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說課稿(優(yōu)質16篇)

字號:

    總結創(chuàng)作經歷,挖掘創(chuàng)意的來源和成長的點滴。在總結中要突出主題并突出重點。如果你對寫總結感到困惑,不妨參考一下以下的總結范文,或許能幫到你。
    豐碑說課稿篇一
    1、她鏟除惡勢力,又帶領民警幫助被惡勢力迫害的馮大爹收割麥子。
    2、抓捕躲藏了11年的兇手,并像親閨女一樣照顧韓大媽的生活。
    3、收養(yǎng)孤女春雨,像媽媽一樣照顧她的學習和生活。
    輕讀課文找一找:
    面對這樣的好局長以身殉職的消息,馮大爹、韓大媽、小春雨有什么反應?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
    1、真是難以讓人相信的噩耗,老農馮大爹心中像塌了半邊天,跺著腳大叫:“這不可能,這不是真的!”
    2、馮大爹痛哭不已:“長霞啊,你是俺千家萬戶的門神,是貼在百姓心頭的福字??赡銢]喝過俺家一口水,沒吃過俺家一口饃,就這樣走了,我們的心都碎了啊!
    默讀課文找一找:
    面對長霞的逝去,成千上萬的人們又有什么樣的反映呢?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
    消息傳開,嵩山悲號,潁水嗚咽,雨像淚一樣飄灑,淚如雨一般傾訴。成千上萬的百姓,從十里八鄉(xiāng)趕來,和任長霞告別,吊唁的隊伍,排出一條近3公里的蜿蜒長龍,晝夜不停,三日不斷。
    17日上午,登封萬人空巷,近20萬群眾守候在靈車將要經過的路上。60米寬的大道旁,排成了兩條長龍。白花、黑幛連成一片,送殯的嗩吶聲縈繞天際。
    1、消息傳開,嵩山悲號,潁水嗚咽,雨像淚一樣飄灑,淚如雨一般傾訴。成千上萬的百姓,從十里八鄉(xiāng)趕來,和任長霞告別,吊唁的隊伍,排出一條近3公里的蜿蜒長龍,晝夜不停,三日不斷。
    2、17日上午,登封萬人空巷,近20萬群眾守候在靈車將要經過的路上。60米寬的大道旁,排成了兩條長龍。白花、黑幛連成一片,送殯的嗩吶聲縈繞天際。
    3、大家知道,任長霞愛美、愛花。悼念長霞,登封三日花售盡。送別長霞,登封出現(xiàn)了鮮花的長河。
    思考:
    1、從這三個場面描寫,你體會到了什么?
    2、你認為要以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三個感人的場面?
    (以低沉的語氣讀出人們的悲痛)。
    豐碑說課稿篇二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耧L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zhàn)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xù)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huán)境和殘酷的戰(zhàn)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wèi)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zhàn)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tài)十分鎮(zhèn)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zhàn)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fā)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fā)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wèi)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一、導入新課。
    播放“感動中國”任長霞的頒獎詞。
    問:同學們,你知道這是為誰寫的頒獎詞嗎?對,是任長霞。
    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走進16課,走近任長霞。
    板書課題。
    二、分析課文。
    1、放課文配樂朗讀。
    2、學生仔細聽。
    3、文中最令你感動的場面是什么,請找出來讀一讀。
    4、指名回答。
    豐碑說課稿篇三
    朱德---朱爺爺?shù)拇竺芍^是家喻戶曉,朱爺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為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立下了豐功偉績,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今年是朱爺爺誕辰120周年,大家都在深切懷念他,作為和朱爺爺同鄉(xiāng)的我今日也閱讀了朱爺爺在長征途中所發(fā)生的一些事,其中《讓馬》這一個小故事讓我受益非淺。
    讓馬這個故事主要講:在長征途中只有少部分人有馬,朱爺爺就有一匹馬,但是他總沒騎,不知是朱爺爺舍不得,還是怎么的,他總是把馬讓給別人騎。一次班長胡光隋同志的馬在一次戰(zhàn)斗中被打死了,他只好步行。有一次胡光隋同志的腳在行軍時被碰傷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朱爺爺看見了,就親切地問:“小胡,腳怎么了?騎上我的馬吧!”胡光隋同志正在猶豫騎不騎馬的時候朱爺爺已經去追前面的隊伍去了,只好騎上了馬。當隊伍通過崎嶇的小路時,朱爺爺總是命飼養(yǎng)員把馬停在路旁讓部隊先過,自己站在一邊,像慈父般叮嚀在叮嚀。
    朱爺爺是多么無私忘我呀!在想想我自己連一枝小小的鉛筆也不肯借給別人,朱爺爺比起來那可真是天壤之別。
    豐碑說課稿篇四
    《豐碑》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自己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贊揚了他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應屆畢業(yè)生小編整理了關于人教版五年級《豐碑》說課稿,希望對小學語文課文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豐碑》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選學課文。本課跟前面的第四單元配套,是革命傳統(tǒng)類的文章。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自己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贊揚了他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選編意圖: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動我們的地方;二是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摯、悲壯動人,是一篇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好教材。
    五年級的學生,處于第三學段,他們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并初步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將以立人為主旨、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努力構建學生主動參與的生命課堂。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訂為以下幾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2、感受軍需處長無私的精神、無畏的信念,從中受到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理解軍需處長的.身體怎么會“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及紅軍部隊受到的鼓舞。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BR>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根據學學生實際情況,我將采取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做到講與練結合,扶與放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同人物共鳴、入情入境、抒發(fā)崇敬之情,揣摩寫作方法,實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科特點,我設計了了解豐碑、感知豐碑、走近豐碑、豐滿豐碑、樹立豐碑等五大塊內容。
    第一環(huán)節(jié):了解豐碑,感知豐碑,形成閱讀期待
    這樣課堂從咬文嚼字開始,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閱讀期待,不但有了語文味,也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環(huán)節(jié):走近軍需處長,感受豐碑形象
    學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寫軍需處長的第7自然段。在這個自然段的教學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時又巧妙地穿插天氣描寫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時,我便以文中矛盾處引導學生思考:人被凍死是很痛苦的,為什么軍需處長死的時候這樣鎮(zhèn)定、安詳?通過邊朗讀邊思考軍需處長的內心活動,并引導學生用“因為軍需處長想到……所以被活活凍死卻十分安詳鎮(zhèn)定”來說話,然后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反復讀描寫軍需處長神態(tài)的句子,并熟讀成誦。這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情感內化,符合是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
    第三環(huán)節(jié):豐滿豐碑,揣文章寫作特色
    我以引讀的方式過渡到第三環(huán)節(jié):學習將軍的有關句子,但重點就抓“軍禮”,體會將軍情感變化。特別突出“想象”:如果這個軍禮會說話的話,可能會說什么呢?進一步帶學生走進將軍的內心世界,并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著震驚、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復朗讀“將軍愣住了……敬了一個軍禮?!碑攲W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積淀,當教師引領學生在軍需處長的精神和將軍的情感變化中走了個來回時,軍需處長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學生對這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充滿了崇敬,這時老師再引導學生重讀引導學生關注“晶瑩”這個詞,先從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層——軍需處長為了革命的勝利而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精神。接著又通過課件出示一組“英雄”形象,進一步豐滿人物形象,提升“豐碑”含義。那么最后誦讀碑文,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也將是課堂的一個高潮。
    第四環(huán)節(jié):樹立豐碑,抒發(fā)崇敬之情
    軍需處長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來就像一座豐碑,他那舍已為人(無私)、勇于獻身(無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瑩的豐碑。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我便對學生說:“這座晶瑩的豐碑不僅感染了將軍,堅定了這只隊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讓我們把這座碑永遠牢記在心中吧!
    豐碑說課稿篇五
    設計理念:
    創(chuàng)設情景,縮短時空距離,使學生真正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確理解豐碑的含義。
    學習目標:
    1、深刻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確理解豐碑的含義。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發(fā)展變化的脈絡進行記敘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豐碑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風雪交加的情景,提問:你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聯(lián)系上節(jié)課所了解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默讀課文。
    2、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析題:
    課件)。
    三、學習課文:
    1、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多媒體課件,概括第一部分內容。
    (2)為什么說紅軍面臨的是嚴峻的考驗,課文怎樣描述的?
    a、畫出重點詞: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邊讀邊畫出描寫冰天雪地的句子,說說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還可能遇到什么困難?
    (3)將軍思索什么,疑慮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樣?
    將軍很擔心,說明考驗的確很嚴峻。這支隊伍在未來的道路上還會有更多的可能存在。無論哪一種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毀我們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更何況是幾種可能一齊出現(xiàn)呢!在這種情況下,將軍不得不考慮這支隊伍能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2、抓住重點段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讀第二部分。
    (在學生回答時引導學生看課件感知當時的情景,了解軍需處長犧牲的形象。)。
    凍僵的軍需處長什么樣?請大家畫出他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用不同符號),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這些充分體現(xiàn)出軍需處長毫不利己、舍己為人的革命精神。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3)理解將軍的'心情。
    你知道凍僵的老戰(zhàn)士是軍需處長,將軍知道嗎?他面對這位凍僵的老戰(zhàn)士心情怎樣?(用課件聯(lián)系有關句子使學生感受當時的情景)。
    郎讀,讀出將軍的感受。
    (4)當將軍知道被凍僵的是軍需處長時,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學生回答后聽課文錄音,感受軍禮的莊嚴及將軍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較句子,體會軍禮的莊嚴,感悟無比崇敬之情。(見課件)。
    (5)理解豐碑的含義。
    聯(lián)系13段結合上文談談為什么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呼應開頭問題)。
    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豐碑的本義和比喻義,進一步體會軍需處長的形象在將軍和戰(zhàn)士及我們的心目中已成為一座豐碑。
    (6)假如讓你為這位軍需處長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會怎樣設計這個碑呢?讓我們閉上眼睛為這為軍需處長在心中畫一座碑吧!(放課件中的音樂)。
    學生描述后出示課件中設計的碑。
    3、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結合最后一段理解戰(zhàn)士們的腳步聲為什么是沉重而堅定的。
    沉重:失去軍需處長心情沉重。堅定:為軍需處長的精神感動且受到鼓舞,因此為充滿勝利的信心為步伐堅定。
    (2)看課件,比較句子,進一步體會戰(zhàn)士們無比堅定的信心,體會這個信心是軍需處長的克己奉公、舍己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帶來的?;卮鹆藢④娮畛龅囊蓡?。
    (3)有感情朗讀最后一段。
    四、小結:
    軍需處長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將軍最初的疑問,這座晶瑩的豐碑不僅感染了將軍,堅定了這只隊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讓我們把這座碑永遠牢記在心中吧!
    豐碑說課稿篇六
    小學語文課本里收集了不少紅軍長征途中涌現(xiàn)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讓我們把思緒再一次拉回到那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一起走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豐碑》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xiàn)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紅軍將士的敬佩從心底油然而生。我們嘗試利用多媒體讓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去感悟。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明。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注意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于是,我擬訂了以下學習目標。
    1.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人片斷,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自議的能力。
    4.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體會文中當詳則詳,當略則略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重難點在于: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將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三、教法、學法設計。
    1.激情范讀,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集圖象、音效、文字為一體的優(yōu)點,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畫面與音樂聲中,老師用充滿激情的朗讀,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并簡要說出整體感受。
    2.自主學習,重點感悟。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源藢徱曢喿x教學過程,課堂首先要保證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這種對話至少應包括:
    (1)搜集處理信息并把握意義(即讀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獲得思想啟迪;
    (4)享受審美樂趣。
    第一點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著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段落,并想想為什么感動?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與小組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多媒體把學生可能受感動的段落隱藏起來,到學生匯報學習情況的時候,跟隨學生的匯報一一展現(xiàn)出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情景,加上師生互動的推進,為學生的感悟營造了氛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樣的自主選擇性學習,可以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學生在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材料、學習伙伴的過程中,真正參與了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自主,真正走進了文本。
    3.相互啟發(fā),協(xié)同學習。
    既然閱讀是一種對話,那如何來把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有兩種身份,第一種是與學生平等的再學習者;第二種是給予學生啟迪的引路人。教與學的過程,我們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啟發(fā)、協(xié)同學習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也要給予學生適時的點撥。例如:描寫凍僵的軍需處長那一段,如何讓學生感悟其偉大,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詞語:倚靠、鎮(zhèn)定、安詳、夾著、伸著、單薄破舊,聯(lián)系人物的身份和這樣嚴寒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緊接著,帶領學生走進軍需處長的內心,想象此時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掌握軍隊后勤大權的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樣,描寫將軍向軍需處長敬禮的那一段,抓住“緩緩地、深深地”這些詞語讓學生走進將軍的內心,體會將軍的復雜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達到一個高潮,同時,多媒體也把我們引進一個高潮,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學生預習時理解的“豐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釋,即高大的石碑??稍谖闹惺沁@個意思嗎?從而促使學生去探討豐碑的真正含義,它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畫面中,軍需處長被大雪掩蓋住了,與云中山連為了一體,讓我們感受到軍需處長的這種精神與天地同在。正是這種精神激勵紅軍將士不斷前進,文中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可以請學生換個說法,體會一個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赡苡械臅f:“勝利一定屬于這樣的隊伍?!庇械臅f:“勝利怎能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有的會說:“難道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嗎?”等等。
    通過朗讀比較,讓孩子們知道:同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本課要表達強烈的感情,用反問的形式是最好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了自己的語言,也讓學生感受到紅軍將士的決心,多媒體同時出現(xiàn)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把整個課堂引入一個高潮。
    豐碑說課稿篇七
    《豐碑》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選學課文。本課跟前面的第四單元配套,是革命傳統(tǒng)類的文章。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自己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贊揚了他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選編意圖: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動我們的地方;二是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摯、悲壯動人,是一篇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好教材。
    五年級的學生,處于第三學段,他們掌握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并初步學會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將以立人為主旨、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努力構建學生主動參與的生命課堂。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訂為以下幾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2、感受軍需處長無私的精神、無畏的信念,從中受到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理解軍需處長的身體怎么會“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及紅軍部隊受到的鼓舞。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BR>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根據學學生實際情況,我將采取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做到講與練結合,扶與放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同人物共鳴、入情入境、抒發(fā)崇敬之情,揣摩寫作方法,實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科特點,我設計了了解豐碑、感知豐碑、走近豐碑、豐滿豐碑、樹立豐碑等五大塊內容。
    第一環(huán)節(jié):了解豐碑,感知豐碑,形成閱讀期待。
    這樣課堂從咬文嚼字開始,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閱讀期待,不但有了語文味,也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環(huán)節(jié):走近軍需處長,感受豐碑形象。
    學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寫軍需處長的第7自然段。在這個自然段的教學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時又巧妙地穿插天氣描寫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時,我便以文中矛盾處引導學生思考:人被凍死是很痛苦的,為什么軍需處長死的時候這樣鎮(zhèn)定、安詳?通過邊朗讀邊思考軍需處長的內心活動,并引導學生用“因為軍需處長想到……所以被活活凍死卻十分安詳鎮(zhèn)定”來說話,然后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反復讀描寫軍需處長神態(tài)的句子,并熟讀成誦。這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情感內化,符合是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
    第三環(huán)節(jié):豐滿豐碑,揣文章寫作特色。
    我以引讀的方式過渡到第三環(huán)節(jié):學習將軍的有關句子,但重點就抓“軍禮”,體會將軍情感變化。特別突出“想象”:如果這個軍禮會說話的話,可能會說什么呢?進一步帶學生走進將軍的內心世界,并順勢引導學生分別帶著震驚、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復朗讀“將軍愣住了……敬了一個軍禮?!碑攲W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積淀,當教師引領學生在軍需處長的精神和將軍的情感變化中走了個來回時,軍需處長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學生對這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充滿了崇敬,這時老師再引導學生重讀引導學生關注“晶瑩”這個詞,先從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層——軍需處長為了革命的勝利而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精神。接著又通過課件出示一組“英雄”形象,進一步豐滿人物形象,提升“豐碑”含義。那么最后誦讀碑文,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也將是課堂的一個高潮。
    第四環(huán)節(jié):樹立豐碑,抒發(fā)崇敬之情。
    軍需處長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來就像一座豐碑,他那舍已為人(無私)、勇于獻身(無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瑩的豐碑。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我便對學生說:“這座晶瑩的豐碑不僅感染了將軍,堅定了這只隊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讓我們把這座碑永遠牢記在心中吧!
    豐碑說課稿篇八
    《豐碑》是九年義務教育四年級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篇課文意境優(yōu)美,人物形象鮮明行動,感情真摯濃烈,給人經呼之欲出之感。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按照本組“詳寫和略寫”的訓練要求:一要從將軍語言、神態(tài)的變化,了解將軍的內心活動,體會將軍對軍需處長崇敬的心情;二要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形象,體會軍需處長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為革命事業(yè)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晶瑩的豐碑”的特殊含義。據此說明,在教學中使學生明白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形象,將軍語言、神態(tài)的變化是詳寫;紅軍部隊艱難前進、種種考驗等是略寫。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以聯(lián)系的方式“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設計特色]。
    立足整體,突出重點;強化聯(lián)系,促進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紅軍隊伍在行軍途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學習他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
    重點。
    1、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為何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難點。
    理解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為何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時間。
    二課時。
    教法。
    情境教學法、直觀法、對比法、自學法等。
    教具。
    多媒體、錄音帶。
    同學們,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曾經有無數(shù)個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贊歌。今天,讓我們的思緒再次回到那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去聆聽一個發(fā)生在行軍途中真實感人的故事,認識一位無名英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25課《豐碑》。(板書課題)。
    1、齊讀課題。
    2、誰告訴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豐碑”是什么意思?
    3、再讀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1、這是一座什么樣的豐碑?用來紀念誰?請同學們帶著問題,打開課本124頁,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1)讀讀下面的詞語。
    冰坨呼嘯惡劣殘酷襲擊。
    樹干塑像單薄嚴峻倚靠。
    (2)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通過讀書,你還明白了什么?(板書:軍需處長)。
    (4)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哪一段點明了這是一座晶瑩的豐碑,是用來紀念軍需處長的。
    2、課件出示13小節(jié):
    (2)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讀書是解決問題最好辦法。帶著問題,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描寫軍需處長神態(tài)的語句;用曲線畫出描寫將軍神態(tài)的語句。
    1、誰告訴大家,軍需處長神態(tài)描寫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課件出示)。
    2、誰來把這一段有關軍需處長神態(tài)描寫的語句給大家讀讀。
    (1)“鎮(zhèn)定”“安詳”是什么意思?
    (2)這位老戰(zhàn)士被嚴寒凍死了,為什么還那么鎮(zhèn)定、安詳?請你結合這一段描寫、聯(lián)系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5)作為一名軍需處長,他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他無愧于每一位戰(zhàn)士,在他身上,有一種一心為公、舍己為人的可貴精神,讓我們懷著崇敬之情一起來讀讀這一小節(jié)。
    1、你剛才讀書時,畫出了那幾處將軍神態(tài)描寫的句子?
    (1)交流學習成果。
    a、通過神態(tài)語言體會將軍生氣、震怒、悲傷、內疚、感動、敬佩的情感變化。
    b、自由讀,師生對讀體會、生生反復讀體會。
    c、將軍本以為是軍需處長的失職致使老戰(zhàn)士被嚴寒凍死,他非常生氣、憤怒,但當他得知眼前這位凍僵的老戰(zhàn)士竟然就是那位給戰(zhàn)士們分發(fā)棉衣的軍需處長時,內疚、感動、敬佩一齊涌上心頭,軍需處長身上有一種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將軍的眼睛濕潤了,百感交集的他將自己的千言萬語化做了一個志高無上的軍禮。(出示課件插圖:這就是當時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學們,假如你就是圖中的將軍,看著眼前被嚴寒凍死,漸漸和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你心里會想些什么?讓我們也跟將軍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個莊嚴的軍禮?!叭w起立,敬禮!”
    (3)軍需處長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獨沒有他自己,他這種一心為公,舍己為人的精神不僅成了將軍心中的豐碑,也成了我們心中的豐碑,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文中的這段話?(課件配樂,出示13小節(jié)內容)。
    (4)同學們,請你聯(lián)系課文內容,談一談對“晶瑩的豐碑”的理解(板書:一心為公、舍己為人)。
    小結:從形象上看,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的身體像一座晶瑩的豐碑,更重要的是一座軍需處長一心為公、舍己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將軍和戰(zhàn)士心中的豐碑。(同時插掉黑板遺留的問題)。
    (5)同學們,你由眼前的軍需處長想到了哪些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
    (課件:由插圖依次閃現(xiàn)劉胡蘭,董存瑞……)小結:其實,在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上,像軍需處長這樣的戰(zhàn)士還有很多很多。
    (6)那么,處在今天的和平時期,你能說出你心中的豐碑嗎?(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們和軍需處長一樣,成了我們,不,成了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不朽的豐碑,成了共和國的中流砥柱。
    齊讀14小節(jié)。
    1、學到這兒,老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你們是否跟我一樣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紅軍戰(zhàn)士,這時,你最想對軍需處長說什么話來表達你此時的心情?請同學們在課文的插圖下題一兩句碑文。
    3、同學們軍需處長走了,他坦然從容的走了,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但是他那一心為公、舍己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豐碑,(構畫豐碑圖)留在了將軍的心中,留在了戰(zhàn)士們的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前進。
    豐碑說課稿篇九
    本次教研會的主題是踐行智慧課堂之錦園模式。我覺得,陳老師執(zhí)教的《豐碑》一課課堂設計思路清晰,考慮了文章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在學習課文內容、落實教學目標的同時,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很好地體現(xiàn)了模式提出的八個字“興趣探究實踐發(fā)展”。下面具體談談我的聽課體會:
    《豐碑》是一篇選學課文,按照編排的意圖,選學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運用到學習中去。和《豐碑》相對應的是第四單元課文,第四單元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敦S碑》這篇文章的表達方法其實就是文章中最耐讀的地方,如:環(huán)境描寫的輔墊作用;對軍需處長神態(tài)的描寫;用將軍的情感變化來反襯軍需處長的品質等等。
    陳老師在這些精彩之處都進行了重錘敲打,比如引導學生去想象長征途中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的回答較豐富,有的說雪崩,有的說會遇到敵人的圍追堵截,有的說缺衣少糧……這樣的空白想象為下文打下了伏筆。
    “側面描寫”是本文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之一,陳老師通過溫馨提示,要求學生劃出描寫將軍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并用一個詞表達將軍的心情。教學時,抓住將軍神態(tài)的三次變化,啟發(fā)討論:“將軍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紅著眼睛,像一頭發(fā)怒的豹子”“兩腮的肌肉抖動著”,這些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了將軍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體會到這些神態(tài)描寫既表現(xiàn)了將軍對軍需處長工作的不滿,又表現(xiàn)了將軍對紅軍戰(zhàn)士深深的愛。當?shù)弥@位凍僵的戰(zhàn)士正是軍需處長時,“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些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體現(xiàn)了將軍內心的巨大震動。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讀、思、品、悟,體會到將軍此時既有因錯怪軍需處長而感到的深深愧疚,又有對軍需處長崇高的敬意。理解透徹后,再訓練分角色有感情朗讀。例:用激憤高昂的語氣讀“將軍對身旁的人吼道……發(fā)棉衣”,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讀“有人小聲地告訴將軍……軍需處長。”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從中體會將軍由愕然到發(fā)怒到崇敬的心理變化,使軍需處長那種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和面對死亡泰然處之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教學摒棄了課堂教學中的繁瑣提問和不必要的講解,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維訓練。
    本節(jié)課較好地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特點。除了潛心默讀外,激情四射的陳老師還帶著學生品讀片斷,咬文嚼字,讀悟結合,反復讀,讀出味道,讀出層次。如在感悟了將軍的內心后,陳老師分別引導學生懷著崇敬的、沉痛的、自責等不同感情進行朗讀。
    在課的結尾,陳老師合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寫對軍需處長說的話,可以是一個短語,一句話,一段話,一首詩等。練筆可以使學生靜下心來,從容思考,其效果肯定遠遠好于口頭回答。而且練筆是全體參與,人人動筆。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應該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并且動筆。
    總之,陳老師這堂課給了學生“一個智慧的課堂”,以對話凸現(xiàn)著課堂的內涵;以真實彰顯著課堂的生命;以情感描繪著課堂的色彩。陳老師用自己的智慧點燃了學生的智慧。相信每位聽課教師和孩子們的心中已經矗立起一座晶瑩的永垂不朽的豐碑。
    豐碑說課稿篇十
    小學語文課本里收集了不少紅軍長征途中涌現(xiàn)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讓我們把思緒再一次拉回到那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一起走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豐碑》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示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學中,如何讓同學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同學對紅軍將士的敬佩從心底油然而生。我們嘗試利用多媒體讓情景交融,讓同學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去感悟。
    新的課程規(guī)范告訴我們,應注意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同學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于是,我擬訂了以下學習目標。
    1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同學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人片斷,協(xié)助同學積累語言。
    3培養(yǎng)同學自讀、自悟、自議的能力。
    4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體會文中當詳則詳,當略則略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重難點在于: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同學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將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1激情范讀,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集圖象、音效、文字為一體的優(yōu)點,從一開始就把同學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畫面與音樂聲中,老師用充溢激情的朗讀,引發(fā)同學情感上的共鳴,并簡要說出整體感受。
    2自主學習,重點感悟。
    新的課程規(guī)范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同學、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币源藢徱曢喿x教學過程,課堂首先要保證同學獨立、充沛、深入地與文本對話。
    這種對話至少應包括:
    (1)搜集處置信息并掌握意義(即讀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獲得思想啟迪;
    (4)享受審美樂趣。第一點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著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學中我讓同學找出自身最受感動的段落,并想想為什么感動?同學把自身的感悟與小組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多媒體把同學可能受感動的段落隱藏起來,到同學匯報學習情況的時候,跟隨同學的匯報一一展現(xiàn)出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情景,加上師生互動的推進,為同學的感悟營造了氛圍,發(fā)明了有利條件。這樣的自主選擇性學習,可以給同學更廣闊的空間,同學在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習資料、學習伙伴的過程中,真正參與了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實現(xiàn)了自主,真正走進了文本。
    3相互啟發(fā),協(xié)同學習。
    既然閱讀是一種對話,那如何來掌握教師與同學之間的對話,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有兩種身份,第一種是與同學平等的再學習者;第二種是給予同學啟迪的引路人。教與學的過程,我們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啟發(fā)、協(xié)同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同學的獨特感受,也要給予同學適時的點撥。例如:描寫凍僵的軍需處長那一段,如何讓同學感悟其偉大,我引導同學抓住幾個重點詞語:倚靠、鎮(zhèn)定、安寧、夾著、伸著、單薄破舊,聯(lián)系人物的身份和這樣嚴寒的環(huán)境,引導同學質疑問難,緊接著,帶領同學走進軍需處長的內心,想象此時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掌握軍隊后勤大權的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樣,描寫將軍向軍需處長敬禮的那一段,抓住“緩緩地、深深地”這些詞語讓同學走進將軍的內心,體會將軍的復雜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達到一個高潮,同時,多媒體也把我們引進一個高潮,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同學預習時理解的“豐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釋,即高大的石碑??稍谖闹惺沁@個意思嗎?從而促使同學去研討豐碑的真正含義,它是一種舍己為人的高尚精神。畫面中,軍需處長被大雪掩蓋住了,與云中山連為了一體,讓我們感受到軍需處長的這種精神與天地同在。正是這種精神激勵紅軍將士不時前進,文中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假如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可以請同學換個說法,體會一個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赡苡械臅f:“勝利一定屬于這樣的隊伍?!庇械臅f:“勝利怎能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有的會說:“難道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嗎?”等等。通過朗讀比較,讓小朋友們知道:同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本課要表達強烈的感情,用反問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學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了自身的語言,也讓同學感受到紅軍將士的決心,多媒體同時出現(xiàn)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把整個課堂引入一個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學習。
    眾所周知,語文是門百科全書式的學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課程。這篇課文離同學的實際距離遙遠,如何拉近時空的距離。課前資料的收集尤為重要。同學采用各種渠道,收集有關長征的音像、圖片、文字資料,互相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認識,也了解到紅軍長征的艱險以和一些故事。課堂上同學對內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來自于這些收集來的信息。這樣真正讓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
    板書意在言簡意賅,本課的板書,我以一棵大樹、幾座山峰為背景,這也是軍需處長犧牲的場景,大樹下“舍己為人、勇于犧牲”幾個大字體現(xiàn)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讓同學銘記于心。
    豐碑說課稿篇十一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xiàn)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zhí)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這節(jié)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xiàn)語感積淀,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小學語文第十冊》。本節(jié)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jié)課的教學正體現(xiàn)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豐碑說課稿篇十二
    1、教材簡析:這是講讀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自己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贊揚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
    2、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豐碑是第七組教材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是“詳寫與略寫”。學懂了這篇課文,落實了這一訓練重點,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不單是從文章的內容去理解文章,還懂得從材料的安排來理解文章的結構,從而也使學生知道在寫作中詳略得當?shù)剡M行寫作,安排材料。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根據教學大綱,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個方面全面考慮,而且要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符合學生的實際,以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標。
    (1)本課時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弄清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因此,可確認為本課時的知識目標。
    (2)在教學時,我圍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及將軍的情感變化的語句進行分析,從而體會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領悟了理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習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質重點的語段作為本課時的能力目標。
    (3)本課時的教學,讓學生了解紅軍隊伍在行軍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學習他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這是本課時的思想的教育目標。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了解紅軍隊伍在行軍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學習他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
    5、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為何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根據教材內容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靈活合理的進行多種教法的優(yōu)化組合,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做到講與練結合,扶與放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苯虒W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本課時教學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從而體會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在授課時,我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從描寫軍需處長的神態(tài)、動作、衣著的詞句中品詞、析句,從而體會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課文寫將軍的情感變化的語段,實際上是為了從側面襯托軍需處長的偉大,在教學這部分時,我引導學生去分析將軍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體會他的心情,讓學生在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讀一讀的過程中,體會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后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由題入文,設置懸念。
    一上課,讓學生齊讀課題后,便讓學生回答課題“豐碑”是指什么?讓學生知道豐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偉大的功績。緊接著我問課文中的豐碑指什么?學生從課文中便能找出答案,這豐碑指的是軍需處長。這時我讓學生知道軍需處長在軍隊中是負責管理什么的?這為體現(xiàn)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于是我又問道: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呢?這引起了同學們的深思。這樣設置么懸念,能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從整體上去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剖析課文,理解中心。
    文章贊揚的是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也是教學中需要學生領悟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我抓住了最能體現(xiàn)軍需處長崇高精神的語段進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描寫軍需處長的課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我首先利用媒體展現(xiàn)了被凍僵的軍需處長的畫面,以畫面來感染學生,再找出有關自然段讓學生學習討論這段話從哪幾個方面描寫軍需處長的?并想想哪些詞語用得好。學生不難找出“安詳”“鎮(zhèn)定”“單薄破舊”這些詞語用得好,然后我進一步誘導學生去分析。我問道:“為什么軍需處長穿得這么單薄?”這樣一點撥,使學生明白到這是一支裝備很差的隊伍,他們最缺的是棉衣。軍需處長把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我緊接著說:“這么嚴寒的天氣,軍需處長的穿著這么單薄,他明明知道自己會被凍死,可他的神態(tài)為什么這么鎮(zhèn)定,這么安詳呢?這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明白了軍需處長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所以,他十分鎮(zhèn)定、安詳。他們明白了軍需處長這么鎮(zhèn)定、安詳是因為自己盡到責任,死而無憾。他們明白了軍需處長這么鎮(zhèn)定、安詳是因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便讓學生體會到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配樂朗讀,并進行配樂范讀,在讀中進一步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一股對軍需處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對將軍的描寫,實際上是為了從側面襯托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在教學這一重點部分時,我先讓學生找出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將軍看到老紅軍犧牲時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劃出這些詞語體會。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我讓學生填表分析將軍的情感變化。我問學生,當看到凍僵的老戰(zhàn)士時,將軍為什么叫軍需處長來?當沒有人回答他時,他為什么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白這時將軍認為軍需處長沒給這位老戰(zhàn)士發(fā)棉衣,以至凍死。這是軍需處長失職造成的嚴重后果。他要叫軍需處長來追究責任,這也為下文體現(xiàn)軍需處長的偉大作了個埋伏。當將軍知道這位犧牲的老戰(zhàn)士就是軍需處長,將軍為什么向這位軍需處長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這一個軍禮,包含了將軍復雜的感情。他為自己錯怪了軍需處長而內疚。這一無聲的軍禮,表達了將軍的千言萬語和對軍需處長的哀悼。學生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從中體會到了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使同學們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這些句子的同時,我讓學生比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區(qū)別?!俺閯印焙汀岸秳印庇惺裁磪^(qū)別。這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扎扎實實得到訓練,也學會在特定的句子中體會詞義。在分析清楚將軍的情感變化后,我讓學生滿懷深情地朗讀,學生在讀中再一次被軍需處長的偉大感動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瀾。
    為了落實這一單元訓練重點,我緊接著問道:“課文為什么詳寫軍需處長犧牲時的神態(tài)、動作、衣著和詳寫將軍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這一問讓學生知道:這都是為了突出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也讓學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關系特別密切的材料應詳細些,為學生今后習作作鋪墊。
    (三)、深入體會,強化中心。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能體會到軍需處長那種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時我便問: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呢?我讓學生邊看圖邊回答,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去分析問題,這時學生都能說軍需處長的外形,確實像一座晶瑩的豐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為人、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遠銘記在戰(zhàn)士們心中,解決了這一畫龍點睛的問題,學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課文的內容。
    在講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會腳步聲為什么是沉重堅定的?讓學生體會到戰(zhàn)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為樹立了軍需處長那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充滿了勝利的信心,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因為受到軍需處長的鼓舞,戰(zhàn)士們一定能經受嚴峻的考驗,一定能戰(zhàn)勝重重困難。這樣,也使同學們從中受到鼓舞。
    (四)、總結課文,熏陶情感。
    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不僅在戰(zhàn)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我便對學生說:“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么?”這時學生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知識。
    為了鞏固堂上所學的知識,我給學生布置兩題作業(yè):
    (1)用“濕潤”“晶瑩”造句。
    (2)背誦課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
    豐碑說課稿篇十三
    小學語文課本里收集了不少紅軍長征途中涌現(xiàn)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讓我們把思緒再一次拉回到那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一起走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豐碑》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xiàn)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對紅軍將士的敬佩從心底油然而生。我們嘗試利用多媒體讓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去感悟。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注意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于是,我擬訂了以下學習目標。
    1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人片斷,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自議的能力。
    4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體會文中當詳則詳,當略則略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重難點在于:抓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發(fā)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紅軍將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1激情范讀,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集圖象、音效、文字為一體的優(yōu)點,從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畫面與音樂聲中,老師用充滿激情的朗讀,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并簡要說出整體感受。
    2自主學習,重點感悟。
    3相互啟發(fā),協(xié)同學習。
    既然閱讀是一種對話,那如何來把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有兩種身份,第一種是與學生平等的再學習者;第二種是給予學生啟迪的引路人。教與學的過程,我們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啟發(fā)、協(xié)同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也要給予學生適時的點撥。例如:描寫凍僵的軍需處長那一段,如何讓學生感悟其偉大,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詞語:倚靠、鎮(zhèn)定、安詳、夾著、伸著、單薄破舊,聯(lián)系人物的身份和這樣嚴寒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緊接著,帶領學生走進軍需處長的內心,想象此時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掌握軍隊后勤大權的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樣,描寫將軍向軍需處長敬禮的那一段,抓住緩緩地、深深地這些詞語讓學生走進將軍的內心,體會將軍的復雜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達到一個高潮,同時,多媒體也把我們引進一個高潮,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學生預習時理解的豐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釋,即高大的石碑??稍谖闹惺沁@個意思嗎?從而促使學生去探討豐碑的真正含義,它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畫面中,軍需處長被大雪掩蓋住了,與云中山連為了一體,讓我們感受到軍需處長的這種精神與天地同在。正是這種精神激勵紅軍將士不斷前進,文中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可以請學生換個說法,體會一個句子的不同表達方式??赡苡械臅f:勝利一定屬于這樣的隊伍。有的會說:勝利怎能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有的會說:難道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嗎?等等。通過朗讀比較,讓孩子們知道:同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表達方法;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本課要表達強烈的感情,用反問的形式是最好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豐富了自己的語言,也讓學生感受到紅軍將士的決心,多媒體同時出現(xiàn)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把整個課堂引入一個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學習。
    眾所周知,語文是門百科全書式的學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課程。這篇課文離學生的現(xiàn)實距離遙遠,如何拉近時空的距離。課前資料的收集尤為重要。學生采用各種渠道,收集有關長征的音像、圖片、文字資料,互相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認識,也了解到紅軍長征的艱險以及一些故事。課堂上學生對內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來自于這些收集來的信息。這樣真正讓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
    板書意在言簡意賅,本課的板書,我以一棵大樹、幾座山峰為背景,這也是軍需處長犧牲的場景,大樹下舍己為人、勇于犧牲幾個大字體現(xiàn)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讓學生銘記于心。
    豐碑說課稿篇十四
    《豐碑》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十冊第七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摯、悲壯動人,講述了長征途中,一位老軍需處長在冰天雪地里被嚴寒凍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好教材。
    這篇課文位于《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之后。教學本文除繼續(xù)訓練學生分清詳寫和略寫外,要抓住兩個重點: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使學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段的理解、積累和運用,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根據本課的特點和所處的位置,針對學生的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會用“濕潤”“晶瑩”造句。
    2、學習課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衣著等方面詳細描寫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背誦課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
    其中,通過“他的神態(tài)十分鎮(zhèn)定,十分安詳”體會軍需處長崇高的內心世界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語言特色,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結合投影、錄音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通過激情導入、音樂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自讀入境,“披文入情”,美讀品味,體悟寫法,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本課除繼續(xù)運用“分清詳略、自讀自悟、體情悟法”的學習方法外,著重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由外表體會人物內心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比較、反復誦讀、看圖等方法,達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學生方面,教師主要運用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適時激勵、示范引導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自己讀書感悟的興趣。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yǎng)學生讀書用腦、注意文題、主動自學、自覺積累的良好閱讀習慣。
    圍繞教學目標,體現(xiàn)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我將本課的教學任務安排在兩課時內完成。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學習生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課時,鞏固生字詞語,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完成課后練習及片段仿寫。整個教學真正體現(xiàn)“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誦讀積累、遷移運用”的母語學習規(guī)律。
    充分感知、教學第一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接著指名學生讀課文,檢查讀書情況,對讀不好的地方進行示范朗讀后,再讓學生反復練讀,直到“充分”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初讀課文讀懂了什么,以了解學生自讀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接著直奔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抓住讀不懂的問題,理解品味。著重理解“他的神態(tài)十分鎮(zhèn)定,十分安詳”。分這樣幾個步驟:
    1、通過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鎮(zhèn)定、安詳”的字面意思;
    3、反復誦讀,抒發(fā)學生心中的感情;
    4、背誦內化課本語言;
    5、寫贊美的話,進行表達訓練。最后通過教師的引讀,讀懂將軍在這一過程中的情感歷程。
    誦讀積累、在理解的基礎上,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及時把精美的語段背下來,已水到渠成。這一段主要采用以讀代講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讀語言、音樂渲染,引導學生讀出真情實感,背得如出己口。
    遷移運用、這一步設計了兩道練習:一是寫一段贊美老軍需處長的話,用上“濕潤、晶瑩”等詞語。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寫法,寫人物外貌。
    豐碑說課稿篇十五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小學語文第十冊。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xiàn)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zhí)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這節(jié)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
    課堂中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
    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xiàn)語感積淀,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
    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小學語文第十冊》。
    本節(jié)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創(chuàng)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xiàn)出教者的別具匠心。
    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里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并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發(fā)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zhàn)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jié)課的教學正體現(xiàn)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豐碑說課稿篇十六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第22課《豐碑》第2課時。
    2、教材簡析:這是講讀課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自己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贊揚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豐碑是第七組教材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是“詳寫與略寫”。學懂了這篇課文,落實了這一訓練重點,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不單是從文章的內容去理解文章,還懂得從材料的安排來理解文章的結構,從而也使學生知道在寫作中詳略得當?shù)剡M行寫作,安排材料。
    4、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根據教學大綱,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個方面全面考慮,而且要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符合學生的實際,以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標。
    (1)本課時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弄清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因此,可確認為本課時的知識目標。
    (2)在教學時,我圍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及將軍的情感變化的語句進行分析,從而體會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領悟了理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習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質重點的語段作為本課時的能力目標。
    (3)本課時的教學,讓學生了解紅軍隊伍在行軍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學習他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這是本課時的思想的教育目標。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了解紅軍隊伍在行軍中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學習他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
    5、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tài)、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為何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根據教材內容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靈活合理的進行多種教法的優(yōu)化組合,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做到講與練結合,扶與放結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苯虒W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本課時教學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從而體會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在授課時,我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從描寫軍需處長的神態(tài)、動作、衣著的詞句中品詞、析句,從而體會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課文寫將軍的情感變化的語段,實際上是為了從側面襯托軍需處長的偉大,在教學這部分時,我引導學生去分析將軍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體會他的心情,讓學生在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讀一讀的過程中,體會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后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由題入文,設置懸念。
    一上課,讓學生齊讀課題后,便讓學生回答課題“豐碑”是指什么?讓學生知道豐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偉大的功績。緊接著我問課文中的豐碑指什么?學生從課文中便能找出答案,這豐碑指的是軍需處長。這時我讓學生知道軍需處長在軍隊中是負責管理什么的?這為體現(xiàn)軍需處長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于是我又問道: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呢?這引起了同學們的深思。這樣設置么懸念,能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從整體上去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剖析課文,理解中心。
    文章贊揚的是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也是教學中需要學生領悟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我抓住了最能體現(xiàn)軍需處長崇高精神的語段進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描寫軍需處長的課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我首先利用媒體展現(xiàn)了被凍僵的軍需處長的畫面,以畫面來感染學生,再找出有關自然段讓學生學習討論這段話從哪幾個方面描寫軍需處長的?并想想哪些詞語用得好。學生不難找出“安詳”“鎮(zhèn)定”“單薄破舊”這些詞語用得好,然后我進一步誘導學生去分析。我問道:“為什么軍需處長穿得這么單???”這樣一點撥,使學生明白到這是一支裝備很差的隊伍,他們最缺的是棉衣。軍需處長把棉衣讓給了戰(zhàn)友。我緊接著說:“這么嚴寒的天氣,軍需處長的穿著這么單薄,他明明知道自己會被凍死,可他的神態(tài)為什么這么鎮(zhèn)定,這么安詳呢?這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明白了軍需處長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所以,他十分鎮(zhèn)定、安詳;他們明白了軍需處長這么鎮(zhèn)定、安詳是因為自己盡到責任,死而無憾;他們明白了軍需處長這么鎮(zhèn)定、安詳是因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便讓學生體會到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配樂朗讀,并進行配樂范讀,在讀中進一步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一股對軍需處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對將軍的描寫,實際上是為了從側面襯托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在教學這一重點部分時,我先讓學生找出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將軍看到老紅軍犧牲時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劃出這些詞語體會。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我讓學生填表分析將軍的情感變化。我問學生,當看到凍僵的老戰(zhàn)士時,將軍為什么叫軍需處長來?當沒有人回答他時,他為什么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白這時將軍認為軍需處長沒給這位老戰(zhàn)士發(fā)棉衣,以至凍死。這是軍需處長失職造成的嚴重后果。他要叫軍需處長來追究責任,這也為下文體現(xiàn)軍需處長的偉大作了個埋伏;當將軍知道這位犧牲的老戰(zhàn)士就是軍需處長,將軍為什么向這位軍需處長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這一個軍禮,包含了將軍復雜的感情。他為自己錯怪了軍需處長而內疚。這一無聲的軍禮,表達了將軍的千言萬語和對軍需處長的哀悼。學生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從中體會到了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使同學們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這些句子的同時,我讓學生比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區(qū)別;“抽動”和“抖動”有什么區(qū)別。這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扎扎實實得到訓練,也學會在特定的句子中體會詞義。在分析清楚將軍的情感變化后,我讓學生滿懷深情地朗讀,學生在讀中再一次被軍需處長的偉大感動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瀾。
    為了落實這一單元訓練重點,我緊接著問道:“課文為什么詳寫軍需處長犧牲時的神態(tài)、動作、衣著和詳寫將軍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這一問讓學生知道:這都是為了突出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也讓學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關系特別密切的材料應詳細些,為學生今后習作作鋪墊。
    三、深入體會,強化中心。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能體會到軍需處長那種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時我便問:為什么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呢?我讓學生邊看圖邊回答,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去分析問題,這時學生都能說軍需處長的外形,確實像一座晶瑩的豐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為人、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遠銘記在戰(zhàn)士們心中,解決了這一畫龍點睛的問題,學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課文的內容。
    在講解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會腳步聲為什么是沉重堅定的?讓學生體會到戰(zhàn)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為樹立了軍需處長那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充滿了勝利的信心,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因為受到軍需處長的鼓舞,戰(zhàn)士們一定能經受嚴峻的考驗,一定能戰(zhàn)勝重重困難。這樣,也使同學們從中受到鼓舞。
    四、總結課文,熏陶情感。
    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不僅在戰(zhàn)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我便對學生說:“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么?”這時學生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知識。
    為了鞏固堂上所學的知識,我給學生布置兩題作業(yè):
    (1)用“濕潤”“晶瑩”造句;
    (2)背誦課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