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奧數(shù)可以活躍大腦細胞,使自己大腦反應能力提高,還能提高數(shù)學成績。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一
1、從小熊家到小豬家有一條小路,每隔45米種一棵樹,加上兩端共53棵;現(xiàn)在改成每隔60米種一棵樹。求可余下多少棵樹?
答案:該題含植樹問題、相差關(guān)系兩組數(shù)量關(guān)系。從小熊家到小豬家的距離是45×(53-1)=2340(米),間隔距離變化后,兩地之間種樹2340÷60+1=40(棵),所以可余下樹53-40=13(棵),綜合算式為53-[45×(53-1)÷60+1]=13(棵)。
2、5個人2小時植樹20棵,6個人3小時植樹多少棵?
答案:要求6個人3小時植樹多少棵,必須先求出5個人1小時植的棵數(shù),再求出1個人1小時所植的棵數(shù)。20÷5÷2×6×3=2×6×3=36(棵)。所以6個人3小時植樹36棵。
3、正方形操場四周栽了一圈樹,四個角上都栽了樹,每兩棵樹相隔5米。甲、乙從一個角上同時出發(fā),向不同的方向走去,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在拐了一個彎之后的第5棵樹與甲相遇(把角上的樹看作第一棵樹)。操場四周栽了多少棵樹?
答案:因為甲的速度是乙的兩倍,乙走了操場的一條邊,甲走了兩條邊,乙拐了一個彎之后走到第5棵樹,實際走了4個間隔,那么甲應該走了8個間隔,相遇的樹就是甲拐彎以后走的第9棵樹,所以這一邊有9+4=13(棵)樹。操場周圍的`樹一共有(13-1)×4=48(棵)。
2.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二
1、過河問題
有20個人要過河,河上只有一條船,船上每次只能載上5個人,小船至少要載幾次所有的人才能過河?
解答:20÷4=5(次)
【小結(jié)】小船雖然只能載5個人,但是小船到了對岸再返回時一定要有個人劃船回來,所以每次只能過5-1=4(人),照這樣計算;20個人都過去要過20÷4=5(次)
2、應用題
六年級一班共有42人,其中20人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10人參加了作文競賽,已知全班有2人既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又參加了作文競賽,沒參加比賽的有幾人?
解答:20-2=18(人)
10-2=8(人)
42-18-8-2=14(人)
【小結(jié)】已知20人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10人參加了作文競賽,2人既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又參加了作文競賽,所以,只參加數(shù)學競賽的有20-2=18(人);只參加作文競賽的有10-2=8(人);
3.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三
1、要把一個籃子里的5個蘋果分給5個孩子,使每人得到1個蘋果,但籃子里還要留下一個蘋果,你能分嗎?
答案:能。最后一個蘋果留在籃子里不拿出來,把它們一同送給一個孩子。這是因為“籃子里留下一個蘋果和每個孩子分得一個蘋果”這兩個條件并不矛盾
2、小林家有大、小兩個魚缸,原來兩個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相等,如果從小魚缸里拿4條放到大魚缸里,這時大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是小魚缸里的2倍,小魚缸里原來有魚多少條?
答案:原來大、小兩個魚缸里魚的條數(shù)相等,如果從小魚缸里拿4條給大魚缸,這時大魚缸里的魚比小魚缸里的魚多8條。變化以后大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是小魚缸里的2倍,也就是比小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多1倍,而這1倍數(shù)正好是8條。所以,原來小魚缸里的魚的條數(shù)是12條。
4.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四
1、張阿姨和李阿姨合買了一筐蘋果,連筐一共是20公斤。張阿姨從筐中取走10公斤,空筐重1公斤。問李阿姨買到蘋果多少公斤?合多少克?
答案:案李阿姨買到蘋果20-10-1=9(公斤)1000克×9=9000克答李阿姨買到蘋果9公斤,合9000克。
2、20個小朋友排一隊,從前面數(shù)學學排在第2個,思思排在學學后面第4個,那么思思從后往前數(shù)排第幾個?
答案:從前面數(shù)學學排在第2個,思思排在學學后面第4個,說明從前面數(shù)思思排在第2+4=6(個),思思的右邊還有20-6=14(個),所以從后往前數(shù)思思排在第14+1=15(個)
3、森林里的小動物舉行運動會,小豬排第13,小兔排第5,小豬要超過多少只小動物才能與小兔并列第5呢?
答案:小兔與小豬之間有7個小動物,所以小豬只需要超過7個小動物即可。
5.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五
1、巧求周長
二年級巧求周長奧數(shù)競賽題:明明用一根長30分米的黑線,給自己的照片鑲了一條黑邊,這個長方形相框的寬是6分米,你知道這個相框的長是多少分米?
解答:30÷2-6=9(分米)
【小結(jié)】這根黑線的長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周長。通過讀已知條件讓學生理解,這道題已知周長和寬,求長方形的長是多少?解答方法有以下兩種:
方法一:用周長減去兩條寬,就是兩條長,再除以2就是一條長的長度。列式:(30-6×2)÷2=9(分米)
方法二:用周長除以2,就是一條長加一條寬,再減去寬,就是長方形的長。列式:30÷2-6=9(分米)通過比較,第二種方法更簡便。
2、巧求周長
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后,周長比原來兩個正方形周長的和減少了4厘米,原來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解答:2×4=8厘米
【小結(jié)】動手拼一拼便知。當2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時,組成2個正方形的8條邊減少了2條邊,而這2條邊的和是4厘米,那么一條邊長是4÷2=2(厘米)原來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8(厘米)。
6.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六
1、一瓶油,連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油,連瓶稱,還剩550克。瓶原來有多少克油?空瓶重多少克?
解答:
油重:800-550=250(克)
250+250=500(克)
瓶重:800-500=300(克)
2、李軍和張強付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鉛筆,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李軍又給張強0.6元錢。每支鉛筆多少錢?
根據(jù)兩人付同樣多的錢買同一種鉛筆和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可知每人應該得(13+7)÷2支,而李軍要了13支比應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給張強0.6元錢,即可求每支鉛筆的價錢。
解:0.6÷[13-(13+7)÷2]
=0.6÷[13-20÷2]
=0.6÷3
=0.2(元)
答:每支鉛筆0.2元。
1.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一
1、從小熊家到小豬家有一條小路,每隔45米種一棵樹,加上兩端共53棵;現(xiàn)在改成每隔60米種一棵樹。求可余下多少棵樹?
答案:該題含植樹問題、相差關(guān)系兩組數(shù)量關(guān)系。從小熊家到小豬家的距離是45×(53-1)=2340(米),間隔距離變化后,兩地之間種樹2340÷60+1=40(棵),所以可余下樹53-40=13(棵),綜合算式為53-[45×(53-1)÷60+1]=13(棵)。
2、5個人2小時植樹20棵,6個人3小時植樹多少棵?
答案:要求6個人3小時植樹多少棵,必須先求出5個人1小時植的棵數(shù),再求出1個人1小時所植的棵數(shù)。20÷5÷2×6×3=2×6×3=36(棵)。所以6個人3小時植樹36棵。
3、正方形操場四周栽了一圈樹,四個角上都栽了樹,每兩棵樹相隔5米。甲、乙從一個角上同時出發(fā),向不同的方向走去,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在拐了一個彎之后的第5棵樹與甲相遇(把角上的樹看作第一棵樹)。操場四周栽了多少棵樹?
答案:因為甲的速度是乙的兩倍,乙走了操場的一條邊,甲走了兩條邊,乙拐了一個彎之后走到第5棵樹,實際走了4個間隔,那么甲應該走了8個間隔,相遇的樹就是甲拐彎以后走的第9棵樹,所以這一邊有9+4=13(棵)樹。操場周圍的`樹一共有(13-1)×4=48(棵)。
2.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二
1、過河問題
有20個人要過河,河上只有一條船,船上每次只能載上5個人,小船至少要載幾次所有的人才能過河?
解答:20÷4=5(次)
【小結(jié)】小船雖然只能載5個人,但是小船到了對岸再返回時一定要有個人劃船回來,所以每次只能過5-1=4(人),照這樣計算;20個人都過去要過20÷4=5(次)
2、應用題
六年級一班共有42人,其中20人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10人參加了作文競賽,已知全班有2人既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又參加了作文競賽,沒參加比賽的有幾人?
解答:20-2=18(人)
10-2=8(人)
42-18-8-2=14(人)
【小結(jié)】已知20人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10人參加了作文競賽,2人既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又參加了作文競賽,所以,只參加數(shù)學競賽的有20-2=18(人);只參加作文競賽的有10-2=8(人);
3.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三
1、要把一個籃子里的5個蘋果分給5個孩子,使每人得到1個蘋果,但籃子里還要留下一個蘋果,你能分嗎?
答案:能。最后一個蘋果留在籃子里不拿出來,把它們一同送給一個孩子。這是因為“籃子里留下一個蘋果和每個孩子分得一個蘋果”這兩個條件并不矛盾
2、小林家有大、小兩個魚缸,原來兩個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相等,如果從小魚缸里拿4條放到大魚缸里,這時大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是小魚缸里的2倍,小魚缸里原來有魚多少條?
答案:原來大、小兩個魚缸里魚的條數(shù)相等,如果從小魚缸里拿4條給大魚缸,這時大魚缸里的魚比小魚缸里的魚多8條。變化以后大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是小魚缸里的2倍,也就是比小魚缸里的金魚條數(shù)多1倍,而這1倍數(shù)正好是8條。所以,原來小魚缸里的魚的條數(shù)是12條。
4.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四
1、張阿姨和李阿姨合買了一筐蘋果,連筐一共是20公斤。張阿姨從筐中取走10公斤,空筐重1公斤。問李阿姨買到蘋果多少公斤?合多少克?
答案:案李阿姨買到蘋果20-10-1=9(公斤)1000克×9=9000克答李阿姨買到蘋果9公斤,合9000克。
2、20個小朋友排一隊,從前面數(shù)學學排在第2個,思思排在學學后面第4個,那么思思從后往前數(shù)排第幾個?
答案:從前面數(shù)學學排在第2個,思思排在學學后面第4個,說明從前面數(shù)思思排在第2+4=6(個),思思的右邊還有20-6=14(個),所以從后往前數(shù)思思排在第14+1=15(個)
3、森林里的小動物舉行運動會,小豬排第13,小兔排第5,小豬要超過多少只小動物才能與小兔并列第5呢?
答案:小兔與小豬之間有7個小動物,所以小豬只需要超過7個小動物即可。
5.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五
1、巧求周長
二年級巧求周長奧數(shù)競賽題:明明用一根長30分米的黑線,給自己的照片鑲了一條黑邊,這個長方形相框的寬是6分米,你知道這個相框的長是多少分米?
解答:30÷2-6=9(分米)
【小結(jié)】這根黑線的長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周長。通過讀已知條件讓學生理解,這道題已知周長和寬,求長方形的長是多少?解答方法有以下兩種:
方法一:用周長減去兩條寬,就是兩條長,再除以2就是一條長的長度。列式:(30-6×2)÷2=9(分米)
方法二:用周長除以2,就是一條長加一條寬,再減去寬,就是長方形的長。列式:30÷2-6=9(分米)通過比較,第二種方法更簡便。
2、巧求周長
兩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后,周長比原來兩個正方形周長的和減少了4厘米,原來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解答:2×4=8厘米
【小結(jié)】動手拼一拼便知。當2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時,組成2個正方形的8條邊減少了2條邊,而這2條邊的和是4厘米,那么一條邊長是4÷2=2(厘米)原來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8(厘米)。
6.小學二年級奧數(shù)題及答案解析 篇六
1、一瓶油,連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油,連瓶稱,還剩550克。瓶原來有多少克油?空瓶重多少克?
解答:
油重:800-550=250(克)
250+250=500(克)
瓶重:800-500=300(克)
2、李軍和張強付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鉛筆,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李軍又給張強0.6元錢。每支鉛筆多少錢?
根據(jù)兩人付同樣多的錢買同一種鉛筆和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可知每人應該得(13+7)÷2支,而李軍要了13支比應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給張強0.6元錢,即可求每支鉛筆的價錢。
解:0.6÷[13-(13+7)÷2]
=0.6÷[13-20÷2]
=0.6÷3
=0.2(元)
答:每支鉛筆0.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