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有條理地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教案的編寫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是一些經(jīng)過實踐驗證的教案范本,為大家提供教學思路和方法。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一
教學目的: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古詩兩首》有兩首詩,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于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qū)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xiàn)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fā)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談“春”,導詩。
生:《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生:《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藘墒酌鑼懘禾斓墓旁?,一首是杜牧寫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顥寫的《春日偶成》。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首詩,看看作者是如何來寫春天的。
二、說“春”,學詩。
生:自由輕聲讀這兩首詩。(反復讀上幾遍后)。
師: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剛才的自讀,老師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練地朗讀這兩首詩了,能不能讀出來讓大家欣賞欣賞。
生:個個躍躍欲試地。(指3——4名學生)讀這兩首古詩,教師穿插其中適時給予評價。
師:大家都能熟練地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那么這兩首古詩,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來寫的?描繪出了春天怎樣的一幅畫面?下面分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重點選擇一首詩,結合詩的譯文進行討論,然后匯總本小組的建議進行交流。
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走入各小組,傾聽學生的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江南春》這首詩。我們小組成員認為這首詩圍繞春天,寫了鶯、紅花、綠樹、村子、城廓、灑旗等景物。我們是結合譯文和古詩的描述討論出來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們小組也是討論的這首詩,我們認為他們所敘述的景物不全面,還應包括寺廟和樓臺。
生:我們通過預習知道,《江南春》這首詩的后兩句是詩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廟和樓臺,不是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師:你們小組預習的真深入!確實,后兩句詩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廟和樓臺,不是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春日偶成》這一首詩。我們覺得這首詩主要寫到了云、風、花、柳、河。我們是通過譯文和詩句的描述所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的成果真豐富,討論的問題很深入。而且結合古詩和譯文,描繪出了兩首古詩的畫面,能不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畫面畫下來。
生:紛紛地開始勾畫畫面。
三、議“春”,悟詩。
師:看著大家描繪的一幅幅畫面,老師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進了古詩,展現(xiàn)了你們的豐富的想象力,并融進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說說你為什么描繪這樣的一幅畫嗎?并說說畫這幅畫時的內(nèi)心感受。
生:老師,我們這小組是合作完成的這一幅畫,我們畫的是《江南春》這首詩的畫,翠綠的樹葉上鶯在鳴叫,綠樹映襯著紅花,一條小河從村前緩緩地流過,不遠處的茅亭過的酒旗在風中飄舞。我們畫完了這幅畫后心情很高興。
生:我畫的是《春日偶成》這首詩,你看淡淡的云從天空中飄過,一棵棵垂柳長得很茂盛,柳樹下是各色各樣的花兒。
師:同學們畫得很細致,說得也很精彩。面對同一情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認識和經(jīng)歷都是不同的,那么兩位詩人所處在當時的情境中,他們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測一下嗎?(教師適時地介紹一下有關兩位詩人的背景資料)。
生:我也認為杜牧當時的心情是愉悅的。
生:我認為杜牧當時的心情是悲傷的。因為面對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許多寺廟已隱沒在茫茫的煙雨,怎能不觸動他的傷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見的學生開始相互爭辯。
師:同學們既然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可以帶著自己的意見課后再深入地去體會一下,看看到底誰的理解更有道理。
師:大家揣摩的很有見地,你們不僅豐富了詩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進了自己的理解。
四、頌“春”,背詩。
師:“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一起來描繪我們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選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詩歌、散文、對聯(lián)等)。
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對春天的贊美。
師:《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贊美春天的優(yōu)美詩篇,讓我們一起將它深深地記在腦海中吧!
生:背誦這兩首古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三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
3.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及蘊含的哲理。(難點)。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能夠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談話導入,引出古詩(用時:5分鐘)。
1.引導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古詩。
2.教師板書《登鸛雀樓》,教學生識記“樓”字。
3.結合學生質(zhì)疑介紹“鸛雀樓”。出示圖片。
4.介紹詩人王之渙。
5.范讀全詩,指導朗讀。
1.學生背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學生認讀“樓”,再想一想怎樣記住這個字。
(1)學生跟著老師范寫進行書空“樓”。
(2)說說注意點,并臨寫一個。
3.學生讀題質(zhì)疑。欣賞圖片,了解“鸛雀樓”。
4.了解詩人王之渙。
5.跟著老師朗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1.學生交流自己學過的古詩不多,它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個詩歌的氛圍。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用時:25分鐘)。
2.指導學生讀詩句,師生合作畫簡筆畫,理解“白日”“依山盡”。
3.指導學生說說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5.指導朗讀,讀出詩中描繪的意境。
6.指導想象:如果再往上走,還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8.指導學生找到詩中描寫這個意思的詩句。
9.指導朗讀,理解“欲窮”“千里目”“一層”。
3.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會說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6.想象:再往上登,還會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飛鳥……)。
8.理解“欲窮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遠。
9.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理解“一層”指很多層。
三、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用時:8分鐘)。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依、盡、層”,再次認讀,并練習組詞。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書寫注意點,并指導臨寫。
3.教師范寫生字,重點講解“盡”的書寫要領。
4.教師利用投影儀展示同學的書寫成果,組織交流反饋。
1.學生認讀生字并組詞,比一比誰組得多。
2.學生觀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注意點。
3.觀察老師范寫,一邊觀察一邊做書空練習。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書寫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改進。
1.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生字的特點。
2.重點指導“盡”,引導學生抓住漢字書寫規(guī)律。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用時:2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識字。
2.布置作業(yè):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將詩句中描繪的畫面講給家長聽。
1.學生從老師的總結中知道:要多動腦筋想多種方法學習生字。
2.學生完成作業(yè),并請家長對自己的作業(yè)做出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用時:3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古詩《登鸛雀樓》。
2.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1.學生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二、理解詩題,知曉詩人(用時:5分鐘)。
1.介紹詩人李白。出示ppt資料。
2.板書詩題,指導學生讀題,讀準“瀑”“布”。識記這兩個生字。
3.指導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說題目的意思。
4.出示圖片,欣賞廬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態(tài)。
1.聽老師介紹詩人李白,了解他的詩歌特色。
2.朗讀題目,讀準字音。交流識記方法。
3.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4.看圖說說瀑布的樣子,了解廬山。
教師要教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題目的意思,從而為下面理解詩句打下基礎。
三、初讀疏通,初知詩意(用時:15分鐘)。
1.出示帶拼音的詩句,指導學生朗讀古詩,相機正音:讀準“紫煙”。
2.認識生字:相機區(qū)別“爐、煙”,學寫生字“照、爐、煙、掛、川”。
3.指名讀整首詩,糾正、齊讀。
4.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
讀古詩特別要讀出詩的韻律美,韻腳一定要讀準,讀到位。(如“煙”“川”“天”)。
5.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范讀并指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美。
1.學生自主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認識生字,交流識記方法,區(qū)別“爐、煙”。
3.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生字“照、煙、川、掛”。把難寫的字多寫幾遍。
4.朗讀全詩,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準韻腳。
5.學著老師的樣子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1.教師要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jié)奏。
2.在指導生字書寫的時候,要發(fā)揮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時反饋。
四、再讀課文,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用時:15分鐘)。
1.指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播放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教師解說。
3.指導朗讀第一、二兩句詩。理解詩意。
(1)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精妙。是誰把瀑布掛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4.指導學生細讀第三、四兩句詩,理解字詞,感受詩歌意境。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
(3)補充“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導學生朗讀詩句。
6.指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7.指導背誦。
1.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欣賞廬山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讀第一、二兩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4.默讀第三、四兩句詩,圖文對照思考交流: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高、筆直的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突出瀑布長的特點。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從極高的地方傾瀉而下,體會壯麗的景象。
5.聽老師總結。
6.聽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用時:2分鐘)。
布置作業(yè):搜集其他描寫瀑布的詩歌讀一讀。
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有關瀑布的其他詩歌,并且讀一讀。
如果孩子能力強,也可以寫一寫,還可以為自己的小詩配插圖。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四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辈⒙?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能力。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掛圖。
借用已有經(jīng)驗導入新課,親切自然。
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深刻的內(nèi)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yǎng)。
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幫助學生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韻味。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案F”,“窮盡”的意思?!额}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緣”,“因為”的意思?!按松健?,指廬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jié)讀”。
4、指名讀,齊讀。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促進課外積累。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嶺”和“峰”這兩個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五
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由兩首古詩組成,描寫和贊美了春天的景色?!对伭肥翘拼娙速R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洞喝铡肥撬未韺W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姹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詠柳》,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柳樹在春天生發(fā),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寫柳樹,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世界呈現(xiàn)出的勃勃生機。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一樹”,滿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shù)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
“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絳”,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詠柳》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nèi)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qū)Υ禾斓馁澝?。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春日》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fā)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皩し肌?,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jīng)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盀I”,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皷|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叭f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翱偸恰保际?。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這首詩前兩句是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后兩句從理性上受到啟發(fā)。同時,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是虛寫,“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實寫。虛實結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氣勃勃,而且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感情。
這兩首詩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六
雨后的早晨,從香甜的春睡中醒來,推開窗戶,撲進的不僅僅是清新的空氣,更有那清脆的鳥鳴,淡淡的花香,濃濃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潤著的芳草綠葉,令人振奮。那濕潤的落花,那鮮嫩的綠葉,似乎把昨夜的春風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曉》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shù)筆,就把那不經(jīng)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這剪輯的“春之聲”,正是那“春意鬧”的畫外音。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diào)?;ú莘笔?,千里鶯啼,春風楊柳,令人陶醉。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著風箏,放飛著快樂,放飛著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么悠遠。
二、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生字的呈現(xiàn)。
(1)揭示課題識字?!肮旁妰墒住敝?,“古、詩、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詩《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課題過程中即可指導認讀5個生字??上葘Α肮旁姟弊骱唵谓忉?,再結合“幾首歌曲”、“幾首兒歌”、“幾篇課文”等對“首”作簡單理解,最后出示兩首古詩的題目。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讀古詩,認讀詩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條中的生字,引導識記。
2.生字的識記。
(1)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引導學生根據(jù)新舊字的聯(lián)系,采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方法識記生字。如:
自—首舍—古讀—詩對—樹—村睡—眠。
閃—問—間—聞屋—居醒—醉親—童外—處。
3.識字的鞏固。
(1)利用課件或生字卡片鞏固認讀。
(2)讀詞語鞏固生字的識記。如:
兩首古詩一首兒歌冬眠處長見聞。
鄉(xiāng)村居住大醉煙花童話散步。
(3)在讀、背古詩的過程中鞏固生字的識記。
4.寫字指導。
本課6個要寫的字,各有各的特點,可逐一進行指導?!肮拧弊謾M要長而凸;“聲”字上為“士”字,不是“土”字,應寫得上橫長、下橫短;“多”字上下兩部分一樣,但要注意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diào)“包住”
——把捺拖長;“知”字中,口在右邊偏下,不能寫得太高;“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得垂直且稍長。
(二)朗讀感悟。
本課兩首古詩,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不要作過多的分析。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
《春曉》詩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讀時,速度可稍慢,一邊讀一邊想象,一、三句聲音較實,二、四句聲音較虛。每一句第二字可適當拉長,稍作停頓,留下想象的空間。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
《村居》較為明快,朗讀時可適當將情緒外露,讀得輕快、流暢,體現(xiàn)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和兒童生活的快樂??稍诿烤湓姷牡谒膫€字后稍作停頓。注意讀好韻腳“天、煙、鳶”。
古詩朗讀對字音的要求特別高,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學生對咬準字音要一絲不茍,并讓他們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兩首古詩的背誦難度不大,可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用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背誦。
(三)實踐活動。
1.課前活動。
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課中活動。
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先分小組比一比,再推選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談話引入。
1.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誰能讀準?(春—村)。
板書:春曉村居。
(二)學習生字。
1.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運用“利用熟字學生字“的方法自學生字。
2.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1)字音:翹舌音“詩、首、處”;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組合:古(十口)眠(目民)聞(門耳)村(木寸)。
居(尸古)煙(火因)童(立里)。
偏旁:詩—讠醉—酉忙—忄。
(3)字義(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擴詞練習):
古聲。
多處。
知忙。
(三)朗讀古詩。
1.范讀。
2.自由讀(讀對、讀順)。
3.自愿讀。
4.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四)理解古詩。
1.自讀《春曉》、《村居》。
2.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3.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五)感悟欣賞。
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六)擴展活動。
有條件的班級可合作制作風箏,開展放風箏活動。
五、資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游,后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740),詩人王昌齡游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jù)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于病故,享年52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抱負,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得到時人的傾慕和李白、杜甫的稱贊。他死后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jīng)編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現(xiàn)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詩人。
3.風箏。
風箏源于我國,又名風鳶、紙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算是風箏之祖了。五代時李鄴在宮中,以線放風箏為游戲,并在鳶頭上掛竹哨,當風箏升空,風吹竹哨,發(fā)出動聽的箏鳴,“風箏”一名便由此而來。
到了唐宋,放風箏十分盛行,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西樓一夜風箏急?!北彼螐垞穸说摹肚迕魃虾訄D》,南宋蘇漢臣的《北事通》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放風箏的場面。
明清時風箏漸趨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間風箏藝人魏之泰做“女壽星騎仙鶴”的風箏。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潑放學歸來的兒童在春風、春光中放風箏的場面,讀后令人叫絕。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會認個字會寫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體會古詩的意境。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
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識字寫字,掃清閱讀障礙。
1、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小組內(nèi)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3、小組匯報,檢查讀書效果。
4、小組合作學習,記憶漢字。
5、指導學生書寫漢字。
三、初讀課文。
1、作者簡介。
2、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詩的情感。
3、學生自由讀、小組內(nèi)讀、制名讀、全班齊讀。
四、學生質(zhì)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
2、互讀。
二、學習《贈劉景文》,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1、看圖: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組合作學習:借助圖畫理解詩意,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不懂?畫下來。
3、小組匯報。
4、配樂范讀,學生模仿,小組互讀。
5、想象詩中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6、教師小結。
7、小組朗讀比賽。
三、小組合作學習《山行》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1、根據(jù)學習《贈劉景文》的經(jīng)驗,確定學習方案。
2、小組自學。
3、匯報,師生合作解疑。
4、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說說感受。
5、教師小結。
6、背誦古詩。
四、擴展練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一
《山行》和《楓橋夜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是同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都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重在借景抒情。不同之點是,雖然同是外出觀秋景,但是一愛一愁,心境不同,景色也就不一了。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fā)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xiàn)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兩首詩的教學都可以從圖入手:
2、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3、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查查字典,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4、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詩的意思嗎?
上述的教學,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譯的難度。
《楓橋夜泊》的教學也可以如此進行。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tài)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xiàn)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xiàn)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xiàn)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xiàn)給大家。
三、再度利用傾訴衷腸。
1、再次看圖,創(chuàng)編故事。
2、虛擬相遇,互訴衷腸。
如果時間有限,可安排課下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不管是說是寫,總之會達到借詩人之口表心中真情的目的。
四、延伸推薦體會表達。
心境影響所見所思。為了進一步對此有所體會,適當向?qū)W生推薦幾首古詩,來驗證和加深此方面的理解。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鶴排云去,
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
(元)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
湖影侵篷夜色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
一天風露藕花香。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的:
1、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3、會朗誦、背誦兩首古詩,會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2.指名由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1、對李白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天門、楚江、中斷、天(通)、至此回(在這里打轉(zhuǎn))。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抽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三、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準備,為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組詞,想給哪個字組就給哪個字組,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師指導書寫并示范。
4、學生在課堂作業(yè)本上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業(yè)。
1.背誦本古詩。
2.搜集、背誦李白的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背。
2、這節(jié)課我們將去領略另一首古詩的迷人風光。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生字。
1、請小朋友們自由讀古詩,在讀的同時用鉛筆勾出生字,多讀幾遍。
2、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師出示生字卡片)。
3、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最快。
5、對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1、對蘇軾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蘇軾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瀲滟、空蒙、奇、西子。
2、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四、完成課后練習。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三
幾個淘氣的孩子高高的挽著褲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戲玩耍,在水底的石縫里捉螃蟹,撈小魚、小蝦,他們的歡笑聲在靜靜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蕩。
這么誘人的風景怎么舍得錯過呢?顧不得山高路遠,急忙叫童子停下車,走上前去仔仔細細的欣賞,情不自禁地吟誦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一
教學目的: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古詩兩首》有兩首詩,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于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qū)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xiàn)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fā)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談“春”,導詩。
生:《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生:《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藘墒酌鑼懘禾斓墓旁?,一首是杜牧寫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顥寫的《春日偶成》。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首詩,看看作者是如何來寫春天的。
二、說“春”,學詩。
生:自由輕聲讀這兩首詩。(反復讀上幾遍后)。
師: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剛才的自讀,老師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練地朗讀這兩首詩了,能不能讀出來讓大家欣賞欣賞。
生:個個躍躍欲試地。(指3——4名學生)讀這兩首古詩,教師穿插其中適時給予評價。
師:大家都能熟練地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那么這兩首古詩,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來寫的?描繪出了春天怎樣的一幅畫面?下面分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重點選擇一首詩,結合詩的譯文進行討論,然后匯總本小組的建議進行交流。
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走入各小組,傾聽學生的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江南春》這首詩。我們小組成員認為這首詩圍繞春天,寫了鶯、紅花、綠樹、村子、城廓、灑旗等景物。我們是結合譯文和古詩的描述討論出來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們小組也是討論的這首詩,我們認為他們所敘述的景物不全面,還應包括寺廟和樓臺。
生:我們通過預習知道,《江南春》這首詩的后兩句是詩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廟和樓臺,不是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師:你們小組預習的真深入!確實,后兩句詩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廟和樓臺,不是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春日偶成》這一首詩。我們覺得這首詩主要寫到了云、風、花、柳、河。我們是通過譯文和詩句的描述所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的成果真豐富,討論的問題很深入。而且結合古詩和譯文,描繪出了兩首古詩的畫面,能不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畫面畫下來。
生:紛紛地開始勾畫畫面。
三、議“春”,悟詩。
師:看著大家描繪的一幅幅畫面,老師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進了古詩,展現(xiàn)了你們的豐富的想象力,并融進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說說你為什么描繪這樣的一幅畫嗎?并說說畫這幅畫時的內(nèi)心感受。
生:老師,我們這小組是合作完成的這一幅畫,我們畫的是《江南春》這首詩的畫,翠綠的樹葉上鶯在鳴叫,綠樹映襯著紅花,一條小河從村前緩緩地流過,不遠處的茅亭過的酒旗在風中飄舞。我們畫完了這幅畫后心情很高興。
生:我畫的是《春日偶成》這首詩,你看淡淡的云從天空中飄過,一棵棵垂柳長得很茂盛,柳樹下是各色各樣的花兒。
師:同學們畫得很細致,說得也很精彩。面對同一情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認識和經(jīng)歷都是不同的,那么兩位詩人所處在當時的情境中,他們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測一下嗎?(教師適時地介紹一下有關兩位詩人的背景資料)。
生:我也認為杜牧當時的心情是愉悅的。
生:我認為杜牧當時的心情是悲傷的。因為面對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許多寺廟已隱沒在茫茫的煙雨,怎能不觸動他的傷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見的學生開始相互爭辯。
師:同學們既然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可以帶著自己的意見課后再深入地去體會一下,看看到底誰的理解更有道理。
師:大家揣摩的很有見地,你們不僅豐富了詩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進了自己的理解。
四、頌“春”,背詩。
師:“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一起來描繪我們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選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詩歌、散文、對聯(lián)等)。
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對春天的贊美。
師:《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贊美春天的優(yōu)美詩篇,讓我們一起將它深深地記在腦海中吧!
生:背誦這兩首古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三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
3.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及蘊含的哲理。(難點)。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能夠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談話導入,引出古詩(用時:5分鐘)。
1.引導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古詩。
2.教師板書《登鸛雀樓》,教學生識記“樓”字。
3.結合學生質(zhì)疑介紹“鸛雀樓”。出示圖片。
4.介紹詩人王之渙。
5.范讀全詩,指導朗讀。
1.學生背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學生認讀“樓”,再想一想怎樣記住這個字。
(1)學生跟著老師范寫進行書空“樓”。
(2)說說注意點,并臨寫一個。
3.學生讀題質(zhì)疑。欣賞圖片,了解“鸛雀樓”。
4.了解詩人王之渙。
5.跟著老師朗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1.學生交流自己學過的古詩不多,它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個詩歌的氛圍。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用時:25分鐘)。
2.指導學生讀詩句,師生合作畫簡筆畫,理解“白日”“依山盡”。
3.指導學生說說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5.指導朗讀,讀出詩中描繪的意境。
6.指導想象:如果再往上走,還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8.指導學生找到詩中描寫這個意思的詩句。
9.指導朗讀,理解“欲窮”“千里目”“一層”。
3.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會說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6.想象:再往上登,還會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飛鳥……)。
8.理解“欲窮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遠。
9.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理解“一層”指很多層。
三、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用時:8分鐘)。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依、盡、層”,再次認讀,并練習組詞。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書寫注意點,并指導臨寫。
3.教師范寫生字,重點講解“盡”的書寫要領。
4.教師利用投影儀展示同學的書寫成果,組織交流反饋。
1.學生認讀生字并組詞,比一比誰組得多。
2.學生觀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注意點。
3.觀察老師范寫,一邊觀察一邊做書空練習。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書寫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改進。
1.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生字的特點。
2.重點指導“盡”,引導學生抓住漢字書寫規(guī)律。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用時:2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識字。
2.布置作業(yè):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將詩句中描繪的畫面講給家長聽。
1.學生從老師的總結中知道:要多動腦筋想多種方法學習生字。
2.學生完成作業(yè),并請家長對自己的作業(yè)做出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用時:3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古詩《登鸛雀樓》。
2.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1.學生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二、理解詩題,知曉詩人(用時:5分鐘)。
1.介紹詩人李白。出示ppt資料。
2.板書詩題,指導學生讀題,讀準“瀑”“布”。識記這兩個生字。
3.指導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說題目的意思。
4.出示圖片,欣賞廬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態(tài)。
1.聽老師介紹詩人李白,了解他的詩歌特色。
2.朗讀題目,讀準字音。交流識記方法。
3.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4.看圖說說瀑布的樣子,了解廬山。
教師要教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題目的意思,從而為下面理解詩句打下基礎。
三、初讀疏通,初知詩意(用時:15分鐘)。
1.出示帶拼音的詩句,指導學生朗讀古詩,相機正音:讀準“紫煙”。
2.認識生字:相機區(qū)別“爐、煙”,學寫生字“照、爐、煙、掛、川”。
3.指名讀整首詩,糾正、齊讀。
4.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
讀古詩特別要讀出詩的韻律美,韻腳一定要讀準,讀到位。(如“煙”“川”“天”)。
5.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范讀并指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美。
1.學生自主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認識生字,交流識記方法,區(qū)別“爐、煙”。
3.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生字“照、煙、川、掛”。把難寫的字多寫幾遍。
4.朗讀全詩,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準韻腳。
5.學著老師的樣子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1.教師要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jié)奏。
2.在指導生字書寫的時候,要發(fā)揮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時反饋。
四、再讀課文,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用時:15分鐘)。
1.指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播放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教師解說。
3.指導朗讀第一、二兩句詩。理解詩意。
(1)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精妙。是誰把瀑布掛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4.指導學生細讀第三、四兩句詩,理解字詞,感受詩歌意境。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
(3)補充“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導學生朗讀詩句。
6.指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7.指導背誦。
1.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欣賞廬山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讀第一、二兩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4.默讀第三、四兩句詩,圖文對照思考交流: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高、筆直的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突出瀑布長的特點。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從極高的地方傾瀉而下,體會壯麗的景象。
5.聽老師總結。
6.聽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用時:2分鐘)。
布置作業(yè):搜集其他描寫瀑布的詩歌讀一讀。
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有關瀑布的其他詩歌,并且讀一讀。
如果孩子能力強,也可以寫一寫,還可以為自己的小詩配插圖。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四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辈⒙?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能力。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掛圖。
借用已有經(jīng)驗導入新課,親切自然。
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深刻的內(nèi)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yǎng)。
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幫助學生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韻味。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案F”,“窮盡”的意思?!额}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緣”,“因為”的意思?!按松健?,指廬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jié)讀”。
4、指名讀,齊讀。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促進課外積累。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嶺”和“峰”這兩個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五
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由兩首古詩組成,描寫和贊美了春天的景色?!对伭肥翘拼娙速R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洞喝铡肥撬未韺W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姹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詠柳》,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柳樹在春天生發(fā),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寫柳樹,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世界呈現(xiàn)出的勃勃生機。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一樹”,滿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shù)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
“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絳”,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詠柳》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nèi)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qū)Υ禾斓馁澝?。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春日》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fā)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皩し肌?,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jīng)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盀I”,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皷|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叭f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翱偸恰保际?。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這首詩前兩句是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后兩句從理性上受到啟發(fā)。同時,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是虛寫,“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實寫。虛實結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氣勃勃,而且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感情。
這兩首詩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六
雨后的早晨,從香甜的春睡中醒來,推開窗戶,撲進的不僅僅是清新的空氣,更有那清脆的鳥鳴,淡淡的花香,濃濃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潤著的芳草綠葉,令人振奮。那濕潤的落花,那鮮嫩的綠葉,似乎把昨夜的春風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曉》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shù)筆,就把那不經(jīng)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這剪輯的“春之聲”,正是那“春意鬧”的畫外音。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diào)?;ú莘笔?,千里鶯啼,春風楊柳,令人陶醉。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著風箏,放飛著快樂,放飛著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么悠遠。
二、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生字的呈現(xiàn)。
(1)揭示課題識字?!肮旁妰墒住敝?,“古、詩、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詩《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課題過程中即可指導認讀5個生字??上葘Α肮旁姟弊骱唵谓忉?,再結合“幾首歌曲”、“幾首兒歌”、“幾篇課文”等對“首”作簡單理解,最后出示兩首古詩的題目。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讀古詩,認讀詩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條中的生字,引導識記。
2.生字的識記。
(1)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引導學生根據(jù)新舊字的聯(lián)系,采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方法識記生字。如:
自—首舍—古讀—詩對—樹—村睡—眠。
閃—問—間—聞屋—居醒—醉親—童外—處。
3.識字的鞏固。
(1)利用課件或生字卡片鞏固認讀。
(2)讀詞語鞏固生字的識記。如:
兩首古詩一首兒歌冬眠處長見聞。
鄉(xiāng)村居住大醉煙花童話散步。
(3)在讀、背古詩的過程中鞏固生字的識記。
4.寫字指導。
本課6個要寫的字,各有各的特點,可逐一進行指導?!肮拧弊謾M要長而凸;“聲”字上為“士”字,不是“土”字,應寫得上橫長、下橫短;“多”字上下兩部分一樣,但要注意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diào)“包住”
——把捺拖長;“知”字中,口在右邊偏下,不能寫得太高;“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得垂直且稍長。
(二)朗讀感悟。
本課兩首古詩,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不要作過多的分析。詩的內(nèi)容和意境,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
《春曉》詩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讀時,速度可稍慢,一邊讀一邊想象,一、三句聲音較實,二、四句聲音較虛。每一句第二字可適當拉長,稍作停頓,留下想象的空間。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
《村居》較為明快,朗讀時可適當將情緒外露,讀得輕快、流暢,體現(xiàn)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和兒童生活的快樂??稍诿烤湓姷牡谒膫€字后稍作停頓。注意讀好韻腳“天、煙、鳶”。
古詩朗讀對字音的要求特別高,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學生對咬準字音要一絲不茍,并讓他們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兩首古詩的背誦難度不大,可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用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背誦。
(三)實踐活動。
1.課前活動。
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課中活動。
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先分小組比一比,再推選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談話引入。
1.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誰能讀準?(春—村)。
板書:春曉村居。
(二)學習生字。
1.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運用“利用熟字學生字“的方法自學生字。
2.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1)字音:翹舌音“詩、首、處”;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組合:古(十口)眠(目民)聞(門耳)村(木寸)。
居(尸古)煙(火因)童(立里)。
偏旁:詩—讠醉—酉忙—忄。
(3)字義(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擴詞練習):
古聲。
多處。
知忙。
(三)朗讀古詩。
1.范讀。
2.自由讀(讀對、讀順)。
3.自愿讀。
4.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四)理解古詩。
1.自讀《春曉》、《村居》。
2.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3.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五)感悟欣賞。
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六)擴展活動。
有條件的班級可合作制作風箏,開展放風箏活動。
五、資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游,后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740),詩人王昌齡游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jù)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于病故,享年52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抱負,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得到時人的傾慕和李白、杜甫的稱贊。他死后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jīng)編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現(xiàn)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詩人。
3.風箏。
風箏源于我國,又名風鳶、紙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算是風箏之祖了。五代時李鄴在宮中,以線放風箏為游戲,并在鳶頭上掛竹哨,當風箏升空,風吹竹哨,發(fā)出動聽的箏鳴,“風箏”一名便由此而來。
到了唐宋,放風箏十分盛行,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西樓一夜風箏急?!北彼螐垞穸说摹肚迕魃虾訄D》,南宋蘇漢臣的《北事通》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放風箏的場面。
明清時風箏漸趨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間風箏藝人魏之泰做“女壽星騎仙鶴”的風箏。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潑放學歸來的兒童在春風、春光中放風箏的場面,讀后令人叫絕。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會認個字會寫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體會古詩的意境。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
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識字寫字,掃清閱讀障礙。
1、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小組內(nèi)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3、小組匯報,檢查讀書效果。
4、小組合作學習,記憶漢字。
5、指導學生書寫漢字。
三、初讀課文。
1、作者簡介。
2、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詩的情感。
3、學生自由讀、小組內(nèi)讀、制名讀、全班齊讀。
四、學生質(zhì)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
2、互讀。
二、學習《贈劉景文》,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1、看圖: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組合作學習:借助圖畫理解詩意,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不懂?畫下來。
3、小組匯報。
4、配樂范讀,學生模仿,小組互讀。
5、想象詩中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6、教師小結。
7、小組朗讀比賽。
三、小組合作學習《山行》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1、根據(jù)學習《贈劉景文》的經(jīng)驗,確定學習方案。
2、小組自學。
3、匯報,師生合作解疑。
4、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說說感受。
5、教師小結。
6、背誦古詩。
四、擴展練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一
《山行》和《楓橋夜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是同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都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重在借景抒情。不同之點是,雖然同是外出觀秋景,但是一愛一愁,心境不同,景色也就不一了。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fā)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xiàn)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兩首詩的教學都可以從圖入手:
2、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3、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查查字典,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4、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詩的意思嗎?
上述的教學,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譯的難度。
《楓橋夜泊》的教學也可以如此進行。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tài)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xiàn)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xiàn)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xiàn)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xiàn)給大家。
三、再度利用傾訴衷腸。
1、再次看圖,創(chuàng)編故事。
2、虛擬相遇,互訴衷腸。
如果時間有限,可安排課下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不管是說是寫,總之會達到借詩人之口表心中真情的目的。
四、延伸推薦體會表達。
心境影響所見所思。為了進一步對此有所體會,適當向?qū)W生推薦幾首古詩,來驗證和加深此方面的理解。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鶴排云去,
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
(元)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
湖影侵篷夜色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
一天風露藕花香。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的:
1、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3、會朗誦、背誦兩首古詩,會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2.指名由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1、對李白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天門、楚江、中斷、天(通)、至此回(在這里打轉(zhuǎn))。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抽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三、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準備,為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組詞,想給哪個字組就給哪個字組,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師指導書寫并示范。
4、學生在課堂作業(yè)本上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業(yè)。
1.背誦本古詩。
2.搜集、背誦李白的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背。
2、這節(jié)課我們將去領略另一首古詩的迷人風光。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生字。
1、請小朋友們自由讀古詩,在讀的同時用鉛筆勾出生字,多讀幾遍。
2、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師出示生字卡片)。
3、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最快。
5、對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1、對蘇軾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蘇軾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瀲滟、空蒙、奇、西子。
2、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四、完成課后練習。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三
幾個淘氣的孩子高高的挽著褲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戲玩耍,在水底的石縫里捉螃蟹,撈小魚、小蝦,他們的歡笑聲在靜靜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蕩。
這么誘人的風景怎么舍得錯過呢?顧不得山高路遠,急忙叫童子停下車,走上前去仔仔細細的欣賞,情不自禁地吟誦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