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讀后感:《環(huán)太平洋》觀后感作文2000字

字號:

我就小論下《環(huán)太平洋》的劇本好了??赡芎芏嗳藭枺@部電影的故事還用得著去分析嗎?它就沒故事嘛,故事弱爆了就是打打打,完全是看特效和機器人爆開菊獸菊花的嘛!這就是這篇評論的重點,因為恰恰相反,我認為這個劇本還是足夠出色的。
    “你好,請給我來一份法式蝸牛漢堡套餐,配餐要地中海沙拉,飲料要紅酒可樂?!睍呵也徽撨@個比喻恰當不恰當,單看邏輯,這樣的要求在一家西式快餐店里看來是不合理的。同理《環(huán)太平洋》是一部復合類型片,它融合了科幻、動作、以及冒險的主類型之外,還涉及了怪獸電影(kaiju movie)、機器人電影、災難電影等子類型(sub genre)元素,它有自己的規(guī)矩和前提。
    類型電影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或者說是電影從業(yè)者的基本常識。簡單來說就是觀眾能通過海報、故事簡介、片名就能大概知道這部電影所說的內容,從而決定是否買票觀看。它也是電影這一商業(yè)化藝術的最基礎組成概念,可以說電影這門藝術多少是建立在類型這一概念之上的,哪怕是文藝片,它也是屬于劇情(drama)類型的范疇內。很可惜的是這個常識在國內近幾年來才提及,而風行網的電影分類篩選還把“類型”寫成了“題材”,可見中國電影從業(yè)者基礎知識的薄弱……整天被一群土逼折磨得冤孽太重,不好意思跑題了。
    而《環(huán)太平洋》這種概念的復合類型片都是投資極大,技術含量極高的電影,它的優(yōu)先考量并不是藝術價值,而是商業(yè)價值。那么在這個前提下,越簡單越容易理解的故事是它在商業(yè)上成功的前提,你總不能讓一部1.8億美元投資的動作商業(yè)電影的故事讓普通觀眾看得云里霧里吧?
    電影除了當之無愧的主角是Raleigh和Mako,但此外還有像Stacker(黑人將軍)以及Hansen父子這樣并不平面的人物。再往上一層,這群人因為長期相處在一個環(huán)境但有著共同目的,它可以被視作是復合人物(kind of)。
    劇本里的人物一般是由沖突和選擇來構建完成的。可以看到,復合角色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所引發(fā)的沖突。而迫使人物做出選擇的威脅不僅是怪獸,還有其他層面的,如:社會、自我、環(huán)境等等。如你們在銀幕上所看到的,每條次情節(jié)的高潮在影片后半段都相互影響并推動了主情節(jié)的發(fā)展直到結尾。大多數(shù)的國產電影(不是這個類型)的情節(jié)上可能是復雜過《環(huán)太平洋》,但仔細看來劇本之下要么是完全不存在這些碰撞,或者就是處理得過于幼稚。
    我拿這兩個例子比較確切的意思是:《環(huán)太平洋》2個小時里說的是兩個人+一票人在同一空間有著同一目標的故事;《蝙蝠俠3》說的是2個半小時里一個人+一票人在不同時空有著不同目標的故事。《蝙蝠俠3》在二部曲和足夠的時長、空間場景下相對更容易出人物,所以你會覺得更有力度。
    《環(huán)太平洋》的時長及空間集中的故事情境十分有局限性,可是在這種局限性下他們仍然完成了每一條次情節(jié)的交互影響;人物也建立起了足夠用的深度,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無簡單的以所謂深度評判高下,請理解兩者是完全不同路數(shù)的劇本以及處理思路,且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人物構建。
    除了在人物沖突與主次情節(jié)之外,單場的寫作也非常匠心獨運,值得去學習。電影之所以和文學、戲劇區(qū)分開來的原因是,電影只寫只拍我們所能看到的東西,內心世界的展現(xiàn)如果通過對白來揭示,就失去了藝術價值。而《環(huán)太平洋》里這些復雜內心層面人物之間關系的化解也符合了我們說電影視覺敘事的要素。我特別喜歡本片的劇情中點(middle point,一個把故事正負價值顛倒的劇情點),Mako在同步時去找兔子了,陷入了童年回憶,而我們跟隨者她的視角去目睹了人物的過去,再結合到下意識的啟動武器,回憶和現(xiàn)實兩個空間的結合,同時劇情的危機感加劇了(一般的電影只會發(fā)展為女主角快死了的那種場景)。多么出色的視覺化表現(xiàn)場景,沒有通過多余的對白就讓我們知道了背景故事又揪心。
    巴拉巴拉Mako把自己身世講完后Raleigh拍了拍Mako的肩膀: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看來每個人的過去都是鼻涕都是眼淚啊。
    黑將軍突然出現(xiàn)在他倆身后一語不發(fā),Mako沖進黑將軍懷里:就讓我叫你一聲爸吧……爹!
    黑將軍留下了感動的鼻血。這時兩個主角才得知他命不久矣。
    See?所以說劇情弱嗎?我并不覺得,它只是為了純粹性而處理得沒有那么多糾葛。相比之下可能你會覺得《變形金剛3》的劇情更復雜更糾葛,御天敵還在最后玩了一出反骨仔的戲碼,但仔細想來它的復合人物寫得好嗎?有哪個場景的處理讓你印象深刻?而勒伯夫所飾演的Sam就更不用說了,完全就是一個漫畫式人物。所以說復雜變來變去的劇情真的會比較好嗎?那就叫有故事嗎?
    劇本是一個先宏觀設計再細節(jié)再宏觀的創(chuàng)作流程。要把劇情處理得再糾葛一些,對于Guillermo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剛才說了,電影并不是只有一個角色,宏觀大結構也是要考量到的問題,這關系到影片的整體節(jié)奏。節(jié)奏是這部電影的優(yōu)點,它得益于一個很流暢的結構:
    第一幕:交代前情、今況然后把Raleigh送進香港基地踏上故事征程。
    第二幕前半段:著重于Raleigh和Mako的關系以及其他駕駛員的沖突。
    第二幕后半段:之前鋪設的兩只怪獸同時入侵的理論得到證實,機甲迎戰(zhàn)吉普賽力挽狂瀾。
    第三幕:三只怪獸盤旋在關島海底,情況以及到達生死存亡之際,大戰(zhàn)開始。
    人物在第二幕前半段完成了所有構建問題也全部展開,第二幕后半段就全力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加一個男女主角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以及文化隔閡的困擾呢?不是不可以,故事也會變得更加糾葛復雜,可是這并不是必須的沖突,兩人之間價值的是他們不同的悲慘過去如何同步,小于這個價值的都可以取舍掉。那如果說把它放在前面循序漸進的去提高糾葛的價值呢?當然可以!這也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我相信原劇本可能也是這樣處理的,但還是回到節(jié)奏的問題上來,在前后兩大塊(一文一武)的劇情結構上(導演的好萊塢處女作《變種DNA》也是這個結構),在哪多加橋段都會拖累整體節(jié)奏,只留下最重要最純粹的就好。所以《環(huán)太平洋》里沒有《復仇者聯(lián)盟》中間反反復復,要順暢許多(當然我沒有說婦聯(lián)不好,我也很欣賞他對于超極英雄矛盾的探索,但節(jié)奏確實算不上稱心)。
    而純粹性也是上文一直在強調的,就是故事一定要簡約,主題要鮮明。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想表達自己豐富的內心情懷并試圖融進電影里,結果到頭來電影成了一盤散沙、節(jié)奏一塌糊涂、煽情用力過猛、敘事主次不分。你信不信,如果是中國人來做這部電影,Mako和Stacker將軍的“父女”情感線一定會拉的很長,然后Raleigh和Mako最后會擁吻在一起……
    我不想糾結于關于“特效重要還是劇情重要”這種非黑即白的論證,我只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過于深度復雜的故事在這里沒必要,你有見過麻婆豆腐里不放肉末放鮭魚卵的嗎?什么類型的電影會配什么樣的故事,而什么樣的故事又受限于他的原始概念,簡單復雜程度又在某種程度基于它的宏觀設計。說沒有故事是很不客觀的,是特別表面的結論。
    當然這部電影的劇本也不是神作級劇本,但卻是一部相當成熟并極其匹配影片類型的劇本。如果你在電*里度過了愉快的120分鐘,那就說明你是因為導演的能力以及編劇優(yōu)秀的寫作技巧和結構編排而得到的這段快樂時光,你已經得到了值回票價的收獲,那么就請給予這群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們一個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