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以下是整理的《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5篇】》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嘔心瀝血
唐朝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dāng)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BR> 2.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兩虎相爭
戰(zhàn)國時期,韓國和魏國打了一年多還不分勝負(fù),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國使者陳軫給秦惠王講卞莊子利用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道理,得到它們兩敗俱傷時一舉打死兩只老虎,勸秦惠王采取坐山觀虎斗的計策,等待時機再消滅這兩國。
卞莊子發(fā)現(xiàn)兩只老虎,立即拔劍在手,準(zhǔn)備刺殺。身旁的小僮勸阻他說:“您看兩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來。兩虎相斗,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那時候,您刺殺傷虎,就能一舉兩得"
卞莊子覺得小僮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過了一會兒,兩只老虎為了爭肉,真的嘶咬起來,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傷。卞莊子突然跳出去,揮劍猛刺傷虎,果然不費大力,就刺死傷虎,一舉獲得兩虎。
“兩虎相爭”,意思是指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嚴(yán)重?fù)p害。
3.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趾高氣揚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是個專門重視外貌,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只要稍有點成就,就很驕傲、自滿。有一次,他打敗了驃悍的絞國,凱旋歸來,從此驕傲自得,從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羅國,有一個叫做斗伯比的將軍前往送行。當(dāng)斗伯比回來時,悄悄的對車夫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為我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步一昂一翹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沒有真正的用在作戰(zhàn)上,而是去嚇唬敵人的,這樣子怎么能打勝仗呢?”斗伯比說完,沉思了一下,就進宮去見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yīng)。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宮將這件事告訴了寵妃鄧曼,鄧曼認(rèn)為斗伯比的見解很對,應(yīng)該派兵救援。楚王聽了,立即派大軍前去,希望能夠挽回局勢。但是,戰(zhàn)事已經(jīng)發(fā)生,屈瑕因為輕敵而不設(shè)防,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攻,而一敗涂地,只好自 殺謝罪。
從此以后,這件事情就被后人流傳著,而屈瑕走路的姿態(tài),也被引申成“趾高氣揚”這句話,比喻一個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趾高氣揚”的意思: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4.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一字之師
源于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jì)事》,亦見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
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
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dāng)鄭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jīng)過仔細琢磨、反復(fù)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后認(rèn)為把“數(shù)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xiàn)出梅花的早開來。
齊已聽了以后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dāng)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于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后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5.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安步當(dāng)車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后,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他的大臣對顏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么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黜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quán)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饼R宣王很生氣的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黜馬上接著說:“當(dāng)然是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jù)嗎?"
顏黜神色自若地說:“當(dāng)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zāi)刮迨揭詢?nèi)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zāi)苟疾蝗绨!?BR>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xué)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有肉吃,有車乘,衣著華麗?!?BR> 顏黜卻辭謝說:“玉,原來產(chǎn)于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fēng)貌和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dāng)作乘車……”顏黜說完,就告辭而去。
1.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嘔心瀝血
唐朝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dāng)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BR> 2.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兩虎相爭
戰(zhàn)國時期,韓國和魏國打了一年多還不分勝負(fù),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國使者陳軫給秦惠王講卞莊子利用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道理,得到它們兩敗俱傷時一舉打死兩只老虎,勸秦惠王采取坐山觀虎斗的計策,等待時機再消滅這兩國。
卞莊子發(fā)現(xiàn)兩只老虎,立即拔劍在手,準(zhǔn)備刺殺。身旁的小僮勸阻他說:“您看兩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來。兩虎相斗,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那時候,您刺殺傷虎,就能一舉兩得"
卞莊子覺得小僮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過了一會兒,兩只老虎為了爭肉,真的嘶咬起來,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傷。卞莊子突然跳出去,揮劍猛刺傷虎,果然不費大力,就刺死傷虎,一舉獲得兩虎。
“兩虎相爭”,意思是指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嚴(yán)重?fù)p害。
3.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趾高氣揚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是個專門重視外貌,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只要稍有點成就,就很驕傲、自滿。有一次,他打敗了驃悍的絞國,凱旋歸來,從此驕傲自得,從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羅國,有一個叫做斗伯比的將軍前往送行。當(dāng)斗伯比回來時,悄悄的對車夫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為我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步一昂一翹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沒有真正的用在作戰(zhàn)上,而是去嚇唬敵人的,這樣子怎么能打勝仗呢?”斗伯比說完,沉思了一下,就進宮去見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yīng)。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宮將這件事告訴了寵妃鄧曼,鄧曼認(rèn)為斗伯比的見解很對,應(yīng)該派兵救援。楚王聽了,立即派大軍前去,希望能夠挽回局勢。但是,戰(zhàn)事已經(jīng)發(fā)生,屈瑕因為輕敵而不設(shè)防,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攻,而一敗涂地,只好自 殺謝罪。
從此以后,這件事情就被后人流傳著,而屈瑕走路的姿態(tài),也被引申成“趾高氣揚”這句話,比喻一個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趾高氣揚”的意思: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4.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一字之師
源于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jì)事》,亦見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
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
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dāng)鄭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jīng)過仔細琢磨、反復(fù)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后認(rèn)為把“數(shù)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xiàn)出梅花的早開來。
齊已聽了以后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dāng)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于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后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5.適合一年級小學(xué)生的成語故事
安步當(dāng)車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后,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他的大臣對顏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么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黜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quán)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饼R宣王很生氣的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黜馬上接著說:“當(dāng)然是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jù)嗎?"
顏黜神色自若地說:“當(dāng)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zāi)刮迨揭詢?nèi)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zāi)苟疾蝗绨!?BR>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xué)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有肉吃,有車乘,衣著華麗?!?BR> 顏黜卻辭謝說:“玉,原來產(chǎn)于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fēng)貌和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dāng)作乘車……”顏黜說完,就告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