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開學第一課》用富有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人生經歷和奮斗足跡傳播知識,傳授美德,培育學生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廣大青少年立體感受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和偉大的時代進程,傳遞出清晰的價值導向:“強國復興有我”。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精選5篇),歡迎大家閱讀。
1.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一
《儒藏》工程首席專家王博教授,為同學們講述世代流傳的典籍背后的守護故事,并回顧《儒藏》編纂人湯一介先生皓首窮經匯聚《儒藏》的過程,讓同學們更能感受到薪火相傳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副主編金曉明帶領同學們“畫中游”,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古學家高星通過新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講述人類起源、演化歷史,追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引導青少年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2.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二
高星表示,考古科學是在考古領域建立起的科學,是通過對過去人類遺存的發(fā)掘與研究,提取各類證據,以科學的方法和邏輯發(fā)現(xiàn)、推理、闡述人類社會的歷史規(guī)律,并在接受質疑與驗證中不斷發(fā)展完善??脊艑W則多指考古學科或考古領域、考古行業(yè),與考古科學有所區(qū)別?!翱脊趴茖W應該是考古學或考古行業(yè)發(fā)展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時才會被賦予的標簽,是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其方法、理論及其結構須符合科學的標準(證據、檢驗、邏輯、理論與方法)”,按照科學的架構,考古科學可以劃分出“基礎考古科學”與“應用考古學”。
關于科技考古與科學考古,科技考古是指在考古領域發(fā)展與運用來自自然科學與工程學的技術與理念,不涉及特定的考古學理論;科學考古則堅持考古學應該仿效自然科學的探尋與推理方法,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考古學。
他指出,目前,傳統(tǒng)考古學與科技考古之間存在隔閡也是提出考古科學概念的因素之一,前者認為后者不懂考古的問題、需求和規(guī)矩,只會做特定、局限的科技分析并就事論事,發(fā)表的文章過于“以小見大”,甚至學科的名稱也是“大而不當”;后者認為前者缺乏科學思維與分析能力,過于主觀、保守、封閉,不能開放共享材料,科學性或科技含量不夠。
“二者的誤解與對立很大程度上是從業(yè)者教育背景造成的,我們過早做了學科的分割,畫地為牢,導致傳統(tǒng)考古人對科技分析缺乏了解和熱情,科技考古的從業(yè)者則缺乏考古的學科背景,以至于各說各話,即使合作了也往往處在‘兩層皮’狀態(tài)。當然,此種局面正在改變中?!备咝钦f。
3.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三
《儒藏》項目第一任首席專家湯一介先生的研究室里,掛著時年九十歲的哲學系楊辛教授撰寫的書法作品“舊邦新命”。舊邦指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新命指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命和舊邦不是割裂的兩截,當代中國既是歷史中國的飛躍,又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由此造就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文化氣質。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占據著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錢穆先生在《孔子傳》中說:“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比寮易媸鰣蛩?,憲章文武,“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漢書·藝文志》),系統(tǒng)總結三代文化遺產,把仁義的價值注入禮樂,孔子之后,經由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發(fā)揚光大,戰(zhàn)國時期即成為顯學。
秦漢大一統(tǒng)是中國歷史的大轉折,郡縣立而封建廢,政治上的統(tǒng)一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統(tǒng)一的文化。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自覺地承擔起這一文化使命,以經學為主,兼綜百家之長,建立起一個囊括宇宙、政治、社會和人生的綜合性思想體系。同時,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了中國歷史的經學時代。
漢代統(tǒng)治者推崇經術,以孝治天下,以《春秋》決獄,以《禹貢》治河,以《詩三百》作諫書,以儒家思想選拔官員,教化百姓,移風易俗,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
魏晉以后,雖歷經玄學、佛教、道教的興替,儒家價值和秩序始終是維系中國政治和社會的中堅力量。
北宋儒學復興,孫復、石介、胡瑗并稱宋初三先生,其后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繼之而起,南宋朱熹集宋學之大成,在批判吸收佛老的基礎上,自覺接續(xù)孔孟,系統(tǒng)發(fā)揮義理,令儒學別開生面。同時期還有陸九淵的心學,明代王陽明發(fā)揚光大,風靡一時。朱熹理學成為南宋以后元明清歷代的官方思想,并遠播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地。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塑造中國政治和社會至深,影響中國人的心靈和生活至巨。
4.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四
古代繪畫蘊藏著中華文明賡續(xù)傳承的基因密碼,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元素。“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收錄的12405件(套)藏品中,廣博精微的題材、樸素直觀的細節(jié)、淡妝濃抹的色彩、觀照歷史的寫實、綿長曲折的遞藏,無不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愛國、民本、天人合一等思想主題貫穿歷代繪畫,展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我們現(xiàn)在把“端午節(jié)”定為法定假日,以此紀念屈原的品格和精神,在“雖九死其猶未悔”“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中感受2300多年前的家國情懷和探索精神。與此同時,許多名家圣手傾心于用繪畫表達對屈原的敬仰,其中《九歌》尤受青睞,宋人李公麟,元人趙孟頫、錢選、張渥,明人文徵明、陳洪綬,清人羅聘、周璕等等都流傳有以《九歌》為題的名畫,連續(xù)不斷地演繹著從上古至近世的自然之情與生命之思。繪畫和文字共同構成了理解屈原為世人所尊崇的文化基因與歷史脈絡。
各朝畫家描摹的大量日常器物及其演變細節(jié),可以管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以現(xiàn)代人常用的“椅子”為例:上古時期,人們主要跪坐在席子上,這從直到近代仍保持“正坐”的日本人用古漢語“主席”翻譯英文chairman可見一斑,“出席”“入席”等詞匯也間接顯示了上古時期的正式社交禮儀通常發(fā)生在席子上;而《韓熙載夜宴圖》的6件靠背椅,《無準師范像》的曲彔,《蠶織圖》的長凳,《唐五學士圖》的鼓墩等等,畫中形式各異的坐具讓人誤以為從“席地跪坐”到“坐椅子上”是人類文明的共通趨勢,殊不知只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民族才能實現(xiàn)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發(fā)展。
5.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五
在沒有相機、視頻的年代,繪畫起著記錄當下的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敘事畫,見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初唐杰出畫家閻立本所作《步輦圖》,細繪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步輦之上會見吐蕃求親使臣祿東贊,周圍有典禮官、翻譯官及宮女等陪同,用幕后場景講述了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通婚聯(lián)姻的佳話,歌頌了漢、藏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情誼。又如,“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繪《職貢圖》,描畫了邊疆少數民族進京朝貢的情形,九溪十八洞主、渤海、契丹、吐蕃、西夏等十一支隊伍,彰顯了中華民族自秦漢以來的“大一統(tǒng)”理念。
在3000多幅釋家題材繪畫所呈現(xiàn)的“佛教中國化”全景圖式中,可以飽覽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办`瑞、功德、教化、人文、山水”五大類型佛教呈“寶塔型”層累式發(fā)展:敦煌藏經洞和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單尊或成組佛菩薩像,以靈驗和祥瑞收攝人心;唐末五代的經變圖、供養(yǎng)人畫,用儒家傳統(tǒng)禮法改造著外來的功德追求;流行于兩宋的十王圖、羅漢畫,融入了大量源自道教和民間習俗的內容造型與器物背景;獨領風騷于宋元的文人畫,打破宗教的神圣屬性,在表現(xiàn)純粹之美的同時隱逸著對人類終極問題的思考;山水畫中的塔剎寺閣既是“點景”的范式,也是佛教融入自然與日常的真實寫照,天地之大,包容萬物。
就傳統(tǒng)技法表現(xiàn)來說,一幅佳作要把各種復雜甚至矛盾的物象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因此繪畫本身就意味著和諧,而以“和”為內容的畫作就更加明確地昭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明成化帝朱見深的《一團和氣圖》,粗看好似一個體態(tài)渾圓的笑面彌勒盤腿而坐,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著冠道士,右為戴方巾儒士,二人各執(zhí)經卷一端,團膝相接,中間的光頭和尚臂搭兩人肩上,手捻佛珠;以儒釋道融和共處的絕妙構思,祈愿國泰民安。再如,南宋梁楷的《寒山拾得圖》,用水墨“大寫意”潑灑出寒山與拾得形影相依的和合之美,由二位禪僧發(fā)展而來的“和合二仙”與“和合文化”則進一步表達了中華民族對和平的至上追求。
1.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一
《儒藏》工程首席專家王博教授,為同學們講述世代流傳的典籍背后的守護故事,并回顧《儒藏》編纂人湯一介先生皓首窮經匯聚《儒藏》的過程,讓同學們更能感受到薪火相傳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副主編金曉明帶領同學們“畫中游”,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古學家高星通過新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講述人類起源、演化歷史,追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引導青少年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2.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二
高星表示,考古科學是在考古領域建立起的科學,是通過對過去人類遺存的發(fā)掘與研究,提取各類證據,以科學的方法和邏輯發(fā)現(xiàn)、推理、闡述人類社會的歷史規(guī)律,并在接受質疑與驗證中不斷發(fā)展完善??脊艑W則多指考古學科或考古領域、考古行業(yè),與考古科學有所區(qū)別?!翱脊趴茖W應該是考古學或考古行業(yè)發(fā)展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時才會被賦予的標簽,是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其方法、理論及其結構須符合科學的標準(證據、檢驗、邏輯、理論與方法)”,按照科學的架構,考古科學可以劃分出“基礎考古科學”與“應用考古學”。
關于科技考古與科學考古,科技考古是指在考古領域發(fā)展與運用來自自然科學與工程學的技術與理念,不涉及特定的考古學理論;科學考古則堅持考古學應該仿效自然科學的探尋與推理方法,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考古學。
他指出,目前,傳統(tǒng)考古學與科技考古之間存在隔閡也是提出考古科學概念的因素之一,前者認為后者不懂考古的問題、需求和規(guī)矩,只會做特定、局限的科技分析并就事論事,發(fā)表的文章過于“以小見大”,甚至學科的名稱也是“大而不當”;后者認為前者缺乏科學思維與分析能力,過于主觀、保守、封閉,不能開放共享材料,科學性或科技含量不夠。
“二者的誤解與對立很大程度上是從業(yè)者教育背景造成的,我們過早做了學科的分割,畫地為牢,導致傳統(tǒng)考古人對科技分析缺乏了解和熱情,科技考古的從業(yè)者則缺乏考古的學科背景,以至于各說各話,即使合作了也往往處在‘兩層皮’狀態(tài)。當然,此種局面正在改變中?!备咝钦f。
3.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三
《儒藏》項目第一任首席專家湯一介先生的研究室里,掛著時年九十歲的哲學系楊辛教授撰寫的書法作品“舊邦新命”。舊邦指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新命指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命和舊邦不是割裂的兩截,當代中國既是歷史中國的飛躍,又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由此造就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文化氣質。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占據著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錢穆先生在《孔子傳》中說:“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tǒng)?!比寮易媸鰣蛩?,憲章文武,“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漢書·藝文志》),系統(tǒng)總結三代文化遺產,把仁義的價值注入禮樂,孔子之后,經由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發(fā)揚光大,戰(zhàn)國時期即成為顯學。
秦漢大一統(tǒng)是中國歷史的大轉折,郡縣立而封建廢,政治上的統(tǒng)一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統(tǒng)一的文化。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自覺地承擔起這一文化使命,以經學為主,兼綜百家之長,建立起一個囊括宇宙、政治、社會和人生的綜合性思想體系。同時,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了中國歷史的經學時代。
漢代統(tǒng)治者推崇經術,以孝治天下,以《春秋》決獄,以《禹貢》治河,以《詩三百》作諫書,以儒家思想選拔官員,教化百姓,移風易俗,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
魏晉以后,雖歷經玄學、佛教、道教的興替,儒家價值和秩序始終是維系中國政治和社會的中堅力量。
北宋儒學復興,孫復、石介、胡瑗并稱宋初三先生,其后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繼之而起,南宋朱熹集宋學之大成,在批判吸收佛老的基礎上,自覺接續(xù)孔孟,系統(tǒng)發(fā)揮義理,令儒學別開生面。同時期還有陸九淵的心學,明代王陽明發(fā)揚光大,風靡一時。朱熹理學成為南宋以后元明清歷代的官方思想,并遠播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地。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塑造中國政治和社會至深,影響中國人的心靈和生活至巨。
4.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四
古代繪畫蘊藏著中華文明賡續(xù)傳承的基因密碼,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元素。“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收錄的12405件(套)藏品中,廣博精微的題材、樸素直觀的細節(jié)、淡妝濃抹的色彩、觀照歷史的寫實、綿長曲折的遞藏,無不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愛國、民本、天人合一等思想主題貫穿歷代繪畫,展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我們現(xiàn)在把“端午節(jié)”定為法定假日,以此紀念屈原的品格和精神,在“雖九死其猶未悔”“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中感受2300多年前的家國情懷和探索精神。與此同時,許多名家圣手傾心于用繪畫表達對屈原的敬仰,其中《九歌》尤受青睞,宋人李公麟,元人趙孟頫、錢選、張渥,明人文徵明、陳洪綬,清人羅聘、周璕等等都流傳有以《九歌》為題的名畫,連續(xù)不斷地演繹著從上古至近世的自然之情與生命之思。繪畫和文字共同構成了理解屈原為世人所尊崇的文化基因與歷史脈絡。
各朝畫家描摹的大量日常器物及其演變細節(jié),可以管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以現(xiàn)代人常用的“椅子”為例:上古時期,人們主要跪坐在席子上,這從直到近代仍保持“正坐”的日本人用古漢語“主席”翻譯英文chairman可見一斑,“出席”“入席”等詞匯也間接顯示了上古時期的正式社交禮儀通常發(fā)生在席子上;而《韓熙載夜宴圖》的6件靠背椅,《無準師范像》的曲彔,《蠶織圖》的長凳,《唐五學士圖》的鼓墩等等,畫中形式各異的坐具讓人誤以為從“席地跪坐”到“坐椅子上”是人類文明的共通趨勢,殊不知只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民族才能實現(xiàn)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發(fā)展。
5.六年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手抄報內容 篇五
在沒有相機、視頻的年代,繪畫起著記錄當下的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敘事畫,見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tǒng)一性。初唐杰出畫家閻立本所作《步輦圖》,細繪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步輦之上會見吐蕃求親使臣祿東贊,周圍有典禮官、翻譯官及宮女等陪同,用幕后場景講述了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通婚聯(lián)姻的佳話,歌頌了漢、藏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情誼。又如,“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繪《職貢圖》,描畫了邊疆少數民族進京朝貢的情形,九溪十八洞主、渤海、契丹、吐蕃、西夏等十一支隊伍,彰顯了中華民族自秦漢以來的“大一統(tǒng)”理念。
在3000多幅釋家題材繪畫所呈現(xiàn)的“佛教中國化”全景圖式中,可以飽覽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办`瑞、功德、教化、人文、山水”五大類型佛教呈“寶塔型”層累式發(fā)展:敦煌藏經洞和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單尊或成組佛菩薩像,以靈驗和祥瑞收攝人心;唐末五代的經變圖、供養(yǎng)人畫,用儒家傳統(tǒng)禮法改造著外來的功德追求;流行于兩宋的十王圖、羅漢畫,融入了大量源自道教和民間習俗的內容造型與器物背景;獨領風騷于宋元的文人畫,打破宗教的神圣屬性,在表現(xiàn)純粹之美的同時隱逸著對人類終極問題的思考;山水畫中的塔剎寺閣既是“點景”的范式,也是佛教融入自然與日常的真實寫照,天地之大,包容萬物。
就傳統(tǒng)技法表現(xiàn)來說,一幅佳作要把各種復雜甚至矛盾的物象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因此繪畫本身就意味著和諧,而以“和”為內容的畫作就更加明確地昭示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明成化帝朱見深的《一團和氣圖》,粗看好似一個體態(tài)渾圓的笑面彌勒盤腿而坐,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著冠道士,右為戴方巾儒士,二人各執(zhí)經卷一端,團膝相接,中間的光頭和尚臂搭兩人肩上,手捻佛珠;以儒釋道融和共處的絕妙構思,祈愿國泰民安。再如,南宋梁楷的《寒山拾得圖》,用水墨“大寫意”潑灑出寒山與拾得形影相依的和合之美,由二位禪僧發(fā)展而來的“和合二仙”與“和合文化”則進一步表達了中華民族對和平的至上追求。