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成語小故事六篇

字號: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xué)習(xí)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下面是分享的常見的成語小故事六篇。歡迎閱讀參考!
    1.常見的成語小故事 篇一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墒晴娪执笥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2.常見的成語小故事 篇二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zāi)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dāng)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3.常見的成語小故事 篇三
    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余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dāng)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fēng),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jù)了烽火臺。隨后,呂蒙帶兵長驅(qū)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zhàn)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quán)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睂O權(quán)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睆拇?,呂蒙勤勉自學(xué),受益匪淺。
    手不釋卷:手里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4.常見的成語小故事 篇四
    勤能補拙
    唐朝時期,白居易調(diào)任蘇州刺史,而蘇州是唐東南地區(qū)的州,地方事務(wù)繁雜。
    白居易上任后為了處理繁重的郡務(wù),謝絕了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wù),很快就熟悉當(dāng)?shù)氐那闆r,整頓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東都時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飲酒與音樂,但是在蘇州刺史任上這一切的消遣都讓位于正事了。
    因為他認(rèn)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白居易在蘇州任上一年,雖然時間不長,但由于他以民為本,政省刑寬,使得蘇州人民獲得了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實惠,深受州民的愛戴。
    所以當(dāng)他兩袖清風(fēng)地經(jīng)水路離開蘇州時,勤勞純樸的蘇州人民夾岸相送。呈現(xiàn)出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的依依難舍的盛大感人場面。
    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
    5.常見的成語小故事 篇五
    調(diào)虎離山
    戰(zhàn)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名將廉頗憑借長平關(guān)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屢次挫敗秦軍。
    秦國把堅守長平關(guān)的廉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精心策劃了反間計,使趙王對廉頗起了疑心,將廉頗撤換下來,派去了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秦將白起為了引誘趙括離開長平關(guān),故意打了幾個敗仗后退走。趙括求勝心切,輕易殺出長平關(guān),出城追擊秦軍,結(jié)果進入了秦軍的埋伏圈。白起將趙括的40萬大軍斷成兩段,分而制之。
    趙括只好就地筑起營壘,等待援兵。其實援兵早被白起悉數(shù)全殲。趙括在營壘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秦軍故意網(wǎng)開一面,引誘趙括強行突圍,結(jié)果趙括輕易離開營壘,再次進入秦軍的埋伏圈。這一次趙括回天無力,全軍覆沒。
    在這里,秦軍三次使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第一次用反間計調(diào)走了廉頗這只虎,第二次調(diào)趙括離開易守難攻的長平關(guān),第三次誘騙趙括離開臨時營壘。值得稱奇的是,秦軍使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連連得手,趙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軍的圈套。
    6.常見的成語小故事 篇六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xué)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 世之作??鬃訉W(xué)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xué)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xué),不恥下問,才配叫‘文’?!钡茏觽兿耄骸袄蠋煶O騽e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xué),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xué)習(xí),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xué)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現(xiàn)在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好學(xué),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