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通用17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片段或插圖,用以佐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接下來為大家推薦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一
    在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時期會涌現(xiàn)出不同的杰出人物。他們是燦爛的群星,閃爍出綺麗的光芒,照耀著人類。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動、有趣、神奇的教科書。《中國歷史名人傳》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他們精彩的世界,從此有了遠大的.理想。
    岳飛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我特別崇拜他。母親從小教育他要熱愛祖國,在他的后背刻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這四個字一直激勵他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最后抗金英雄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卻死在了他誓死效忠的昏君手里,這是岳飛的悲劇,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劇。
    讀完《中國歷史名人傳》這本書,我感覺到名人的豐功偉績或英勇事跡背后,都有著他們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要不斷拼搏,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二
    縱觀華夏文明千年歷史長河,王孫公子、帝王將相,好不風光。但也有些女性,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在生命旅途中奔波奮斗。100個女人,100種倩影,100種風采,在那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里,她們或絕色傾城,或工于心計,歷史就這樣為她們而改變。
    歷史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問號,也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驚嘆號。
    沒有黃月英,諸葛亮南征北戰(zhàn)就少了有力的后盾。運輸,是令他頭疼的問題之一,而黃月英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幫助他解決了這個問題,于是,諸葛亮便成功的克敵制勝。
    沒有文明太后馮有的幫助,北魏幼帝上臺不穩(wěn),可能早已多次易主,江山不保,而孝文帝也會命運堪憂,難當大任,改革變成泡影,經(jīng)濟也會繼續(xù)落后。
    開元盛世的到來,讓中國成為強國變得可能,可是安史之亂又把唐朝推入了不可挽回的深淵。歷史雖已成定局,卻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如果李隆基沒有給楊國忠那么大的權力,也許便不會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憂傷了。
    如果,韓信沒有被呂雉殺掉,那他會不會有朝一日受不了劉邦的小心眼,再把皇位搶過來坐坐,這樣,漢朝也許會變成一個短命的王朝。
    如果,王莽沒有她姑姑王政君這個后臺,那他永遠也只能是一個平凡的少年,過著有一天算一天的逍遙日子,西漢的大旗也能多飄幾年。
    如果,沒有孝莊的極力周旋,福臨能繼位嗎?康熙又在哪里?也許多爾袞會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內(nèi)戰(zhàn)中登上帝位。也許,在他們鬧得不可開交時,漢族人民團結一心,把他們趕出中原,也不是沒有可能。
    ……
    穿越了幾千年的時空,歷史的輝煌與血腥早已沉寂,只剩下太多的神秘和遺憾,有些無名小卒都有可能因為“蝴蝶效應”對歷史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作用,更別提那些在史書中影響巨大的女性了!
    讓我們一起打開書,體驗那半邊天的力量吧!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三
    《中國歷史》一書,帶我似乎見證了堯舜禪讓、商湯滅夏、武王伐紂、諸侯爭霸,目睹了秦王統(tǒng)一中國、三國鼎足、南北朝并立,親歷了隋唐兩宋的興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風,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歡呼聲中。這一切,填補了我腦海中的很多知識空白,加深了對祖國悠久燦爛文明史的認識。使我強烈的'感受到祖國歷史的博大精神,源遠流長。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無時無刻不讓炎黃子孫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們使歷史更加輝煌,他們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們??鬃拥拇笾腔?,屈原的高潔,秦始皇的雄才偉略……這些詩人、軍事家、政治家都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他們身上有太對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學不完的知識。
    現(xiàn)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墻走走,看那厚厚的磚墻承載了多少智慧和艱難。
    作為嶄新世紀的新一輩,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學習,為我們譜寫的歷史填上輝煌的一筆嗎?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四
    讀完了這本書,我總結出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開國皇帝都有遠大的理想,有勇有謀。到了各朝代中期,便是各朝代最鼎盛的時期。隨著帝業(yè)的傳承,后期皇帝往往是腐敗昏庸的,便有了朝代的`更替。在中華五千年各朝皇帝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秦始皇嬴政。他生于公元前230年,死于公元前221年,他率領秦軍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諸侯國,統(tǒng)一全國,自稱皇帝。稱帝后他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實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重大舉措。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它使我知道了各朝皇帝的優(yōu)點和不足,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五
    這是著名歷史學者張宏杰先生寫的書,包括兩本書,一本是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另一本是中國歷代腐敗背后的權力與財政。
    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中國歷史,要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來觀察研究,只有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中,才能看清中國的特點,要站在畫外看畫。
    大歷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fā)現(xiàn)一些整體性的規(guī)律?!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張宏杰說道:“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zhì)?!睆埡杲芙淌趯懙倪@本書視角獨特,可以幫我們更清楚地讀懂和看懂中國。
    根據(jù)清華大學李稻葵等人的研究,在北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確實領先于歐洲。但西方從中世紀開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到了1300年元朝建立后不久,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經(jīng)落后于意大利地區(qū)。到了1400年,也就是明代建立不久,又被英國超越了。到了1750年,也就是“乾隆盛世”的頂峰,中國從整體上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西歐了。(p214)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時,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中國的4倍。而當時中國的人口是4.1億,而英國是1500萬。(p286)可見,英國進行工業(yè)革命后,把中國遠遠的甩在后面。
    那么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什么時候開始超過中國的呢?有些學者的研究結論是中國的乾隆時期。(p295)
    作者認為,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自治城市”是誕生資本主義的搖籃,這本書也分析了工業(yè)革命為什么會發(fā)生在英國,也分析了中國落后于西歐國家的制度性因素。
    中國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比歐洲早了近2000年,中國的國家鞏固發(fā)生在其他力量建制化地組織起來之前,因此中國的中央集權受到的約束很少。(p350)
    以后發(fā)展起來的西歐中央集權國家是在議會、自治城市、行會等多種社會力量發(fā)育起來之后才出現(xiàn)中央集權。因此在歐洲的民族國家中,君主的專制權力是有限的,君主權力不僅受法律,議會的制約,也受到各個階層、利益團體的限制。(p350)
    當然歐洲在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也進行了多種嘗試。出現(xiàn)了西班牙式的極端專制、法國式的集權專制、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和荷蘭式的松散聯(lián)邦四種方式,這四種方式長期競爭,最終英國式的國家體制獲得壓倒式優(yōu)勢,并決定了今天世界的面貌。(p249)
    放眼世界,目前全球180多個國家,其中所謂發(fā)達國家也就20多個。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基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歐洲國家;第二類,是以歐洲移民為主體的英國前殖民地,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第三類,是中國文化圈的成員,比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
    相反,以歐洲移民為主體的非英國殖民地,比如西班牙殖民地,以及以非洲歐洲移民為主體的英國前殖民地,比如印度,再加上其他大部分國家,都不是發(fā)達國家。(p355)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發(fā)達國家,無一例外,都是采用了以市場經(jīng)濟為主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尊重私有產(chǎn)權且國家權力受到約束。
    儒家文化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種剛健進取的精神,與西方的清教徒倫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儒教文化人口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qū),除了少數(shù)幾個國家,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完成現(xiàn)代化。這些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的儒教主體國家和地區(qū)的共同之處在于,既擁有儒教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勤奮進取,同時又借鑒西方的法治環(huán)境和市場經(jīng)濟制度。(p357)
    腐敗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頑疾,歷代皇帝為了治理腐敗,可謂絞盡了腦汁,想盡了辦法,但最終還是口袋恰錢盛行。
    千年頑疾為何無良方?
    腐敗首先是一個制度問題,其次才是一個道德問題。在制度層面,腐敗的源頭無疑是權力的不受約束和權力決定一切,官員的薪酬水平能否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是否和他們手中的權力匹配,則是誘發(fā)腐敗最直接、最具體的原因。
    英國阿克頓勛爵說過這樣一句話“powertendstocorruptandabsolutepowercorruptsabsolutely?!奔唇^對的權力絕對會導致腐敗,在不受制約的皇權制度安排下,腐敗是無解的。
    自秦朝至清末,中國歷史基本上就是一個皇權專制不斷強化的歷史,而皇權專制本身,就是最大的腐敗。這種制度的根本特性,皇帝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相反,國家是為皇帝而存在。用黃宗羲的話說,從秦朝開始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天下之害盡歸于人”。
    中國歷代腐敗背后的權力與財政這本書列舉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反腐舉措,并且以清朝為樣本詳述了清朝皇帝們的種種反腐舉措以及最終無果。也以晚清時代的曾國藩、劉光第和那桐三人為例,描述了荒誕制度下的官員真實生存狀態(tài),我最喜歡看的也是這一部分。
    我始讀張宏杰先生的書,是在2019年。當時讀了他寫的《曾國藩傳》,讀后就覺得寫得不錯,有水平。讀完他寫的這本書后,又對中國歷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頗有收獲。
    張宏杰先生2021年還出版了一本書,叫《簡讀日本史》,我對日本的歷史也很感興趣,也想買來一看。不過在2022年4月份上海疫情期間,買書也成了一種奢侈。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六
    此書代表了大陸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史觀的分析方法對國史的解讀,成一家之言,不可不讀。
    無論讀史還是做人,切不可人云是則是,亦不可人云是則不是,凡事之真?zhèn)?、歷史意義等等,皆應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對比閱讀大陸學者、港臺學者和歐美學者的史學著作(尤其是近現(xiàn)代史),可以發(fā)現(xiàn)史家之觀點常常截然不同,于是讀者自身的世界觀的重要性變凸顯無疑。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七
    中華民族素有學習歷史、重視歷史、撰寫歷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是國內(nèi)外最大的一個中國古代歷史專業(yè)研究機構,已走過近60年的歷程。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作為國家級的史學研究機構,歷史研究所有責任承擔起以正確歷史觀傳播科學歷史知識的重任,我們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就是期望從歷史的角度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沒有中斷,這在世界文明史中是比較少見的。悠久的中華文明有其自身發(fā)展的獨特性,但又不脫離世界歷史范圍之外,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歷程中,中華先祖在政治文化、科技與思想文化、經(jīng)濟與社會建設上,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也經(jīng)歷了不平凡的歷程?!逗喢髦袊鴼v史讀本》用非常簡短的篇幅,但又較為系統(tǒng)地展示了中國境內(nèi)自人類起源至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滅亡間的歷史。
    《讀本》秉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學說為寫作指導,以其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學說,階級階層分析方法,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觀點,突出了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的國家,《讀本》從“統(tǒng)一”和“多民族”兩個角度,敘述了各時期中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鞏固的歷史過程。
    二,展現(xiàn)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悠久、豐富和輝煌?!蹲x本》著重從制度文明、社會文明和燦爛的科技與思想文化角度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
    三,將經(jīng)濟發(fā)展、階級和階層的變化、政治和政治制度的變革作為勾畫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線,讀罷全書,讀者對中國古代各時期政治、經(jīng)濟、社會結構狀況有較全面的了解,也可獲得貫穿性的認識。
    四,總結歷代王朝興衰治亂的經(jīng)驗教訓。因為我們的讀者對象包括很多領導干部,通過總結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可作為今天治國理政的一個借鑒。古人的政治智慧,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參考意義。
    《讀本》是一本歷史知識普及讀物,但又是由學有專攻的相關領域?qū)W者來寫的,所以一方面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含量,內(nèi)容準確,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讀完全書,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道路,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會有更為清醒的認識。
    《讀本》雖然是一本歷史知識讀物,但廣泛吸收了史學界的成果,三年多來,編寫組的成員反復修改,數(shù)易其稿。建國六十多年來,高水平的中國通史類著作已有很多,但大多為多卷本,部頭大,字數(shù)多,或是大學教材。對于社會來說,更需要一部篇幅適中、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讀本。
    為使《讀本》富有可讀性和廣泛的讀者覆蓋面,達到雅俗共賞,我們難字有注音,名詞有注釋,古今地名有對照,能不引古代文獻就不引,引的也要使一般讀者易懂,使豐厚的歷史知識融入到平常、通俗的敘述之中。
    《讀本》依據(jù)歷史文獻與出土文物考古資料,濃縮式地反映學術界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作為一部由專業(yè)的歷史學者編寫的《讀本》還力求在堅持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反映學術新進展,還原歷史真面貌。
    中國古代史研究中聚訟紛紜的具體歷史問題很多,許多問題還難以定于一家之說,我們在注釋盡可能體現(xiàn)不同的學術觀點,使讀者獲得更全面的歷史知識。
    歷史研究所在郭沫若、侯外廬所長領導下,曾編纂《中國史稿》和《中國思想通史》,擁有廣泛影響。這次《讀本》的出版,是歷史所再次對社會的傾情奉獻。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八
    在9,10月份,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讀物,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語文讀物。它是歷史知識普及讀物的經(jīng)典。它是一套祖孫幾代人愛讀的書。林漢達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語言文字家。他編著的《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歷史普及讀物中的經(jīng)典,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這套書之所以長銷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語文讀物,對于向少年兒童普及歷史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林漢達先生所著《中國歷史故事集》的五種美繪本,《春秋故事》,《戰(zhàn)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和《三國故事》。林先生寫的這部歷史故事書,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以來,一直擁有大量的讀者,獲得了幾代人的好評。近年來,雖然市場上新的歷史讀物層出不窮,但是林漢達的歷史故事仍然留在人們視線和記憶中。有些讀者認為,林漢達的《中國歷史故事集》是他們看到的最好的歷史故事書,當年自己看這部書長大,現(xiàn)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繼續(xù)看這部書。凡是讀過此書的.人都不會對這種說法感到驚奇。中國歷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寫起來是個難事。林漢達先生用絲線串珠的辦法,把人事歷程連接起來,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成一體。還有那帶“北京味”的語言,講起來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引人入勝,便是這套書的必然結果。讀者們大都以為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實際上林先生是滿嘴浙江話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組織藝術和語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對讀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對祖國語言的精確把握。可以說,沒有真功夫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的:沒有務實心態(tài),像現(xiàn)在有些作者那樣浮躁和粗糙,也是絕對不會精耕細作的。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九
    我就讀了這么一本經(jīng)典的書籍《中國歷史故事集》,爸爸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開這本書,我就被書中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春秋戰(zhàn)國故事講到了三國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個生動的四字標題,比如說:晏子使楚、完璧歸照、三顧茅廬等。這些故事有得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xiàn)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講一些不忘國恥的故事。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時候也背過"昔孟母,擇鄰處",但是不明白其中含義。今天,我終于懂了。書中說的'是孟子小時候很調(diào)皮,他媽媽對他非常嚴格。為了讓他有個好的環(huán)境,能夠?qū)P淖x書,搬了好幾次家。慢慢的,孟子開始變得懂事了,愛看書,也有禮貌了。孟母還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孟子長大后,成為了天下文明的大師。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媽媽也為了我能專心讀書,放棄了很好的工作,細心在家教導我,教育我。雖然有時我會嫌她嘮叨,但漸漸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為了我能夠成為有用的人。“不能辜負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用好的成績來回報我親愛的媽媽”,我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這本書里我喜歡的故事還有晏子使楚,說的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用他的機智,巧妙回擊了楚王,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這樣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一個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我認識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華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貴,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富強。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這本書,我是看到了官方新聞“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簡稱讀本)和《中國史綱》出版座談會”后,于7月30日晚在亞馬遜網(wǎng)上訂購的,在正式發(fā)行有書后,亞馬遜8月4日第一時間送到。32個印張,定價66元,折后46.2元,價格不算貴,從用紙及裝訂水平來說,也不便宜。
    這本來不是我想讀的書。為什么這么說?《讀本》一書,從中國的原始社會與文明起源一直講到清王朝覆滅、辛亥革命,前后五千年,不足500頁,40余萬字,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朝代更替以及各個時期的經(jīng)濟、科技、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往來等方面按年代順序,從前往后有線索地演繹推進。參考書目有范文瀾、郭沫若、翦伯贊、白壽彝、蔡美彪等史學名家的通史著作,沒有什么新的內(nèi)容。
    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先后讀了劍橋中國史、范文瀾的中國通史、錢穆的國史綱要、柏楊的一系列歷史評點著作、香港版的中國革命史以及一些網(wǎng)絡作家、網(wǎng)絡紅人的歪說歪評,加上古裝歷史劇的反復熏陶、轟炸,我對中國古代史部分基本上是熟悉的;而現(xiàn)代史、當代史則沒辦法去說,這兩個時期的歷史,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權的交鋒,估計我們普通人所看到的、知道的也是些皮毛,是尚不能成為共識的一些觀點。這是當代歷史學者、歷史愛好者的一大遺憾。
    普通老百姓讀史,圖的是個興趣,滿足的是個人愛好,不可能有專業(yè)學者那樣的機會與興趣,去研究探索各個時期風云跌宕背后的真相,去對比各家史書的不同,去考究不同意識形態(tài)下對中華文明、中國歷史以及歷史上諸多關鍵人物的功過是非的評價,更沒有很好的辦法去領會當代中國最高領導層、史學界的“修史觀”。
    這本書怎樣不必刻意去評價,最重要的是我們從與其他通史對比的過程中,了解當代中國的最高“管理層”他們對歷史的認識,以及他們心中的期待與厚望。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一
    就像門閥制度、經(jīng)濟重心南移一樣,商周之際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一個點。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除了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外,更在于部分印證了我以前的觀點或回答了我的疑問。
    我非常認同作者的一個觀點(記錄不精確),從對后世的影響來看,我們更像是周人的后代。商人秉持的是一種“連續(xù)性”的世界觀,他們認為天地萬物(當然也包括他們逝去的祖先)都不是截然割裂的,是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溝通的。當然,這種溝通的特權屬于商人,他們也認為他們的祖先要強過其他部族的祖先,自然會給予自己更強大的.庇佑。并且他們通過祭祀和占卜不斷(向其他部族)強化這種印象,借以強化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
    我曾經(jīng)徜徉在河南歷史博物院(修繕前,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時候。),我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商代的青銅器不論從造型和紋飾都要比周代青銅器繁復得多(除最后一個圖是西周的外,都是商代的)。這一方面說明商的鑄造技術要遠高于周,同時,商把青銅器的形制、紋飾也作為強化其優(yōu)越性的禮器,而周只是把他作為一種留存契約(銘文)的器物,因而形式大大簡化了。
    對比商,周是弱小的,他們甚至沒有打算一舉滅商。這些通過牧野之戰(zhàn)兩年前的孟津會盟,以及剪商后對商人的安置可以看出來。周人并沒有把商人屠戮殆盡,而是采取了分化、遷徙、融合等方式。
    面對強大的商的轟然倒塌,周人并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他們擔心有朝一日這樣的命運也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周人提出了無差別對待人的“天”的概念。不是周人打敗了商人,而是上天厭棄了商人,只是通過周人實現(xiàn)了天的決定。如何考察天的態(tài)度,“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人于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這種人文主義無疑比商人崇拜“帝”或“鬼”(祖先)的神秘主義是個巨大的進步!
    其后周公主導推進的封建制(冊封、確立氏族、武裝殖民)、宗法制等制度讓新的周人(當然也包括被收編的商人)團結得更緊密,也可以團結更多愿意加入的族群。天下從“松散的共主”制向國家形態(tài)邁出堅實的一步,這些制度對中國日后的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五四運動,人們才開始“討伐”它,這已經(jīng)是后話了。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二
    一種毫不起眼的東西,它沒有臺燈的漂亮,也沒有臺燈的燈光亮,但是,蠟燭也有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你瞧,我這個古靈精怪的妹妹,是不是很好玩。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作文看了這一切,我感受很深,啊。再來一個;快看,快看。別說,這倆小家伙還真訓練有素,數(shù)到了二十幾個還沒有出錯。
    書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戶曉的,如《老馬識途》《完璧歸趙》《昭君出塞》《火燒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閱讀,如《“仁義”大旗》《取經(jīng)求佛》《豆粥麥飯》......這些故事圖文并茂,讀起來淺顯易懂,我一打開這本書就廢寢忘食地看了起來。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管鮑之交》,它主要講了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誼。他們倆一起合伙做生意,鮑叔牙出資多,卻體諒管仲家里窮,反而拿的錢少;他們還一起打仗,管仲為了能奉養(yǎng)多病的`老母親,沖鋒時排在后頭,退兵時又跑到前頭,別人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卻極力為他分辯;公子小白和他的師傅鮑叔牙逼死了公子糾之后,成了齊國國君——齊桓公,這時鮑叔牙極力推薦管仲為相國,鮑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情誼簡直比山還要高,比海還要深!人與人之間就要像他們一樣,相互體諒,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們要像鮑叔牙學習,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別人考慮問題。我們更要學習鮑叔牙的大將風度,他雖然是幫助公子小白當上國君的功臣,卻甘愿把相國的位置留給才華更加出眾的好友——管仲。這是一份多么偉大而又無私的情誼??!
    齊桓公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為人寬宏大量,雖然曾被管仲射過一箭,為了齊國的利益,卻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國,最終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yè)。是啊,沒有齊桓公的棄忘前嫌,哪來齊國的全面興盛?沒有齊桓公對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積極改革、大展拳腳?一個斤斤計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們也要胸懷寬廣,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加美好,生活才會更加多彩。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三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媽媽送給我的暑假精神食糧。滿滿當當?shù)?4本書,讓我好有壓力,可是當我打開它時,馬上被里面精美的圖案、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紹了遠古時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國歷史變遷,內(nèi)容博大精深。這套書里有許多歷史故事,而且都是發(fā)生在中國的故事。為什么要讀這套書呢?媽媽告訴我,因為這些生動美麗、驚天動地的故事,時間久了難免會顯得陌生遙遠,讓人覺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為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認識祖國的歷史。
    這套書不僅將中國歷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畫一樣展現(xiàn)在我面前,更讓我走進歷史中的名人,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四
    作者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nèi)經(jīng)過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于現(xiàn)代型的經(jīng)濟體制如何為傳統(tǒng)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shù)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于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jīng)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huán)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xiàn)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后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后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tài)描述,并且是在區(qū)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xiàn)其歷史特質(zhì)。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其次,在這本書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書中認為明朝是內(nèi)向的;整個華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農(nóng)業(yè)文明;16世紀末的中國就像玉制的裝飾品,表面光鮮但內(nèi)在異常脆弱。紛繁錯綜的社會現(xiàn)實,經(jīng)他這么一說,就清晰而簡單了。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jīng)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zhuǎn)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于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后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xiàn)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于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jīng)歷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fā)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為渺小,因此對于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五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在這富饒的大地上,我中華經(jīng)歷了多少風雨,但我中華人名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風雨之后必有彩虹!這也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兒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這個寒假里讀了《中國歷史》里面很多經(jīng)典的故事,比如:開天辟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說到大禹治水,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堯、舜那個時代,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治理水患以后,禹就決心要避免父親所犯的錯誤,不能再用圍堵的方法來治水了。
    所以他決定用一種相反的`方法來對付洪水——他采取“疏導法”。讓大水盡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導,也不行?。∮谑撬暨x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著他一起治水患。
    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三次經(jīng)過家門,但都沒有回去。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文章能幫助到您。
    第一次,他從家門口經(jīng)過,聽見妻子在痛苦呻吟,兒子呱呱墜地時的哭聲。第二次他從家門口過,孩子已經(jīng)會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經(jīng)十三歲了,跑過來拉著他的手,緊緊挨著他,舍不得離開,他也沒法跟著回家去。
    禹實在太忙了,他變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腳長出了繭,連腿上的汗毛都沒了。不過,他終于成功了。
    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團結友愛,中華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一次燦爛!還有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別放棄,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六
    這本書有許多許多的故事有“春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林漢達的心血,每一個故事都是他一生的知識結晶。記錄了歷史上一件件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一些成語典故。每一個章節(jié)都寫得栩栩如生,讀起來不那么枯燥,都是那么活靈活現(xiàn)。我也在其中領會到一些道理。比如說第一篇故事“千金一笑”這篇故事出現(xiàn)在兩千七百多年一前,講述了一個周幽王為了看到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烽火臺,引起了戰(zhàn)爭,最后周幽王的兒子就是周平王帶兵打退了敵兵,大家封他為天王的故事。這故事恰好反映了現(xiàn)代人們的心態(tài),為了自己的私欲,毀了自己的一生。還有一篇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人們常稱的管鮑之交,現(xiàn)在形容人們之間最真誠的友誼,就像是管鮑之交一樣,其實這也是有歷史典故的。這個事件發(fā)生在鄭國,那時候鄭國很強大,當時也有不少的諸侯國,像齊、魯、宋、衛(wèi)、陳等等。鄭莊公在鄭國為國賣力,憂國憂民,又是很能干的國君,他跟許多人有來往,而且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的意見,連周朝的天王都怕他三分,拿他沒奈何。他一死,四個兒子都要搶奪君位,鬧得鄭國沒有一天太平的日子,每天都雞犬不寧。最后老四繼承了君位,鄭國就漸漸衰弱下來了。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他的母親是魯國人,另一個叫公子小白,母親是莒國人。這兩個公子的師傅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是古時候最要好的'朋友,然后他們互幫互助,把兩位公子的關系弄好了,都有了很大的成就。從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友誼的重要性,人們不能失去友誼,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像管仲和鮑叔牙一樣取得更大的成就。
    讀了這本書后,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簡明中國歷史讀后感篇十七
    我最開始不喜歡看《中國歷史》,是老媽“騙”我看的,但看了幾天后,我發(fā)現(xiàn)了我以前的好多“認為”都是錯的,所以我一口氣看完了上冊。
    我以前一直以為是人類主宰了地球,其實人類出現(xiàn)才區(qū)區(qū)二三百萬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幾億年前就生活過很多動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葉蟲,筆石,甲胄魚,爬上岸的總鰭魚,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龍,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馬等,它們?nèi)慷家热祟愒绾芏唷?BR>    你們知道嗎,在遠古時期,是媽媽當家做主,爸爸沒權利,稱為“母系社會”,后來由于耕田,打獵,勞作等都需要力氣,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來才當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續(xù)了幾千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