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可以幫助我們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更快地從經(jīng)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復犯錯。總結(jié)要具有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一定要有明確的結(jié)構(gòu)框架和邏輯順序。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總結(jié)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并進行借鑒。
莊子讀書心得篇一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zhì)的天之道。
人間數(shù)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quán)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愿做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nèi)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丑陋,只有純凈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也忘記了家鄉(xiāng)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于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xiāng)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晌覀兌荚谌藶榈哪χ猩?,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xiāng)的歸途。
莊子讀書心得篇二
喜歡這本書里說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tài)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tài)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币晃粋ト苏f:“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tài)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說,物隨心轉(zhuǎn),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生活現(xiàn)實。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jīng)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如是,對命運的把握亦如是。命運是個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舍,決定你的命運。
于丹在《莊子心得》中還寫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tài),是超越名利的基礎?!?BR> 閑暇時,我常常會這樣想,生活中有許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杯飲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無滋味,有人喜歡它夠爽夠刺激,有人說它苦中自有香味。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成為理想,邪惡的愿望得不到滿足便成為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貪官們,其中不乏聰明有識之士,有些更是婦孺皆知的.風云人物。他們平地而起靠著才智、努力和機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讓多少人艷羨不已。他們心中明知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將毀于此,卻如賭徒般把自己作為賭資全身押上,如飛蛾撲火一去不回頭,原因何在?又怎是一個“貪”字能夠了得?!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心態(tài)使然,是他們心中的許許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結(jié)構(gòu)性封頂”而下半輩子卻還沒做好打算,因為雖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yún)s比不上身旁的一個個老板,于是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昧著良心為自己為家人為身旁的人謀私利,不惜冒險以身試法去違反黨紀國法,心存僥幸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頭來兩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貴,原已擁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莊子讀書心得篇三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的學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于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莊子讀書心得篇四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更好地吸收知識,并將知識轉(zhuǎn)變?yōu)槲覀冏约旱哪芰Α?BR>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xiàn)代解讀,以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得當?shù)奶幨缿B(tài)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xié)調(diào)好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yè)的關系,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么。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jīng)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fā)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zhuǎn)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guī)劃了,就會覺得舍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嘆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diào)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鑒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zhuǎn)化成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于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鬃幼约航?jīng)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jīng)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讀書心得篇五
每次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讓我深思熟慮,然后醒悟什么,尤其是“和”。
記得聽過花叢的幽聲,和朋友聊過兩只烏鷺,看到玉子的聲音酥脆。一開始,我咄咄逼人,沒有讓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逐漸變黃。責怪我太貪婪了。在新的比賽中,我想慢慢攻擊另一個,但在計劃失敗之前,結(jié)局就像前一個游戲一樣,是我的孩子是被動的,只要對方愿意,每一分鐘都可以結(jié)束這個隱藏的坐著。即使敲盤子,也無助,仍然不知道如何解決。
直到后來閑暇時看了幾卷《莊子》,然后才若有所思。
始終如故,長性,成為生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不是安時處順嗎?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命成。這是不是講究無為之和?只有以和為量,融入環(huán)境,才能在環(huán)境中縱橫;服從你所處的環(huán)境,與時俱進,不肯專為,才能不物為物。
所以我知道我在棋道上輸?shù)眠@么徹底。一無所知的追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加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如敵大體,殘局堪圓鏡?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連成一體,貫通一氣,融合其中,才是最無懈可擊的。最后,要注意一個“和”字。一步一步地,不像那個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zhuǎn)戰(zhàn)大局。而這些,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為和,安于道,該走就走,該停就停,天地兩寬。
棋道也是如此,來世也是如此。天地萬物相生于世,人與自然就像紋秤間的黑白二子。如果人們一步一步地強迫自然,他們最終會被吞噬。如果人們不與自然融為一體,堅持一端,放眼小利潤,他們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地前進。如果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融合,兩者無事可做,和平安全。
大知閑閑,小知間,“和”字,從不強行。
翠葉的春天,花木的夏天,落楓雁的秋天,寒雪的冬天,符合時宜,順其自然;山風浩蕩,云水清淺,美猶勝畫,不正是因為意境悠遠的和諧?所有這些,自然相處,和諧相處,不強迫,不僵硬,所以映入眼中,給人無緣無故的美。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這本書很深,但并不華而不實。一讀開放,二讀頓悟,三讀平靜。書中的`思想,就像莊周的靈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智無端,有根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說我合一的莊子一定有“和”的想法。
既愛萬物,以萬物和為念,又能物我合一,天地無窮。
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蔑視的,但和平是好的,世界沒有戰(zhàn)爭,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望它。這樣,如果人們以和平為導向,社會以和平為導向,就會有不公正、爭吵;如果人與自然以和平為導向,世界以和平為導向,就會有生態(tài)失衡,進入衰落?一切都沒有競爭,水也沒有競爭。和諧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領域,但也應該是一種正常、不和諧、不和諧。
每個人都愛和諧的世風。行和,兩安。
莊子讀書心得篇六
莊子何其人: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卻把莊子稱為“神人”,二人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感悟與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薄的心態(tài),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認識你自己: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就會好心辦壞事。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外部評價所影響,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在所謂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總有路可走:莊子借用了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談笑論生死:莊子之所以能夠笑談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tài)的變化。
堅持與順應:“內(nèi)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影響,“外化”就是對于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
本性與物性: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態(tài)與狀態(tài):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
大道與自然:《莊子》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莊子讀書心得篇七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yǎng)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yǎng)房子,還務必要養(yǎng)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y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讀書心得篇八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jīng)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zhì)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F(xiàn)實。對于那種“萬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采用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大自然則采用接受它、并與之相容的態(tài)度。
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F(xiàn)代西方科技的發(fā)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yī)學、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cè)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采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diào)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墒峭瑫r,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diào)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jié)構(gòu),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讀書心得篇九
莊子,可謂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說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局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于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這對于人們突破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只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xiàn)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于現(xiàn)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于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于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說,比如說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guī)則在內(nèi)的許多規(guī)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于事物間的大小關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
因為閑著無聊,剛好家里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并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zhì)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zhì)上的滿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肚f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zhì)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習慣于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笆廊巳寥两詾檫^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肚f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游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么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于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著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qū)W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并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xiàn)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于物資。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一
抽空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閱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獲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說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后感。我是讀讀后感而感。而于丹這篇讀后感,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xiàn)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么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經(jīng)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后,展現(xiàn)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說,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閱讀經(jīng)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說過。應該說她是根據(jù)《莊子》一書比較系統(tǒng)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xiàn)實生活。我現(xiàn)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游》里,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這么好了,那么,我還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后又說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比喻:“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彼f,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么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qū)⒚创┑娜?,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沖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過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jié)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梢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于是不再執(zhí)著于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tài)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tài)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tài)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說,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tài)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zhàn)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tài)。無論你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或是從事何種職業(yè),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wǎng);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二
莊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棲息地,就不要受拘與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財富的奴隸,要做財富的主人,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逍遙。否則,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對逍遙的享受。
自由的棲息可以讓疲憊的心得到安歇,讓壓抑的心得以釋放。自由的棲息需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舍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現(xiàn)實當中,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放下的,那樣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沒有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使你的心情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jié)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諦,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生活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shù),豈是人力可改變的?不如適可而止,有選擇的放下執(zhí)著,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另有收獲,對于物欲的追求和執(zhí)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話:“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币馑际钦f:最可悲的事,莫過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這說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對一些事情耿耿于懷,放不下,就會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牢牢困住,心之將死,無法將他們恢復元氣。他們就像一個蠶蛹,用厚重的繭把自己捆縛了起來!
放下很難,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糾結(jié)和煩心反而會轉(zhuǎn)化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一種對外部事物進行取舍、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會擁有快樂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陽光中過日子,洗練一份仁厚清凈的心境,無憾無悔的走到生命盡頭,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三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習《逍遙游》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nèi)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逍遙游”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提煉。《逍遙游》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quán)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游》為人們開辟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鉤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四
書中將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層的樓梯,當我們終于達到終點時,才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東西——行囊,已經(jīng)被丟棄在了20層。初入社會,一腔熱血的我們都肩負著這樣一個行囊——理想??僧敵醯臒崆榭偙挥姎埧岬默F(xiàn)實打磨殆盡。我們?nèi)諒鸵蝗盏芈德刀恢鶠椋蛑袄硐搿钡钠焯枀s為了或名或利南轅北轍,最后的最后,我們終于停下慌促的腳步,卻可悲地發(fā)現(xiàn)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讓外物擾亂你的心律。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復其初。
復其初就是要拋開欲望、雜念。梓慶為魯國做鐻,首先齋戒七天。這個齋戒是指心齋,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做鐻,便渾然忘卻了功名、美譽,忘記了自己是為國君所做,順著自己的本性去創(chuàng)作、發(fā)揮,不曾料想竟達到至善境界。今之學者皆為利往,以私己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實我們大可拋開這些,因為一切的榮辱貴賤都會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質(zhì)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過于幸??鞓?,而這幸??鞓繁緸樯畹膶傩?,只要你認真地生活,自然不必過多追求。
復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人生存于社會之中自然要做到遵從社會規(guī)律,根據(jù)社會的步調(diào)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此謂“外化”。而紛繁的社會極易蠱惑人心,改變你的方向。此時,你需要把握內(nèi)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保持內(nèi)心的堅定,讓自己老來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謂“內(nèi)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當有所堅持。
復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彌漫六合的“道”。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五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yǎng)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nèi)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quán)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nèi)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chǎn)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六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天地精神溝通,再沒有什么能夠束縛思想,所謂隨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莊子心得》中,感觸較深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內(nèi)方外圓,一是“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
莊子托孔子說,“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今之人內(nèi)化而外不化?!蓖饣鴥?nèi)不化,要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而自己的內(nèi)心卻要一直堅持原則。這解決了一個問題,堅持原則和隨外部變化是相輔相成的融合關系,而不是相對關系。只有能隨外界變化而變化才能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不能適應環(huán)境,就會與環(huán)境沖突,而在無力瞬間改變環(huán)境的情況下,只能被環(huán)境慢慢侵蝕,被環(huán)境同化或者拋棄。而隨外界變化并不是無原則的變化,而是在堅持內(nèi)心原則的變化,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變環(huán)境,也是體會到環(huán)境的基礎上再做出的改變,而不是盲目的改變。對內(nèi)堅持原則是不變的原則,否則就失去了自我。在堅持自我的基礎上主動適應環(huán)境。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七
我們已經(jīng)走的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
——題記
經(jīng)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yún)R集。
這,便是戰(zhàn)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shù)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fā)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焙蔚鹊弧U缒铣娙肆鴲辆驮谒摹对佀N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BR>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zhì)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fā)的目的。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八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里知道,貪生并不是迷誤?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歸故鄉(xiāng)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么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后,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么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后,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九
鉤月清寒嘆華涼,煮酒云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于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脫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贊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guī)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說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傳統(tǒng)中,總有那么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脫俗的快樂。
莊子讀書心得篇一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zhì)的天之道。
人間數(shù)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quán)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愿做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nèi)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里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丑陋,只有純凈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也忘記了家鄉(xiāng)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于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xiāng)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晌覀兌荚谌藶榈哪χ猩?,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xiāng)的歸途。
莊子讀書心得篇二
喜歡這本書里說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tài)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tài)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币晃粋ト苏f:“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tài)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說,物隨心轉(zhuǎn),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生活現(xiàn)實。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jīng)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如是,對命運的把握亦如是。命運是個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舍,決定你的命運。
于丹在《莊子心得》中還寫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tài),是超越名利的基礎?!?BR> 閑暇時,我常常會這樣想,生活中有許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杯飲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無滋味,有人喜歡它夠爽夠刺激,有人說它苦中自有香味。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成為理想,邪惡的愿望得不到滿足便成為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貪官們,其中不乏聰明有識之士,有些更是婦孺皆知的.風云人物。他們平地而起靠著才智、努力和機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讓多少人艷羨不已。他們心中明知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將毀于此,卻如賭徒般把自己作為賭資全身押上,如飛蛾撲火一去不回頭,原因何在?又怎是一個“貪”字能夠了得?!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心態(tài)使然,是他們心中的許許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結(jié)構(gòu)性封頂”而下半輩子卻還沒做好打算,因為雖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yún)s比不上身旁的一個個老板,于是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昧著良心為自己為家人為身旁的人謀私利,不惜冒險以身試法去違反黨紀國法,心存僥幸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頭來兩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貴,原已擁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莊子讀書心得篇三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的學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于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莊子讀書心得篇四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更好地吸收知識,并將知識轉(zhuǎn)變?yōu)槲覀冏约旱哪芰Α?BR>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xiàn)代解讀,以中國經(jīng)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得當?shù)奶幨缿B(tài)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xié)調(diào)好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系,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yè)的關系,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么。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jīng)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嘆在《論語》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fā)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zhuǎn)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guī)劃了,就會覺得舍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驚嘆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diào)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鑒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zhuǎn)化成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于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鬃幼约航?jīng)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jīng)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讀書心得篇五
每次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讓我深思熟慮,然后醒悟什么,尤其是“和”。
記得聽過花叢的幽聲,和朋友聊過兩只烏鷺,看到玉子的聲音酥脆。一開始,我咄咄逼人,沒有讓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逐漸變黃。責怪我太貪婪了。在新的比賽中,我想慢慢攻擊另一個,但在計劃失敗之前,結(jié)局就像前一個游戲一樣,是我的孩子是被動的,只要對方愿意,每一分鐘都可以結(jié)束這個隱藏的坐著。即使敲盤子,也無助,仍然不知道如何解決。
直到后來閑暇時看了幾卷《莊子》,然后才若有所思。
始終如故,長性,成為生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不是安時處順嗎?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命成。這是不是講究無為之和?只有以和為量,融入環(huán)境,才能在環(huán)境中縱橫;服從你所處的環(huán)境,與時俱進,不肯專為,才能不物為物。
所以我知道我在棋道上輸?shù)眠@么徹底。一無所知的追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加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如敵大體,殘局堪圓鏡?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連成一體,貫通一氣,融合其中,才是最無懈可擊的。最后,要注意一個“和”字。一步一步地,不像那個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zhuǎn)戰(zhàn)大局。而這些,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為和,安于道,該走就走,該停就停,天地兩寬。
棋道也是如此,來世也是如此。天地萬物相生于世,人與自然就像紋秤間的黑白二子。如果人們一步一步地強迫自然,他們最終會被吞噬。如果人們不與自然融為一體,堅持一端,放眼小利潤,他們最終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地前進。如果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融合,兩者無事可做,和平安全。
大知閑閑,小知間,“和”字,從不強行。
翠葉的春天,花木的夏天,落楓雁的秋天,寒雪的冬天,符合時宜,順其自然;山風浩蕩,云水清淺,美猶勝畫,不正是因為意境悠遠的和諧?所有這些,自然相處,和諧相處,不強迫,不僵硬,所以映入眼中,給人無緣無故的美。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這本書很深,但并不華而不實。一讀開放,二讀頓悟,三讀平靜。書中的`思想,就像莊周的靈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智無端,有根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說我合一的莊子一定有“和”的想法。
既愛萬物,以萬物和為念,又能物我合一,天地無窮。
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蔑視的,但和平是好的,世界沒有戰(zhàn)爭,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望它。這樣,如果人們以和平為導向,社會以和平為導向,就會有不公正、爭吵;如果人與自然以和平為導向,世界以和平為導向,就會有生態(tài)失衡,進入衰落?一切都沒有競爭,水也沒有競爭。和諧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領域,但也應該是一種正常、不和諧、不和諧。
每個人都愛和諧的世風。行和,兩安。
莊子讀書心得篇六
莊子何其人: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卻把莊子稱為“神人”,二人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具有大境界時,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感悟與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薄的心態(tài),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認識你自己: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就會好心辦壞事。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外部評價所影響,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在所謂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總有路可走:莊子借用了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談笑論生死:莊子之所以能夠笑談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tài)的變化。
堅持與順應:“內(nèi)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影響,“外化”就是對于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
本性與物性: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態(tài)與狀態(tài):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
大道與自然:《莊子》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奧秘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莊子讀書心得篇七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yǎng)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yǎng)房子,還務必要養(yǎng)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y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讀書心得篇八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jīng)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zhì)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F(xiàn)實。對于那種“萬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采用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大自然則采用接受它、并與之相容的態(tài)度。
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F(xiàn)代西方科技的發(fā)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yī)學、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cè)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采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diào)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墒峭瑫r,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diào)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jié)構(gòu),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讀書心得篇九
莊子,可謂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說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局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于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有著高度的靈活性,這對于人們突破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只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xiàn)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于現(xiàn)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于它們來說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于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說,比如說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guī)則在內(nèi)的許多規(guī)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于事物間的大小關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
因為閑著無聊,剛好家里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并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zhì)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zhì)上的滿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肚f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zhì)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習慣于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笆廊巳寥两詾檫^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肚f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游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么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于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著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qū)W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并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xiàn)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于物資。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一
抽空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閱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獲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說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后感。我是讀讀后感而感。而于丹這篇讀后感,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xiàn)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么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經(jīng)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后,展現(xiàn)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說,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閱讀經(jīng)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說過。應該說她是根據(jù)《莊子》一書比較系統(tǒng)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xiàn)實生活。我現(xiàn)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游》里,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這么好了,那么,我還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后又說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比喻:“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彼f,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么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qū)⒚创┑娜?,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沖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過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jié)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梢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于是不再執(zhí)著于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tài)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tài)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tài)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說,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tài)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zhàn)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tài)。無論你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或是從事何種職業(yè),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wǎng);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二
莊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棲息地,就不要受拘與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財富的奴隸,要做財富的主人,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逍遙。否則,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對逍遙的享受。
自由的棲息可以讓疲憊的心得到安歇,讓壓抑的心得以釋放。自由的棲息需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舍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現(xiàn)實當中,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放下的,那樣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沒有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使你的心情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jié)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諦,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生活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shù),豈是人力可改變的?不如適可而止,有選擇的放下執(zhí)著,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另有收獲,對于物欲的追求和執(zhí)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話:“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币馑际钦f:最可悲的事,莫過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這說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對一些事情耿耿于懷,放不下,就會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牢牢困住,心之將死,無法將他們恢復元氣。他們就像一個蠶蛹,用厚重的繭把自己捆縛了起來!
放下很難,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糾結(jié)和煩心反而會轉(zhuǎn)化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一種對外部事物進行取舍、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會擁有快樂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陽光中過日子,洗練一份仁厚清凈的心境,無憾無悔的走到生命盡頭,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三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習《逍遙游》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nèi)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逍遙游”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提煉。《逍遙游》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quán)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游》為人們開辟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鉤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四
書中將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層的樓梯,當我們終于達到終點時,才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東西——行囊,已經(jīng)被丟棄在了20層。初入社會,一腔熱血的我們都肩負著這樣一個行囊——理想??僧敵醯臒崆榭偙挥姎埧岬默F(xiàn)實打磨殆盡。我們?nèi)諒鸵蝗盏芈德刀恢鶠椋蛑袄硐搿钡钠焯枀s為了或名或利南轅北轍,最后的最后,我們終于停下慌促的腳步,卻可悲地發(fā)現(xiàn)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讓外物擾亂你的心律。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復其初。
復其初就是要拋開欲望、雜念。梓慶為魯國做鐻,首先齋戒七天。這個齋戒是指心齋,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做鐻,便渾然忘卻了功名、美譽,忘記了自己是為國君所做,順著自己的本性去創(chuàng)作、發(fā)揮,不曾料想竟達到至善境界。今之學者皆為利往,以私己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實我們大可拋開這些,因為一切的榮辱貴賤都會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質(zhì)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過于幸??鞓?,而這幸??鞓繁緸樯畹膶傩?,只要你認真地生活,自然不必過多追求。
復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人生存于社會之中自然要做到遵從社會規(guī)律,根據(jù)社會的步調(diào)調(diào)整自己的步伐,此謂“外化”。而紛繁的社會極易蠱惑人心,改變你的方向。此時,你需要把握內(nèi)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保持內(nèi)心的堅定,讓自己老來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謂“內(nèi)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當有所堅持。
復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彌漫六合的“道”。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五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yǎng)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nèi)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quán)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nèi)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chǎn)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六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天地精神溝通,再沒有什么能夠束縛思想,所謂隨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莊子心得》中,感觸較深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內(nèi)方外圓,一是“一個人的境界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
莊子托孔子說,“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今之人內(nèi)化而外不化?!蓖饣鴥?nèi)不化,要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而自己的內(nèi)心卻要一直堅持原則。這解決了一個問題,堅持原則和隨外部變化是相輔相成的融合關系,而不是相對關系。只有能隨外界變化而變化才能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不能適應環(huán)境,就會與環(huán)境沖突,而在無力瞬間改變環(huán)境的情況下,只能被環(huán)境慢慢侵蝕,被環(huán)境同化或者拋棄。而隨外界變化并不是無原則的變化,而是在堅持內(nèi)心原則的變化,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變環(huán)境,也是體會到環(huán)境的基礎上再做出的改變,而不是盲目的改變。對內(nèi)堅持原則是不變的原則,否則就失去了自我。在堅持自我的基礎上主動適應環(huán)境。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七
我們已經(jīng)走的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fā)。
——題記
經(jīng)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yún)R集。
這,便是戰(zhàn)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shù)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fā)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焙蔚鹊弧U缒铣娙肆鴲辆驮谒摹对佀N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BR>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zhì)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fā)的目的。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八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里知道,貪生并不是迷誤?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歸故鄉(xiāng)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么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后,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么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后,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莊子讀書心得篇十九
鉤月清寒嘆華涼,煮酒云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于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脫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贊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guī)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說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說:“在中國文化屈從權(quán)勢的傳統(tǒng)中,總有那么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yōu)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脫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