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字號:

高三學生很快就會面臨繼續(xù)學業(yè)或事業(yè)的選擇。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考慮清楚了?這對于沒有社會經(jīng)驗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想選擇。如何度過這重要又緊張的一年,我們可以從提高學習效率來著手!高三頻道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希望你努力學習,圓金色六月夢!
    1.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一、東亞:
    1、東南沿海:經(jīng)濟發(fā)展快,人口稠密區(qū),四個新興工業(yè)區(qū)(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臺灣)
    2、西部內陸:畜產(chǎn)品加工業(yè);
    二、東南亞:
    1、世界上的熱帶經(jīng)濟作物區(qū):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chǎn):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萊);
    4、工業(yè)發(fā)展迅速;
    三、中亞:
    1、灌溉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積大;
    b.光照充足;
    c.溫差大;
    (2)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chǎn)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chǎn)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yè):采礦業(yè),冶金業(yè),軍事工業(yè)(重工業(yè)為主);
    四、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chǎn):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jīng)濟作物;
    2、采礦業(yè);
    注:二者為單一初級產(chǎn)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經(jīng)濟長期侵略,經(jīng)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jīng)濟、開展多種經(jīng)濟;
    六、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shù)為發(fā)達國家;
    2、工業(yè)中心多,形成工業(yè)密集帶;
    3、旅游業(yè)發(fā)達;
    4、農(nóng)業(yè)發(fā)達:荷蘭,乳蓄業(yè)占65%,挪威:石油業(yè);瑞典:森林業(yè);
    七、北美:
    1、農(nóng)業(yè)-高度機械
    2、工業(yè)-現(xiàn)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fā)展中國家;
    2、單一產(chǎn)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jīng)濟作物產(chǎn)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shù)國家糧食自給;
    2.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天體與天體系統(tǒng)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天體系統(tǒng)是就天體的運動關系而言的,是指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所構成的相對獨立和層決不同的系統(tǒng)。
    2.流星體、流星現(xiàn)象與隕星
    運行于行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稱流星體。當它高速沖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燒產(chǎn):生的光跡稱為流星現(xiàn)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燒盡的流星體的“殘骸”則稱隕星。
    3.晝夜之分、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xiàn)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chǎn)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xiàn)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命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chǎn)生周年變化的現(xiàn)象。
    4.節(jié)氣與季節(jié)
    節(jié)氣是根據(jù)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jié)氣。季節(jié);是根據(jù)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5.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后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6.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shù)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fā)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shù)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shù)值為8.16焦/厘米·分。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xiàn)在濱海地區(qū),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xiàn)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而季風是一種大范圍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qū)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qū)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8.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tài)和物理現(xiàn)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義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qū)多年現(xiàn)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wěn)定。
    9.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xù)的不規(guī)則的圈層。
    10.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fā)量等損耗后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11.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jié)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xiàn)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2.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fā)電、航運、養(yǎng)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3.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14.礦物、礦產(chǎn)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chǎn)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chǎn),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基農(nóng)業(yè)利用要求時才為礦產(chǎn)。有礦產(chǎn)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chǎn)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chǎn)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16.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chǎn)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chǎn)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印度詳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于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3.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地理環(huán)境】
    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聯(lián)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xiàn)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生物,生物又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fā)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jīng)度地帶性):
    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chǎn)生的有規(guī)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例如:中緯度地區(qū)(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到內陸出現(xiàn):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在高山地區(qū),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shù)乃疅釥顩r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
    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4.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chǎn)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huán)。
    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
    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①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
    ②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③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
    ④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chǎn)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
    (1)低緯度環(huán)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qū)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qū)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huán)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qū),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huán)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fā)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為濕潤地區(qū)。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①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②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①鋒面系統(tǒng)(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②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
    ③鋒面氣旋。
    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tǒng)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xiàn)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tǒng)。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tǒng)是沒有的)。
    7、【水循環(huán)】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陸地循環(huán)(水量很少)、海洋循環(huán)(水量)
    (2)各環(huán)節(jié)的名稱:蒸發(fā)、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tài);聯(lián)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
    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yè)的影響:
    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5.高三上冊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一)等太陽高度線圖的判讀
    等太陽高度線圖可以看做是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的俯視圖,判讀時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確解答問題:
    1、中心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jīng)線即太陽直射的經(jīng)線,地方時是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jù)太陽直射緯線推斷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jié),并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xiàn)象。注意區(qū)別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規(guī)律的不同。
    2、在太陽直射的經(jīng)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jù)此可計算該經(jīng)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shù)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jīng)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點不在赤道,則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jīng)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jīng)度和地方時。
    3、如果標注了太陽高度的數(shù)值,則視具體數(shù)值而判斷:一是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一般是太陽直射經(jīng)線以東的半圓為昏線,以西的半圓為晨線;二是圖中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如果沒有標注太陽高度的數(shù)值,在圖中最外側的大圓圈上太陽高度為0°,即晨昏線。
    4、由于太陽直射經(jīng)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度,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jīng)線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在最北點以南,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長短變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長短變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周年往返移動,正午日影朝向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正午日影始終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
    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正午的日影始終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日影最長。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回歸線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與物體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時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從正東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時日影朝西,日落時日影朝東。
    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于夜,全球各地(極晝區(qū)域除外)太陽從東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南。從春分日至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漸北移;從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極晝區(qū)域除外)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時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時日影朝向東北。從秋分日至冬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南移;從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的升落方向也逐漸北移。
    由此可見,太陽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與升落方向相反)不僅隨空間,而且隨時問的變化而變化。從赤道開始,隨著緯度的升高,太陽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幅度也逐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