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字號:

知識掌握的巔峰,應該在一輪復習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識重新?lián)炱饋碇蟆_@樣看來,應對高二這一變化的較優(yōu)選擇,是在高二還在學習新知識時,有意識地把高一內容從頭撿起,自己規(guī)劃進度,提前復習。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tǒng)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yǎng)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tǒng)一有利于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tǒng)一的過程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為。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jīng)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鞏固國家統(tǒng)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jīng)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fā)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后發(fā)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fā)動戰(zhàn)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chǎn)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后導致大規(guī)模起義。
    (三)唐朝統(tǒng)一
    教師播放XX片段提問:隋煬帝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tǒng)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tǒng)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wěn)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tǒng)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tǒng)歸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2、作業(yè):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jié)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2.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中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古代水利設施修建的重要意義,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修建的學習,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代表和治黃的措施。
    【難點】
    認識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視片段,提問學生:視頻當中,大禹治理的是哪個地方?
    學生回答:黃河。
    教師引導: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后的歷朝歷代也在為興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還有哪些?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水利設施
    教師引導:農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zhàn)勝自然災害、發(fā)展生產(chǎn)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教師展示都江堰、芍陂、鄭國渠等的圖片,并引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學生結合圖片,回答問題:都江堰、芍坡、鄭國渠等。
    教師出示都江堰的結構示意圖,并引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誰修建的?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紀,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領民眾完成了這項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飛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調節(jié)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內江水經(jīng)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廣袤農田。
    3.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說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歷史必修1的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有著重要影響。本節(jié)課分三個部分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產(chǎn)生、內容特點和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外,教材還通過“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欄目,對學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詳細史料。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它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理解它對西-盛和衰落的影響。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資料和圖表,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辯論賽和歷史短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模擬歷史情景,體味歷史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進一步確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的理念。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說學情
    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設計理念:創(chuàng)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我先向評委介紹我的教法。教學時主要采用3個方法。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思。通過圖表和資料,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
    4.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jié)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jù)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tǒng)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tǒng)一措施在初中已經(jīng)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xiàn)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xiàn)給學生。
    5.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首先,我說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XX第XX單元第XX課。本課的知識、理論、方法是學好以后內容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開篇點題(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課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于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主要史實,如……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以及運用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關于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以老師啟發(fā)為先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大量史實、圖片等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在小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意識。)
    關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講授……,培養(yǎng)或激發(fā)學生……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是本課的核心知識點,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關于本課完整的知識體系。
    ……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是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上談談。
    基于本課的特點,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集體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圖表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我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
    6.高二年級下冊歷史說課稿范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材料,啟發(fā)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聯(lián)系現(xiàn)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對后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至今,儒家經(jīng)過了二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盡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后世儒家有較大區(qū)別),通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