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閱讀:美國發(fā)展及歷史背景知識(三十)

字號:

心理需求層次
    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深刻而精辟的研究和分析了人們的心理需求,撰著了名聞于世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他發(fā)現(xiàn)人們的心理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追求層次,它們分別是a. 生存的需 b.安全與舒適的需求 c.情感的需求 d.被尊重和自信的需求 e.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澳洲麗園從選址,設計開始就充分考慮到人們的各層次需求,全力滿足人們?nèi)轿坏南硎?,圓你一個人與自然的和諧之夢。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尊重 的 需 要
    社交 的 需 要
    安全 的 需 要
    生理 的 需 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原始、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y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強烈的不可避免的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顯然,這種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種族保護的意義,以饑渴為主,是人類個體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當一個人存在多種需要時,例如同時缺乏食物、安全和愛情,總是缺乏食物的饑餓需要占有大的優(yōu)勢,這說明當一個人為生理需要所控制時,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yè)安全、生活穩(wěn)定、希望免于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具體表現(xiàn)在:①物質(zhì)上的:如操作安全、勞動保護和保健待遇等②經(jīng)濟上的:如失業(yè)、意外事故、養(yǎng)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嚴酷監(jiān)督的威脅、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應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chǎn)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實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誼與忠誠的伙伴關系,希望得到互愛等②歸屬感。希望有所歸屬,成為團體的一員,在個人有困難時能互相幫助,希望有熟識的友人能傾吐心里話、說說意見,甚至發(fā)發(fā)牢騷。而愛不單是指兩性間的愛,而是廣義的,體現(xiàn)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給予上,包括給予和接受愛。社交的需要與個人性格、經(jīng)歷、生活區(qū)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與自尊有關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對獨立、知識、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劃分:①渴望實力、成就、適應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與自由;②渴望名譽與聲望。聲望為來自別人的尊重、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滿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導致自信、價值與能力體驗、力量及適應性增強等多方面的感覺,而阻撓這些需要將產(chǎn)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谶@種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別人重視,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長的機會、有出頭的可能。顯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chǎn)生推動力。這種需要一旦成為推動力,就將會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勁。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高等級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自我實現(xiàn)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成就感與成長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廢寢忘食地工作,把工作當是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希望為人們解決重大課題,從而完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nèi)醯谋灸芑驔_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xiàn)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nèi)在得到的滿足轉(zhuǎn)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xiàn)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shù)臐M足。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yōu)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jīng)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fā)人們行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這五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
    任何一種需要并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fā)展而告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fā)。人的高需要即自我實現(xiàn)就是以有效和完整的方式表現(xiàn)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于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于有豐富經(jīng)驗的人,通過適當?shù)募记?,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zhuǎn)變?yōu)橛幸庾R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中,產(chǎn)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于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高、完美、和諧的狀態(tài),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里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里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fā)現(xiàn)了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nèi)心中產(chǎn)生或加強這種價值??傊^好的人和處于較好環(huán)境的人更容易產(chǎn)生高峰體驗。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早期曾經(jīng)從事動物社會心理學的研究,1940年在美國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靈長類優(yōu)勢品質(zhì)和社會行為》一文。之后轉(zhuǎn)入人類的社會心理學研究。1943年出版了《人類動機的理論》,1954年出版《動機與人格》,1962年出版了《存在心理學導言》一書。馬斯洛的觀點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其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
    評:由于我對需要的看法是來自存在需求和發(fā)展需求,劃分的方法不同,導致我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偟膩碚f,劃分為生物、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xiàn)五個層次也是可以的,有其科學性。而且其精髓在于激勵人們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這是相當進步的。我所不贊成的主要來自這幾個方面:
    1、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劃分。我認為,作為生物的本能的需要是低級需要,這是在自然界中生存選擇形成的;作為人的需要是高級需要,這是在人類社會中形成發(fā)展或被強化的,通常可以在教育的影響下發(fā)展。
    2、各種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事實上,信念可以超越各種包括生理、安全、社交、他尊等需要,這是自我實現(xiàn)、自尊、自我評價等需要帶來的。愛的需要同樣可以克服包括生理、安全、尊重的需要等。
    3、有很多需要不會被滿足,會縱深發(fā)展。比如愛無止境。
    4、需要并不是按級發(fā)展的,會產(chǎn)生越級現(xiàn)象。但這不是例外,而是很正常的,常發(f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