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觀察:缺乏責任心

字號:

觀察情況:第一次 4月7日下午 教室內 下午即將進行“制作蛋寶寶”的教學活動,我請孩子們把從家里帶來的蛋拿出來,可是只有吳凱沒有帶來。我向他詢問原因,他不加思索地告訴我:“爸爸忘記給我?guī)砹??!甭牭剿慕忉?,我非常生氣,但還是靜下心來告訴他:“小朋友帶東西是自己要記牢的。這不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是你的事情?!彼c點頭。
    第二次 4月18日上午 教室內
    上星期五我對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孩子們在雙休日的時候讓大人陪著到外面找春天,并把看到的、聽到的畫下來。所以今天在晨談的時候,我就請孩子們把畫拿出來,介紹給同伴聽,但是發(fā)現(xiàn)吳凱的手中沒有畫,我問他:“你畫過嗎?”他一本正經地回答我:“爺爺忘記提醒我了?!?BR>    第三次 4月26日上午 教室內
    我正在指導孩子開展工作,忽然聽到陳嘉一和吳凱的爭吵聲。陳嘉一說:“你把工作收起來。”吳凱否認:“這個工作又不是我做的?!薄拔铱匆娛悄阕龅摹!眱蓚€人爭吵不休,我連忙加以制止,詢問原因,并向其他孩子請求幫助:“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北R婷告訴我:“我看見這個工作是吳凱做過的?!贝藭r吳凱低頭不語。
    分析:
    透過這三個小事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一個問題,這些都是吳凱缺乏責任心的表現(xiàn)。每當他忘記了應該完成的事情,他就開始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將責任推卸給其他人。比如在事例“1”和“2”中,他忘記了帶東西,就怪罪于大人沒有提醒他、告訴他;在事例“3”中,他忘記收回工作,當有同伴提醒時,他也并非是欣然接受,而是推掉責任“這不是我做的”。
    如此下去,等他長大,又如何對社會、家庭負責任呢?所以培養(yǎng)吳凱的責任感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措施:
    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對自身的社會角色及其所承擔的義務,對其所屬的群體的共同活動、行為規(guī)范及自身所應承擔的義務的認知、情感體驗和相應行為。在經過認真地思考后,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
    1、培養(yǎng)責任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是應該做的,又該如何做,糾正孩子頭腦中的錯誤認知,讓他們明白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必須遵守班級的各項行為規(guī)范,看好圖書、玩好玩具應該學習整理,安放在原位,如果不能遵守,那下次活動時則取消活動權利;對于老師交代的任務,孩子有責任完成,一兩次可以適當原諒,但必須告訴孩子下次不可以再忘記,而且要敢于承認錯誤,而不是將責任推給他人,但幾次后仍沒改正,就不能參加活動,要讓孩子覺得只有認真完成任務,才能更好地參加教育活動。
    2、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體驗
    孩子雖然有了正確的責任認知,知道一些規(guī)則和道理,比如發(fā)現(xiàn)班級東西掉在地上,但他并沒有做出行為,原因在于他缺乏做出責任行為的內在動機,及情感體驗。所以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孩子有正確的情感體驗,當他們做出責任行為后會感到高興,未做出責任行為而感到慚愧。教師可以組織談話活動,與孩子一起探討當遇到某些事情時的正確處理方法,對于及時付出責任行為的孩子要給予鼓勵和表揚。
    3、培養(yǎng)孩子承擔不同的責任
    教師可以借助角色游戲培養(yǎng)孩子承擔不同的責任,比如在玩火車的游戲中,擔當售票員的孩子要禮貌待客,認真賣票、查票,還要提醒乘客為老人和抱小孩的讓座等等,通過這些游戲不僅激發(fā)孩子承擔責任的熱情,也可增強承擔責任的自信心、自豪感。
    最后教師要作好榜樣作用,并且要作一個有心人,能夠隨時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