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洞庭》是南宋詞人、書法家張孝祥所作的詞,詞構(gòu)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tài)。下面就和一起來了解下張孝祥的優(yōu)秀詩詞《浣溪沙•洞庭》,歡迎閱讀!
《浣溪沙•洞庭》
宋•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賞析】
起句“行盡瀟湘到洞庭”非常平和,簡單交代了自己的行程。作者從長沙出發(fā),行盡湘江,便到了洞庭湖,只見“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楚天遼闊無邊,只有隱隱幾座青山。這句寫的是洞庭湖的全景,作者不說湖之闊達,只說江天遼闊,遠處峰青,這是因為作者泊舟洞庭湖中,沒有居高臨下之勢,無法窺測湖之全貌。然而,楚天遼闊,四周空曠,則湖之規(guī)模、氣象亦可想見。關(guān)于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有過描述:“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狈吨傺蛡?cè)重直接描摹洞庭湖的浩蕩壯觀,極寫洞庭湖的動態(tài)之美,給人以震撼;而張孝祥則從洞庭湖周遭的景物來襯托其闊大,表現(xiàn)的是洞庭湖的靜態(tài)婉約之美,更顯含蓄蘊藉。最后再接以“旗梢不動晚波平”,將黃昏下的扁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組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后泛覽湖景所見。詞人選取了“紅蓼”、“白魚”兩種意象,靜中見動,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最后以景語收結(jié),耐人尋味,表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留戀。
擴展閱讀:張孝祥的簡介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安徽省和縣)人,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詞人,書法家。父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gòu))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quán)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張孝祥自幼資質(zhì)過人,被視為天才兒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公元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xiāng)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里選”(張孝伯《張于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跡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zhì),英偉不羈性格。
擴展閱讀:張孝祥的詞
張孝祥作為南宋初期文人,其文體靡所不該,而憂國慨敵的情懷無所不在??陀^而言,張孝祥的文不如詩,而詩則不如詞。其詞“豪壯典麗”,并不局限于一種文風,而尤以忠憤悲慨的愛國詞為世所名。
總觀張孝祥的愛國詞作,字里行間無一不表達了他對故國的哀思長懷,對北伐中原的謳歌頌揚和對萎靡國事的感憤悲慨:如《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寫“萬里中原烽火北”,表達了對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中國的懷念;《水調(diào)歌頭·和龐佑父》以“剪燭看吳鉤”,“擊楫誓中流”,表達北伐抗敵的熱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概括了自紹興和議、隆興元年符離兵敗后20余年間的社會狀況,對于南宋王朝不修邊備、不用賢才、實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詞中寫道:“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睋?jù)說當時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此詞,張浚讀了之后深為感動,為之罷席而去(《說郛》引《朝野遺記》)。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說這首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可見其影響之大。
除卻立意鮮明的愛國詞作外,張孝祥的詠懷詞也因其英姿奇氣的高雅格調(diào)而為人稱頌,此類寫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嬌·離思》《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通過對江上“處處風波惡”的描繪和對屈原的吊念,表達了自己“天涯漂泊”和無辜被黜的感慨,隱約而含蓄的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而通過筆下描繪的曠朗情境,亦展示了自我胸懷。這一種經(jīng)常流露的放曠、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顯然是受到蘇軾很深的影響,譬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間不系舟,此心元自不驚鷗,臥看駭浪與天浮”等,在清疏淡遠的韻調(diào)中隱含著作者在飽受打擊之后的牢騷不平。又如《念奴嬌·過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讒毀罷官后自桂林北歸的途中所作。上闋描寫“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湖景色,下闋抒發(fā)“肝肺皆冰雪”的高潔胸懷,被前人推為其詞作中最杰出的一首。這類詞作境界清疏空闊,情調(diào)凄涼蕭颯,雖然沒有直接寫社會現(xiàn)實,但卻呈現(xiàn)出了那個時代的特殊色彩。
《浣溪沙•洞庭》
宋•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賞析】
起句“行盡瀟湘到洞庭”非常平和,簡單交代了自己的行程。作者從長沙出發(fā),行盡湘江,便到了洞庭湖,只見“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楚天遼闊無邊,只有隱隱幾座青山。這句寫的是洞庭湖的全景,作者不說湖之闊達,只說江天遼闊,遠處峰青,這是因為作者泊舟洞庭湖中,沒有居高臨下之勢,無法窺測湖之全貌。然而,楚天遼闊,四周空曠,則湖之規(guī)模、氣象亦可想見。關(guān)于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有過描述:“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狈吨傺蛡?cè)重直接描摹洞庭湖的浩蕩壯觀,極寫洞庭湖的動態(tài)之美,給人以震撼;而張孝祥則從洞庭湖周遭的景物來襯托其闊大,表現(xiàn)的是洞庭湖的靜態(tài)婉約之美,更顯含蓄蘊藉。最后再接以“旗梢不動晚波平”,將黃昏下的扁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組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后泛覽湖景所見。詞人選取了“紅蓼”、“白魚”兩種意象,靜中見動,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最后以景語收結(jié),耐人尋味,表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留戀。
擴展閱讀:張孝祥的簡介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安徽省和縣)人,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詞人,書法家。父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gòu))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quán)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張孝祥自幼資質(zhì)過人,被視為天才兒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宣城張氏信譜傳》說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公元1147年,張孝祥十六歲,通過了鄉(xiāng)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歲,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二十二歲時,“再舉冠里選”(張孝伯《張于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歲中狀元前,事跡大致如此。作為一個出身”荒涼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時代文人中脫穎而出,必有不凡之處,歸納起來,一是才華卓絕,如時人對他的評價“天上張公子,少年觀國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邁的性格,“談笑翰墨,如風無蹤”(張拭),“當其得意,詩酒淋漓,醉墨縱橫,思飄月外”(楊萬里)。從這些時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他自少年時代起,便具瀟灑倜儻的氣質(zhì),英偉不羈性格。
擴展閱讀:張孝祥的詞
張孝祥作為南宋初期文人,其文體靡所不該,而憂國慨敵的情懷無所不在??陀^而言,張孝祥的文不如詩,而詩則不如詞。其詞“豪壯典麗”,并不局限于一種文風,而尤以忠憤悲慨的愛國詞為世所名。
總觀張孝祥的愛國詞作,字里行間無一不表達了他對故國的哀思長懷,對北伐中原的謳歌頌揚和對萎靡國事的感憤悲慨:如《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寫“萬里中原烽火北”,表達了對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中國的懷念;《水調(diào)歌頭·和龐佑父》以“剪燭看吳鉤”,“擊楫誓中流”,表達北伐抗敵的熱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概括了自紹興和議、隆興元年符離兵敗后20余年間的社會狀況,對于南宋王朝不修邊備、不用賢才、實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詞中寫道:“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睋?jù)說當時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此詞,張浚讀了之后深為感動,為之罷席而去(《說郛》引《朝野遺記》)。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說這首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可見其影響之大。
除卻立意鮮明的愛國詞作外,張孝祥的詠懷詞也因其英姿奇氣的高雅格調(diào)而為人稱頌,此類寫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嬌·離思》《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通過對江上“處處風波惡”的描繪和對屈原的吊念,表達了自己“天涯漂泊”和無辜被黜的感慨,隱約而含蓄的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而通過筆下描繪的曠朗情境,亦展示了自我胸懷。這一種經(jīng)常流露的放曠、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顯然是受到蘇軾很深的影響,譬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間不系舟,此心元自不驚鷗,臥看駭浪與天浮”等,在清疏淡遠的韻調(diào)中隱含著作者在飽受打擊之后的牢騷不平。又如《念奴嬌·過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讒毀罷官后自桂林北歸的途中所作。上闋描寫“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湖景色,下闋抒發(fā)“肝肺皆冰雪”的高潔胸懷,被前人推為其詞作中最杰出的一首。這類詞作境界清疏空闊,情調(diào)凄涼蕭颯,雖然沒有直接寫社會現(xiàn)實,但卻呈現(xiàn)出了那個時代的特殊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