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課堂筆記與作業(yè)(一)

字號:

內容提要
    土地管理概述
    重點難點
    土地概念、特征、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管理體制、土地管理任務、基本內容。
    內容講解
     第一章 土地管理概述
    第一節(jié)土地的概念與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定義.
     土地是地球陸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巖石、水文、氣候和植被等要素組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xiàn)在的種種活動結果。這一定義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土地是綜合體。土地的性質和用途取決于全部構成要素的綜合作用,而不取決于任何一個單獨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可以引起土地有關組成要素的性質變化,從而影響土地的性質和用途的變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間客體。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陸地部分。陸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包括內陸水域、海洋灘涂。
    (5)土地包括人類過去和現(xiàn)在的活動結果。
     (二)土地概念的區(qū)分
     1.土地與土壤
     土壤,是指能夠產生植物收獲的陸地疏松表層。它是在氣候、母質、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齡等諸因子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獨立的自然體。土壤與土地的區(qū)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說明。
     (1)從相互關系上看,土壤僅僅是土地的一個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2)從本質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質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質特征是生產力。
     (3)從形態(tài)結構上看,土壤是處在地球風化殼的疏松表層。而土地是由地上層、地表層和地下層組成的立體垂直剖面。
     2.土地與國土
     國土不單指土地,而是國家管轄的地理空間,包括領土、領空和領海。從內涵上看,國土包括資源與環(huán)境兩方面的內容。
    例題:2002判斷題:從內涵上看,國土包括資源與環(huán)境兩方面的內容[ R ]
     3.土地與景觀
     土壤、風化殼、大陸沉積物、潛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氣及物理化學作用彼此緊密聯(lián)系的綜合體稱為景觀。大氣候和地理地質條件的統(tǒng)一是景觀的基本特征。它與土地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它只考慮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極少考慮社會經(jīng)濟因素的“綜合體”的影響。
     4.土地與土地資源
     所謂資源,是指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的來源。土地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為人類利用的土地。一般說來,土地資源是指經(jīng)過人們投入,從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即產生了價值的土地。 “資源”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
     5.土地與地產
     地產是指作為財產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純自然土地,也包括經(jīng)過人類開發(fā)、改造過的土地,兩者都能夠被人們當作財產予以占有。從法律上看,地產不僅包括土地自然體,而且包括土地權利(如所有權、使用權、經(jīng)營權等)。地產和土地,既緊密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在商品經(jīng)濟中地產是特定的土地。土地不一定完全是地產,而地產必然屬于土地。地產最重要特性是其商品屬性,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樣進行交換。但在我國,這種交換是在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前提下,對使用權的經(jīng)營,即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轉讓、租賃、抵押等。
     二、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經(jīng)濟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土地的經(jīng)濟特性則指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表現(xiàn)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積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質量的差異性。
     (4)土地永續(xù)利用的相對性。只有在利用過程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xiàn)永續(xù)利用。
    (二)土地的經(jīng)濟特性
     (1)土地經(jīng)濟供給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樣性。
     (3)土地用途變更的困難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土地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屬性。人類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總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生產關系,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關系。土地的占有、使用關系在任何時候都是構成社會土地關系的基礎,進而反映社會經(jīng)濟性質。土地的這種社會屬性,既反映了進行土地分配和再分配的客觀必然性,也是進行土地產權管理、調整土地關系的基本出發(fā)點。
    例題:判斷題:土地的占有、使用關系在任何時候都是構成社會土地關系的基礎,進而反映社會經(jīng)濟性質。[ R ]
    第二節(jié)土地資源構成及特點
     一、土地資源構成及分布
     (一)按地形特征分類
     (1)平原。 (2)盆地。(3)丘陵 (4)高原 (5)山地
    例題:把土地資源分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據(jù)[ ]
    A.按利用特征分類
    B.按地形特征分類
    C.按植被特征分類
    D.按氣候特征分類
    答案: B。
    (二)按用途分類
    耕地 、 園地 、 林地 、 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土地資源特點
     (1)土地面積絕對數(shù)量大,相對數(shù)量小。。
     (2)后備土地資源有限。
     (3)土地類型多樣,山地多于平地。
     (4)農地分布不均勻。
     (5)森林覆蓋率低。
     (6)土地質量較差。
     (7)水土資源不平衡。
    第三節(jié)土地管理的內涵與原則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與性質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國家通過立法機構將意志表示規(guī)范化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國家管理機關即各級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門來保證法律法規(guī)的貫徹執(zhí)行,從而達到實現(xiàn)土地管理國家職能的目的。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這樣描述,國家綜合運用行政、經(jīng)濟、法律、技術等手段,為維護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關系,合理組織土地利用,而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控制等綜合性活動。其本質是對土地的行政管理。這一概念包括6個方面的含義:
    ①土地管理的主體是國家。②土地管理的客體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產生的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地之間的關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維護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關系和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目標是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態(tài)效益、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④綜合運用行政、經(jīng)濟、法律、技術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職能是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與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目的和特點受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特別受社會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約。
    (二)土地管理的性質
     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兩重性。
     二、土地管理的主體和對象
     任何管理(含土地管理)的定義都需包括三項內容:“誰在管理”——管理者(主體), “管理什么”——管理的對象和范圍,“如何管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一)土地管理的主體
     土地管理主體是各級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公務員。從享有行政權力和具體行使行政權力的角度分析,土地管理的主體又可以分為四種:
     (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
     (2)土地行政主管機關。
     (3)行政首長。土地行政主管機關的首長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在實際執(zhí)行上都是行政權力的一種主體o
     (4)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普通公務員。他們是土地管理的又一主體。他們人數(shù)眾多,由法律保障其身份和規(guī)定其職責。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處理部門的大量日常事務,具體執(zhí)行既定的政府政策和首長決定,他們是技術作業(yè)層上土地管理的主體。依據(jù)“管理就是決策”的觀點,他們以其獨特的方式、專長和優(yōu)勢,直接影響土地管理的過程和時效性,通過他們的努力,土地管理才能轉化為社會過程,產生社會效應。
     (二)土地管理的對象
     土地管理的對象是指土地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活動中的社會公共事務。這些社會化公共事務的自然載體是土地,社會載體是從事資源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經(jīng)濟性組織。包括一切以資源開發(fā)利用為生產經(jīng)營活動內容,以贏利為目的的組織。政府通過制定政策、行政法規(guī)、規(guī)程、規(guī)范來影響和制約它們的行為,對其不正當?shù)慕?jīng)營行為予以懲處、罰款、限期改正、收回開發(fā)許可證、撤銷營業(yè)執(zhí)照等o
     (2)社會性組織。一般說來,政府對它們的管理以不違反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為限度。檢查監(jiān)督制度是政府對其管理的主要方式。
     (3)教科文衛(wèi)組織
     (4)新聞性組織。
     (5)公民。
     規(guī)范上述五類社會公共事務載體在土地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中的行為,是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務。
     三、土地管理的職能和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