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絲綢之路音樂教案大全(19篇)

字號:

    教案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量,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反思和總結,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參考和借鑒。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一
    1、學習過渡段以及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fā)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教學時數1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1﹚什么是絲綢之路?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
    【課外與課內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要求?!?BR>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xiàn)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再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二
    掌握教材中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3、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qū)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二、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4、小結。
    5、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自讀,自學,自寫課文內的生字詞,能獨立閱讀文章,會查閱課外資料,有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引導閱讀,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通過集體交流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動、角色扮演學習方式,能用簡潔的話概括故事大意,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學生自己理通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從故事理解絲綢之路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從課文故事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圖片展示,沉美樸實的圖片吸引學生對圖片主題的興趣。
    師:現(xiàn)在我們要去羅馬,可以搭飛機,坐輪船,但古代的人,又是怎樣到達遙遠的羅馬呢?(學生小聲討論)。
    師:條條大路通羅馬,今天,我們就走一條特別的道路,感受東西文明是怎么通過這條道路交流的。這條路便是——絲綢之路(板書)。
    二、新授:
    師:從課題中,大家對絲綢之路有什么了解嗎?
    (學生自由發(fā)表,)。
    讓學生略讀課文,劃出不懂的生字,可同桌間相互幫助學習。老師個別輔導。
    1、?讀讀記記“矗立、凹陷、戎裝、循環(huán)、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美侖美奐”并進行適當的解釋。
    2、在認識生字后,學生再細讀課文,熟悉課文。
    生: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4、師:大家讀讀第2到第12自然段,看看文章介紹了在絲綢之路上一個怎樣的故事?(課件展示問題: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
    (學生自由朗讀,小組討論,發(fā)表意見。)。
    進入第一個場景。
    師:走進“絲綢之路”,課文首先描寫了一個怎么樣的場景?
    (學生讀課文)生:安息國人民熱情接待中國使者。
    師:文中的哪些字詞和句子表現(xiàn)了熱情?
    (學生交流,提問回答。學生分角色讀出相的字詞,分小組讀相關的句子)。
    師:由第一個場景,有哪位同學能說說絲綢之路的第一層意義?
    (學生討論分析,老師板書)。
    進入第二個場景。
    師:絲綢之路僅僅是一條友誼之路嗎?兩國人民見面后就立刻分手嗎?
    (學生反應很強烈,立即提出從課文看出的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小組討論,讀課文)。
    (讀出禮物及表演的相關句子)。
    師:由第二個場景,有哪位同學能說說絲綢之路的第二層意義?
    (學生討論分析,老師板書)。
    讓學生齊讀課文13自然段,提問:絲綢之路對我們有什么重大的意義?聯(lián)想到沒有這條路,會對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答案多樣,擴展學生思維)(板書意義)。
    6、播放視頻,穿插張騫的事入,介紹絲綢之路的歷史,擴展學生的知識層面。
    三、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跟著作者重走絲綢之路,重見了我們國家與安息國國民歡聚交流的一幕。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fā)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在以后,們要繼續(xù)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及其意義。
    四、作業(yè):
    讀讀課后的資料袋,回去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五、板書設計:????????????????。
    絲綢之路。
    東西方友好交流(友誼之路)。
    東西方互贈禮物(經濟之路)。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歸。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西去聯(lián)絡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同時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咸海間)、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亞)、安息(帕提亞)、身毒(天竺)各國。司馬遷《史記·大宛傳》稱他的兩次出使為“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開通的道路。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在我國西漢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絲綢之路已有南北兩道。公元3世紀以前,天山以南兩道,以南道較為繁榮。公元3世紀至5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為昌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有一條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卜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絲綢之路開通之后,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亙不絕,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張騫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lián)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fā)現(xiàn)。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jiān)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xù)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并幫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樂業(yè),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zhàn)。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fā)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fā)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lián)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xiàn)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筆從戎的班超“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張騫立功異域,效命疆場,遂投筆從戎?!保ā妒泛鬂h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云,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lián)锫?,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余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并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余人,燒死100余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于闐、疏勒,鎮(zhèn)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系。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xù)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后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lián)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豐功偉績。
    西天取經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游西方”,到佛教的發(fā)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xiàn)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余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準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并培養(yǎng)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系,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后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游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fā)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fā)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教學時數1。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
    【課外與課內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要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xiàn)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再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師生總結,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五品讀文章,置留作業(yè),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為復述課文做準備。
    3、通過理解,體會過渡段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意義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教師:課件、相關資料;學生:收集資料。
    一、談話導入。
    1、你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就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千古不朽、享譽世界的路——絲綢之路。(板書課題)。
    2、釋題,讀“金鑰匙”,用金鑰匙的方法說說你想了解絲綢之路的哪些問題?
    (老師板書:什么叫絲綢之路?為什么要開辟絲綢之路?是怎樣開辟的?有什么意義?)。
    3、瀏覽課文,看看這些內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講。
    二、學習課文。
    1、課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在告訴我們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默讀。
    (學生交流,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對絲綢了解多少?學生談收集的資料。(可結合學生帶來的絲綢直觀感受)。
    課件展示(看到這么華麗的絲綢,你想說些什么?,瞧,羅馬帝王身著絲綢的高貴)。
    4、默讀1、2自然段,找出能體現(xiàn)中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詞語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贊不絕口”……“最時髦”“最講究”“最珍貴”“和黃金等價”……)。
    5、此時,作為絲綢發(fā)源地的中國子孫,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讀出這種驕傲的語氣。
    (二)學習第3自然段。
    1、歐洲的羅馬帝國在我們國家的什么位置?(課件展示地圖)。
    2、去羅馬帝國的路到底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在講?
    (女生讀,男同學思考:找出一個詞語概括路的特點,你是如何體會到的?
    課件展示地圖,段落,理解這條路環(huán)境惡劣,充滿艱辛與危險。)。
    4、再讀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內容與前后的內容有何聯(lián)系?是如何聯(lián)接的?
    (像這樣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起來的段落叫做過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三)學習5---7自然段。
    2、課文中都是怎么介紹的?默讀5----7自然段,思考: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面對的?你是如何體會到的?用——勾畫出來。
    3、學生交流:
    (3)“……逃走……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板書:逃走。
    (4)“終于到達……”板書:到達。
    (5)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他的這一路歷程?板書:“歷盡千難萬險……”
    (7)一趟,張騫除了收獲面對困難的信心,還收獲了什么?
    (四)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話,用——畫出來。
    (“絲綢之路”成為促進東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讀,“絲綢之路”是什么的紐帶?板書:交流與發(fā)展)。
    2、自由讀:交流與發(fā)展在這一段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交流的什么?(物產與文化)。
    3、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交流嗎?如果沒有交流社會會怎么樣?(不會發(fā)展、停滯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發(fā)展,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華。
    1、絲綢的出名源于“絲綢之路”,中國在世界上舉世聞名也源于“絲綢之路”。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在今天,人們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稱作“對話之路”,以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對于中國人民來講,今天的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奮進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紀的光明之路。
    2、你還知道哪些與絲綢之路有關的知識,向同學們說一說?
    3、學習了《絲綢之路》,請你當一當導游,把絲綢之路的故事介紹給周圍的人聽。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六
    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古代絲路的線路、交流的內容,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對照古代絲路,了解當代亞歐大陸橋在各國交流中的優(yōu)勢。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能夠分析出圖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將書本中的信息轉化到圖上;通過對古代絲路和現(xiàn)代亞歐大陸橋的學習,逐步具備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絲路的美麗風光,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fā)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fā)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
    一、快樂讀書—精彩展示
    演講《可愛的西部》
    二、激趣導入—揭示目標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lián)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1﹚什么是絲綢之路?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xiàn)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學習3—7自然段: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五、積累—拓展延伸
    六、回顧知識—總結提高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絲綢之路—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七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學習3―7自然段: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三)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lián)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zhàn)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jié)節(jié)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F(xiàn)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絲綢之路人教版教案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語文網,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八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lián)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zhàn)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jié)節(jié)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通過教學效果我覺得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2、從興趣出發(fā),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課前搜集資料、以一位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絲綢之路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感悟課文內容,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反復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張騫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也激發(fā)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九
    (一)本課地位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qū)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qū)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漢朝又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重要發(fā)展時期,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所以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以及對外的交往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課內容
    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進行管轄,這個過程可事先通過學生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過學習,了解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同時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以及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意識;關于絲綢之路,要掌握絲綢之路的形成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為自學的知識點。
    (一)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第一個重點是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是中原地區(qū)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它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在整個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
    (二)本課難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歷史理論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難點是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體設備
    (一)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聯(lián)系法。導入新課教學時對舊知識的回顧;對于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勢力控制范圍。用此法聯(lián)系前課,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2??鐚W科綜合法。對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
    3。歸納法。對于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可讓學生看書歸納。
    4。講解法。對于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時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多媒體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課時)打破地域界限去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成知識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目標。
    (二)學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閱讀能力——訓練“會讀”這節(jié)課知識容量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細讀,掌握全部教材內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啟發(fā)學生什么內容須詳讀精思例如張騫出使西域,什么內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經營西域,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例如絲綢之路的路線,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例如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養(yǎng)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后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但在簡化的過程要讓學生自學能力的到鍛煉,能夠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所以課前安排了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課堂中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關于張騫的故事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況)。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學習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關于西域都護設置,這是一個很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知識點,讓學生從歷史上明確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問題上,要有較深刻和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上的教育。
    2。對于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也花較多時間來探討。絲綢之路的路線,通過多媒體圖示講解,讓學生能有更具體的空間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我的做法是三個步驟:先具體講解再用典型例子說明,最后進行歸納(多媒體文字展示),使理論知識得到簡化。
    3。班超經營西域這部分內容是小字知識,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按照這節(jié)課的安排將它歸為學生自學內容。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知道西域的概念,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通過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情況,掌握以列表的方式進行比較的基本方法;通過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以及絲綢之路的意義,掌握分析史料并獲取信息、得出結論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饒,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播放紀錄片《新絲綢之路》片頭曲。)
    教師:伴隨著悠揚的樂曲,目睹這漫漫黃沙,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牽夢縈的崢嶸歲月。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卷簾,拂落歲月的風塵,跟隨漢朝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一起,重走絲綢之路。一起來學習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請大家把書本打開到第82頁。(多媒體課件展示本課課題)
    【講授】新課講授
    【第一章錚錚英雄行】
    圖說西域(多媒體課件展示西漢時期地圖)教師:提到西域,我們首先得知道它具體在哪里才可以更好的進行我們的探索之旅。結合書本內容,請同學來確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學生上臺展示成果)詩說西域教師:提到西域,提到玉門關、陽關,我們的腦海中不禁閃現(xiàn)出許多詩句。
    那大家都能想到哪些呢?(學生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兩句詩)教師追問:看到這兩句詩,尤其是看到“無故人”“不度”這兩個詞,同學們心中都對西域這個地方有些什么感覺呢?(學生感悟并回答)確實,漢朝時,對于中原人來說,西域就是一個這樣一個遙遠的、陌生的、荒涼的地方。
    簡介西域(多媒體課件展示西域簡介,學生朗讀,知道大月氏和匈奴之間的矛盾)
    溫故知新教師:在漢武帝之前,中原王朝和匈奴又是怎樣一種關系呢?(學生小組討論歸納并回答)在同一時間的中原漢王朝,也時常面臨著匈奴南下侵擾的威脅,當漢武帝得知大月氏和匈奴的矛盾后,想到了一條妙計,發(fā)布了如下的一道招賢令,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多媒體課件展示“招賢令”,學生朗讀)教師:如果是你,你愿意前往應招嗎?為什么?最終又是誰來完成這一使命的?(引出張騫)
    簡介張騫(多媒體課件展示張騫簡介,學生了解)(多媒體課件播放關于“張騫通西域”的視頻,學生觀看并思考張騫一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從中又可以學習他的哪些優(yōu)秀品質)
    基礎知識(多媒體課件展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歸納性表格,學生回答)教師:就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后,中原和西域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往來日益頻繁,為了更好管理兩地之間的商貿活動,西漢政府專門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這樣一個機構。(多媒體課件展示“西域都護府”的基礎知識,學生回答)也正是這個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今天的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時事鏈接(多媒體課件展示“新疆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相關圖文,再次強調堅決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信念)過渡:張騫出使西域不僅打通了西域和漢交往的通道,而且后人在此基礎上還開辟了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通道。這條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第二章漫漫古絲路】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位長安商人的故事”,引出“絲綢之路”)活動一(多媒體課件展示“絲綢之路路線地圖”)學生根據地圖以及書本,小組合作探究找出正確的絲綢之路路線。活動二(多媒體課件展示東來西去兩大商隊的貨物清單)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找到東來西去商人分別會攜帶的商品種類,并由此歸納概括出絲綢之路的作用,即“促進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教師:西漢開拓者的足跡不僅踏上了萬里黃沙,還將目光投向了海洋,開辟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多媒體課件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學生簡單了解即可)過渡: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它都是一條經濟之路,是一條文化之路,更是一條連接中西方文明的友誼之路,未來必將在此續(xù)寫輝煌。
    【第三章悠悠駝鈴聲】
    教師: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當年的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如今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已經變成了火車的汽笛,隨著絲綢之路的再次繁榮,沉寂了數百年的絲綢古路,如今正在重新煥發(fā)青春。
    新聞速讀(多媒體課件展示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相關資料,學生閱讀)教師:根據大家所學以及一系列資料,請思考今天共建“一帶一路”有何現(xiàn)實意義?(學生回答)教師:相信只要秉持著開放、交流、友好的態(tài)度,這條路必將再次見證大國新的崛起。讓我們共同祝愿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教師:今天和同學們共同走進絲綢之路的歷史,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種莫名的感觸:我依稀看到了絡繹不絕的人群,熱鬧繁華的集市,和親的隊伍,各國的使臣……更看到了黃沙萬里,斷壁殘垣……在新課結束之前,讓我們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沿著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再次感受絲路的魅力。(多媒體課件播放絲綢之路沿途風光的相關動畫)
    課后小結
    教師: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歷史不過是絲綢之路的冰山一角,昔日絲路留給我們的所有的夢幻,至今仍然撩撥我們的心弦,吸引我們將來有機會要再一次走近它。讓我們和絲路說聲再見,只待更美的再次相見!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絲路的美麗風光,激發(fā)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師:有一條路,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出示地圖教師根據地圖講述。
    師: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駝隊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今天,讓我們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一起認識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
    1.指名輪流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解答上課開始提出的簡單問題。
    師: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這條絲綢之路。這條路在歷史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它在溝通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樣的重要價值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依據。
    三、精讀課文,交流體會。
    幻燈出示探究問題。
    問題:絲綢之路在東西放物質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樣的價值?
    1.認真讀課文,探究問題。
    2.交流體會。
    句1:“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從這個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因為有了這條路,從此,兩過人民友好往來,互贈禮品,進行經濟、貿易與文化的交流。)。
    3.默讀課后“資料袋”。同學交流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師:老師也有一個小小的資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執(zhí)政官愷撒,穿著中國絲袍進入劇場,轟動一時,因此古羅馬出現(xiàn)了中國絲綢的熱效應。從此以后,羅馬城內的豪華市區(qū)內就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店鋪。而當時中國的絲綢,全部都是經過絲綢之路進入羅馬城內的,而這條路的開辟者就是張騫。
    4.齊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說說你有什么體會?
    四、總結全文。
    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xiàn)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這是古老的中國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史,而今我國西部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同學們有興趣,課后可以去做個了解。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二
    教材分析及設計理念: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tài)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lián)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lián)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lián)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zhàn)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jié)節(jié)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設計]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三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導入時候,可以先做個這樣的'小調查:“同學們,你們最愛吃的水果是?”對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學生會爭先恐后的回答,然后問:你們知道它們從哪里傳入的嗎?從而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由于開始上課提起了胃口,整堂課的氣氛會比較好。
    點評:
    教師注重思考,強調學習興趣、方法,注重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
    教學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是藝術,藝術不能復制,世界上既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兩節(jié)完全相同的課堂。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貴在方法多樣靈活。有了興趣,自然讓人興奮,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要探索課改新路子,寓課堂以生機。課堂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讓課堂煥發(fā)活力。
    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為了千百學生,實現(xiàn)千變萬化。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四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
    2、了解絲綢之路的開通及作用。
    3、通過對張騫通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路線圖的了解,使學生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技能。
    4、能夠正確認識張騫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絲綢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全面認識思考歷史現(xiàn)象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
    5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自主地學習活動建構知識為主,教師起幫助、指導的作用。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3、搜集與西域相關的詩詞;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圖文資料,理解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張騫出使西域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意志品質。
    2、增強學生建設西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通過開通絲綢之路后東西方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認識到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認識到無論古今交流才能進步、開放才會發(fā)展的深刻內涵。
    (三)地位和作用。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歷史是大一統(tǒng)的漢朝政治、經濟史的延續(xù)。其中,漢通西域中的張騫被稱為“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漢通西域最終又促成了絲綢之路的開發(fā)。大漠戈壁展現(xiàn)了中國首次對外交往的精美畫卷,對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學習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而且瑰麗的史實更是有力的證明了: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利用本課的教學資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進步,開放才會發(fā)展的深刻內涵。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背跻荒昙壍膶W生學習的驅動力就是興趣為主,感性認識仍占重要地位。他們有參與學習的熱情和活躍的思維,對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的歷史也略有耳聞。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教學的開發(fā)性資源,為學生自主的學習開辟道路。而且初一學生是一個熱情奔放的群體,他們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個自信、有思想的群體,他們敢于發(fā)表見解?;谝陨系目紤],教師可以選擇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在師生互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在對話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溝通,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
    (二)課程資源重組與素材選擇。
    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根據本課教學資源豐富、涉及范圍廣的特點,教師應指導學生課前搜集與西域相關的詩詞;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圖文資料,于無形中實現(xiàn)學科滲透、拓展本課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班超經營西域為小字閱讀內容,可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
    (三)教學過程構思。
    采用情境體驗教學模式,在因學定教、多維互動、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梳理知識。采用質疑法、體驗式等教學方法,達到師生的和諧互動,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載體,實現(xiàn)生生的融洽合作。鼓勵學生主動式的、探索式的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在這樣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見解、敢于質疑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教學過程。
    導入:千?__萬縷錦__前程牛郎?__女衣__還鄉(xiāng)____入扣??花拳__腿。
    講述:這些成語都和絲或絲織品有關。中國是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的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寄托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今天,我們將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一起來學習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師:同學們,你知道歷史上的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嗎?
    生:西漢時期,人們把現(xiàn)今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師:漢武帝以前西域各國的統(tǒng)治情況怎樣?
    生:漢武帝以前,那里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地區(qū)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師:那漢武帝以前漢朝對匈奴采取怎樣的政策?
    生:“和親”
    師:為什么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
    生: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
    師:漢武帝為了反擊匈奴,增大勝算的砝碼,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生:漢武帝時招募使者出使西域,準備聯(lián)絡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師:應詔完成此項任務的人是誰?
    生:張騫。
    師: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況。
    師: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時候?
    生:公元前138年。
    師: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生:聯(lián)合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師:張騫出使西域是一帆風順的嗎?
    生:不是。
    師:通過幾位同學的表演,大家能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精神?
    生:不辱使命、堅持不懈、忠君愛國。
    師:很好,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師: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
    生:沒有。
    生:沒有。
    師:你用什么史實來證明呢?
    生: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師: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在匈奴的,使他了解到西域的地理概況和風土民情,也了解到西域各族想同漢朝交好的想法。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lián)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師: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
    生:公元前1。
    師:同學們記不記得公元前119年還發(fā)生了什么事?
    生:衛(wèi)青、霍去病在漠北戰(zhàn)役大敗匈奴。
    師:漠北戰(zhàn)役的影響是什么?
    生:匈奴再也無力與漢庭對抗。
    師:那也就是說匈奴的實力減弱,而我們漢朝的實力卻增強了。我們可以看出第二次出使西域跟第一次相比匈奴的實力發(fā)生了變化。
    師: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生:略。
    師:發(fā)展同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
    師: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結果?
    生:西域各國也派使節(jié)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師: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溝通了西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始了。(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師:哪些是從西域傳到中原的?
    生:汗血馬、葡萄、石榴、苜蓿、核桃、樂器和歌舞。
    師:哪些是中原傳到西域的?
    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
    師:從上述雙方交換的內容來看,西域傳入我國的多以什么為主?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五
    核心提示:課前三分鐘,我利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絲路片斷來導入,學生被那宏大的場面所吸引,一下子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通過“體驗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游戲,學生體會到當時張騫出使的艱難險阻,在課堂掀起了高...
    課前三分鐘,我利用20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絲路片斷來導入,學生被那宏大的場面所吸引,一下子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通過“體驗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游戲,學生體會到當時張騫出使的艱難險阻,在課堂掀起了高潮。
    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它學習的難點是地理名詞多,學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據課本的描述,繪制出絲綢之路路線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加深學生的印象。對認識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yè)通道,還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學生往往只能認識到絲綢之路是商業(yè)通道這一層面。這需要教師點撥。于是,我設計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學者/旅行家/工匠/使節(jié)),如何利用絲綢之路?這一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入角色,開動腦筋,自覺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讓他們認識到絲綢之路除了物質上的交流之外,還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聯(lián)系今天我國西部大開發(fā)政策,我設計了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科學開發(fā)絲綢之路?這一問題,讓他們聯(lián)系現(xiàn)實,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和諧、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課堂的教學。
    所以我覺得本課在實施時,要注意控制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控制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節(jié)奏要緊湊,做到有放有收,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六
    教案。
    課程標準:。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教師指導點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欣賞的這首樂曲來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們再來欣賞幾種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問: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聽到來自新疆地區(qū)的音樂?又能不能吃到這些美食?(學生回答:不能)由此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
    一、張騫通西域:
    [教師提問]:西域——顧名思義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們一起看圖來確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圖)。
    [學生回答]: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區(qū),在兩漢時被稱為西域。
    [教師設問]:提到玉門關、陽關,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一些相關的詩句?
    [學生回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投影)。
    [教師引導]:聯(lián)系詩句說說西域的情況。
    [教師過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本課的主人公——張騫。(投影)張騫陜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代,因為屢立奇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一直以來人們對張騫的評價都是很高的。(學生朗讀)。
    [教師引導]:這些評價并不是贊美之詞,是對他曾經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的真實寫照,特別是他兩通西域。首先我們就來了解他兩通西域的情況。(板書:張騫出使西域)。
    [教師提問]:漢武帝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學生回答]: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教師提問]: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達到了嗎?
    [學生回答]:1、去時扣留了十年,回來時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來打匈奴。
    [學生回答]:1、他的執(zhí)著,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不怕艱難險阻。
    2、他的性格,剛毅堅強,不屈不撓。
    3、有膽有識、敢于冒險、開拓進取。
    4、我最佩服他面對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像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好,愛國、執(zhí)著、剛毅、堅強、開拓進取、永不言敗,言必行,行必果。這就是成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的榜樣。(投影:成功者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教師過渡]: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
    [教師過渡]: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lián)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BR>    [教師提問]: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進行政治和經濟的友好往來。
    [教師提問]:張騫出使西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怎樣的重大意義?
    [學生回答]:張騫通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教師提問]: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體的介紹一下嗎?
    [學生回答]:1、有經濟、文化還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傳入中原;還有好多動物,如:汗血馬、
    駱駝、毛驢、駝鳥、孔雀等,還有音樂、舞蹈。
    3、由中原傳入西域有絲綢、漆器、金屬工具,還有鑄鐵、開渠。
    和鑿井的技術。
    [學生回答]:1、雙方互派使節(jié),交往密切。
    2、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西漢政府在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
    護,總管西域事務。(投影:西漢疆域圖)。
    [教師過渡]:張騫出使西域的另一項重要意義就是對外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道——絲綢之路。有關絲綢之路的內容,我想設計一個情景來解決,也就是讓同學們以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你所了解的絲綢之路。
    [學生活動]:小導游——絲路之旅。
    請你設計一段導游詞,向大家介紹充滿夢幻色彩的絲綢之路吧?。ㄖ饕ǎ好Q的由來、路線、沿途迷人的風景、古跡等)。
    學生2:大家好,我是這次絲綢之路夢幻之旅的路線員。我們這次所走的路線是當年絲綢之路上最遠的一條線路。首先我們從西安出發(fā),領略千年古都的輝煌,然后穿過河西走廊,來到有著莫高窟的敦煌,走過玉門關,領略一番“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越過巍巍蔥嶺,來到伊朗,領略一番異域風情,最后我們來到歐洲。這就是我們本次旅行的路線。大家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出發(fā)吧!
    學生3:女士們,先生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欣賞古絲綢之路上美麗的風光和名勝古跡。
    (1)這是天下雄關——嘉裕關,萬里長城西起點,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
    (2)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這是莫高窟的九重樓。
    (3)這是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門關遺址。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备顾麚P天下。
    (4)這是敦煌沙漠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
    (5)這是古絲路上的樞紐城市——樓蘭古城遺址。
    (5)這是樓蘭古城著名的三間房。
    (6)這是樓蘭古城的古胡楊樹,似乎在向人們訴說樓蘭古國興衰的歷史。
    [教師過渡]:剛才同學們向大家介紹了陸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西漢的商人還經常出海貿易,開辟了一條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投影:海上絲綢之路)。
    [學生活動]:指出海上絲綢之路路線。
    [教師提問]: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有關絲綢之路的視頻,在看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什么重要意義?(播放視頻:絲綢之路)。
    [學生回答]: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同時也是一條文化之路。絲綢之路更大貢獻就在于它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fā)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后來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東傳入中國的。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BR>    [學生討論]:假如由你來負責開發(fā)絲綢之路,你認為當今我們應當開發(fā)絲綢之路的哪些資源?在開發(f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旅游勝地,博物館,石油礦產資源,光能發(fā)電,綠化沙漠,做實驗)(環(huán)保,保護文物古跡,尊重歷史,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不能任意開發(fā))。
    三、班超經營西域:
    [教師過渡]:西漢時期,張騫為促進西域與內地的聯(lián)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東漢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為了恢復對西域的管轄,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了解班超為加強西域和內地的聯(lián)系作出了哪些貢獻?(播放視頻: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小結]:班超是繼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
    四、小結:西漢時的張騫是開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兩次出使西域,對內促進了西域與內地的頻繁交往;對外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道——絲綢之路。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30年,進一步促進了西域的發(fā)展,鞏固了祖國統(tǒng)一,貢獻很大,同樣為后世景仰。
    五、板書設計:
    1、對內;交往頻繁——設西域都護。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東漢;班超經營西域。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七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張騫通西域
    3.西域都護的設置
    二、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
    2.海上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根據本課的課標和知識的重難點教學的突破將板書設計成以上三個部分,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設計板書時將它們分成兩個重要的標題,分別進行詳細的講解,而班超經營西域是小字內容,分離出來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這種設計同時也是根據歷史事件因果關系進行知識的教學安排,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開辟的前因,同時絲綢之路開通也為班超經營西域奠定了基礎。了解歷史事件的承繼和因果關系,可以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八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導入時候,可以先做個這樣的小調查:“同學們,你們最愛吃的水果是?”對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學生會爭先恐后的.回答,然后問:你們知道它們從哪里傳入的嗎?從而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由于開始上課提起了胃口,整堂課的氣氛會比較好。
    絲綢之路音樂教案篇十九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教師指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