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實用16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編寫的一份詳細教學計劃。教案的設計要符合教學目標,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能力。不同學科的教案具有一定的差異,但都應該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借助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并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乘法交換律和結合率的運用。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復習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5__4=20。
    因數因數積。
    二、教學實施。
    1、領會主題圖。
    (1)、觀察圖意。
    (2)、說說你從圖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據圖中帶給我們的信息,可解決那些問題?
    2、出示例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數量關系。
    (2)、列式計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導觀察,比較兩種解決的結果,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4__25=25__4)。
    (4)、這個等式說明了什么?(把4和25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
    (5)、舉例。
    (6)、歸納總結: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叫乘法交換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
    a__b=b__a。
    說一說a、b可以是那些數?(a、b可以是任何兩個不同的數)。
    (8)、找一找,主題圖中哪個問題可以用乘法交換律來解決。
    師:加法中有結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會有結合律呢?乘法的結合律會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1)、讀題,分析數量關系。
    (2)、請同學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書解題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組討論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
    板書:(25__5)__2=25__(5__2)。
    (5)、觀察下面三組算式,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歸納總結:
    三個數相乘,先乘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叫乘法結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a__b)__c=a__(b__c)。
    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數。
    3、比較、概括、歸納。
    比較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你發(fā)現了什么?
    交換律是兩數相加(乘)的規(guī)律,既交換兩個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數相加(乘)的規(guī)律,既可以從左往右計算,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
    4、鞏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學校教學樓共有4層,每層有5間教室,每個教室安6盞燈。一共需要多少盞燈?
    6、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二
    第一課時:直方圖(1)
    學習目標:了解頻數分布表的制作步驟。
    重點、難點:頻數分布表的制作。
    學習過程:
    問題一:下面數據是截止2002年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請根據下面的不同分組方法,你覺得比較哪一種分組能更好地說明費爾茲獎得主獲獎的年齡分布,并列出頻數分布表,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解:1.計算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2.決定組距與組數:
    3.列頻數分布表:
    年齡分組劃記頻數
    合計
    4.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課堂練習:
    1、光明中學為了解本校學生的身體發(fā)育情況,對八年級同齡的名女生的身高進行了測量,結果如下(數據均為整數,單位:):
    將數據適當分組,繪制頻數分布直方圖。
    2、體育委員統計了全班同學60秒跳繩的次數,并列出下列頻數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學;
    (2)組距是,組數是;
    (3)跳繩次數在范圍的同學有人,占全班同學%;(精確到0.01%)
    (4)畫出適當的統計圖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樣評價這個班的跳繩成績?
    3、為了進一步了解七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體育老師對七年級(1)班50名學生進行1分鐘跳繩次數測試,以測試數據為樣本,繪制出部分頻數分布表和部分頻數分布直方圖,如下圖所示.
    組別次數x頻數(人數)
    第1組801006
    第2組1001208
    第3組120140a
    第4組140
    第5組160
    請結合圖表完成下列問題.
    (1)表中的a=______.
    (2)請把頻數直方圖補充完整.
    (3)若八年級學生1min跳繩次數(x)達標要求是:x120為不合格,120140為合格,140160為良,x160為優(yōu),根據以上信息,請你給學?;蚱吣昙壨瑢W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第二課時:直方圖(二)
    學習目標:能正確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和畫頻數折線圖
    重點、難點:能正確地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學習過程:
    解:(1)計算極差:(4)畫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
    (2)決定組數和組距:
    (3)列頻數分布表:
    平行線及平行公理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jié)從實例中概括出平行線的概念,給出了平行線的記法和它的畫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論.承認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的幾何是歐氏幾何,否則是非歐幾何.由此可見,平行公理在幾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學時,學生可以從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的畫圖過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別是真正地體會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義.
    本節(jié)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導出其推論的過程定義中的在同一平面內的這個前提,是為了區(qū)別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的情況.教學時只要學生能意識到,空間的直線還存在另一種不相交的情形的,即異面直線.
    另外,從平行公理推導出其推論的過程,滲透了反證法的思想.初中學生難于理解,教材對反證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證法這個詞,只要把道理說明白即可.
    2、教法建議
    (1)概念的引入:學生從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可以直觀地認識平行線.從實例中,體會平行線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屬性,因此很有必要認真地研究它.當然,我們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義.
    (3)掌握平行線的畫法:學生剛開始接觸幾何,為降低難度,適應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圖時不要求學生寫出已知,求做,證明等步驟,只要保留作圖痕跡.通過作圖的教學使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畫出幾何圖形,為今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在學生畫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過直線外一點有幾條直線可以與已知直線平行呢?學生在動手操作后,可以體驗到公理的客觀存在性.并且可以讓有數學素養(yǎng)的同學,嘗試說明平行公理推論的正確性,通過說理,體會數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線的概念,理解學過的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論,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學過的幾何語句描述簡單的圖形和根據語句畫圖.
    3.通過畫平行線和按幾何語句畫圖的題目練習,培養(yǎng)學生畫圖能力.
    4.通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行推理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嘗試法、引導法、發(fā)現法.
    2.學生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發(fā)現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平行公理及推論.
    (二)難點
    平行線概念的理解.
    (三)解決辦法
    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發(fā)現新知、練習鞏固的方法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三角板、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投影片和適當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反饋練習,完成新授.
    3.學生自己完成本課小結.
    六、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應用,能畫出平行線,會用幾何語句描述圖形的畫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引出課題,以生活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并以變式訓練強化和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折扣的意義。
    2、掌握折扣和百分數的關系,能解答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在理解“折扣”意義的基礎上,懂得求折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數量關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分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折扣”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學生:課前了解有關商場打折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師:每到周末、節(jié)假日,我們總會看到商家為了招攬顧客,經常采用一些促銷手段,你知道哪些促銷手段?(學生結合經驗自由回答,教師用課件出示打折的情境圖。)。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折扣”的問題(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
    師:本節(jié)課我們的目標是:(課件出示)。
    1、理解折扣的意義。
    2、掌握折扣和百分數的關系,能解答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
    師:為了達到目標,下面請大家認真地看書。
    2三、出示自學指導。
    (課件出示)認真看課本第97頁“做一做“上面的內容,思考。
    1、什么是打折扣?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2、求“買這輛車用了多少錢”就是求什么?
    3、160×(1—90℅)中1—90℅求的是什么?你還會用別的方法解答這道題嗎?
    5分鐘后,比誰能做對與例題類似的題!
    四、先學。
    (一)看書。
    學生認真看書,教師巡視,督促人人都在認真地看書。
    (二)檢測。
    1.填空。
    (1)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價的()%出售,也就是降價()%;打七五折出售,就是按原價的()%出售,也就是降價()%。
    (2)某種商品實際售價是原價的95%,也就是打()折出售;某種商品降價30%出售,也就是打()折出售。
    (學生口答)。
    2.課本第97頁做一做。
    (找三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認真巡視,發(fā)現錯例,板書于黑板上對應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師:寫完的同學請舉手。下面,請大家一起看黑板上這些題,發(fā)現問題的同學請舉手。(由差-中-好依次進行更正)。
    (二)討論。
    1、看百分數,認為對的舉手。為什么?
    小結:商店有時降價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銷售,統稱“打折”,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一般情況下,不把折扣寫成十分之幾的分數形式。
    2、看三道算式,認為對的舉手。為什么?
    3、看計算過程和結果,認為對的舉手。
    4、評正確率、板書,并讓學生同桌對改,更正錯題。
    5、議一議:原價、現價、折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怎樣解決求折扣的問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教師小結:現價=原價×折數(“求折扣”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與“求一個數的十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十是多少”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是相同的,關鍵是要先理解折扣的含義,再運用分數應用題的觖題方法來解決。)。
    六、全課總結。
    下面,我們就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yè),比誰的課堂作業(yè)能做得又對又快,字體還又端正。
    七、當堂訓練。
    作業(yè)。
    1、填一填。
    (1)下列折扣化成百分數各是多少?填在()里。
    九五折()%七折()%八八折()%五折()%。
    (2)一種商品現在打八折出售,比原價便宜了()%。
    2、媽媽給小強買了一套運動服,原價120元,現在打七五折出售,比原來便宜多少元?
    板書設計:
    折扣。
    1、折扣的意義:商店有時降價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銷售,統稱“打折”,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2、折扣的計算方法:原價×折扣=現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四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認識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能應用概念進行分析,判斷,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
    2、使學生正確掌握分解質因數和求兩個數的公約數,求兩個或三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質因數和求出兩個數的公約數,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指名口算課本第64頁第11題)。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復習了整小數的意義,今天復習數的整除(板書課題),通過復習,加深對整數特性的認識,掌握好數的整除的意義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認識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能熟練地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和求公約數最小公倍數。
    二、復習約數和倍數。
    1、提問:什么是整除(板書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當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時,還可以怎樣說?板書:
    約數。
    倍數。
    2、做“練一練”第1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說明倍數和約數的依存關系。
    3、學生練習。
    (1)從小到大寫出9的五個倍數。
    復習約數倍數相關知識(略)。
    (2)寫出18的所有約數。
    三、復習質數合數。
    1、提問按照一個數約數的個數分類,除0以外的自然數可以分為幾類:
    板書:1。
    質數。
    合數。
    怎樣的數是質數?怎樣的數是合數?1為什么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口答:
    (1)說出比10小的質數和合數。
    (2)最小的質數和最小的合數各是幾?
    (3)下面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785123579190。
    3、提問:你能把90寫成質數相科乘的形式嗎(板書)這里的因數叫做90的什么數?(板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
    4、做“練一練”第3題。
    練后指名口答,集體訂正。
    四、復習公約數和公倍數。
    1、學生練習。
    (1)寫出18和24所有的公約數,指出公約數。
    (2)從小到大寫出4和6的五個公倍數,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數。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提問:什么叫做公約數和公約數?什么叫做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板書——公約數、公約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2、“練一練”第4題。
    集體練習,指名口答,說一說方法怎樣歸納三種關系?
    追問:用短除法求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復習。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問: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書:——能被2、5、3整除的數)。
    2、“練一練”第5題。
    提問:這里能被2整除的數都是什么數?不能被整數的數都是什么數,
    板書:偶數。
    奇數。
    想一想,自然數可以分為哪幾類?
    六、課堂小結。
    根據板書內容,說說相互之間有什么聯系。
    七、課堂練習。
    1、練習十一和12題。
    2、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一第15、16題、17題中(3)(4)。
    八、課外作業(yè):練習十一第18題。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五
    教師提供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14頁----17頁。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教學用具各一個,小水盆,一些綠豆。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了解圓錐的體積或容積的含義,進一步體會物體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圓錐的體積計算。
    難點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
    關鍵: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教學用具各一個,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
    看看你們能不能發(fā)現這兩個圖形之間隱藏的關系?你有什么發(fā)現?
    長方形的長等于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面積的一半或長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
    點撥自學。
    1、圓柱和圓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圓柱和圓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
    請小組開始討論。注意,這里的圓柱和圓錐指的就是圖上的圓柱和圓錐喲!按照預習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加以點撥。
    它們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只有一條高。圓錐體積比圓柱小……。
    動手做實驗:把圓錐裝滿綠豆,倒入圓柱中,看倒幾次能把圓柱裝滿。
    組際解疑。
    老師點撥。
    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師在大梅沙玩,將沙堆成一個圓錐形,底。
    面半徑約3分米,高約2.7分米,求沙堆的體積。
    (只列式不計算)。
    3、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
    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
    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計算)。
    4、如圖,求這枝大筆的體積。
    (單位:厘米)。
    (只列式不計算)。
    5、將一個底面半徑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圓柱。
    形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那么削去的體積。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以后我會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本節(jié)課通過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極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知識的探究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六
    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準備:教師與學生每人帶一個圓柱,教師給學生每4人小組發(fā)一個紙制的圓柱。每位學生準備好制作圓柱的材料。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并理解長與寬與圓柱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
    誰能說一說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么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3、交流和匯報。
    (1)關于兩個圓形得出:https:///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
    (2)關于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著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的高。
    (3)關于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征。
    教師:既然大家對圓柱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體是圓柱呢?
    (學生舉例,再讓學生自己判斷。當有一個學生說粉筆是圓柱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討論。)。
    5、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6、制作圓柱。
    1、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七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教學重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說說從數據中發(fā)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說說你發(fā)現的規(guī)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說說你發(fā)現的規(guī)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系: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在老師的小結中感受并總結正比例關系的特征。
    活動二:練一練。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
    (2)一個人的身高和年齡。
    (3)寬不變,長方形的周長與長。
    2.根據下表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相對應的數值,判斷當底是6厘米的時候,它們是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隨高的變化而變化,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的比值不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進行說明)。
    3.買郵票的枚數與應付的錢數成正比例嗎?填寫表格。先填寫表格,再說明理由。
    應付的錢數隨購買的枚數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應付的錢數與買郵票的枚數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說理由。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八
    (絕大多數學生舉起了手,部分同學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么計算的?
    生1:我從書上看到,分數與整數相乘時,只要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變。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結果就是。
    (舉手的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生1的發(fā)言,還有個別學生表示是數奧班的學習中了解到的。)。
    生2:為什么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師:問得多好啊!看來你是經過積極思考的。(這個問題正是理解算理的關鍵)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組內交流。
    (幾分鐘以后,許多同學舉起了手。)。
    生3:我是這么想的:3表示3個相加,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所以只計算分子3+3+3,也就是33=9就可以了,分母仍然是10。
    師:你能抓住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從而將分數乘整數與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聯系起來思考,真好!表揚!
    生4:里面有3個,3個的3倍就是有9個,也就是。
    師:你對分數的計算單位以及分數單位的個數理解得很透徹!
    生5:如果將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結果還是,而不是3個。
    師:你從反面給我們講明了分母不能與整數相乘的道理,謝謝你。
    生6:我認為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所以,3等于。
    生7:我想給大家舉個例子說明3等于9。老師拿來10支粉筆,每天用去,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這些粉筆的。
    師: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理解數學,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生8:我是通過畫圖得到的結果。先畫一個長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表示,我涂了3個,得到。
    師:用畫圖法分析題意,也是我們經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你很會動腦!
    [反思]。
    在這一片斷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問題的研討和解決之中,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反思這一教學過程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及時調整策略,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fā)設計教學。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要遵循3備原則,即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在教學《分數乘整數》之前,其實班里已經有許多學生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學程序(呈現問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這些知識我早就知道了,沒什么可學的了。,從而失去探究的興趣,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合理的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方法、形式,充分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在教學時,我故意將分數乘整數的結論灌輸給學生,省去了獲取結論的研究過程,意在讓學生問為什么?。這時學生抓住這一質疑點,提出:為什么只把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帶著為什么去探索。由質疑開始的探索是學生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主動探索,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迫不及待地,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解決疑問。極大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學生激情發(fā)言中迸發(fā)。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九
    “比的意義”是小學六年級第十一冊教材中教學重點之一。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氨鹊囊饬x”這部分知識內容繁雜,學生缺乏原有感知、經驗、不易理解和掌握。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突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2、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并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fā)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fā)合作意識,理解并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
    (3)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
    1、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激發(fā)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
    2、從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能夠發(fā)現數學問題。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4、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5、采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于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一則消息引起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學生對這則消息進行討論、交流時,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獲得情感體驗,同時能發(fā)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義”教學。
    第一步給出班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兩個條件,請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確是男生和女生兩個量在比,啟發(fā)學生思維,除了用以前學的除法知識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后展開“比的意義”教學活動,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運用新知識說說。(說明:從學生身邊的數量中提取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新知識。運用舊知識進行傳遞,輕松快樂。)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2、比的讀法與寫法、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比的讀法和寫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組織同學們匯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能夠寫出幾個比的實例,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匯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guī)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3、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零?
    通過引導學生看板書,合作交流能夠比較出“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填寫出表格,再通過“相當于”這一詞的理解,明確他們的區(qū)別。
    (三)、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學習感受。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獲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匯報中,使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
    學習目標: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據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啟發(fā)。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
    (三)比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教師板書:xy=k(一定)。
    三、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2、通過今天的學習,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43頁做一做。
    五、課后作業(yè)。
    練習七6、7、8、9題。
    六、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每本頁數×裝訂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二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么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3、交流和匯報。
    (1)關于兩個圓形得出: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2)關于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著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的高。
    (3)關于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征。
    教師:既然大家對圓柱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體是圓柱呢?
    (學生舉例,再讓學生自己判斷。當有一個學生說粉筆是圓柱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討論。)。
    5、運用知識進行判斷。
    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哪些不是?說明理由。
    6、制作圓柱。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三
    (1)學生在小組內通過相敘述,質疑問難等方式回憶概念的意義。
    (2)學習復習完后各組互派代表相查概念的掌握情況,并向老師匯報抽查結果。
    2、梳理知識網絡。
    (1)小組活動。
    師:從同學們反饋情況來看,各小組這些復習概念較好,但數的整除里知識之間存在什么聯系和區(qū)別呢?請同學們動手整理一下。
    (2)對比交流。
    抽一小組在黑板上整理,然后各小組表示。
    師:通過展示,你們認為哪種觀點有道理呢?
    各小組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后,都說出了道理。
    下面看到老師這里也有一個網絡圖。
    師:通過網絡圖更清楚地知道,在整除的前提下產生了一對概念倍數、約數、倍數下面又產生了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約數下面又產生了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概念;從分析自然數的個數又引入了質數合數的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數一定是2、3、5的倍數,從能被2整除的這個角度,出現了奇數偶數概念。公約數只有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所以互質數與公約數有聯系。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四
    1、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通過觀察、計算和推理等活動,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空間觀念及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時教案。
    課題認識公頃課型新授執(zhí)教人備課時間。
    上課時間。
    教學。
    內容教材第34頁例1。
    教材。
    分析。
    教材通過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占地面積,讓學生感受比較大的面積,引出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接著以“邊長100米的正方形”來表征面積單位“1公頃”,幫助學生建立“公頃”與“平方米”的聯系。
    教
    學
    目
    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會進行。
    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相關面積公式和面積單位換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
    重難點。
    認識公頃的含義,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教具。
    學具。
    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公頃。
    1、同學們能估計一下我們教室的占地面積有多大嗎?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2、引入:請同學們欣賞下面一組圖片。(先后呈現南京明孝陵、北京中華世紀壇、鳥巢和我國大片森林的畫面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公頃這一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板書:認識公頃)。
    活動二、自主探索,認識公頃。
    1、認識1公頃的含義。
    指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就是1公頃。
    2、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出示“試一試”
    提問:你能計算這塊平行四邊形菜地的面積嗎?用計算器算一算。
    小結:把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量改寫成以公頃為單位的數量時,可以用原來的數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
    3、嘗試單位換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動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1、指導完成練習六第1題。
    2、指導完成練習六第2題。
    3、指導完成練習六第3題。
    4、指導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估計學校的占地面積有多大?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頃有多大?
    想象一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學:1公頃的含義。
    把學生帶到操場,讓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
    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這個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分小組合作測量長和寬,并計算出面積,再推算出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地面的面積是1公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五
    《百分數的應用(三)》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有兩個層次的基礎: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和百分數知識的學習。同時,本課的學習還將是學生初中代數學習的知識基礎。
    本課的編排是這樣的,教材呈現出一幅笑笑媽媽記錄的家庭消費情況統計表以及針對表格提出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和課后閱讀資料主要是體現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而第二問則是本課的重點所在。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本課編排特點,我將本課目標設定為以下兩點
    1.通過探索、交流、比較,使學生掌握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與人交流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找準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探究交流——自主構建。
    2.聯系生活——體驗價值。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較、聯系生活都是學習本課的有效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3大塊:閱讀資料,導入新課——自主探究,分析比較——拓展思路,學以致用。
    課始,閱讀資料,導入新課。課件出示教材中的閱讀材
    料關于恩格爾系數的介紹。請學生帶著下列問題獨立閱讀“恩格爾系數指什么?結合課前收集的數據你能計算出你家的恩格爾系數,并對此做出科學解釋嗎?”,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饋并小結得出: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三)”。
    應的復習題就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尋找新的知識生長點,感悟新的學習方法以達到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課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較”分為3個層次:循序漸進,動態(tài)示題——探究交流,夯實基礎——比較優(yōu)化,激活思維。
    首先:循序漸進,動態(tài)示題?!靶πσ舱{查了一份他們家的
    食品支出情況,我們去看一看”然后運用課件將表格中的第一排數據一一出示,讓學生分別判斷處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這樣逐一出示,能夠讓學生的觀察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觀的發(fā)現笑笑家生活水平從貧困—溫飽—接近小康的巨大變化,感受到這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張表格。這時,我將問題(1)去掉,因為它已經在動態(tài)出示表格的過程中完成了,直接將問題(2)改成(1)隨著表格一起出現:“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這個家庭的總支出嗎?”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環(huán)節(jié)和比較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
    探究交流,夯實基礎。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以下4步完成
    1.獨立審題,并嘗試畫圖、列式、解答。
    2.小組內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饋。
    獨立完成有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形成,
    以達到自主建構。交流想法則是用語言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再一次論證,展現。
    而在展示方法這一步,由于前面的學習基礎,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用方程來解這道題,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會出現這一種“(65%-35%)x=210”,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同學用算術方法---210÷(65%-35%)。所以將這三種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饋的時侯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尤其是對等量關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種“65%x-35%x=210”根據要求,學生一般都會先畫出線段圖,那么首先要讓學生根據線段圖說出圖意,其次說出列方程的根據:“你是抓住哪句話來分析的?”通過“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關系:“食品支出的錢數-其他支出的錢數=210元”,再根據等量關系說出所列方程的含義:“65%x、35%x分別表示什么?”以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并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65%-35%)x=210”雖然從算式來看只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實際上他們所依據的數量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可適時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方程方法的區(qū)別與聯系。期間對于學生因為粗心比較容易犯的錯誤,要拿出來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討論錯的原因??傊?,對于基礎好的同學多放手,給他們探索的空間,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既要讓他們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時給予引導。
    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時指出列方程這種方法在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實際生活中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試一試的第2題“(2)2005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兩項支出一共5400元,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
    來鞏固所學。由于第一題“(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與例題是重復的,所以刪掉。而第(2)題作為例題的延伸和對主題資源的有效利用做為課堂練習。
    課尾——拓展思路,學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學習比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練習題和例題基本處于同一層次水平,所以我在豐富練習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聯系生活實際這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據此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
    1.某班在一次數學單元訓練中這道題是從扇形圖的練習形式以及涵蓋了基本訓練、變式訓練、發(fā)散訓練的練習內容兩方面豐富了本課,其意圖是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數學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 第二道題選用的材料是《我國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情況》的財經報道。
    2.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局面下,我國經濟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15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7526.8億元,同比增1.6%,地方本級收入23992.07億元同比增長9.8% 問題:根據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并列出算式? 這道題的數據雖然復雜不方便計算,但是體現了數學材料的真實性。其傾向性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綜合運用的能力。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本課的板書: 因為本課本著“放手讓學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書的設計遵循“黑板是學生的試驗田”的原則,除了教師板書課題及一些重點要求外,主要是學生上來展示他們的解題方法。
    就是這樣,一堂樸實數學課的探究與應用,就此結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專家與同仁的指導。謝謝!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全冊篇十六
    師:倒數不是什么東西,而應該是什么知識?(同學們輕輕地笑了)。
    生2:數怎樣倒法?
    生3:是不是只有分數有倒數?
    師:也就是說,同學們想知道倒數的意義和有關方法。
    教師板書:意義、方法。
    師:倒數的意義和有關方法課本上都有,我們一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我們在學習中要有自己的發(fā)現。我相信你們。
    教師板書:發(fā)現(用另一種顏色的粉筆寫)。
    (1)自學課本。
    師:請大家在課本上找到倒數的意義,讀一讀。
    學生打開課本,尋找倒數的意義,用筆劃詞句。
    (2)復述意義。
    師:請同學們合上書,誰能說說什么是倒數?
    生1:乘積是1。
    師:看來只讀一遍就要記住有一定的難度,誰再來說說?
    生2: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教師板書:乘積是1的兩個數。
    師:后面是什么,張老師忘了,誰來幫忙?
    生3:互為倒數。
    教師接著板書:互為倒數。
    (3)初步剖析意義。
    師:我們讀的時候可以把這句話分成兩部分,你認為該怎么讀?
    生1: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生2: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師:這兩種讀法究竟哪一種讀法好?同桌同學討論一下,并說說你的想法。
    生3: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師:為什么這樣讀?
    生3:這樣讀很順。
    師:你是怎樣讀的?
    生4: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師:同意這樣讀的同學請舉手??磥?,女同學都支持第一種,男同學都支持第二種。我也支持第二種的讀法。
    教師邊說邊板書:條件(在乘積是1的下面劃上紅線)、結論(在兩個數互為倒數的下面劃上紅線)。
    師:因為有了乘積是1的條件,才有兩個數互為倒數的結論。
    (1)示范舉例。
    師:現在老師寫一個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這句話的意義?
    教師板書:4/55/4=1。(生:符合)。
    師:那你有什么結論?
    生:4/5和5/4互為倒數。
    教師板書:4/5和5/4互為倒數。
    師:在條件前加兩個字。
    教師板書:因為板書在4/55/4=1的前面。
    師:有了因為,就有。
    學生齊聲回答所以,教師板書:所以板書在4/5和5/4互為倒數的前面。
    師:誰來把條件、結論完整地說一說?
    生:因為4/55/4=1,所以4/5和5/4互為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