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詞《黃鶴樓聞笛》賞析

字號: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jīng)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fā)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黃鶴樓聞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guān)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么遙遠,多么隔膜??!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diào)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lián)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lián)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xiāng)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保ā短圃妱e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擴展閱讀:李白的早年故事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ê蟊苄谥M改為昌明)青蓮鄉(xiāng)。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fā)蒙讀書始于是年?!渡习仓菖衢L史書》云:“五歲誦六甲?!绷?,唐代的小學(xué)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shù),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nèi))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nèi))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擴展閱讀:李白的代表作品
    《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李白是否有詞的創(chuàng)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論,但是今傳為李白詞的作品,若不論其真?zhèn)渭笆欠窨蓺w入詞體,約有20余首,如《菩薩蠻》《憶秦娥》等。
    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在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這一地位猶如古代希臘神話在西方藝術(shù)中的地位,作為一種“不可企及”的規(guī)范,李白詞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李白在詞體文本模式的形成,詞的創(chuàng)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貢獻。
    實際上,從唐末五代《花間集》以來,所有的唐宋詞選集、總集,在具體操作中,都不會忘記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題記中提上一句。其作為文學(xué)的第一位大詞人,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quán)經(jīng)常受到懷疑的詞作,但卻從來沒有人對他表示過任何的不滿或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