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絲綢之路讀后感(實用18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主觀感受和個人思考的表達,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領悟作者的觀點、觀念和思想。讀后感要突出個人的獨特觀點和獨到見解,避免陷入泛泛而談的表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華讀后感樣例,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一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一定會聯想到那一峰峰駱駝,一個個硬漢,是啊,就是他們,打開了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給中西雙方帶來了繁榮。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付出多少鮮血和汗水??!他們被匈奴追殺,死的死、傷的傷,但是我們偉大祖先沒有向困難低頭,沒有向失敗讓路,他們忍受著干咳、冷凍和炎熱的煎熬,穿越沙漠戈壁,翻過草原高山,邁著頑強的步伐,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戰(zhàn)勝了一切困難,來到了西域,為中西方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二
    來來回回在飛機上把這本大部頭啃完了。雖然后面近代史與現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過,古代史我還是認認真真地看完了。
    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說“數千年來,連接著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那塊區(qū)域,才是地球運轉的軸心?!焙苊黠@,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是要扭轉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論”。且不說他這個企圖有沒有成功,我認為他還是起到了科普“東方中心論”的作用,也即人類歷史起源于東方,一切大事件都與東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書中有關“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比我們通常認為的'狹義的絲綢之路(也即從長安出發(fā),通往南亞中亞的貿易道路)。作者所說的絲綢之路,幾乎可以囊括整個亞歐大陸——世界的中心從兩河流域逐漸向歐洲轉移,這一歷時幾千年的過程,也是全球融合的過程。全球化比我們意識到的開始要早得多得多。
    這本書并不晦澀難懂,可以說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圖,閱讀體驗會更順暢。作者書寫的筆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過渡處會有一種“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章回體小說之感。比如這段:“十字軍所面臨的,也是歐洲所面臨的,并不是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條地獄之路。馳騁在這條路上的,是蒙古人?!?BR>    總體來說,假如你想了解一個大致的世界史,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會讓你更細致地了解到東方在世界歷史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對我來說,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真的很迷人。我們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從幾千年前的異域傳過來的。在現今的世界,每一個民族與文化,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為什么如此熱愛絲路歷史——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三
    歷時七十多小時,讀完了英國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peterfrankopan寫的《絲綢之路》,作為世界超級暢銷書,《絲綢之路》這部全新的世界史,精彩程度不輸于文學作品。
    在絲綢之路上不同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帝王、軍隊、商人、學者、僧侶和奴隸,創(chuàng)造并傳遞著財富、智慧、宗教、藝術、戰(zhàn)爭、疾病和災難。
    《絲綢之路》是一部濃縮的世界史,作者用25個xx之路做為分篇章,把兩千多年亞歐的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和社會發(fā)展變化巧妙串聯起來。寫出猶太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崛起與斗爭;寫出希臘、羅馬、波斯等帝國的殺戮以及亞歐與阿拉伯之間的宗教戰(zhàn)爭;寫出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戰(zhàn)以及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的資源之爭;寫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根源以及海灣戰(zhàn)爭的背景。本書將幾千年的歷史組合成一個與時俱進的完整世界史,構思之巧妙,結構之嚴謹,實在嘆為觀止。
    我們的歷史知識和觀點都是學校和媒體所傳授,若要更全面客觀的看待歷史,不但需要將歷史放在廣闊的范圍內比較和研究,更需要開放的思想和無約束的判斷力。而彼得.弗蘭科潘做到了,作為是牛津大學的高級研究員,本書100多頁的標注,可見其查閱了巨量的文獻資料。兩千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全球的經濟和政治體系都隨之調整而改變,作者斷言,絲綢之路作為人類文明最耀眼的舞臺,它不僅塑造了人類的過去,更將主宰世界的未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各國為資源、科技、文化、人才不斷較量,迅速崛起的上合組織,“一帶一路”的偉大創(chuàng)想,以及三列中歐班列,必將加速中東亞的騰飛,絲綢之路在我們眼前改變,世界的旋轉中心正在轉移回到那個讓它旋轉千年的初識之地。
    高度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格局,萬里長城擋不住外敵的入侵,自封的思想擋不住社會的進步,不自吹自擂,不妄自菲薄,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融入世界,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四
    《絲綢之路》讀后感受《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展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驚嘆。
    “絲綢之路”,一條貫穿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之路,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絲綢之路一直擔任著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像絲綢之路一樣的開放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
    我國的'改革開放就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好處。在遙遠的西方,大量的中國商品涌向國外市場,隨處可見:“madeinchina”。在中國,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腦、電影、汽車等各種商品貿易,都為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偠灾瑹o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各國人民溝通、來往、貿易的功勞,可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開放交流之路都是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五
    絲綢之路,連接路上的你我他。
    這是一本不一樣的歷史類書籍,洋洋灑灑幾百頁,磚頭一樣厚實,知識量很大,范圍太廣。不過書也不曾讓人失望,通過書中的描述在不斷的切換著視角,并不從某一國、某一民族的單一角度去陳述,而是通過約1000多篇參考文獻(足以見其客觀性),從大量歷史的碎片資料,整和成了關于絲綢之路這一歐亞大陸動脈的漫長歷史。雖然歷史不能再現,但通過這400余頁的碎片重放,我們還是可以細細的品味著這條輝煌之路的歷史變遷,以及圍繞著這一區(qū)域展開的“權利游戲”.
    近幾十年來,我們大多數人眼中的中東、中亞地區(qū),仿佛只有這幾個關鍵詞:戰(zhàn)亂、恐怖主義、宗教沖突、石油、落后。但是將時間尺度拉長,就可以看到幾千年前的這片區(qū)域,曾經是世界的中心,曾經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經是財富流通的“黃金通道”,曾經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從波斯導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國,以及這期間各王朝的興衰,都證明這里曾是世界的焦點,在那些年代里,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是權力的象征。
    世界從一個分布的零星的的點逐步變成地球村。各個的興衰起伏是歷史規(guī)律。而我們現在正努力打造一個可以持續(xù)很久的國家,世界。我們已經再為未來做考慮。借鑒曾經輝煌的模式,打造國家與國家共同的富裕!絲綢之路,聯系地球上的你我他!
    2
    史鑒明治。
    我喜歡看書,但從不看歷史書,念書的時候,常常因為歷史考試成績太差而挨老師的手板。一直覺得冗長的歷史事件雖比小說包含更為完整的時間、人物、事件、影響,但用不摻雜觀點的態(tài)度平鋪直敘已然發(fā)生的故事,讓我覺得干癟無味。歷史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是我所知道的唯一歷史學作用,而何謂興替,何謂歷史規(guī)律,不讀史的我便也無從得知。
    《絲綢之路》如若放在一年之前來讀,我可能也會覺得難以下咽、無從下手,在這一年之中,我斷斷續(xù)續(xù)拜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構建了基本的宏觀經濟學基礎,又涉獵了《未來簡史》等宏觀導向性書籍,將我的視角從微小的個人感官推向了宏觀范疇內的縱橫交錯。以經濟推動歷史進程為主線的《絲綢之路》,正是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路途上,利用宗教統一思想、戰(zhàn)爭掠奪資源、開辟貿易路徑獲得財富等手段,不斷地推動歷史的發(fā)展,而經濟行為的全球化則帶來更為密集的思想、資源的交互?!疤煜挛跷踅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欲望的驅使下,帝國不斷更替,文明不斷發(fā)展,世界瞬息萬變,而世界運轉的本質,卻從未改變。
    歷史,并非單一的事實,而是融合了經濟、政治、宗教、軍事、文化、科技、醫(yī)療、環(huán)境的綜合體,在這個龐大的架構下,經濟基礎作為一切上層建筑的決定因素,始終根據被稱作“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來分配著世界的財富,而世界的中心從始至終都是據此轉移的,改變的,不過是“絲路”的存在形式,從有形到無形,從陸路到海路,從馬匹到車船,從絲綢瓷器到黃金石油或是稀土。
    隨著財富被不斷地發(fā)掘,人類由動物性逐漸向社會性發(fā)展,有了充裕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思想、文化、科技便逐一誕生、進化,同時又反向影響財富的再分配。在書中,可以看到人類對未知領域近乎相同的`想象和恐懼、對新領域開拓的近乎相同的霸權和奴役、人們近乎相同的經濟行為,通過“絲綢之路”的連接力量,將貿易、思想、文化等等推向全球化,即意味著,連接將是合作共贏,破壞即是雙刃同傷。絲綢之路無形之中控制著國家的行為,掌握著世界的格局。
    在這個網絡信息高速交流的時代,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理解國家政策的動向,不被錯誤言論帶偏。自由的言論并不都是正確的言論,而學識、文化、道德觀念的總和才決定了言論的正確性,雖古語常說不知者不罪,但更應知道不知者莫妄言。你我不過如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雖不能一一歷過,但也萬莫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唯有常學常新、常思常明。
    歷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學科,歷史規(guī)律從來不是單一的史實研究。各種因素盤根交錯匯成一個結果,它是過去、是現在、也是將來。所學的知識終有一天會被融會貫通,任何的疑問終會在某一些時刻得到又一種解答。這就是初讀《絲綢之路》帶給我的反思與體悟。
    3
    擴張思維。
    彼得的這本《絲綢之路》與其把他稱作一本絲綢之路史,不如稱作半球交通史,因為作者的側重點在西半球,東半球在本書中顯得不那么重要。此外,作者很強調擴張思維,畢竟有擴張就有聯系,有聯系就產生交通,有感而發(fā),就循著寫寫希臘早期的擴張思維。
    西方從來不是一個和平的地區(qū)。公元前,希臘人就想通過自己的“理想化”的政治思想和手段統治“全世界”,不過最后他們失敗了。失敗于與愛琴海大不相同的亞非國情和他們錯誤的優(yōu)越感――這一點上可以從亞歷山大學習波斯制度建國找到依據。亞歷山大從鞏固自己權力角度出發(fā)進行行政管理的同時也在背離希臘帝國主義思想,他從一個帝國主義征服者成為一個平等的世界主義者以此來推行種族融合政策。不過遺憾的是他的后代并沒有繼承它的志愿,兇悍一時的亞歷山大帝國僅僅存在了就土崩瓦解。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雅典人更能把所有公民平等的原則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這是屬于雅典特有的帝國式民主。能夠形成這樣的帝國式民主不是偶然的,他有幾個特殊的必然條件。第一,是它小國寡民的地利條件,較小的人口規(guī)模和制度應用量達到平衡,雅典的公民人口成功與他的制度即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以及委員會所需人口達到了平衡。有了這一條件,雅典的幾個杰出領導人諸如梭倫,伯利克利才能高效的進行改革,雅典的直接民主機制才能得到有效的運轉。第二,符合城邦需要的人文條件,城邦所培養(yǎng)的是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城邦信心。這配合了雅典的城邦運作機制,這同時也是雅典挫敗波斯和斯巴達的巨大保障。第三,是軍事上的正確戰(zhàn)略和勝利,而這一點正是雅典帝國主義擴張的關鍵所在,戰(zhàn)略即控制海洋,沒有這一成功戰(zhàn)略就沒有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沒有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也就形成或穩(wěn)固不了以雅典為核心的希臘同盟和提洛同盟,更不能刺激雅典的城邦信心和民族意識,自然也不能與以斯巴達為中心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抗衡,更談不上與波斯帝國較量。第四,第一公民領導者的個人能力,作者曾這樣描述:比民主政治的平等傾向更重要的,是給那些有能力的人上升到頂峰。從克里斯提尼到伯里克利的制度改良以及軍事勝利都足以證明這一點,我們不能僅僅把眼光局限于所謂的直接民主的大船的船艙公民大會,更應當把眼光看的更微觀,看到船長室辛勤指揮的船長。而有了這些條件的雅典一度成為希臘地區(qū)的霸主,才能成就它的帝國式民主,()成就所謂的雅典帝國。并以此來推銷他們的政治思想,從政治思想上控制這一地區(qū)。
    但他們的帝國主義式民主在以下幾方面上是足以致命的。第一,這樣的民主和繁榮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他們把奴隸和外邦人的勞動,公民的休閑是當作理所應當的。這一點即便是在極其痛恨雅典絕對民主制度的柏拉圖的思想上也是未曾改變的。奴隸和外邦人想要進入公民階層是很困難,而帝國統治的外邦人是占大多數的,這個大多數總會是帝國深處的炸藥桶。第二,個別城邦主義嚴重。強烈的城邦推動了雅典的崛起,但這種強烈的情緒反而害了他們,一例是走入歧途的提洛聯盟。提洛聯盟本是一致對外團結各城邦反對波斯霸權的聯盟,但是各城邦的貢金大部分卻交給了雅典用于公共建設,這進而招致了同盟者的反對以倒向斯巴達一邊。其他更有強迫盟邦航行到雅典,以使自己的案件得到審理和從盟邦奪取土地這樣惡劣的例子,這種缺乏包容性的城邦個別主義政策證明了雅典的帝國主義式民主對外邦人來說不過是個美麗的謊言和騙局。第三,從其制度本身入手,雅典這樣的帝國式民主,是有矛盾的,民主制度的泛濫可能不會導向真正的帝國主義。城邦內的公民接受民主熏陶,就會缺少集權意識,這樣的帝國主義是不完整的,殘缺的。所以它的失敗是早已注定好了的。即便是后來亞歷山大帶著希臘人的帝國理想來到亞洲大陸,卻迫于種種原因中道崩殂。他的子孫們也難免吃了早熟的果實拉了肚子,這一帝國主義理想也就因為現實而流產了。
    提起絲綢之路,不能不提中國,彼得的這本書對東半球描述甚少,但同時也提醒我們跳脫出傳統東方絲綢之路思維,畢竟我們希望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中國史,也不僅僅是歐洲史,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六
    近日有幸閱讀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了解到了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輝煌的一部分,再這條漫漫長路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絲綢之路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西亞和歐州,將那里的葡萄、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此時此刻,我對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此文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閱讀此文,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fā)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為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里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啔W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七
    最近老師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fā)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為了祖國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作貢獻。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八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唯一一條通向西方的道路。張騫是第一個走過絲綢之路的。張騫讓世人知道它并不是無法通過的!人們通過它。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國家聯系在一起。從那以后以前中國所沒有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蟲、黃瓜、芝麻、無花果。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被源源不斷的引入中國并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過多次文化交流。中國人將國外文化長處加入中國藝術中,中國藝術變的更加多姿多彩。
    這一切是從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踏上這偉大的路時開始的!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九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一定會聯想到那一峰峰駱駝,一個個硬漢,是啊,就是他們,打開了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給中西雙方帶來了繁榮。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付出多少鮮血和汗水啊!他們被匈奴追殺,死的死、傷的傷,但是我們偉大祖先沒有向困難低頭,沒有向失敗讓路,他們忍受著干咳、冷凍和炎熱的煎熬,穿越沙漠戈壁,翻過草原高山,邁著頑強的步伐,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戰(zhàn)勝了一切困難,來到了西域,為中西方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
    《絲綢之路》讓我們看到了沿線國家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明。絲綢之路作為一條紐帶,串起東與西、古與今,交流著貿易與資本、文化與信仰。它不僅是一條商貿通路,更是文明的搖籃。作為絲綢之路的最東端,中國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古文明,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我們更加應當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和延續(xù)中華文化,向世界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一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唯一一條通向西方的道路。張騫是第一個走過絲綢之路的。張騫讓世人知道它并不是無法通過的!人們通過它。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國家聯系在一起。從那以后以前中國所沒有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蟲、黃瓜、芝麻、無花果。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被源源不斷的引入中國并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過多次文化交流。中國人將國外文化長處加入中國藝術中,中國藝術變的更加多姿多彩。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看這些英雄的行為,想想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二
    《絲綢之路》一書出自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它詳細的記載了公元前600年之前各宗教傳播路線到現在的新絲綢之路,這本書顛覆了我對絲綢之路單一的認知,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的認識了歷史,并點燃了我對于絲綢之路歷史的興趣。
    初次認識絲綢之路是在高中歷史的課本上,我一直以為絲綢之路是亞洲通向世界的一張門票,以為絲綢之路只是一條單一的商人道路,但是看完這本書后,這本書的二十五個章節(jié)令絲綢之路印于我眼前,絲綢之路的誕生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時而被稱為天堂之路,時而又被抨擊為納粹之路,這不僅說明了絲綢之路本就連貫了國家、地域、民族的象征,它也更是商業(yè)、軍事、文化、文明傳播的紐帶,很多新的文明因絲綢之路而誕生,也有不少文化因絲綢之路而泯滅。
    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一條文明沖突的道路,東方文化兼容并蓄,西方文化開放激揚,兩種文化因為有差異而互相傳播,這是人類文明進步必然要經歷的道路,然后中西亞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深處于東西方兩個文明中間,變成一種紐帶關系,因此也被視為應當予以控制的關鍵地帶,成為各個王朝、部落的必爭之地。隨之宗教和信仰也通過商人迅速的傳播世界各地,而現代社會的學者也因此將戰(zhàn)爭問題歸結于文明的沖突,而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絲綢之路其實也讓新的文明孕育而生。
    可以說,《絲綢之路》這本書是從地理變換發(fā)展對歷史事件的推進,作者開篇就將絲綢之路的中心論點拋出,并在后面的敘述中不斷突出這一觀點,所有的事實也都圍繞論述絲綢之路展開,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總結,預測出未來世界的發(fā)展趨勢,總體來說,《絲綢之路》是一本沒有相關方面歷史知識較難讀懂的書,卻也是一本吸引人研究相關歷史的書,“以史為鑒,可以知更替”,時代雖然永遠是進步的,但歷史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而學習歷史,在充實我們生活中,也可以讓我們對一些問題有新的理解,可以說,《絲綢之路》是一本很值得細讀的書籍。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三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展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驚嘆。
    “絲綢之路”,一條貫穿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之路,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絲綢之路一直擔任著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像絲綢之路一樣的開放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我國的改革開放就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好處。在遙遠的西方,大量的中國商品涌向國外市場,隨處可見:“madeinchina”。在中國,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腦、電影、汽車等各種商品貿易,都為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偠灾瑹o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各國人民溝通、來往、貿易的功勞,可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開放交流之路都是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四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運載著千年歷史的長河,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智慧與夢想;它,是使中國繁榮的一個起點,它,也是一條神秘的路。
    19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與向導來到羅布泊荒原孔雀河下游進行探險考察,在考察中偶然發(fā)現了被埋在地下14個世紀的樓蘭古城,轟動了全國。
    我是一個西安人,這有什么呢?但古時的西安曾是十三個國家的首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城市,比羅馬大出整整3倍,西安的`一個大明宮,就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我十分榮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十分自豪,也十分驕傲。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五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穿中西方的商路,下面是聘才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絲綢之路讀后感,歡迎閱讀。
    最近老師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fā)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為了祖國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作貢獻。
    有一條路,永遠無法用長度來衡量,因為它太久太久,只有亙古不變的黃沙陪伴它走過了千年的歲月;有一條路,永遠無法用時間來衡量,因為它太漫長,是穿越了時空的洪流把那景驚鴻一瞥印在人的心里。千年后,我重新回眸這條美麗而神奇的路,只能驚嘆那高大,大漠,高原,海洋竟沒有阻擋住中國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話和信仰編制的土地上留下了綿延歲月的奇跡,給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氣息和神秘色彩的絲綢之路。
    今天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它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fā)達,公元119年,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主要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故都長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所以"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張騫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在此,我十分敬佩張騫,他真是一個愛國愛民,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絲綢之路"著走群獨傲是歷史的濃縮,也是昔日輝煌,繁華的見證。
    讀了這篇課文后,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fā)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fā)展。
    絲綢之路屬于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的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這篇作文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fā)達,公元119年,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就像課文所寫的,xx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我們今天凝望著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就好像看到了“絲綢之路”上商旅不覺得景象。
    今天老師生動形象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同學們聽得僅僅你津津有味,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fā)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為了祖國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看這些英雄的行為,想想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六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即刻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熱烈響應。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絲綢之路這個以和平、繁榮為內涵的歷史概念與中國未來全球化發(fā)展的關系,中國在絲綢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劉迎勝教授的新書《絲綢之路》中找到答案。
    "絲綢之路起源于各人類文明中心之間的相互吸引。"這是《絲綢之路》一書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四大文明古國即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散布于亞、非大陸,地理位置的排列,決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間的交流主要是東西人類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是絲綢之路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們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礙,建立了聯系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如同絲綢的璀璨斑斕一樣,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史上光彩奪目,絢爛輝煌。
    絲綢是華夏祖先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這種源于農耕文明的絲織物,由于其輕軟、耐用的特性,對于歐亞大陸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這是絲綢西傳的物理特性。隨著我們祖先絲織技術的進步,絲綢象征著華美、尊貴、富有,中世紀歐亞大陸乃至歐洲的貴族對絲綢產生迷戀甚至膜拜,這是絲綢西傳的文化特性。絲綢因其物質的、文化的特性,成為溝通東西文明的紐帶和媒介。東西方之間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以絲綢為介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橫貫數萬里的地理區(qū)間內,相互進行著交通往來和文明交融。時至今日,生活在這個世界相當多的人們仍然享受著絲路文明帶來的福蔭。
    既然絲綢之路是聯系、溝通東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就會走自己最適合的通道,因而絲綢之路猶如溝通東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條,但主要的也就是兩條大動脈:陸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由此構成本書的兩個組成部分,上篇為草原絲綢之路,下篇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書是劉迎勝關于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成果,由此構成本書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師從蒙元史大家韓儒林先生,通曉十幾種語言,包括歐亞大陸的古代語言,在蒙元史、中外關系史、內陸亞洲及中國伊斯蘭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學界公認的學術成就。這本書作為學術大家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結晶,其權威性、前沿性在絲綢之路主題圖書中獨樹一幟。
    書中,作者實地考察與文獻記錄相結合的論述隨處可見,有著很強的現場感,更不用說訂正傳說中以訛傳訛的謬誤了。無論是草原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元素無處不在,中國始終是絲路的主角,中國古代文獻的記錄是最為豐富的,成于中國知名學者的著作也最具參考價值。
    絲綢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產物,從古至今,絲綢之路一直銜接著"中國夢"與"世界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古老的絲綢之路必將煥發(fā)新的生機,中華文明必將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七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讓我懂得了許多與這條路相關的知識。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古代在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事------中國使者(張騫)與安息國將軍交往的故事。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為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媽媽批注:敬佩應該用于對人,對路說敬佩,感到用詞不當,所以略作修改。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里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絲綢之路讀后感篇十八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一定會聯想到那一峰峰駱駝,一個個硬漢,是啊,就是他們,打開了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給中西雙方帶來了繁榮。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付出多少鮮血和汗水啊!他們被匈奴追殺,死的死、傷的傷,但是我們偉大祖先沒有向困難低頭,沒有向失敗讓路,他們忍受著干咳、冷凍和炎熱的煎熬,穿越沙漠戈壁,翻過草原高山,邁著頑強的.步伐,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戰(zhàn)勝了一切困難,來到了西域,為中西方開辟了一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