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學》中學教育學的性質和范圍

字號:

這里所說的中學教育學是普通學校教育學的一種(“小學教育學”也屬普通學校教育學)。它要闡述教育學的一般原理,但主要是研究普通中學教育的。本來中學教育學應當包括整個中等學校教育,不僅包括普通中學,也包括職業(yè)中學和中等專業(yè)學校等,但我們這里所說的中學教育學僅限于研究普通中學的教育,即研究普通中學教育的性質、教育的目標、中學生的特點,研究怎樣根據(jù)中學生特點進行教育、教學,怎樣進行科學的學校管理,實現(xiàn)中學教育目標。
    此外我們還要把中學教育學這門學科和《中學教育學》教材區(qū)別開來。作為教材《中學教育學》并沒完全反映中學教育的所有方面。
    《中學教育學》教材的編寫,除依據(jù)學科性質體系外,還考慮師范院校的教學對象即師范生特點、師范院校教學的任務、教學的方法以及教學時數(shù)等因素。因此教材在必要的基礎理論闡述的同時,著重闡明師范院校學生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例如到了中學后如何搞好教學,怎樣當好班主任等。教材的編寫主要突出這兩個方面內容。但做好班主任和搞好教學都必須明確中學教育的總目標,同時要提高教育質量又必須做一定的科研工作等。因此教材在這些方面也必須作必要的闡述,全書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從師范院校本科的培養(yǎng)目標──合格的中學教師出發(fā),結合中學教育學科的性質特點編寫,分為四編。
    第一編除第一章說明教育與社會、人的基本原理外,用三章闡明中學教育的性質和中學教育目標問題。教育目標是中學教師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一名中學教師首先應當明確自己的工作后所要達到的目標,明確自己的工作在實現(xiàn)整個中學目標中的地位、作用。第一編作為教育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它對以下各編都有統(tǒng)攝作用。
    第二編教學和課外教育活動理論。教學活動和各種課外教育活動,是實現(xiàn)中學教育目標的兩大途徑、兩種活動形式。實現(xiàn)既定的教育目標,必須有相應的教育課程和教育、教學的方法、形式予以保證。課程理論、教學理論和課外教育的論述便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這里我們認為要對課外教育予以必要的重視,人的成長發(fā)展決不單單是通過教學這一個方面實現(xiàn)的。在人的發(fā)展中,教學以外的各種課外教育活動和教學一起,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編中學學生、中學教師及師生關系。學生是積極的能動體。要克服忽視研究學生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首先論述了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教育、中學生集體組織,同時以較多的篇幅說明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助于我們加強對教師職業(yè)的認識,按照一名合格中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來要求自己,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中學班主任和班集體之間的關系是中學里師生關系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本書對班主任進行了較多的論述,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掌握中學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與方法。
    第四編教育科研方法和教育評價。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近幾年來廣大中學教師和中學領導參與教育科研的意識增強,增設教育科研一章正是為滿足這種需求。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近幾年來受到有關領導和教師們重視,作為整個教育工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設置教育評價的章節(jié)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