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演講稿(實用17篇)

字號:

    演講稿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書面材料的質量,還取決于演講者的口才和表達能力。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和故事情節(jié)來增加演講稿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通過閱讀這篇演講稿,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寫作和演講的技巧。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一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于1925年晚秋,32歲時,離開故鄉(xiāng)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創(chuàng)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所作。長沙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地方,長沙也是中國農村革命的發(fā)源地,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19,毛澤東來到湖南長沙第一師范。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與同學暢談人生國事,毛澤東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19,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抱著救國救民的理念。開展了早期的社會活動,通過在社會中的磨練,他接受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19,毛澤東再度返回長沙,那時他已經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22年,毛澤東在安順曾經組織過工人補習學校,同年又領導過長沙土木工人罷工,促進了湖南省總工會的成立,后來被通緝,在1925年又輾轉回到湖南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這年春夏,他回鄉(xiāng)養(yǎng)病時組織農民運動,后又遭湘潭縣團防局緝拿。8月28日,毛澤東在韶山共產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掩護下,擺脫了敵人的追捕,經長沙等地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毛澤東重游了學生時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時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頭,毛澤東回憶自己的前半生,回憶起1911~1923年在長沙求學生活和社會活動,想起其間發(fā)生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慘案、國共合作的領導權之爭,感慨之余,寫下這首詞,展現出作者的激情壯志和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這首詞的朗誦: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二
    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全詞在片語之間,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翱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眲t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的感嘆,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tǒng)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爸辛鲹羲硕麸w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這首詞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zhàn)友們?yōu)榱烁脑炫f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三
    基于上述的分析,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抓住關鍵詞,理清思路。2通過多次朗讀體會詩歌意境。3學習本文含蓄凝煉極富表現力的語言。4學習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愛國主義情感。
    綜觀高考詩歌鑒賞題誤答的原因主要是輕讀詩,重做題,平時閱讀品質不良,缺乏閱讀激情,語感較弱,對詩詞的感受淺薄?;谶@一原因結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反復誦讀。體會意境、揣摩語言。教學難點是:鑒賞詞作的意境。
    《沁園春長沙》是詩歌鑒賞單元的起始課,對后面的詩歌教學起到領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會學生鑒賞本詞,還要讓學生學會鑒賞詩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設疑、討論法為主,以點撥比較法為輔。通過這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一)導入新課。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談起中國詩歌傳統(tǒng),人們總是喜歡把詩經、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并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早在初中時我們就欣賞過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師生共同背誦,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毛澤東同一詞牌的作品《沁園春長沙》。
    (二)介紹背景。主要從兩個方面介紹。一方面是當時社會的大背景,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另一方面是毛澤東活動的小背景,軍閥趙恒惕要逮捕他。(所謂學習詩歌要知人論世,通過背景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詞的主旨,體會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種形式的朗讀。朗讀是詩歌教學的有效手段,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意境。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的韻味。在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安排的。
    1、教師在《長征組歌》“過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詞。主要目的是用標準的語言規(guī)范學生,激發(fā)他們背誦的積極性,又能讓他們沉浸在詞的感情氛圍中。
    2、讓學生自由朗讀。朗讀前教師作誦讀提示,這首詞朗讀時應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領起字,這兩個字后要稍作停頓,突出領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萬類霜天競自由”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3、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詞。
    4、最后讓學生齊讀。
    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通過反復朗讀能夠加深學生對詞作的感悟,能夠領會作者的情感。
    (四)賞析部分。
    1、理清思路,從整天上把握文章內容,體會詞的意境。讓學生用語言再現當時的場面,啟發(fā)學生描繪壯麗的湘江秋景圖,盡量讓學生把自己置于詩的境界中,讓學生用心體會偉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頭,描繪的卻是一幅充滿生機的秋景圖。面對眼前景物,詩人自然會勾起對往事的回憶。全詞表達出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設計4個小題,用多媒體顯示給大家,這幾個問題我是按照由淺入深來確立的,主要通過學生討論的方式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詞,避免將詞理解得支離破碎。)。
    為了加深對詞作的理解,讓學生再次誦讀全詞,然后找兩名同學用優(yōu)美的散文語言來描述詞的上下闕,學生描述之后,教師在描述,在教師描述時,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通過想象在腦海里形成畫面。(這樣既時學生領會了詩歌語言比散文語言更含蓄凝煉又極富表現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里,形象思維能力,加深了對詞作的理解。)。
    2、詩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煉、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豐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詩人都會注意“煉字、煉意”“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意境全出,寫盡了春天的勃勃生機。而在《沁園春長沙》的上闕中錘煉得十分精彩的詞語也有很多,讓學生體會“獨立寒秋”的“獨立”,“層林盡染”的“染”“鷹擊長空”的“擊”,“魚翔淺底”的“翔”,如果把這些詞語換成其它的近義詞可不可以,表達效果有何不同?讓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回答,教師做適當的評說(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把握全詞的基礎上從細處理解詞人煉字煉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詞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在對字詞賞析后,還要加深對具體詞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話“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做為重點分析。這個詞句里將“獨立”前置,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們說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讓學生把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進行意境比較。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意境要從“意”和“境”兩方面來考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討論明確了毛澤東的“獨立寒秋”更抒發(fā)了一種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通過比較,加深了學生對全詞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鑒賞詩詞的方法,也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詞的主要表現手法。在體會情景交融時可以通過朗讀、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重點體會上闕景中是如何顯情的,下闕情中又是如何見景的,在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小結。
    (五)、延伸比較閱讀。
    將《沁園春長沙》與歐陽修的《秋聲賦》節(jié)選部分做比較。讓學生主要從意境和表現手法來比較,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各組派代表談,教師做結(比較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領袖不同的胸襟和氣度,從而理解詩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寫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然后教師總結全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詞(有感情)。
    2、把《沁園春長沙》與《沁園春雪》進行比較。
    (七)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是從內容、結構和表現手法來設計的,能使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詞。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四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是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如下是沁園春長沙文言文翻譯內容,為大家提供參考。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BR>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翻譯: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里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游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表達的情感:
    沁園春長沙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fā)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在這崢嶸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熱情奔放,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五
    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詩詞中的代表作之一。詞以長沙為題,是抒寫與長沙有關的經歷。長沙對青年毛澤東來說,是有非常深厚而親切的政治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感情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詩人毛澤東正是帶著對于長沙親切的政治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感情而故地重游的。當詩人佇立橘子洲頭,眺望岳麓山楓葉秋紅的背景,憑吊愛晚亭杜牧《山行》遺曲,目送滾滾北去的湘江水,舉目仰觀天空展翅的雄鷹,俯首察看碧水躍動的游魚,感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競爭,涌發(fā)了“誰主沉浮”的感喟。一方面是故地重游,緬懷往昔不平凡的歲月,意在懷古;另一方面是追昔撫今,今昔對比,旨在諭今,流露出激情與壯志。
    上闋記游,以“獨立”開篇,以詩人所見起筆,重在寫景;下闋以“攜游”二字照應,意在回憶往事,以景寓情,重在抒情。上闋寫景,特寫晚秋之景。這秋景別具生氣,一反古人“無邊落木蕭蕭下”、“寒蟬凄切”、“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蕭索。寫景也并非是純寫景物不關情,而是景中寓情。試看楚天秋景,寒意逼人;楓葉笑紅,岳麓染翠;湘水奔流,魚躍無束;天高地迥,鳶飛戾天,萬物不息。這些鮮活的'畫面給人美的享受,倍增樂觀向上的情懷。而景中情恰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俊采風流,敢為天下先,敢做擎天巨人,寄興致于曠遠,揚斗志于飛舟,慨天地之茫茫,寄沉浮于百侶的體現。所以下闋抒情首先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百侶曾游”、“指點江山”、“浪遏飛舟”。雖然斗轉星移,物是人非,當年所發(fā)生的一切已成為過去,但舊地重游似曾相識的情感油然而生。睹物思人、睹物生情,都是在眼前這一特定的似曾相識的景物上展開的。這就自然而然地把眼前與往昔的一切聯系起來,不得不令人撫今追昔,發(fā)思幽古之情。
    其次,今日“獨立”是親身之經歷,親眼之目睹,親身之感受;當年是“攜游”,也是昔日之親身經歷,親眼之目睹,親身之感受。前后對比,只是時間變了,空間沒有變化,今非昔比,情況也不同。昔日是風華正茂,書生意氣;而今是革命重任在肩,風雨如磐,是把昔日理想付諸實踐的時候,是力挽狂瀾的實施。
    再次,有了這些美好的景象,感情又能通過這樣的景象抒發(fā)出來,不僅顯現了當年的豪邁氣概,而且再現了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了現實。情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即“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而從全詞來說,是借景抒情。情是全詞的重頭戲,是詩人寄興之所在,是詩志的歸宿。主要言詩人改造世界之志,揚吐納新之情。詞中的藝術形象是那樣鮮活,所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那樣熾烈,感情是那樣淋漓盡致。全詞是情景交融的有機體,但全詞仍以“情為主,景為賓”,“有我之境”是全詞的主要特色。
    詞中所描繪的這些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秋景圖,不是信手拈來,極目所及,而是經過藝術加工,賦之以主觀情感的,把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從“萬類霜天競自由”中揭示秋景之奧秘,揭示蘊涵的人生哲理。從“悵寥廓,問蒼茫大地”中得出“誰主沉浮”的詰問。這詰問,不僅是對自然界萬物的質問,而是對宇宙的質問,對現實人生的嚴峻挑戰(zhàn),也是對當時不合理社會的強烈否定。詩貴乎意境,意境深遠,則詩蘊深邃;意境優(yōu)美,則詩情崇高。然而,如果離開作為主體的詩人的情感來大談客觀之景,僅憑客觀存在的自然景物就不會形成意境。真正的意境乃是情景的交融,正所謂,“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是“有我之境”的境界。詩人筆下的秋景,不正是“有我之境”的表現嗎?不正是揮灑了奮發(fā)堪稱典范,總之依拙筆陋見,本詞是情景交融,以情為主,以景為賓的藝術寫作手法,上闋即景生情,情于景中生;下闕是緣情設景,景于情中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六
    《沁園春·長沙》一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賞析。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歷史角度。
    在中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并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善于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fā)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詞的最后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美學角度。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于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笨鬃右舶选按蟆迸c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边@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肚邎@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篇什之一。
    書法鑒賞。
    此幅作品大約書寫于1954年,是毛澤東書法的代表作品,書家認為是毛澤東詩詞墨跡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們所見墨跡中最后的豐碑。詩墨寫在兩頁紅界信箋上,共15行。毛澤東筆勢飛動,迅疾便捷,但字字獨立,整篇沖和淡雅,疏朗流暢,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顧右盼,盡得自然之美;脫盡劍拔弩張之勢,卻筋骨健,艷美灑脫,結字小疏,字間多不連,但氣脈通暢,墨潤有余,瘠肥合宜,無奇大奇小之字,無奇輕奇重之筆,無倚斜取勢之墨,如百侶少年,風華正茂,風度翩翩,慢步緩行于湘江之岸,卻胸懷大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字字潤美,飛逸奇雄,驂鸞跨鶴,飄飄欲飛。此幅作品園筆兼用方筆,藏鋒為主,兼施露鋒,結體用筆瀟灑古淡,極盡江左風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處處含蓄,耐人尋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無列,行間緊密,幾與字間空白相當,結體用筆內柔外剛,“標拔志氣,輔藻情靈”。全幅一百多字,筆試和墨色隨著書情而變化,時而高昂,時而舒緩,使整幅書作氣韻貫通又結構完美。
    景物描繪角度。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只,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面,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藝術角度。
    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保ā段男牡颀垺罚┲x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tǒng)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保ā端匿樵娫挕罚┻@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內容。
    上闋:“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描繪了湘江的秋景。
    下闋:“昔日之游”作者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fā)生的關系,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
    思想層面。
    崇高美表現于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fā)。這種抒發(fā),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七
    學情分析:
    學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經歷了學習史上的重大轉折,但是在語文學習上并沒有質的提升,高中語文第一課..。因此,開學初的語文課應該以實現又初中向高中學法上的過渡,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
    教學目標:
    一、明確語文學習的常規(guī)要求。
    二、語文學習方式方法的指導。
    三、明確本學期的學習任務,按計劃完成學習內容。
    三、了解詞的一些體裁知識;了解《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和持之以恒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時常為我們的祖國擁有的歷史悠久并且燦爛輝煌的文化成就而自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卻又為我們的漢語的未來而感到莫名的恐懼。我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物欲的無限膨脹,時代的瘋狂前進,導致表意的漢字被排擠,傳統(tǒng)的文化被割裂,人文的精神在冷落……我們極有可能成為漢文化衰落的歷史罪人!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不僅要走經濟強國之路,更需要走精神強民之途。擔著精神家園建設的語文教育,責任重于泰山,我們有義務接過這根書寫著“文明”字樣的沉重的接力棒,并且還得順利地傳遞下去。
    二、明確語文學習的常規(guī)要求(約法三章):
    聽課要求:
    1、認真聽講,作好筆記(便于保管,請學生把筆記做在書本相應的地方)。
    2、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找回自信,張揚自我。(語文學習的能力目標)。
    3、為嚴肅課堂紀律,上課如有瞌睡者,要被請起表演節(jié)目。
    早自修要求:
    1、二、四、六語文早自修,課代表負責,班干部協助,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高中語文第一課..》。
    2、早自修大聲朗讀,讀出語感。配套朗讀《讀本》上的課文。
    3、每次早自修前一天課代表要提前到我這里了解朗讀任務。
    作業(yè)要求:
    1、配套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每課一練,接軌高考。
    2、摘抄和書法結合起來。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來檢查。摘抄用統(tǒng)一的.練習本。
    3、隨筆二周一篇,用統(tǒng)一的硬抄本,前面空兩張,第一張寫上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話。
    作文要求能真實大膽地發(fā)表個人看法,能寫出文體鮮明的鏈接著健康生命的作文。尊重版權,絕對原創(chuàng)。真情實感,書寫清楚。
    閱讀要求:要有個閱讀計劃。每天的閱讀量,每月的閱讀量心中要有個數。廣泛閱讀,讀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貼。
    工具書準備: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詞典。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晉]陳壽:一日無書,百事荒蕪。
    [英國]培根:“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沉淪;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前蘇聯]高爾基:“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BR>    閱讀是一種熏陶。我們所要讀的文章都是經典之作。課本與讀本相互配套,一課對一課,一個單元對應一個單元,我們應該讀懂,讀透。
    不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否則,結果往往是“皮帶沒眼——記不住”。
    [宋]蘇軾《和董傳留別》。
    腹有詩書氣自華。
    [唐]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戰(zhàn)國]孟子:盡心書則不如無書。
    清代大儒戴震懷疑朱熹給《大學章句》作的注解,終成一代宗師。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機文章。
    [宋]陸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結束語。
    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要有堅強的語文意志: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不畏艱難,目標高遠。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堅定不移,孜孜以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顯然需要我們師生一起努力,加強合作,共建美麗富饒又博大精深的語文世界。
    四、作業(yè)。
    1、預習《沁園春長沙》,能熟讀課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隨筆參考話題:《寫在教師節(jié)》。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八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州頭。
    寒秋時節(jié),我獨自站在橘子州上,湘江水向北流去。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看那重迭山脈,層層的山林變成一片紅色,滿江碧色清徹,上百只小船競相行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雄鷹在長空翱翔,魚在清徹水中游弋,萬物在這秋天競相自由自在的生活。
    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廣寬無垠的`大地呀,我問你,誰來主宰你呀?
    攜來百侶曾游。
    曾經同許多好友來這里游玩。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回憶起多少個不平凡的歲月。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那時,正值同學們青春年少,風采煥發(fā),才華橫溢,學生時代的革命熱情,意氣奔放,強勁而有力。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經常在一起評判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統(tǒng)治者視如糞土。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還記得嗎?我們去江中游泳,那波浪阻遏了飛快行駛的船只。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九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边@前三句應慢讀,其中,“北”字要重讀,“橘子洲頭”這句要稍稍拉長。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層用不快不慢的語速讀,其中,“看”字為領起字,要讀的稍長,“萬”字起一個強調的作用,所以要重讀,“層林盡染”的語調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語調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的“擊”字要重讀,“淺”字也要重讀,不過是很輕松的感覺,想象當時的語境是,魚兒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戲,游來游去。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三句,屬于快讀部分?!皭潯币刈x,讀出詩人的那種豪情,“問蒼茫大地”這句的語調要升高,“誰主沉浮”要讀的稍微長些。
    從上闋中,要讀出作者的樂觀的積極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這句的朗誦不做重點要求,只需讀對節(jié)奏即可,其中的“憶”字是下闋的領起字,稍重讀。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薄扒 币x的長一些,剩下的語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調的起伏即可,要讀出當時那個年代像毛澤東,蔡和森,他們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氣與活力。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句也屬于快讀部分。和上闋要求基本相同?!霸浄瘛?,這句重音應在后,“到中流擊水”語調升,最后一句讀的長,給人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從下闋中,要讀出革命者對于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游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fā)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毛澤東在1925年秋寫的《沁園春?長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氣風發(fā)。當時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到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這崢嶸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熱情奔放,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于是,發(fā)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這一段描寫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和其戰(zhàn)友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huán)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節(jié),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大意是: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只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天空中展翅高飛;俯看,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游。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端,不禁問道: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大意是:就在這橘子洲上,曾經和許多革命戰(zhàn)友聚會、游賞,度過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義的歲月。詩人從上片的獨往舊地重游,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一個“恰”字,統(tǒng)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大意是: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tǒng)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流”,江水中間?!皳羲保髡咴宰ⅲ骸坝斡荆耗菚r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見《毛澤東詩詞鑒賞辭典》)遏,遏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把飛快行駛的船只都阻擋住了;一種認為“浪遏飛舟”是“到中流擊水”的條件。如果按照后一種理解,這三句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浪巨大,連船只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樂。這里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zhàn)友們?yōu)榱烁脑炫f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作品賞析。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一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于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笨鬃右舶选按蟆迸c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边@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澤東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肚邎@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篇什之一。
    這首詞上半片著重寫景?!蔼毩⒑?,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里。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弊髡卟粌H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岳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鼻锼纬?,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云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詩,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里、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當代著名的嶺南畫派大家關山月濃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圖。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咫尺應須論萬里”(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大手筆。它與作者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均是雄奇?zhèn)惖娜笆斤L景畫。
    風華正茂一段崢嶸歲月。
    崇高美表現于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片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fā)。這種抒發(fā),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弊髡呦肫鹪彤斈甑耐瑢W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起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這首詞寫于1925年深秋。大約是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fā)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的高峰。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痹谶@崢嶸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熱情奔放。詩人巧妙地化用了《莊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的意境,來形容新時代的青年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奔放的胸襟。(揮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當旺盛有力的意思。過去有人解釋“揮斥”為批判駁斥,“方遒”為專家權威,是不準確的。)。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边@是對“崢嶸歲月”“揮斥方遒”的進一步具體化。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于是,發(fā)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qū)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這些既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具體內容,又是寫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了解這個背景,有助于我們進一步體會詞中閃耀著的革命者崇高心靈的美的光芒。
    中流擊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當拿云。”(李賀《致酒行》)詩人和同伴們的拿云心事,從“攜來百侶曾游”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可說是直抒胸臆,盡情傾吐,如長江大河,滔滔而下,氣勢磅礴,痛快淋漓。在結尾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壯志。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币环N解釋認為“擊水”為游泳,在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我總感覺這一意境與作者贊揚“百舸爭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傾向于“中流擊水”即“中流擊楫”的轉化?!稌x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來“中流擊楫”就成了立誓復興祖國的代詞。在這里正表示詩人要在新時代的大潮里,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誓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使人讀后仿佛聽到了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心,在怦怦躍動,從而感受到一種偉大胸懷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tǒng)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雖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叭f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皭澚壤?,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片的抒情樂章。
    下半片雖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皯浲魨槑V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梢哉f,《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fā)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二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1、請同學回憶初中時學習過的毛澤東詩詞。
    2、檢查詞的常識,教師予以補充。
    (1)詞的發(fā)展及別稱——曲詞、曲子詞、長短句、詩余等。
    (2)詞有詞牌,“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BR>    (3)詞的分類,按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4)詞一般分兩段,即為兩闋,也叫兩片。
    (5)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代表詞人,代表詩詞。
    3、檢查學生預習《沁園春-長沙》中的生字詞,讀音,注釋情況。
    1、聽錄音范讀或師范讀。
    2、學生自讀,抽讀課文。
    3、ppt顯示讀書的要求。
    (1)讀書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和寫作背景。
    (2)讀書尤其是讀詩歌,要放開聲音讀,增強語感體會。
    (3)讀書要養(yǎng)成好習慣:圈畫重點詞句、段落,學會思考問題。
    4、你了解毛澤東有多少呢?
    ppt顯示毛澤東生平事跡簡介。
    5、回顧歷史,走近1925。寫作背景介紹。
    6、再抽同學來讀詞,讀出你對于這首詞的理解。
    注意:字音、節(jié)奏、重讀、感情。
    7、試著品讀這些詞語:獨立、寒秋、看、紅、碧、盡染、碧透、悵、問等。
    8、熟讀背誦上闋。
    1、復習鞏固本節(jié)課學習的文學常識。
    2、背誦上闋,并品味關鍵詞語。
    3、熟讀下闋。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三
    1、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懷和豪情壯志,教育學生要胸懷人民、充滿豪情。
    1、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fā)的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壯志;
    2、作者筆下景、胸中情的關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一課時。
    一、導入:當代詩人任澤鍵寫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話下,談笑間,鐘山風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戰(zhàn)地的黃花。"這首詩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還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十世紀的中國有出現了一位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詞人--毛主席,現在,就讓咱們充滿激情地追尋著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二、整體感受:
    1.師范讀,正音。
    舸寥廓崢嶸遒遏。
    找一個學生讀,師點評。(點撥: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領字,兩字后要稍作停頓,突出領字的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恰"字所領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找第二個學生讀,或學生齊讀,師點評。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園春長沙》是一首記游之作,其突出特點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詞,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關鍵動詞。
    明確:立看悵問攜憶記(板書)。
    通過朗讀全詞咱們可以知道,詞的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下片側重追憶往事,表現作者青年時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體鑒賞。
    1.鑒賞前三句。
    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詩意串合起來。那么,這三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什么呢?(提問學生)。
    明確:寒秋(時節(jié)),(我)獨立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詞意:深秋時節(jié),毛主席獨立于橘子洲頭,凝望著湘江水滾滾北去。
    思考討論:"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明確:不能。"獨立"既表明詞人是一個人,更顯示詞人砥柱中流的氣概。(砥柱中流: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2.具體研習湘江秋景圖。
    詞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呢?現在咱們就來具體欣賞一下。
    詞人通過一個"看"字,以視野所見來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統(tǒng)領的七句連貫直下,一氣呵成?,F在咱們來齊讀這幾句。
    學生齊讀,師點評。
    (1)提問:現在大家來找一下,"看"字統(tǒng)領了哪些意象?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
    (2)具體分析詞人是如何表現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萬山紅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楓林。"遍"寫出紅之廣。
    "層林盡染":樹經霜后變紅的程度和紅遍現象。
    聯系: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只爭先恐后,你追我趕。描寫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漫:寫出江水滿溢之狀。爭:展現了江面上千帆競發(fā)、爭先恐后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可以改為"飛"嗎?
    明確:擊: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迅猛有力的矯健雄姿。
    "魚翔淺底","翔"可以改為"游"嗎?
    明確: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魚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確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tài)。
    "萬類霜天競自由":表現出了萬物蓬勃活躍、奮發(fā)自強的景象。這句也是一個哲理性的概括。比較:競:競爭,競賽。竟:出乎人意料。(板書:競、竟)。
    (3)思考:這么一幅絢爛的秋景圖,詞人又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的呢?
    明確:有遠眺、近觀、仰望、俯視。
    思考:這一處景色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有遠有近,有仰有俯,有靜有動,有顏色的對比(紅、碧),和動作的對比(擊、翔),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小結:詞人用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景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爛的湘江秋景圖,流露出詞人開朗昂揚、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傾注了詞人對祖國山河的摯愛。
    3.品讀上片后三句。
    (1)面對著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詞人為什么會感到"悵"呢?(聯系時代背景)。
    明確:詞人面對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于是感到了"悵"。這里的"悵"不是失意,是悵惘。于是他就開始了"問"。
    (2)"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詞人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詞人由大自然的萬物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主沉浮"在這里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板書:問:誰主沉浮)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寫壯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書: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六.課堂小結。
    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古代文人往往表現出"傷秋""悲秋"的意緒。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毛主席卻拋卻了這種哀傷嘆息的悲哀之態(tài),以生動地描寫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境界。
    七.作業(yè):背誦全詞。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四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的確如此,我們從初中學過的《沁園春?雪》中已經感受到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和磅礴氣勢。這堂課我們學習他用“沁園春”作詞牌的另一首詞“長沙”。(文字投影:《沁園春?長沙》毛澤東??一九二五年)讓我們以通過誦讀一起來品味這首詞的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文字投影:意境),同時感受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二、.寫作背景介紹。
    三、教師范讀。
    四、朗讀、領會,品評、鑒賞。
    師:詩歌語言的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讀懂詩句的意思,還得靠讀者自己通過想象,進行合理的調整和補充。本詞的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是這樣。哪位同學能按調整好的正常語序,把三句的大意順暢地說一下?(生:在深秋時節(jié),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著湘江水滾滾北去。)。
    師:說得不錯?!蔼毩ⅰ蹦芊窀臑椤罢玖ⅰ薄爸绷ⅰ钡龋?BR>    (生:不行?!蔼毩ⅰ辈粌H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保?。
    師:背得很好。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之后,被貶永明,身處逆境時寫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與惡勢力絕不妥協的心志。柳宗元是“獨釣寒江”,毛澤東是“獨立寒秋”,意境相似。當然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一個“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生:“萬類霜天竟自由”)。
    師:對,共7句。在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闕都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這種領字。我們初中學過的《沁園春?雪》上闋的領字是哪個?(生:望。)。
    師:對。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里詩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薦一位朗誦水平高的同學來讀一下。(生1讀:“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竟自由”7句)。
    師:哪位同學能讀得更好一些?(生2再讀)。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五
    1、知識目標:了解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
    品味關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能力。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理解詩歌的大致含義。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詞、短語的妙用。
    3、賞讀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毛來。
    一、知識卡片:詞的體裁方面的知識(幻燈片)。
    (1)釋義: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fā)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2)名稱:初起時稱“曲子”“雜曲子”“曲子詞”,后來也稱作“樂府”(如《東坡樂府》)“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詩余”(如南宋何士信編的《草堂詩余》)等。
    (3)特點: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泵渴自~都有一個曲調名稱,叫“詞牌”,如《滿江紅》、《沁園春》等,詞牌規(guī)定著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牌原是曲譜的名稱,樂曲失傳后,就成了詞的形式格律的標志。詞牌和詞的內容并無必然聯系。有的詞在詞牌的下面另立標題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題或作者寫作的緣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標題“詠梅”,又有“小序”,“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用來進一步說明寫作意圖。
    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一段在音樂上叫一闕(曲)或一片。一首由兩片構成的詞,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啟下及過渡轉折連結兩片的作用,稱為“過片”或“過變”
    (4)分類:詞從字數上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詞從片數上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詞從風格上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關、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
    二、導入。
    我們初中學過一首寫秋天非常有名的詩歌,它就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讓我們齊聲回憶背誦一下這首詩??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描繪出一幅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冻o》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辟Z島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倍鸥φf:“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徐再思說:“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逼渌倪€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風急天高猿嘯衰”、“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詩中的秋天多是萬木凋零的頹敗蕭索景象,但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詞《沁園春長沙》。
    三、文題背景。
    1.題目解說(幻燈片)。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洞庭春色”“東仙”“念離群”“壽明星”?!扒邎@”相傳為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后來被外戚竇憲所奪,有人作詩詠其事,這個詞牌由此得名。長沙是詞的題目。這是一首登臨詩,屬登山臨水,寫景抒情之作。
    2.寫作背景簡介(幻燈片)。
    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農xx動正在全國開展,這一年的10月份,毛從韶山前往廣州創(chuàng)辦農xx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表達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高遠志向和豪邁情懷。
    四、整體感知。
    【活動】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在讀的時候請大家注意有關字詞的讀音,看看自己在預習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
    【正音】舸闊遒遏。
    通過誦讀,我們對這首詩歌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這種誦讀,我們就稱為“了解性誦讀”。(幻燈片:一、了解性的誦讀)。
    【活動】接下來,請同學們進行“理解性的誦讀”,所謂“理解性的誦讀”也就是要求大家一邊讀,一邊對照課文的注釋,還可以查看工具書,看看詞中的哪些語句我們已經理解了,哪些語句還沒有理解,大家可以討論,也可以舉手詢問,在讀懂的基礎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頓和語序。下面自己小聲地進行理解性誦讀。(幻燈片:二、理解性的誦讀)。
    【難詞釋義】糞土:意動用法,把……看做糞土;崢嶸: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體研習課文。
    理解性的誦讀只是要求同學們掌握詩詞字面上的含義,但是要深入體會詩歌的深層的含義,還要進行“評賞性的誦讀”,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鑒賞《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幻燈片:三、評賞性的誦讀)。
    (一)上闕。
    【提問】這首詞在詞里面是屬于長調,全詞分上下兩闕(板書:上闋,下闋)先看上闋,上闋主要寫了什么?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請在書上標明。
    【明確】上闋側重寫景,主要是描繪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板書:描繪湘江秋色),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是前三句,第二層是中間七句,第三層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層。
    【提問】朗讀前三句并口頭翻譯,思考這三句語序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是否相同,為什么不同。
    【明確】在秋天,獨自站在橘子洲頭,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顛倒了,這樣做是為了適應格律的需要。
    【小結】這首詞一開篇作者就從實處落筆,圍繞一個“立”字,交代了人物、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板書:立——人、時、地、境)。
    2.第二層。
    【提問】看第二層,中間的七句,請同學們具體朗讀。詩人立于橘子洲頭,看到了什么?
    【明確】紅遍萬山的樹葉,清澈見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詩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板書: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圖里面,作者具體描繪了山(林)江(舸)天(鷹)水(魚)(板書:山林、江舸、天鷹、水魚)還有自然界的外物。(板書:自然界、萬類)。
    【提問】作者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有什么特點?
    【明確】。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遠近相間;萬山、層林、江面、百舸、雄鷹等都是具體的景物描寫,萬類是對自然景物的概括,這是由具體到概括。景物描寫遠近相間,由具體到概括,層次井然。(板書:層次)大家在今后寫景的時候也要注意層次。
    (2)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山、林,都是靜態(tài)的景,而百舸爭流,雄鷹在翱翔,游魚在自由自在的游動,這些都是動態(tài)的描寫,所以第二個特點是動靜交錯。(板書:動靜)。
    (3)畫面色彩鮮明,山是紅的,水是綠的,帆是白的,天是藍的,色彩非常鮮明。(板書:色彩)。
    【小結】作者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紅綠相襯,對照鮮明。文學作品的景物描寫要注意角度、動靜、色彩等方面的特點。
    【提問】這幅秋景圖為什么能夠描繪得如此的開闊,如此的生機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繪色繪形,還得力于詞語的恰當運用,也就是古人講究的煉字,也就是對語言的錘煉,古典詩詞,詩人詞人很講究煉字,古代有“春風又綠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請同學們說說這部分里面哪些詞語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確】遍:紅得全面,寫出了紅之廣;漫: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透:綠就綠得徹底寫出了綠的程度、色彩的濃艷和神韻;擊:寫出了雄鷹一飛沖天,搏擊風雨的矯健有力;翔:本是鳥的飛翔,魚的飛翔說明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寫出了游魚動作的輕快自如;競:寫出了千帆競發(fā)的熱鬧場面。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寫得非常細膩和生動,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萬山紅了,漫江碧綠,百舸漂流,鷹飛長空,魚游水底,萬類霜天很自由。就遠不如這些字神韻飛動。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寫得如此細膩生動,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氣氛。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領字的作用。(板書:領字)所謂領字,也就是有統(tǒng)領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詩詞當中,某一個字的用法,從文意上來看,不僅管著這句話,而且還管著下面的若干句話,在古典詩詞當中領字大多數是動詞,如,“望長城內外”,“惜秦皇漢武”,“看萬山紅遍”,但也不完全是這樣,有時候也用副詞、連詞或者介詞,如,“恰同學少年”,就是副詞。
    那么領字到底統(tǒng)領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據文意來看,就“沁園春”而言,一般情況下,上闋統(tǒng)領七句,“看”一直統(tǒng)領到“萬類霜天競自由”;下闋統(tǒng)領七句,一直統(tǒng)領到“揮斥方遒”。
    了解領字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誦讀,在誦讀的時候讀到領字,要把這個字突出,語氣要加重,節(jié)奏要適當的延長,和后面的語句形成停頓。所以有人又把這個領字叫做“一字頓”。另外,領字后面的幾句語勢要貫通,要一氣呵成。
    【活動】生試著讀這七句話。
    3.第三層。
    【提問】面對著這壯麗的秋色,詩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闋的最后三句。一齊朗讀。
    【明確】所謂“悵寥廓”,就是懷著悵恨的心情,所謂“寥廓”,就是面對著廣闊無邊的宇宙,“問蒼茫大地”,就是不禁要問,這蒼蒼茫茫的的大地,該由誰來主宰升降沉浮呢?這三句從手法上來看,不是寫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對著這種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觸景生情,感慨頓生,從內容上來看,這一悵一問,深刻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的思慮,以及整頓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結】上片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活動】連起來朗讀。
    (二)下闕。
    【引入】壯麗的秋景不僅引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思考,還勾起了詩人對往事的回憶。詞的下闋,作者通過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來形象地概括青年學子當年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的氣概。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對往事的回憶呢?這主要是藝術地回答“誰主沉浮”的問題。
    下闋仍然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是開頭兩句,第二層,是中間七句,第三層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層。
    先看第一層,作者說當年和胡書恒、蔡和森等許多革命戰(zhàn)友攜手結伴而來,那時候的歲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崢嶸歲月稠”幾個字,這是一種概括的回憶。
    2.第二層。
    【提問】第二層是中間七句,是具體的回憶。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同學少年時候的崢嶸歲月呢?先讀一下,同桌討論。
    【明確】下闋主要寫學子議政的一些情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翻譯出來就是: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風采煥發(fā),才華橫溢,革命熱情奔放,奮發(fā)有為,這是寫青年學子的精神風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是寫他們的革命實踐活動,或者說是寫青年學子對祖國命運的關心,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和對軍閥官僚的蔑視。
    【小結】第二層作者寫具體的回憶,寫青年學子議政的情景,語言很平實,但是具有強烈的動作性,我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就可以想見,當年青年學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視權歸,豪情萬丈的英姿。
    【活動】一起讀。提示:糞土當年萬戶侯,要讀出蔑視的情感來。
    3.第三層。
    【明確】這句話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主沉浮的,將是這樣一些革命青年,從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闋的深切思慮。
    【活動】把下闋連起來讀。
    通過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首詞,上下兩闋結構是相當緊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問,由問到憶,然后巧妙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步步深入,抒情和議論結合得很緊密,前后照應,使得上下片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1.背誦。
    剛才我們一起評賞了這首詞,下面我想請同學們在理解評賞的基礎上進行古典詩歌的誦讀第四步,叫記憶性的誦讀(幻燈片:四、記憶性的誦讀)。所謂記憶性的誦讀,就是要求同學們能夠根據板書的內容默想、回味課文的內容,進一步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邊讀,一邊想,課堂上爭取能夠背誦。
    【活動】一起讀,一起看,看誰背得快,背得熟。齊背。同桌之間互背,請你給它評分。
    2.結束語、作業(yè)。
    古典詩詞的閱讀,要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還要學會把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寫出來,因此寫一個小作文,就是寫一篇文藝評論,題目就叫《我讀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六
    毛澤東。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2.了解詞的發(fā)展簡史。
    3.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訓練學生誦讀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yǎng)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熱愛。
    2.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向上的熱情。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里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詞人正是在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里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
    2.補充古詩文(小說、戲劇)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
    3.精講必要的歷史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外提前準備:注音,細讀注解,反復讀,完成預習作業(yè)。
    2.課堂隨教師誦讀——美讀——成誦。
    3.觀看多媒體。
    4.自由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課內美讀成誦。
    2.通過抓住主要意象來把握內容大意。
    二、誦讀?背誦。
    1.抽查學生朗讀,教師點評。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
    3.全班誦讀,背誦。
    三、簡要交代寫作背景。
    1.指導閱讀詞前說明文字。
    2.對下闕有關內容的解說。
    這首詞寫于1925年深秋,大約是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毛澤東同志從19xx年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fā)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高峰。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糞土當年萬戶侯”。
    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qū)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四、帶著練習二,就“意象”問題作必要的點撥。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詞人情思的形象。本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
    詞用最凝煉的語言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從釋句入手,釋句則應從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現力、含有豐富意蘊的關鍵詞、句來分析,盡量做到抽象的詩句、詞句能夠闡釋,含蓄的句子能夠解釋。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把握意象,還應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憑著聯想和想象,補充字面所沒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細節(jié),揣摩語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并感受之,領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體字幕)。
    1.把這首詞和《舶沁園春?雪》作比較,自選角度,寫300至400字賞析短文。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四。
    附2:板書設計:
    附3:參考資料。
    周汝昌?《詞的欣賞》??????曹雄飛?《詩歌鑒賞的要點和步驟》。
    【背景資料】。
    一、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寫下這首詞。據《湖南全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日刊》載:“毛先生澤東……去歲回湘養(yǎng)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帶,從事農民運動……后為趙恒惕所知,謀置先生于死地。先生聞訊,間道人粵?!?BR>    二、補充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沁園: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園林,后為外戚竇憲所奪(見《后漢書》)。《沁園春》詞牌,相傳由此得名。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韻;下片12句,五平韻。
    沁園春·長沙演講稿篇十七
    五、賞析課文上闋:
    請問:上片描寫了幾幅圖?請概述。
    明確:獨立寒江圖、湘江秋景圖(先分析詩句,再導出每幅畫的名稱)。
    1、鑒賞第一句:獨立寒秋圖。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1)起句“獨立”二字破空而來,以“寒秋”、“橘子洲”點明時間、地點、獨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郁豪邁之氣。這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為獨立寒秋圖。
    明確:寒秋(時節(jié)),(我)獨立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詞意:深秋時節(jié),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凝望著湘江水滾滾北去。
    (3)思考討論:“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明確:不能。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氣概。聯系當時背景,詩人遭軍閥通緝,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何等的坦蕩從容!
    聯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獨釣寒江雪”。這是他政治革新失敗以后,被貶到永州后寫的,表露了他決不妥協的決心。一個“獨釣寒江”,一個“獨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具體研習第二、第三句:描繪絢麗壯觀的秋景圖,即湘江秋景圖。
    (1)一個“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確:萬類霜天競自由。共7句。在古詩中,這叫一字起領,俗稱領字,是詞學中的專用名詞。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這種領字。(請同學讀一下。注意“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的抑揚頓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讀出感嘆之情。)。
    (2)這里詩人看到了哪些內容?找同學讀一下。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現在大家來找一下,“看”字統(tǒng)領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鷹、魚)。
    (3)在這幾句中,那些字用得好?為什么好?
    明確:遍、染、爭、擊、翔。
    萬山紅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楓林,也就是像火一樣的楓林。遍:寫出紅之廣。這一句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什么?(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為革命形勢蓬勃發(fā)展,大有燎原之勢)。
    層林盡染:樹經霜后變紅的程度和紅遍現象。
    聯系: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比荆河昧藬M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來描繪秋林,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即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一個“染”字就把一帶楓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樣的壯美景色描繪出來。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只爭先恐后,你追我趕。描寫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漫:寫出江水滿溢之狀。爭:展現了江面上千帆競發(fā)、爭先恐后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能否改為“飛”字?
    明確:不能。擊:把雄鷹展翅奮飛、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種矯健的勇猛的雄姿繪顯出來,“飛”太一般了。
    魚翔淺底:“翔”是不是改為“游”更準確一些,魚怎能像鳥一樣飛翔呢?
    明確:“淺底”并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藍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好像在天空中游動,好像飛翔一樣。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魚在水中酣游時的那種輕松自如的神態(tài)。
    萬類霜天競自由:競:競爭、競賽。竟:出人意料。(板書:競、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擴展到世界萬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爭中獲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爭自由嗎?照此理解,可以認為這句話實際上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什么?(問)是號召和呼喚。
    (4)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怎樣?
    明確:絢麗多彩,生機盎然。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寫得蕭殺悲涼,清冷慘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秋雨愁剎人”等等。
    這么一副絢爛的秋景圖,詞人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的呢?
    明確:有遠有近,有仰有俯,有動有靜,有顏色的對比(紅,碧),有動作的對比(擊、翔)。
    為什么毛澤東筆下的秋如此絢麗多彩、充滿生機?這與一個人的什么有關?
    明確:與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毛澤東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5)品讀上片最后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a:面對著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詞人為什么會感到“悵”呢?(聯系時代背景)。
    明確:詞人面對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于是感到了“悵”。這里的“悵”不是失意,是悵惘。于是他就開始了“問”。
    b:“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詞人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詞人由大自然的萬物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主沉浮”在這里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板書:問:誰主沉浮)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寫壯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書: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六、課堂小結。
    上片寫景,借景抒情,提出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體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
    七、作業(yè):背誦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