畫,這幅圖畫有什么特點?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第12段描繪了一幅“月夜刺猹圖”,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美麗動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形象的烘托,同時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xiāng)的象征,與現(xiàn)實中蕭條冷落的故鄉(xiāng)形成鮮明的對比。
7.閏土臉上“歡喜”和“凄涼”兩種不同的神情同時出現(xiàn)是否矛盾?這里對閏土的描寫刻畫出閏土怎樣的形象?
不矛盾。閏土見到闊別多年的兒時好友,自然高興,所以“歡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態(tài)炎涼,以及貧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難堪,所以臉上又現(xiàn)出“凄涼”的神情。表現(xiàn)了閏土見到兒時朋友的復雜心情?!皠又齑健薄敖K于恭敬起來”說明閏土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封建等級觀念終戰(zhàn)勝了少年時的純真友情。一個滿含愁苦、愚鈍麻木的中年閏土的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8.為什么“我”聽了閏土的稱呼后“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老爺”這一稱呼表明“我”與閏土少年時代建立起來的純真友誼已被森嚴的封建等級觀念所取代?!拔摇眱刃母械奖瘺觥⑵嗬?,因此“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9.你認為這“厚障壁”指什么?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huán)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說法?!翱杀痹谟谶@樣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著,而且也是精神上、倫 理上難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閏土與“我”對話中,多次使用省略號,這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這短短的一段話中,作者連用四處省略號,不僅寫出了中年閏土反應呆滯,頭腦已被痛苦塞滿,講話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畫中年閏土——木偶人的形象。這與口齒伶俐的少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11.“他只是搖頭,臉是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主要運用了神態(tài)描寫?!笆褚话恪边\用明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刻畫出閏土內心的不平卻又無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變得遲鈍、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擔將閏土壓得沉默寡言了,這與“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
12.怎樣理解“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句話?
這里的“高墻”是借喻。因“我”對故鄉(xiāng)的期望與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相去甚遠,因“我”與故鄉(xiāng)的人們有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墻”。此句充滿哲理,極好地深化了主題。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故鄉(xiāng)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扒宄笔钦f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談談你對文章后兩句話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去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這兩句話升華了主題思想,給人以鼓舞。
1.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教案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
2、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1、掌握從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2、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主題的寫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題
德育目標
1、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nóng)村和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濟衰敗、農(nóng)民破產(chǎn)、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2、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課件、投影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情節(jié)結構,談談對小說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教案#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教案及知識點#設計: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郁滿懷?!豆枢l(xiāng)》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jié)課,我們讀了一節(jié)課的課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怎樣的心情?
二、研讀,分析人物
1、在課文結尾這樣寫到:故鄉(xiāng)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美不美,家鄉(xiāng)水。為什么二十年后的故鄉(xiāng)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xiāng)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故鄉(xiāng)的景、故鄉(xiāng)的人。)
2、提問:故鄉(xiāng)的景色怎樣?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xiāng)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xiàn)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插播幻燈)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fā)展變化進步,可為什么故鄉(xiāng)會越變越糟了呢?聯(lián)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xiāng)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jīng)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老師:如果說故鄉(xiāng)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xiāng)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問:課文中寫了故鄉(xiāng)哪些人,主要寫了誰?運用了什么方法刻畫人物來表現(xiàn)“我”的悲哀?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后的閏土有哪些方面的變化使我悲哀。要求學生列表比較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插表格)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啟發(fā)。)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xiàn)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結: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chǎn)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成了一個木偶人。
4、提問:為什么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guī)……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薄爸皇怯X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睘槭裁此谏倌陼r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現(xiàn)在卻形容不出了呢?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時候是一個活潑潑的人,現(xiàn)在“懂事”了,卻成了一個“木偶人”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里所說的“事”,實際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套封建禮法關系,以及這種禮法關系所維系著的封建觀念。他已經(jīng)沒有反抗現(xiàn)實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沒有感受力、沒有思想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的木偶人。
歸納: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同時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5、提問:楊二嫂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有什么變化。(插幻燈片)
明確:肖像“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小結:通過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6、提問:楊二嫂為什么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討論并歸納:因為農(nóng)村小城鎮(zhèn)的破敗、貧困的生活,小市民市儈的惡習使楊二嫂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么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7、總結:小說塑造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xiàn)他們在二十多年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俞前后農(nóng)村生活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窮困,以及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fā)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研究探討,深層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沒有一點亮色呢?(插幻燈片)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xiāng),并且相信經(jīng)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xiàn)。
齊讀并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BR> 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投影)
明確: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沼邢M蝗嵺`,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2、本文主題有多種理解,你們能不能說說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誰的變化大?寫一寫他(她)過去和現(xiàn)在的肖像,用對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變化。字數(shù)500左右。
2.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教案
【教學目的】
1、知識教學點: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社會現(xiàn)實。
⑵小說三要素的復習。
⑶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訓練點: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⑵朗讀、品味關鍵詞句,理解小說的主題。
3、德育滲透點:了解舊中國農(nóng)民生活悲慘、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根源,使學生懂得只有國家強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覺地為祖國的騰飛而讀書。
4、美育滲透點:透過作者在文中描繪的理想中的故鄉(xiāng)的美好圖景,教育學生為建設美好生活而勤奮讀書。
【學法引導】
學生要能很好地讀懂本文的思想內容,需要對課文所寫人、事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學習課文時,一方面結合作者的描寫,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變化對比著寫的意圖,從而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對有豐富內涵的語句,應多誦讀、多品味,以求有所領悟。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
⑵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
3、疑點:作者對孔乙己和楊二嫂的態(tài)度相同嗎?
4、解決辦法:課堂上的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為主要手段解決“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疑點”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撥、拓展完成。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查找有關背景資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及根源。
2、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討論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
⑶作者對文中人物所持的態(tài)度。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nóng)村,受苦受難的農(nóng)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nóng)村的貧困,農(nóng)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nóng)民、農(nóng)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 視?!豆枢l(xiāng)》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nóng)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chǎn)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tǒng)治。
三、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⑴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
⑵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故鄉(xiāng)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xiāng)的深切,返鄉(xiāng)的激動。
⑵漸近故鄉(xiāng)時,“我”見到的故鄉(xiāng)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⑶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冬景圖,初步表現(xiàn)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nóng)村破產(chǎn)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huán)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⑷見到故鄉(xiāng)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好得多了?!?BR> ⑸怎樣理解“??!……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xiàn)實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故鄉(xiāng)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怎樣?文章第31節(jié)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故鄉(xiāng)了。”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
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xiāng)的象征。與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形成鮮明的對比。
⑶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nóng)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⑷小結:故鄉(xiāng)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傊涝趦簳r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xiàn)實故鄉(xiāng)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故鄉(xiāng)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nóng)村日趨破產(chǎn)的現(xiàn)實。
五、布置作業(yè)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jié)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閨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⑴二十年前后故鄉(xiāng)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⑵在故鄉(xiāng),“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⑴少年好友閏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士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①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BR>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yǎng)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jié)中“終于”一詞,體現(xiàn)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xiàn)狀、凄涼──自卑自賤一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②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③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謙恭而又含糊,表現(xiàn)了他的遲鈍麻木。
④神態(tài)變化:
問:神態(tà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tài)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jīng)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闭f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tǒng)治是當時中國農(nóng)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nóng)民形象。
⑵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現(xiàn)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tǒng)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⑴楊二嫂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guī)──體現(xiàn)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xiàn)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xiàn)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xiàn)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zhèn)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另一個側面。
⑵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楊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jīng)濟破產(chǎn)的廣度和深度。
4、見到故鄉(xiāng)的景和人發(fā)生如此變化后,“我”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笨梢姟拔摇睂枢l(xiāng)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jié)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nóng)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nóng)民傳統(tǒng)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jīng)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nóng)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zhèn)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板書設計】
閏土:
少年:健康、活潑、多知、熱情
中年:衰老、遲鈍、麻木對比農(nóng)村日益破產(chǎn)
楊二嫂:
今:放肆、潑悍、自私對比農(nóng)民日益貧困
昔:安分守己
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故鄉(xiāng)》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鄉(xiāng)》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nóng)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作者回鄉(xiāng)期間,耳聞目睹了農(nóng)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xiàn)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
三、理解詞義
1.陰晦:陰沉昏暗。
2.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
4.愕然:吃驚的樣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譏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
9.恣?。悍趴v,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寫故鄉(xiāng)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xiāng)時的復雜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鄉(xiāng)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寫“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刻畫了閏土與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懷著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xiāng),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觀,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來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問題歸納
1.簡析課文第二段故鄉(xiāng)給人的印象是怎樣的。
“陰晦”“冷風”“蒼黃”“橫”等字詞形象地渲染出故鄉(xiāng)沉寂、荒涼、死氣沉沉的景象?!吧n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仿佛使我們置身于深冬季節(jié)的原野,“蒼黃的天”已使人感到壓抑,遠近村落又那么荒涼,更令人產(chǎn)生憂慮不安的感覺,而一個“橫”字則更把一片荒涼的景象盡現(xiàn),它們個個如同僵臥在嚴寒中一樣,突出了故鄉(xiāng)的“沒有一些活氣”。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寫出了舊中國農(nóng)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薄坝薄帮w”兩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迎”“飛”用詞準確,符合人物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寫出了兩種不同年齡層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異?!坝弊謱懗隽四赣H盼望“我”歸來的急切心情,“飛”運用擬物修辭,既寫出了孩子的活潑可愛,又寫出了侄兒見到親人的喜悅心情。
3.“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母親又高興又凄涼的心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高興”與“凄涼”這兩個詞寫出了母親內心復雜的情感,“高興”是因為見到了久別的兒子,“凄涼”是因為要離開故鄉(xiāng)遠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閏土怎樣的形象?
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聰明能干、口齒伶俐、見多識廣、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
5.課文12-30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敘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敘。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動作干煉、能言善說、見多識廣、有勇有謀、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閏土和“我”友誼片斷,表現(xiàn)了“我”和閏土純真親密的朋友關系,與下文兩人的隔膜關系形成鮮明的對比。
6.課文第12段寫“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的圖畫,這幅圖畫有什么特點?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第12段描繪了一幅“月夜刺猹圖”,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美麗動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形象的烘托,同時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xiāng)的象征,與現(xiàn)實中蕭條冷落的故鄉(xiāng)形成鮮明的對比。
7.閏土臉上“歡喜”和“凄涼”兩種不同的神情同時出現(xiàn)是否矛盾?這里對閏土的描寫刻畫出閏土怎樣的形象?
不矛盾。閏土見到闊別多年的兒時好友,自然高興,所以“歡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態(tài)炎涼,以及貧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難堪,所以臉上又現(xiàn)出“凄涼”的神情。表現(xiàn)了閏土見到兒時朋友的復雜心情?!皠又齑健薄敖K于恭敬起來”說明閏土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封建等級觀念終戰(zhàn)勝了少年時的純真友情。一個滿含愁苦、愚鈍麻木的中年閏土的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8.為什么“我”聽了閏土的稱呼后“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老爺”這一稱呼表明“我”與閏土少年時代建立起來的純真友誼已被森嚴的封建等級觀念所取代?!拔摇眱刃母械奖瘺觥⑵嗬?,因此“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9.你認為這“厚障壁”指什么?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huán)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說法?!翱杀痹谟谶@樣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著,而且也是精神上、倫 理上難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閏土與“我”對話中,多次使用省略號,這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這短短的一段話中,作者連用四處省略號,不僅寫出了中年閏土反應呆滯,頭腦已被痛苦塞滿,講話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畫中年閏土——木偶人的形象。這與口齒伶俐的少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11.“他只是搖頭,臉是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主要運用了神態(tài)描寫?!笆褚话恪边\用明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刻畫出閏土內心的不平卻又無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變得遲鈍、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擔將閏土壓得沉默寡言了,這與“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
12.怎樣理解“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句話?
這里的“高墻”是借喻。因“我”對故鄉(xiāng)的期望與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相去甚遠,因“我”與故鄉(xiāng)的人們有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墻”。此句充滿哲理,極好地深化了主題。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故鄉(xiāng)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扒宄笔钦f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談談你對文章后兩句話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去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這兩句話升華了主題思想,給人以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