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七律?長征》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下面是整理的內容,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七律•長征》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感受紅軍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頸聯(lián)、頷聯(lián)詩句的意思。
    2、感受紅軍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解疑,釋題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5課,認真看老師寫課題。板書“七律·長征”。
    2、引導學生帶著不同的感受讀課題(請幾個學生讀課題)。提醒學生讀課題時注意:課題“七律”后有一個間隔號,要作適當?shù)耐nD。齊讀課題。
    3、讀題后,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指名回答)
    4、讓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
    5、過渡: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我想今天同學們的進步不僅在于依據(jù)課題質疑問難,更在于通過搜集材料解決了自己的疑惑。
    課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退出根據(jù)地進行長征。期間經(jīng)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毛主席回顧紅軍戰(zhàn)士經(jīng)歷的千山萬水,心潮澎湃、詩思縱橫,揮筆寫下了一首氣魄雄偉的壯麗詩篇,這就是《七律長征》。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長征的親歷者毛澤東一起走進他的“七律·長征”。
    二、初讀,讀順詩文。
    1、引導學生聽詩朗誦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和詩的停頓。
    2、學生自讀詩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3、師引導學生同桌間合作讀詩,并注意互相點評。
    4、指導學生讀生詞。
    課件出示:五嶺、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5、把詞語送到詩句中再讀。
    6、齊讀整首詩。
    三、再讀,理解詩文。
    1、告訴學生,把詩讀正確、通順了是讀詩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把詩讀懂。人常說:文有文心,詩有詩眼。請學生靜心默讀這首詩,找出詩中哪一句能概括整首詩的意思。
    2、課件出示整首詩,隨學生的回答把第一句變紅(板書:遠征難、只等閑)
    3、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句詩的意思。
    4、紅軍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經(jīng)歷的萬水千山)
    5、在這首詩中,作者寫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山名和水名)
    6、學生交流(五嶺、烏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7、紅軍在長征途中經(jīng)歷了18座山,24條河。經(jīng)歷這么多的山水,詩人為什么只選這幾座山、幾條河呢?猜猜看。
    四、品讀,讀出詩情。
    (一)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BR>    1、師引:這幾座山,這幾條河是長征途中難翻越的,讓我們首先把目光聚集到五嶺山和烏蒙山。自由地讀讀這一句詩,看看你從這句詩中的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嶺和烏蒙山的艱難呢?
    2、出示“五嶺”圖,這就是一座連著一座山的五嶺山。
    3、指導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五嶺。(連綿不斷、蜿蜒……)
    4、詩人用的是哪一個詞?(逶迤)
    5、引導學生理解“逶迤”就是以上同學們交流的“連綿不斷”的意思。告訴學生五嶺的長度,讓學生更深入理解“逶迤”的意思,體會翻越的“難”。
    6、出示“烏蒙”圖,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烏蒙山。詩人用的又是哪一個詞?
    7、結合烏蒙山的概況,讓學生深入理解“磅礴”的意思,再次體會翻越的“難”。指導學生把翻越五嶺、烏蒙的難讀出來,并作簡單評價。(課件出示:五嶺逶迤、烏蒙磅礴)
    8、再讀上句,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五嶺、烏蒙山的樣子,換位體會翻越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其中的“難”。(引導學生說出“難”)
    9、引導學生想象紅軍在翻越五嶺和烏蒙的途中,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引導學生說出沒有吃的、穿的、敵人的圍追堵截……)
    10、在紅軍的眼里,難以翻越的五嶺和烏蒙是怎樣的?(師相機出示課件“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1、讓學生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12、讓學生理解在紅軍的眼里,五嶺只不過是翻騰著細小的波浪,磅礴的烏蒙在紅軍的眼里只不過是腳下滾動的泥丸(手指板書“只等閑”),體會“只等閑”的含義。指導學生把“只等閑”的感覺讀出來。
    13、引導學生畫圖感受逶迤的五嶺與細小的波浪,磅礴的烏蒙與滾動的泥丸這種強烈對比,并再次讀這句詩。(課件出示:“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變紅色)
    14、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讓生體會紅軍的英勇無畏和樂觀主義精神,并讓學生反復品讀該句。
    15、引導學生感受紅軍是一群無畏、樂觀的戰(zhàn)士,帶著體會再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課件出示這句)
    (二)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1、讓生讀詩句。(課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2、把“暖”、“寒”變成紅色,提問“暖”和“寒”的意思。(指名回答)
    3、師過渡:1935年5月,紅軍來到了天險大渡河,河對岸敵人重兵把守,身后幾十萬追兵即將趕到,而通道瀘定橋上的橋板早已被敵人抽掉,幾剩下13根寒光閃閃的鐵鏈,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22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同敵人展開了一場奪橋之戰(zhàn)。(播放飛奪瀘定橋視頻)
    4、讓學生回答看過激烈戰(zhàn)斗場面后心里的感想,指導學生意識到心里的感受就是“寒”的意思。
    5、反復引讀:
    師引:這是浸染戰(zhàn)士鮮血的一句詩呀——生齊讀。
    師引: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詩——生齊讀。
    師引: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詩——生齊讀。
    6、引導學生體會:1935年,紅軍來到了金沙江南岸,他們成功運用調虎離山之計,結果不費一槍一彈,不損一兵一卒,在敵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過了金沙江,此時此刻,戰(zhàn)士心里有怎樣的感受。指明那種感受就是“暖”的意思。
    7、反復品讀這句詩。(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分別讀)
    8、總結:引導學生體會,任何困難,紅軍戰(zhàn)士只把它們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再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課件出示這句)
    (三)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讓學生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2、讓學生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3、引導學生讀出紅軍經(jīng)歷無數(shù)的艱險、只要翻過岷山后就迎來長征勝利,心里喜悅的感受。讀出欣喜、高興感覺。
    4、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反復讀此句,讀出紅軍喜悅的感受。(課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5、引讀:我想對著高山說: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我想對著江河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我想對著萬水千山說: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總結,升華詩情。
    1、師引:長征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長征譜寫了一曲英雄的贊歌,它讓千山低首,萬水頌歌。
    讓學生全體起立,懷著崇敬的心情讀這首詩。(課件出示整首詩)
    2、師引:長征壯舉世人嘆,長征精神永流傳!讓我們踏上長征之路,一同去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天地英雄氣。(播放過雪山草地視頻)
    3、師引:“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這就是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讓我們向他們致敬,向他們敬禮!
    師升華詩情,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鼓勵學生在人生的長征路上勇敢、無畏、樂觀。
    師引:后老師把毛澤東的這句詞送給大家,“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毕抡n!
    六、作業(yè)
    搜集毛澤東的其它詩詞來讀一讀。
    2.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 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我在講這一節(jié)課時就特別注重這幾點:
    一、品讀課文,在讀中加強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寫道:“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痹凇敖虒W建議”的“閱讀”部分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jù)這種精神,我在這一課中花很多時間在學生的朗誦上,從讀中體會到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二、采用各種形式增加學生對朗誦的興趣。
    讀對于很多同學來說都是比較無聊的事,更不用說要他們花很多時間來讀,來體會。因此需要設計多種方式去讓學生誦讀。我還是用老辦法,引導學生深入地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整體把握語感,選擇恰當?shù)淖x法。誦讀需要強調的是對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內心體驗,而不是讀得輕重緩急的表面形式。我讓學生個別讀、小組讀、接力讀,讀的次數(shù)雖多,但卻不讓學生感到乏味,我引導學生品詩始終結合著誦讀進行,把學生從賞析古詩得到的感受理解通過朗讀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來,在頭腦中積淀起豐富而鮮活的語言模塊,積淀起一種深刻而強烈的語感圖式。
    三、對比學習,增加理解。
    這一課是通過寫長征的艱難來突出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對比的方法。每一聯(lián)都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先寫長征的難,我同時也會讓學生充分體會這長征的難,再讓學生轉變思想,讓他們知道,紅軍戰(zhàn)士在面對這些艱苦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無畏精神。
    四、視頻觀賞,升華感情。
    現(xiàn)代的孩子多數(shù)都生活無憂,根本就不可能去體現(xiàn)長征時的艱辛,所以我以視頻這種較為直接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特別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部分,如果直接說過這鐵索有多艱巨,學生們也是只能從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紅軍過這短短的鐵索卻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時,肯定讓他們的心為之一擅,這樣的體會會更真實更直觀。
    五、感情回歸,完整體會。
    這古詩我都是采用一聯(lián)一聯(lián)的去體會,因此到后應該有一個感情的回歸,去完完整整體會整首詩的思想。這時學生都會有一個適應期,就是分開朗誦時還可以,但一旦整體去朗誦時就又會變得亂且沒感情,因此必須一邊讀一邊重點提示,這樣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現(xiàn)出來。
    在這一節(jié)課里,也存在著這些的遺憾:
    一、教師不放手,內容顯沉悶
    我對這個班的了解不足,在設計第一環(huán)節(jié)時,怕學生會對課文的解釋不理解,因此我沒有放手讓學生自由解釋,結果這一環(huán)節(jié)顯得較沉悶。
    二、朗誦沒延續(xù),感情顯形式
    學生從頭到尾都按照老師的方式去朗誦,而且朗誦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后的一個練筆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原來根本不能把這一節(jié)課中學到的感情朗誦應用到平時朗誦自己的作品中去,又顯到平淡,因此這一個感情朗誦顯得太形式化了。
    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是六年級上冊的一首七律詩。全詩以豪邁的語勢,寫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七律詩,距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在內容的理解上結合注釋并不困難。而長征的背景和贊頌紅軍的精神品質則是重點和難點。
    從文章體裁來分析,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文體,所以,這就必須先讓孩子們對這種文體有所了解,區(qū)分清楚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閱讀面的拓展。
    從教材內容來看,長征距今已七十多年,學生們感覺非常遙遠。所以,如何讓學生在課前能更多地對長征有較好的了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在課前布置孩子們搜集相關資料,讀至少一篇與長征有關的故事。課堂上盡量將孩子們帶入長征的情境中,體驗長征的艱難。在課堂中,我給學生播放了《長征》的片段,戰(zhàn)火硝煙、流血犧牲、雪山草地這些已經(jīng)離孩子們很遠的歷史,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對長征有了初步的認識。
    由于課前有幸得到學校眾多語文教師的指導,經(jīng)過反復的試講,我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如: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較到位,注重了教師的本身情感投入,努力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在課堂中,我更加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不再“泛泛而談”一味的夸獎學生,而是努力指出學生不足之處,幫助其進步等。
    課堂總是充滿遺憾的。一堂課下來,深感自己作為一名教師充滿不足之處。
    首先,自己對課文的時代背景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真正走進“文本”,也沒有真正去感受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所以整堂課下來給人感覺只是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內容浮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備教材、備學情。如果面對這樣離生活較遠的課文時,要求學生搜集資料的同時,自己要先去了解相關資料,讓自己先愛上課文,真正走進課文。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做到隨機應變,教學能力也亟待提高,特別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沒能設計好。當學生沒有回答我預期的答案時,我缺乏應變能力,課前的預設不到位。針對這個問題,仍然要“勤”,勤問。經(jīng)常去請教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勤看,經(jīng)常利用網(wǎng)絡、書籍等資源查找教學資料。
    后,作為教師的基本功不夠扎實。粉筆字仍然是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利用課余時間靜下心來多練字,練好基本功。
    這節(jié)課的收獲頗豐。從準備到反思教學,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楚的判斷;對今后的教學更明確了方向。雖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失敗是成功之母更激勵我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