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大家提供的呼蘭河傳讀后感:一篇斜事詩,一片我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作家茅盾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蕭紅的長篇著作,那就是《呼蘭河傳》。自從看過《我和我祖父的園子》之后,我就一直想看蕭紅的作品《呼蘭河傳》了。
暑假《呼蘭河傳》讀后感(一)
抱著一堆從書店買的書回到了家里,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那本《呼蘭河傳》。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 深切的渴望,我在一個星期天的午后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jì)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在故事發(fā)生的小村莊里,到處都顯得那么 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 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 的災(zāi)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 出現(xiàn),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 到災(zāi)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人們說拆墻 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xiàn)的 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yīng)社會,順應(yīng)天意,人 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 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里, 在這座城市里,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圓媳 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著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
在那個年代里,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自 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
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可以在三月春風(fēng)的吹拂下去放風(fēng)箏;夏天,我們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來到了,我們可以品嘗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可以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逗籼m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暑假《呼蘭河傳》讀后感(二)
“一篇斜事詩,一片我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作家茅盾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蕭紅的長篇著作,那就是——《呼蘭河傳》。自從看過《我和我祖父的園子》之后,我就一直想看蕭紅的作品《呼蘭河傳》了。我正好趁這次放暑假的機會看完了它,并且寫下了這篇讀后感。
看這本書時,我仿佛被蕭紅帶到了她的那個時代。這本書,一共被分為七個大章以及結(jié)尾。它主要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zhèn)幾個重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習(xí)俗,她用平凡而樸素的語言描繪了她眼中的小鎮(zhèn)。在她的書里,她的父親對她很兇,祖母更是對她不好。她唯一快樂的時光就是在祖父的園子里了。在那里,她很快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祖父也很慈祥,永遠不會對蕭紅發(fā)脾氣,就和《我和我祖父的園子》中寫得一樣。因此在我的眼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比較開心快樂的。
相比之下,小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比她差多了。她十二歲就被送到呼蘭河中名聲很好的老胡家??烧l想到才剛剛接過來,她婆婆就讓她早上天天拉車,晚上還得被婆婆抽打,弄得渾身是傷,加上周邊人的冷漠,使她婆婆更加嚴厲,最后,她早早地就死去了。她的死并沒有換回婆家的良知,最終人丁興旺的老胡家從此慘遭滅門。
再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真是十分幸福,我們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有父母保護著;老師教育著;同學(xué)幫助著。和呼蘭河中的孩子們比起來,我們的生活不知比他們的豐富了多少倍,但我們?nèi)匀徊恢勒湎В屛覀兒煤谜湎ё约簱碛械囊磺?,快樂幸福地生活?
暑假《呼蘭河傳》讀后感(三)
《呼蘭河傳》是一本記載了很多事情的小說,但其中最讓我感慨的"盛舉"卻是從團圓媳婦的悲劇命運中引申出來的跳大神。
跳大神雖然在當(dāng)?shù)乇蛔u為"盛舉",但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認為跳大神是一種迷信,是一種禁錮了人類的思想的迷信。
越跳,就會讓人越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有好處的。人們往往被這種迷信蒙蔽了雙眼,生病時,寧肯去請毫無用處的大神,也仍不去相信那些真正對我們有好處的"藥"。《呼蘭河傳》讀后感。
跳大神是封建社會一種極端愚昧的活動,從小團圓媳婦的死來看,之所以會有跳大神,就是出于些許人們的不信任現(xiàn)實,因為人們不信任現(xiàn)實,才會讓這種愚昧滲透每個人的靈魂。
跳大神是一種騙取錢財?shù)淖鳛?,但?dāng)時的人們根本沒有能力去看透他的本質(zhì),他們都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當(dāng)時,連蕭紅這樣有思想的人都忍不住回去瞻仰一次跳大神,那,其他人對跳大神的狂熱程度我們就可想而知。
當(dāng)時的人們,將跳大神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有時跳大神,就是為了讓別人說三道四,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家里熱鬧起來,這種孤陋的思想道是很配得上跳大神這項愚昧的活動。
當(dāng)?shù)靥笊裉嗔?,婦女們看到服裝也都想起了大神的服裝,男人們談天說地也都想起了跳大神中的念念有詞,可以這么說,跳大神已經(jīng)完完全全封閉了當(dāng)時呼蘭河城里的人們的思想,讓他們不愿意接受新東西。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認為也存在著"跳大神",我們時常會對周邊的現(xiàn)實和自身的狀況產(chǎn)生懷疑和不信任的態(tài)度,所以,那種潛伏在我們心里的某種物質(zhì),在這時,便打起了鼓,這種鼓,會讓我們急躁、退卻,甚至自暴自棄,會讓我們在懷疑的心態(tài)作祟下,分不清好與壞,這就是我們內(nèi)心存在著的"大神"。
當(dāng)我們不愿意接受新東西或聽取別人的意見時,那我們內(nèi)心的"大神"肯定又是在封閉我們的思想。“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接受新東西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困難,相當(dāng)于是豐富了自己的見聞,增加了自己的知識。
總而言之,跳大神是一切愚昧的代名詞,是悲劇的起點,通常也會是悲劇的終點。
呼蘭河,一個跳出來的小城,而眾多的悲劇,也都是因為愚昧而產(chǎn)生的"跳出來的悲劇。"
暑假《呼蘭河傳》讀后感(四)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jīng)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zhàn)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暑假《呼蘭河傳》讀后感(五)
在暑假的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并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
整個村落就像暴風(fēng)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zhèn)里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應(yīng)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后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我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 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當(dāng)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jié),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yǎng)媳,在這里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yǎng)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jīng)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 干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 事的婆婆的“教誨”。
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tài)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 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區(qū)別于動物的“人” 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么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 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么與我知道的生活這么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fù)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么就不會想到 打理一下自己呢?也許,那里的人們,已經(jīng)覺著,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 亮的房子、花園、大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 腐敗一角。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